1.有赏的四字成语

2.赏的四字成语大全

3.赏罚分明的名言

4.荀子·正论一

5.公务员面试牢记名言警句之:严格执法篇

6.奖赏的赏的成语

7.不公正的待遇四字成语

赏不当功_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以下是我整理的罚不当罪的成语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罚不当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处罚过宽或过严,与所犯的'罪行不相称。

这个成语来源于《苟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战国后期,赵国出了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名叫荀况,人们把他的著作称为《荀子》。

《荀子》这部著作共有三十二篇,其中一篇叫《正论》,是专门议论政治的。文中提出一个看法:国君要在百姓面前作出好的榜样。残暴的国君被推翻,如夏桀被商汤打倒,商纣被周武王消灭等,这些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荀况主张刑罚要严明,犯罪的应根据罪行的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如果的不偿命,伤人的不判刑,那就会纵容犯罪,扰乱社会。有人说:古代没有肉刑,只是象征性地用刑。比如,不使用黥(qing)刑而用墨画脸来替代;不使用劓(yi)刑,而用戴上草作的帽子来替代,这种办法在昏乱的现代是行不通的。如果继续这样做,犯罪的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犯罪行为将越来越多。

在阐述了上面这些情况后,荀况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地位要和品德相称,官职要和才能相称,赏赐要和功劳相称。如果不是这样,弄得地位和品德不相称,官职和才能不相称,赏赐和功劳不相称,处罚和罪行不相称,那就会带来极大的不幸和严重的后果。

有赏的四字成语

班功行赏 班:排列等级,依次。按照功劳大小,依次给予赏赐

不世之功 不世:非凡。指极大的功劳

酬功给效 赏赐有功劳者

带罪立功 让犯罪的人立功赎罪

急功近利 急于谋求眼前的功利

将功补过 将:拿。用功劳来补偿过错

矜功自伐 以为功高而自我夸耀

力倍功半 指事倍功半。形容费力大,收效小

列功覆过 罗列功绩,掩盖过错

马上功成 指凭武功建国

毕其功于一役 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

不赏之功 形容功劳极大。

称德度功 称:衡量;度:估量。对被任用的人既要考虑到他的品德,也要考虑到他的功劳。

尺寸之功 尺寸:形容数量少。微末的功劳。

大功告成 功:事业;告:宣告。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戴罪立功 带着罪过或错误去创立功勋,以功赎罪。

德言容功 德:妇德,品德。言:言辞。容:容貌。功:女红(旧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顿学累功 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伐功矜能 伐、矜:夸耀。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妨功害能 压抑陷害有功有能的人。

丰功伟绩 丰:大。伟大的功绩。

歌功颂德 歌、颂:颂扬。颂扬功绩和德行。

功标青史 标:写明;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为青史。功劳记在史书上。指建立了巨大功绩。

功成名遂 遂:成就。功绩建立了,名声也有了。

功成行满 功:世界各地;行:善行。封建迷信指功德成就,道行圆满。

功德圆满 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

功成身退 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功高盖世 功劳极大,当代没人能比。

功行圆满 功:世界各地;行:善行。封建迷信指功德成就,道行圆满。

功到自然成 下了足够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

功德无量 世界各地:功业和德行;无量:无法计算。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功亏一篑 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功成名就 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功高震主 功:功劳,功勋;震:震动、威震;主:君主。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功薄蝉翼 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功败垂成 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功成不居 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赫赫之功 赫赫:盛大显著貌。显赫的业绩。形容功劳极大。

好大喜功 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

汗马功劳 汗马:将士骑的马奔驰出汗,比喻征战劳苦。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现指辛勤工作做出的贡献。

计日程功 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有把握按时完成。

急于事功 指做事急于求成。

计功行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积德累功 积累仁德与功业。

将功赎罪 拿功劳补偿过失。

计功补过 计:考定。过失。考定一个人的功绩以弥补其过失。

建功立业 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

将功折罪 拿功劳补偿过失。

开国功臣 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九转功成 转:循环变华。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居功自傲 自以为有功劳,觉得了不起。

立功赎罪 以立功来抵偿罪过。

劳苦功高 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马到成功 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劳而无功 花费了力气,却没有收到成效。

论功行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毛发之功 形容极微小的功劳。

面壁功深 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默坐静修。和尚面壁静修,道行很深。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造诣很深。

丘山之功 比喻功绩伟大。

前功尽弃 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使功不如使过 使:用。使用有功绩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使其能将功补过。

事半功倍 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失败为成功之母 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贪天之功 贪:贪图。把天所成就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现指抹杀群众或领导的力量,把功劳归于自己。

通功易事 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文治武功 比喻政治与军事。

同功一体 指功绩和地位相同。

徒劳无功 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

无功受禄 禄:旧时官吏的薪俸。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一得之功 一得:一点心得,一点收获;功:成绩。一点微小的成绩。

疑事无功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

咫尺之功 咫尺:比喻微小。微小的功劳。

转败为功 指将失败转化为胜利。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自矜功伐 指居功自傲。

一心同功 同心协力,共赴事功。

事倍功半 〖解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拔剑论功 指争论功劳激烈到几乎动武。

称功颂德 称颂功德。

处实效功 处:办理。效:效验,效果。功:功绩,成效。处理事情从实际出发,讲究功效。

德容言功 见“德言容功”。

分劳赴功 分担劳苦,尽职建功。

讽德诵功 赞美、颂扬功德。

丰功厚利 指巨大的功利。

丰功茂德 巨大的功勋,隆盛的德泽。

丰功盛烈 犹言丰功伟绩。巨大隆盛的功业。

丰功硕德 同“丰功茂德”。

丰功懿德 同“丰功茂德”。

功成弗居 见“功成不居”。

功成骨枯 语本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后以“功成骨枯”喻为了一己私利,让其它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

功盖天下 功劳天下第一。

功高不赏 功:功勋,功业。赏:赏赐。功劳极大,无法赏赐。形容功劳之大。

功高望重 功:功劳,功绩。望:名望,声望。功劳和名望都很大。

功名富贵 指升官发财。

功名利禄 名利地位。

功若丘山 功:功绩。若:像,如同。功绩像山一样。比喻功绩非常大。

功遂身退 谓功成名就之后就退隐不再做官。

功一美二 功:功绩。做一方面的事情而取得两方面的美名。

鬼功神力 形容事物精妙高超,非人力所能为。

汗马之功 谓战功。

横草之功 横草:把草踩倒。如同将草踩倒的那样功劳。比喻轻微的功劳。

计功程劳 计算功劳。

急功好利 见“急功近利”。

急功近名 急于求成,贪图虚名。

计功量罪 谓全面衡量其功罪是非。

计功谋利 计较功名,谋求私利。

计功受爵 衡量功绩而授予爵禄。受,授。

计功受赏 同“计功行赏”。受,授。

记功忘过 见“记功忘失”。

记功忘失 谓记其功绩而略其小过。

计功行封 犹言计功行赏。

计日奏功 可以数日子看到功效。谓成功极快。

建功立事 犹“建功立业”。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桂阳太守李温等,皆建功立事,有补于世。”唐·林蕴《上宰相元衡弘靖书》:“见古人之有建功立事者,心则幕之。”

将功抵罪 用功劳来抵罪

将功折过 同“将功折罪”。

矜功不立 矜:自夸。自以为能立大功而大功必不成。

矜功伐能 矜、伐:自夸。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

矜功伐善 矜、伐:自夸。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极不虚心。

矜功负气 矜:自恃。自以为有功而赌气。

矜功恃宠 矜:自高自大。自夸功高,依仗恩宠。

金石之功 金:指钟鼎类。石:指碑碣类。刻在钟鼎碑碣之上,永不磨灭的功勋。

进贤兴功 谓荐举贤士功臣。

乐事劝功 谓乐于从事所业,努力获得成效。

论功封赏 论:按照。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论功受赏 评定功劳,接受赏赐。

论功行封 评定功劳之大小给予封赏。

马到功成 见“马到成功”。

渑池之功 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南。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讴功颂德 犹言歌功颂德。

评功摆好 评定成绩,摆出优点。

前功皆弃 功:功绩。皆:全部。弃:丢掉。以前取得的功劳全部丢掉了。亦作“前功尽弃”、“前功尽灭”。

前功尽废 以前的一切努力完全白费

前功尽灭 见“前功尽弃”。

全功尽弃 功:功效,功绩;弃:丢掉。全部功效都丧失干净。

赏不当功 谓赏赐与功劳不相称。

赏功罚罪 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

神功圣化 指帝王的功绩和教化。旧时对人君的颂扬之辞。

身退功成 谓功业成就,退隐家园。

事半功百 同“事半功倍”。

事捷功倍 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

丝发之功 丝发:一根丝,一根头发。指功劳极微小。

颂德歌功 颂扬恩德,赞美功绩。

塔尖上功德 比喻快要完成的工作。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

贪功起衅 贪求事功而挑起争端。

田父之功 指不预其事而轻易得到好处。

伟绩丰功 同“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无功而禄 见“无功受禄”。

邀功求赏 求取功劳和奖赏。

邀功希宠 求取功名和宠信。

以功补过 用功劳来弥补过错。

一篑之功 篑:盛土的筐。指成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份努力。

指日成功 谓不久即可成功。

祖功宗德 指祖有功而宗有德。古代王朝尊始祖或开国之君为祖。有开创之功,其后有德之君则尊为宗。

坐享其功 见“坐享其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 出处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解释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示例~,经过五年的刻苦努力,他熟

大功毕成 〖解释〗指大工程或大任务宣告完成。同“大功告成”。

钝学累功 〖解释〗钝:迟钝,笨拙;累:积聚。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积功兴业 〖解释〗指建立功业,实现抱负。

照功行赏 〖解释〗按照功劳大小给予不同奖赏。

阿保之功 阿保:保护养育。保护养育幼儿的功劳

有功之臣

嘴上功夫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踏踏实实,坚持到底,否则,虽然只差一点,也会前功尽弃。历代许多激励人们坚持不懈的格言警句都出自于这句话,如“功勤一篑可成山,由少而多莫惧烦”等。

赏的四字成语大全

1. 观赏的赏的四字词语

雅俗共赏、

赏罚分明、

赏心悦目、

孤芳自赏、

论功行赏、

有目共赏、

风流自赏、

冒功邀赏、

以誉为赏、

邀功求赏、

瓜衍之赏、

赏不遗贱、

击节叹赏、

赏不当功、

功高不赏、

犒赏三军、

赏劳罚罪、

有功而赏、

赏奇析疑、

赏善罚*、

无功受赏、

赏善罚恶、

赏同罚异、

明赏不费、

赏赐无度、

赏立诛必、

横恩滥赏、

赏不逾日、

自我欣赏、

赏心乐事

2. 赏四字词语是什么

搜索《赏的四字词语》找到的。

雅俗共赏、赏罚分明、赏心悦目、孤芳自赏、论功行赏、有目共赏、风流自赏、冒功邀赏、以誉为赏、邀功求赏、瓜衍之赏、赏不遗贱、击节叹赏、赏不当功、功高不赏、犒赏三军、赏劳罚罪、有功而赏、赏奇析疑、赏善罚*、无功受赏、赏善罚恶、赏同罚异、明赏不费、赏赐无度、赏立诛必、横恩滥赏、赏不逾日、自我欣赏、赏心乐事、果刑信赏、赏贤罚暴、赏高罚下、积财吝赏、赏信必罚、奇文共赏、赏一劝百、鲁连辞赏、赏罚无章、僭赏滥刑、赏罚黜陟、重赏严诛、庆赏无厌、赏罚不当、赏罚不信、黜陟赏罚。

3. 关于赏的四字词

明赏不费: 赏赐得当,就不浪费财物。

目不给赏: 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论功封赏: 论:按照。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论功受赏: 评定功劳,接受赏赐。

犒赏三军: 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宫为三军;后统称军队。现指陆、海、空三军。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

计功行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击节称赏: 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僭赏滥刑: 赏的不是有功的人,罚的不是有罪的人。泛指赏罚不当。

计功受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同“计功行赏”。受,授。

计勋行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同“计功行赏”

4. 欣赏的四字成语

赏心悦目

shǎng xīn yuè mù

解释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出处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形容文章或景色优雅。使人畅爽愉快的用语。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悦;不能读作“ruì”。

辨形悦;不能写作“乐”。

近义词心旷神怡、欢欣鼓舞

反义词怵目惊心、触目惊心

辨析~和“心旷神怡”都是表示“景色美好而给人愉 *** 觉”。但~偏重于“心”和“目”;强调给人感观上的享受;而“心旷神怡”偏重于“心”和“神”;强调给人精神上的愉快。

例句从游船上纵目四望;西子湖春风送暖;碧波荡漾;长堤缀绿;群山围翠;真是~。

5. 赏四字词语是什么

搜索《赏的四字词语》找到的。

雅俗共赏、

赏罚分明、

赏心悦目、

孤芳自赏、

论功行赏、

有目共赏、

风流自赏、

冒功邀赏、

以誉为赏、

邀功求赏、

瓜衍之赏、

赏不遗贱、

击节叹赏、

赏不当功、

功高不赏、

犒赏三军、

赏劳罚罪、

有功而赏、

赏奇析疑、

赏善罚*、

无功受赏、

赏善罚恶、

赏同罚异、

明赏不费、

赏赐无度、

赏立诛必、

横恩滥赏、

赏不逾日、

自我欣赏、

赏心乐事、

果刑信赏、

赏贤罚暴、

赏高罚下、

积财吝赏、

赏信必罚、

奇文共赏、

赏一劝百、

鲁连辞赏、

赏罚无章、

僭赏滥刑、

赏罚黜陟、

重赏严诛、

庆赏无厌、

赏罚不当、

赏罚不信、

黜陟赏罚

赏罚分明的名言

1. 赏四字词语是什么

搜索《赏的四字词语》找到的。

雅俗共赏、赏罚分明、赏心悦目、孤芳自赏、论功行赏、有目共赏、风流自赏、冒功邀赏、以誉为赏、邀功求赏、瓜衍之赏、赏不遗贱、击节叹赏、赏不当功、功高不赏、犒赏三军、赏劳罚罪、有功而赏、赏奇析疑、赏善罚*、无功受赏、赏善罚恶、赏同罚异、明赏不费、赏赐无度、赏立诛必、横恩滥赏、赏不逾日、自我欣赏、赏心乐事、果刑信赏、赏贤罚暴、赏高罚下、积财吝赏、赏信必罚、奇文共赏、赏一劝百、鲁连辞赏、赏罚无章、僭赏滥刑、赏罚黜陟、重赏严诛、庆赏无厌、赏罚不当、赏罚不信、黜陟赏罚。

2. 观赏的赏的四字词语

雅俗共赏、

赏罚分明、

赏心悦目、

孤芳自赏、

论功行赏、

有目共赏、

风流自赏、

冒功邀赏、

以誉为赏、

邀功求赏、

瓜衍之赏、

赏不遗贱、

击节叹赏、

赏不当功、

功高不赏、

犒赏三军、

赏劳罚罪、

有功而赏、

赏奇析疑、

赏善罚*、

无功受赏、

赏善罚恶、

赏同罚异、

明赏不费、

赏赐无度、

赏立诛必、

横恩滥赏、

赏不逾日、

自我欣赏、

赏心乐事

3. 关于观赏的四字词语

不暇应接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接应不暇暇:空闲.指美景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目不给赏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目不给视给:供给.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又美又多.应接不遑遑:闲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应接不暇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岩居川观居于岩穴而观赏川流.形容隐居生活悠闲自适,超然世外.应接无暇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4. 关于赏的四字词

明赏不费: 赏赐得当,就不浪费财物。

目不给赏: 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论功封赏: 论:按照。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论功受赏: 评定功劳,接受赏赐。犒赏三军: 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

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宫为三军;后统称军队。现指陆、海、空三军。

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计功行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击节称赏: 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僭赏滥刑: 赏的不是有功的人,罚的不是有罪的人。泛指赏罚不当。

计功受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同“计功行赏”。

受,授。计勋行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同“计功行赏”。

5. 赏四字词语是什么

搜索《赏的四字词语》找到的。

雅俗共赏、

赏罚分明、

赏心悦目、

孤芳自赏、

论功行赏、

有目共赏、

风流自赏、

冒功邀赏、

以誉为赏、

邀功求赏、

瓜衍之赏、

赏不遗贱、

击节叹赏、

赏不当功、

功高不赏、

犒赏三军、

赏劳罚罪、

有功而赏、

赏奇析疑、

赏善罚*、

无功受赏、

赏善罚恶、

赏同罚异、

明赏不费、

赏赐无度、

赏立诛必、

横恩滥赏、

赏不逾日、

自我欣赏、

赏心乐事、

果刑信赏、

赏贤罚暴、

赏高罚下、

积财吝赏、

赏信必罚、

奇文共赏、

赏一劝百、

鲁连辞赏、

赏罚无章、

僭赏滥刑、

赏罚黜陟、

重赏严诛、

庆赏无厌、

赏罚不当、

赏罚不信、

黜陟赏罚

6. 关于赏的四字词

明赏不费: 赏赐得当,就不浪费财物。

目不给赏: 眼睛来不及观赏。形容景物优美繁多。

论功封赏: 论:按照。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论功受赏: 评定功劳,接受赏赐。

犒赏三军: 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宫为三军;后统称军队。现指陆、海、空三军。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

计功行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击节称赏: 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僭赏滥刑: 赏的不是有功的人,罚的不是有罪的人。泛指赏罚不当。

计功受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同“计功行赏”。受,授。

计勋行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同“计功行赏”

7. 见赏 四字成语

不赏之功 形容功劳极大。

孤芳自赏 孤芳:独秀一时的香花。把自己比做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击节称赏 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击节叹赏 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计功行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僭赏滥刑 赏的不是有功的人,罚的不是有罪的人。泛指赏罚不当。

犒赏三军 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宫为三军;后统称军队。现指陆、海、空三军。指。

论功行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

明赏不费 赏赐得当,就不浪费财物。

奇文共赏 少见的好文章大家一道欣赏。

赏罚分明 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

赏奇析疑 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

赏心乐事 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赏心悦目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赏一劝百 奖励一个人的先进事迹而鼓励好多人。

信赏必罚 信:真实不欺。有功劳的一定奖赏,有罪过的一定惩罚。形容赏罚严明。

8. 四字成语大全

安营扎寨 安心乐意 冷若冰霜 暗度陈仓 苦海无边 道高一尺 威信扫地 寸心千古 乘热打铁 乘人之危 乘胜逐北 乘坚策肥 乘胜追击 乘势使气 乘坚驱良 乘伪行诈 乘时乘势 乘隙捣虚 乘隙而入 乘龙快婿 出处殊途 狗肺狼心 逞强好胜 狗吠之警 狗吠之惊 乘顺水船 乘利席胜 乘鸾跨凤 乘其不备 乘龙配凤 乘间投隙 乘龙佳婿 乘间伺隙 天授地设 长枕大衾 东道之谊 乘其不意 山光水色 同敝相济 山崩水竭 授柄于人 使心用幸 如蒿 神焦鬼烂 首尾相卫 杀身报国 妄自菲薄 收园结果 乘间抵隙 成群集党 冲锋陷坚 铁狱铜笼 深沟壁垒 伺瑕导蠙 死生荣辱 深山穷林 通宵彻昼 丧胆亡魂 首尾相继 人怨天怒 神摇目夺 虱多不痒 歪不横楞 同类相求 杀身成义 逆子贼臣 天崩地解 身不遇时 同心共胆 殊涂同致 顽皮贼骨 撒泼打滚 顺风扯帆 齿牙馀论 不便水土 成群结党 不辨真伪 闭口捕舌 鼻塌嘴歪 成家立计 不耻最后 并容徧覆 变色易容 成帮结队 成群打伙 逆坂走丸 守先待后 深山穷谷 买爵贩官 撒科打诨 攀车卧辙 扫地无余 条分节解 深沟固垒 死有余罪 批亢抵巇 扫穴擒渠 挑精拣肥 深雠大恨 深仇宿怨 言之无物 势穷力蹙 贪求无已 铜打铁铸 铜盘重肉 食案方丈 食不暇饱 神怒人怨 数黄道白 说短道长 弯腰捧腹 剜肉成疮 剜肉做疮 顽皮赖骨 晚节不终 析微察异 食甘寝安 神枢鬼藏 死心搭地 人心丧尽 死模活样 死骨更肉 阋墙谇帚 率土宅心 同声相求 神施鬼设 同日而论 神运鬼输 神不附体 太平无事 同恶相济 同恶相助 死心落地 神情不属 赏信罚必 赏贤罚暴 拈毫弄管 杀衣缩食 山崩川竭 山崩海啸 出乖弄丑 不可胜道 出何经典 齿牙馀惠 出丑扬疾 鸱视狼顾 敝帚自享 迟疑不断 迟疑观望 鞭擗向里 敝绨恶粟 鞭辟着里 兵不接刃 不刊之书 不茶不饭 不痴不聋 避强打弱 避强击惰 避强击弱 不断如带 成群逐队 闭合思过 不差毫发 成则为王 抠心挖血 黏皮着骨 贪夫殉利 披沥肝膈 瓦查尿溺 望风希指 甘旨肥浓 身退功成 肝胆胡越 谈优务劣 同气相求 贪吃懒做 铁绰铜琶 说长话短 人自为政 旁门邪道 高官尊爵 赏高罚下 提纲振领 山崩地塌 刻骨仇恨 水火不避 批砉导窾 亡国之声 大呼小喝 神道设教 收视反听 山枯石死 噬脐无及 使心别气 外方内员 改弦易调 忍辱含羞 亡魂失魄 使心作幸 使性傍气 束带结发 水火兵虫 头痛额热 手高手低 探头缩脑 盈野 同尘合污 人言籍籍 深山长谷 含瑕积垢 顽父嚚母 拈酸吃醋 首身分离 完名全节 神牵鬼制 时乖运乖 如蓺 拔树搜根 束杖理民 殊形诡状 没法奈何 搔着痒处 调停两用 守正不桡 势穷力竭 剜肉生疮 束蒲为脯 手不停毫 手脚无措 赏劳罚罪 首足异处 束手缚脚 山肴海错 说短论长 慎终承始 天崩地坍 闭门墐户 不瞅不睬 成团打块 成年古代 敝盖不弃 逞怪披奇 成日成夜 兵不污刃 诚心正意 兵多者败 避凶趋吉 不经之说 闭合自责 闭门却轨。

荀子·正论一

1、公正是赏罚分明者的美德。亚里士多德

2、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

3、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元结

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

5、赏及*人,则善者不以赏为荣;罪及善者,则恶者不以罚为辱。吕坤

6、赏罚信明,施与有节,记人之功,忽于小过。班固

7、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荀悦

8、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丘明

9、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陈寿

10、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刘向

11、世之治乱,在赏当其功,罚当其罪,即无不冶。脱脱

12、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罚不当罪,则不如无罚。张孝祥

13、信赏以劝能,刑罚以惩恶。张九龄

14、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吴兢

15、刑赏之本,在乎助善而惩罚。吴兢

16、赏不遗疏近,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吴兢

用赏罚分明造句

1、一个春秋过去了我发现赵老师,不但赏罚分明而且公平公正。

2、不信回头看看身边的人和事,甚至很多时候最简单的赏罚分明都做不到,你还能指望做事能更上一层楼么?

3、家长在教育女孩时,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不要出尔反尔,否则女孩会不明白你的意思,从而达不要教育她的效果。

4、如此赏罚分明,良性循环,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就会逐渐建立起来。

5、老板是个赏罚分明的人,从不偏私任何人。

6、咱们的干部工作就应该赏罚分明,张扬有了工作成绩应该给予奖励。

7、吴王夫差虽然总是寻欢作乐,但是当他知道范篥背叛他时,他还念着范篥曾经救过他,因而没有杀他。吴王夫差至少赏罚分明。

8、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

9、用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保障执行力。

10、有些妈妈,孩子犯了错不管,干了好事也不表扬,最后让孩子一无事成,只能回家靠妈妈养活。而我的妈妈恰恰相反,她的特点就是赏罚分明。

11、岳飞治军赏罚分明,自己又能与士兵同甘共苦,部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12、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

13、只有赏罚分明,才能体现公平。

14、这番话下来,全场所有人都嘴巴大张得厉害,同时也感觉他这赏罚分明的具体实施规则,其实很有效果。

15、“偶像激励”在教育策略上属于“制约学习”的类型,不仅有目标还要赏罚分明。

16、《孙子兵法》中有句名言叫“赏罚分明”,其意不仅是说赏与罚之间必定要有道清楚的界线,更意味着有由才赏,有由才罚的道理。

17、对子女要赏罚分明。批评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其目的是通过惩罚性的措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避免下次再犯。

18、康熙是一位赏罚分明的英明皇帝。

19、良好教育理念就是懂得赏罚分明,是为了争取有限的升学名额,让一部分学生成为另一部分学生的陪读者。

20、罗士信作战勇猛赏罚分明,治军极严。

21、如何管理军队?回答可能会五花八门,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赏罚分明。

沟通的艺术:上级要赏罚分明

沟通的艺术:上级要赏罚分明

2.上级要赏罚分明

管理者必须言必行、行必果,赏罚分明。为了激励下属,领导需要许诺,也就是把一个美好的前景说给下属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鼓舞他们的热情,使他们能更顺利接受公司的安排,更加圆满地完成任务。然而,有些领导却往住在事后将所许的诺言轻易地抛在脑后。

一句话把人说笑

张丽是一家安防公司的员工,常因业绩不错而恃才自傲。有一次,她认为应该改进一项具体的工作流程,因为它存有诸多缺点。于是,她向主任提出方案,主任没有理睬,反而觉得她很多事。

张丽对自己的想法很肯定,便私自改进了工作流程。主任发现后,很严厉地指责了她,张丽并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对,与主任争辩后,便离开了工作岗位。

主任反映到经理处,经理也批评了她。但张丽一意孤行,拒不接受任何对她的处罚。

经理不得已将此事上报给了老板。老板实际了解了情况后,找来张丽谈话。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老板都没有批评张丽,反而让张丽说出自己的想法,张丽便谈了很多现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老板也以朋友的方式与张丽交流。由于感受到老板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视,张丽的情绪也有所缓解,承认自己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最后,张丽也愿意为自己的错误接受处罚。

在张丽高兴地离开后,老板与经理、主任沟通了一下,重新制订了对张丽的处罚方案。张丽欣然同意了。此事使张丽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恃才自傲的缺点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还积极配合主任的工作。

简单的惩罚并不能让人心悦诚服,也不能从根本上防止此类错误的再犯。这时候,就需要管理者采取一些必要的管理艺术与手段,在理中结合一些情,使二者有效地融为一体,实现惩罚的目的。

一句话把人说跳

三国时期,孙策原本是袁术的属下。袁术既欣赏他,又害怕他,担心他发展起来后会成为自己的劲敌。孙策屡次为袁术建功。有一次,袁术对孙策说:你要是能把九江拿下来,我就封你为九江太守。孙策果然把九江攻下了,袁术却另外派人做了九江太守。孙策很不高兴。

过了一段时间,袁术又对孙策说:前一次我错了,这一次我说话一定算数,你要是把庐江拿下了呢,我就真的任命你做庐江太守!孙策领兵经过艰苦的战斗,攻占了庐江。可是袁术又违背了诺言,这让孙策大为失望。

后来,孙策找机会离开袁术,平定了江南大片土地,独立发展自己的势力。袁术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呕血而死的下场,临死之前还捶着桌子说:我袁术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啊?

从袁术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领导食言自肥,也许能得到一时的方便,但是最终会让他失去人心,遭受更大的损失。

行动指南

高明的领导必须言必行、行必果,赏罚分明。当某个员工在某些事情上取得了成就时,领导就要懂得及时给予奖励和鼓励。有奖必有罚,某个员工犯下了错误,就必须受到一定的惩罚或者批评。只有领导做到奖罚分明,下属才会心悦诚服地为他办事。

赏罚分明是褒扬贬抑的真实体现,是对正当行为的强化、对错误选择的弱化,如指示灯一样给员工指明行动的方向。要想有效地维护团队的纪律,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尽心尽力工作,领导就必须切实地做到赏罚分明。反之,做不到赏罚分明,就会破坏团队纪律和秩序,当每个人都可以为所欲为时,团队的战斗力就会丧失。

但是在对员工进行赏罚时,领导者常常会犯错误。例如,一些领导常常会犯言而无信的毛病。许下奖励的诺言,但事后又反悔,这会令下属伤心,斗志全无。孔子说过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辊,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意思就是,人不能没有信用,就像车不能没有方向盘一样。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想要一个下属忠于自己,尽职尽责,就要言必行,行必果,就要做到赏罚分明。领导说话不当真,下次再许这样的诺言,人们就把它当作是小孩子喊了无数遍的狼来了。

作为一个***,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要有分量,这样才能理服众人。领导要树立权威,必须对属下赏罚分明。

领导者在实行赏罚时还容易犯的一种错误是过分追求民主。现代社会的民主常常体现为少数服从多数。一些领导也因此而认为大多数人犯了错误就不应该追究,因为牵扯面过广,不利于企业的稳定;也有的领导在很多人为犯错者说情求饶时放弃立场,本来该惩罚的不惩罚,对其他人造成了十分坏的影响。其实,这是管理的大忌。制定制度,目的就是让人遵守,当奖则奖.当罚则罚。身为领导,应该切记不要因为犯错的是大多数就姑息迁就,认为法不责众,这样只会导致自己威信尽失,管理不力。

迁就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不能和平地收拾局面,也不会对员工起到惩戒作用。惩罚与奖励都应该遵循原则严格执行。惩罚员工,必定会触动员工的利益而引起反对,此时,领导绝不能迁就大多数人的意见,而是要耐心地解释,让被惩罚者心服口服,让反对者变成赞同者。如果为了寻求大多数人的支持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只会让众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如此,管理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没有任何的实际效果。

鲁迅的名言爱憎分明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对人民的爱和对派的恨,爱憎分明!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意思是:对幼童呵护备至,对敌人冷若冰霜,对事业执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rú)子牛:形容对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象牛一样俯首听命.横眉,怒目而视的样子,表示愤恨和轻蔑.冷对,冷落对待.千夫指,原意是许多人的指责.

语本《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这里比喻敌人的指责.

俯首,低头,表示听从的样子.为,做.孺子,儿童.孺子牛,春秋时齐景公跟儿子嬉戏,装牛爬在地上,让儿子骑在背上,儿子不小心跌倒时,把齐景公的牙齿挂折(shé)了.因而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就称齐景公为“孺子牛”.这里比喻人民大众的牛.

这是鲁迅《自嘲》中的诗句.全诗是:“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又,千夫指为千夫所指,千夫指的,也就是人民的公敌.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毛泽东的推介,鲁迅的这首《自嘲》,在过去一个历史时期是非常著名的诗,其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人人皆知的名句。

“诗无达诂”,由于鉴赏者个人经历和情感的不同,对诗的解释也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毛泽东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读,言之成理,无可厚非,属于“固有本语本意若不及此,而触景动怀,别有激发”(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序》),“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的情况。但由于毛泽东的特殊地位,和一个时期的政治风气,在这首诗的解释上,便出现了不少不顾诗的写作背景,脱离文本,一意迎合,曲为之说的鉴赏文章。

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原意是什么呢?让我们先看看《自嘲》的写作背景。

其实,这首诗的写成缘于一场饭局。《鲁迅日记》1932年10月5日记:“晚达夫、映霞招饮于聚丰园,同席为柳亚子夫妇,达夫之兄嫂,林微因。”10月12日记:“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以请’云云。”此诗后被收入《集外集》时,“旧帽”改为“破帽”,“破船”改为“漏船”,并题为《自嘲》。

日记中所提的林微因并非民国才女林徽因,而是一个文学青年,是游走于创造社与新月社主将之间的超级粉丝,所以才会被郁达夫邀请。1956年12月6日,《新民报晚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孺子牛”的初笔》的短文,署名“魏殷”,据称即为当年参加“达夫赏饭”之局的林微音。文中提到了此次饭局上郁达夫和鲁迅的一段对话,原文如下:

1932年冬,郁达夫之兄郁华来到上海,达夫迎宴于聚丰园,并请鲁迅和柳亚子夫妇等三四人作陪。

鲁迅到时,达夫向他开了一句玩笑,说:“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

“嗯,”鲁迅微笑着应答,“我可以把昨天想到的两句联语回答你,这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没有脱?”达夫继续这样打趣。

“嗳,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鲁迅说。

所谓“偷得半联,凑成一律”盖由此而来——鲁迅是从郁达夫的“华盖远”得到了启发,想出了“运交华盖欲何求”一句,并最后完成了整诗。“闲人”是鲁迅的自嘲,“打油”即“打油诗”,是鲁迅的自谦。

鲁迅老年得子,对儿子周海婴宠爱有加。那年周海婴三岁,正是磨人的时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深有体会的感慨,所以当郁达夫跟他开玩笑说他“辛苦”的时候,他才有了这样的诗句答语,因为“俯首甘为孺子牛”蕴含着一个和幼子相关的典故。

《自嘲》一诗虽为“达夫赏饭”之余的“副产品”,但主题思想却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严峻和鲁迅倔强不屈的个性特征。“自嘲”的意思就是自我嘲笑、自我解嘲。“自嘲”常被诗人用以为题,借以曲笔言志。

介绍了《自嘲》的写作背景,下面逐句解释一下诗的意思。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意思是,我交了倒霉的“华盖运”还想追求什么呢?倒霉到还没有敢翻身呢就碰到了脑袋。这一联是鲁迅对处境的自嘲,就像交了“华盖运”一样,处处倒霉。说明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恶劣。“华盖”是干支的一种特殊组合方式,八字为“华盖”则主不顺利,命运不通,有磨难。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我经过闹市时只好用破帽子遮住脸以保护自己,向往用一只破船载上酒然后在江湖中漂荡逍遥。后一句典出《晋书·毕卓传》:“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社会上众人七嘴八舌的责难我只有怒目冷眼相对,但回到家我甘愿低下头来充当幼儿的牛来哄着他玩耍。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躲进小楼里就成了自己的“一统天下”,管他什么冬夏春秋季节和社会如何变幻呢。

回头再侧重解释一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名句。“横眉”是眉毛横竖而怒视的样子;“冷对”是冷淡的对待;“千夫指”意谓众人一同指责。《汉书·王嘉传》引里谚有“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明代杨於庭《驱憨赋》里也有“虽复膴仕,千夫所指”之句。这里鲁迅是自嘲自己树“敌”太多,包括当时文坛的论敌,编造流言蜚语的小报记者,当然还有国民党派等等。面对他们,有的只有怒目而视,有的只能冷谈以对。“孺子牛”典出《左传》齐景公为孺子当牛的故事(请参看本站典故故事“孺子牛”),另外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词》曾记钱季重联句“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即是对“饭饱甘为孺子牛”的化用,表现了他对幼子周海婴的宠爱。他在1930年4月15日写给李秉中的信中也提到了“孺子牛”:“我本以绝后顾之忧为目的,而偶失注意,遂有婴儿,念其将来,亦常惆怅,然而事已如此,亦无可奈何。长吉诗云:‘己生须己养,荷担出门去。’只得加倍服老,为孺子牛耳,尚何言哉?”这里,“孺子”显然也是指幼儿周海婴。

由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具有爱憎分明的感彩,所以才被毛泽东拿来借题发挥,用以表达革命文艺工作者对敌人和群众应该持什么态度的问题,并说明鲁迅就具有这样的精神。毛泽东没有说这是鲁迅诗句的原意,之所以长期以来人们把毛泽东的解读,理解为是鲁迅诗句的原意,是众所周知的原因,实在与文学无关

公务员面试牢记名言警句之:严格执法篇

学究

荀子《正论》分两篇进行解读。

荀子以为君子就是大众的领唱,大众的榜样,要站出来带领大家施行仁义,也只有这样,明确政令,才能使国家的管理明明白白。

荀子提到那些暴君其实不是君主,迟早有一天要背仁君推翻,只有仁君才代表大众利益。尤其对那些为暴君辩护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以为这是井底之蛙的作为。

原文

? 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是不然。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仪也。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若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上端诚,则下愿悫矣; 上公正,则下易直矣。治辨则易一,愿悫则易使,易直则易知。易一则强,易使则 功,易知则明,是治之所由生也。上周密,则下疑玄矣;上幽险,则下渐诈矣;上 偏曲,则下比周矣。疑玄则难一,渐诈则难使,比周则难知。难一则不强,难使则不功,难知则不明,是乱之所由作也。故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故主道明 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故上易知,则下亲上矣;上 难知,则下畏上矣。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 下畏己。传曰:“恶之者众则危。”书曰:“克明明德。”诗曰:“明明在下。” 故先王明之,岂特玄之耳哉! 

? 世俗之为说者曰:“桀纣有天下,汤武篡而夺之。” 

? 是不然。以桀纣为常有天下之籍则然,亲有天下之籍则不然,天下谓在桀纣则不然。古者天子千官,诸侯百官。以是千官也,令行于诸夏之国,谓之王。以是百 官也,令行于境内,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遂亡,谓之君。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 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然而不材不中,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近者境内不一,遥者诸侯不听,令不行于境内,甚者诸侯侵削之,攻伐之。若 是,则虽未亡,吾谓之无天下矣。圣王没,有埶籍者罢不足以县天下,天下无君; 诸侯有能德明威积,海内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君师;然而暴国独侈,安能诛之,必不伤害无罪之民,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若是,则可谓能用天下矣。能用天下之谓 王。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 之也。桀纣非去天下也,反禹汤之德,乱礼义之分,禽兽之行,积其凶,全其恶,而天下去之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故桀纣无天下,汤武不弑君, 由此效之也。汤武者,民之父母也;桀纣者、民之怨贼也。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为君,而以汤武为弑,然则是诛民之父母,而师民之怨贼也,不祥莫大焉。以天 下之合为君,则天下未尝合于桀纣也。然则以汤武为弑,则天下未尝有说也,直堕 之耳。 

? 故天子唯其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 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圣人备道全美者也,是县天下之权称也。桀纣者、其志虑至险也,其志意至闇也,其行 为至乱也;亲者疏之,贤者贱之,生民怨之。禹汤之后也,而不得一人之与;刳比 干,囚箕子,身死国亡,为天下之大僇,后世之言恶者必稽焉,是不容妻子之数也。 故至贤畴四海,汤武是也;至罢不能容妻子,桀纣是也。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 为有天下,而臣汤武,岂不过甚矣哉!譬之,是犹伛巫跛匡大自以为有知也。  

? 故可以有夺人国,不可以有夺人天下;可以有窃国,不可以有窃天下也。可以 夺之者可以有国,而不可以有天下;窃可以得国,而不可以得天下。是何也?曰: 国、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 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 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 

? 世俗之为说者曰:“治古无肉刑,而有象刑:墨黥,慅婴,共、艾毕,剕、枲 屦,杀、赭衣而不纯。治古如是。” 

? 是不然。以为治邪?则人固莫触罪,非独不用肉刑,亦不用象刑矣。以为人或 触罪矣,而直轻其刑,然则是者不死,伤人者不刑也。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惩其未也。者不死,而伤人 者不刑,是谓惠暴而宽贼也,非恶恶也。故象刑殆非生于治古,并起于乱今也。 

? 治古不然。凡爵列、官职、赏庆、刑罚,皆报也,以类相从者也。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昔者武王 伐有商,诛纣,断其首,县之赤旆。夫征暴诛悍,治之盛也。者死,伤人者刑, 是百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  

? 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 之罪固轻也。书曰:“刑罚世轻世重。”此之谓也。  世俗之为说者曰:“汤武不善禁令。”曰:“是何也?”曰:“楚越不受制。” 

? 是不然。汤武者、至天下之善禁令者也。汤居亳,武王居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曷为楚越独不受制也! 

? 彼王者之制也,视形埶而制械用,称远迩而等贡献,岂必齐哉!故鲁人以榶, 卫人用柯,齐人用一革,土地刑制不同者,械用、备饰不可不异也。故诸夏之国同 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终王。日祭、 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夫是之谓视形埶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是王者之 制也。  彼楚越者,且时享、岁贡,终王之属也,必齐之日祭月祀之属,然后曰受制邪? 是规磨之说也。沟中之瘠也,则未足与及王者之制也。语曰:“浅不足与测深,愚 不足与谋智,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此之谓也。  

? 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  是不然。天子者,埶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纯备,智惠甚 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震动从服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夫有恶擅天下矣。  ? 曰:“死而擅之。” 

? 是又不然。圣王在上,决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民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不能以义制利,不能以伪饰性,则兼以为民。圣王已没,天下无圣,则固莫足以擅天下矣。天下有圣,而在后子者,则天下不离,朝不易位,国不更制,天下厌然, 与乡无以异也;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矣!圣不在后子而在三公,则天下如归, 犹复而振之矣。天下厌然,与乡无以异也;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矣!唯其徙朝 改制为难。故天子生则天下一隆,致顺而治,论德而定次,死则能任天下者必有之 矣。夫礼义之分尽矣,擅让恶用矣哉! 

? 曰:“老衰而擅。” 

? 是又不然。血气筋力则有衰,若夫智虑取舍则无衰。 

? 曰:“老者不堪其劳而休也。”

? 是又畏事者之议也。天子者埶至重而形至佚,心至愉而志无所诎,而形不为劳,尊无上矣。衣被则服五采,杂间色,重文绣,加饰之以珠玉;食饮则重大牢而备珍 怪,期臭味,曼而馈,伐皋而食,雍而彻乎五祀,执荐者百余人,侍西房;居则设 张容,负依而坐,诸侯趋走乎堂下;出户而巫觋有事,出门而宗祝有事,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侧载睾芷以养鼻,前有错衡以养目,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 以养耳,三公奉軶、持纳,诸侯持轮、挟舆、先马,大侯编后,大夫次之,小侯元 士次之,庶士介而夹道,庶人隐窜,莫敢视望。居如大神,动如天帝。持老养衰,犹有善于是者与?不老者、休也,休犹有安乐恬愉如是者乎?故曰:诸侯有老,天子无老。 

? 有擅国,无擅天下,古今一也。夫曰尧舜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 之说也,不知逆顺之理,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

通译

社会上那些庸俗的创立学说的人说:“君主的统治措施以周密隐蔽为有利。”这种说法不对。  

? 君主,好比是民众的领唱;帝王,好比是臣下的标杆。那臣民们将听着领唱来应和,看着标杆来行动。领唱沉默,那么民众就无从应和;标杆隐蔽,那么臣下就无从行动。臣民不应和、不行动,那么君主和臣民就无法相亲善了。像这样,那就和没有君主一样,不吉利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所以君主,是臣民的根基。君主公开明朗,那么臣民就能治理好了;君主端正诚实,那么臣民就老实忠厚了;君主公正无私,那么臣民就坦荡正直了。臣民治理得好就容易统一,老实忠厚就容易役使,坦荡正直就容易了解。臣民容易统一,国家就会强盛;臣民容易役使,君主就能建立功业;臣民容易了解,君主就会明白清楚。这是安定得以产生的缘由。君主隐蔽不露,那么臣民就疑惑迷乱了;君主阴暗险恶,那么臣民就虚伪欺诈了;君主偏私不公正,那么臣民就紧密勾结了。臣民疑惑迷乱就难以统一,虚伪欺诈就难以役使,紧密勾结就难以了解。臣民难以统一,那么国家就不会强盛;臣民难以役使,那么君主就不能建立功业;臣民难以了解,那么君主就不清楚。这是祸乱产生的根源。所以君主的统治措施以明朗为有利而以阴暗为不利,以公开为有利而以隐蔽为不利。君主的统治措施公开明朗,那么臣民就安逸;君主的统治措施阴暗不明,那么臣民就危险。臣民安逸,就会尊重君主;臣民危险,就会鄙视君主。君主的措施容易被了解,那么臣民就亲爱君主了;君主的措施难以被了解,那么臣民就害怕君主了。臣民亲爱君主,那么君主就安逸;臣民害怕君主,那么君主就危险。所以君主的统治措施没有比难以被了解更坏的了,没有比使臣民害怕自己更危险的了。古书上说:“憎恨他的人众多,他就危险了。”《尚书》说:“能够彰明贤明的德行。”《诗》云:“彰明美德在天下。”古代的圣王也彰明自己,难道只是使自己幽深难知就算了吗? 

? 社会上那些庸俗的创立学说的人说:“夏桀、商纣拥有天下,商汤、周武王把它篡夺了。”这种说法不对。认为夏桀、商纣曾经有过统治天下的势位,那是对的;认为他们亲自占有过统治天下的势位,那就不对了;以为天下都掌握在夏桀、商纣手中,那也是不对的。  

? 古代天子有上千个官吏,诸侯有上百个官吏。依靠这上千个官吏,政令能推行到中原各诸侯国,就可称作为统治天下的帝王;依靠这上百个官吏,政令能推行到国境之内,国家即使不安定,还不致于被废黜撤换垮台灭亡,就可称作为诸侯国的国君。圣明帝王的子孙,是拥有天下的后代,是权势的占有者,是天下人所尊崇的帝王之家,但是如果没有才能又不公正,内则百姓怨恨他,外则诸侯背叛他,近处是境内不统一,远处是诸侯不听从,政令不能在境内实行,甚而至于诸侯侵略分割他,攻打讨伐他;像这样,那么他即使还没有灭亡,我也要说他已经失去天下了。 

? 圣明的帝王死了,那些拥有权势的后代没有德才,不能够用来掌握天下,天下等于没有了君主。诸侯中如果有人能够德行贤明威信崇高,那么天下的人民就无不愿意得到他让他做自己的君长;然而暴君统治的国家偏偏奢侈放纵,怎么能杀掉暴君呢,一定不伤害没有罪过的民众,那么杀掉暴虐之国的君主就像杀掉一个孤独无依的人一样。像这样,就可以说是能够使用天下人民了。能够使用天下人民的就叫做帝王。  

? 商汤、周武王并不是夺取天下,而是遵行那正确的政治原则,奉行那合宜的道义,兴办天下人的共同福利,除去天下人的共同祸害,因而天下人归顺他们。夏桀、商纣并不是丢了天下,而是违背了夏禹、商汤的德行,扰乱了礼义的名分,干出了禽兽般的行为,不断行凶,无恶不作,因而天下人抛弃了他们。天下人归顺他就叫做称王,天下人抛弃他就叫做灭亡。所以夏桀、商纣王并没有拥有天下,而商汤、周武王并没有杀掉君主,从这个角度就能证明它。商汤、周武王,是人民的父母;夏桀、商纣王,是人民的仇敌。现在社会上那些庸俗的创立学说的人,把夏桀、商纣王当作君主,而认为商汤、周武王是杀君,这样的话,那就是在谴责人民的父母,而把人民的仇敌当作君长,不吉利的事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如果认为天下归附的人才是君主,那么天下人从来没有归附过夏桀、商纣王,这样的话,那么认为商汤、周武王是杀君,就是天下人从来没有过的说法了,这只不过是在毁谤他们罢了! 

? 所以天子一定要有理想的人选来担任。治理天下,那任务是极其繁重的,不是最强劲有力的人是不能够担负它的;那范围是极其广大的,不是最明辨的人是不能够分辨它的;那人民是极其众多的,不是最英明的人是不能够协调他们的。这三个最,不是圣人没有谁能具备,所以不是圣人就没有谁能称王天下。圣人,是道德完备、十全十美的人,他就像挂在天下的一杆秤。  

? 夏桀、商纣王,他们的谋虑极其险恶,他们的思想极其愚昧,他们的行为极其昏乱。亲近的人疏远他们,贤能的人鄙视他们,人民怨恨他们,他们虽然是夏禹、商汤的后代却得不到一个人的帮助。商纣王将比干剖腹挖心,囚禁箕子,结果自身被杀、国家灭亡,成为天下最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要拿他作例证。这就是他们不能保住妻子儿女的中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东海中的乐趣。”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 社会上那些庸俗的创立学说的人说:“尧、舜把王位禅让给别人。”这种说法不对。

奖赏的赏的成语

出政施教,赏善罚暴。(墨子)

 释:出任政事和实施教育,就要奖赏善良和惩罚暴虐。

 邪正者治乱之本,赏罚者治乱之具。 (宋·林逋)

 释:邪恶和正直是决定太平或混乱的根本,赏和罚是保证太平消除祸乱的工具。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明·张居正)

 释:天下的事情,立法并不难,难的是立了法必须执行;听别人的意见建议并不难,难的是听了后能去照着做。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

 释:掌管执行法规的人坚强,就能使国家强盛;掌管执行法规的人软弱,就会使国家衰弱。

 者死,然后人莫敢杀;伤人者刑,然后人莫敢伤。(宋·李觏)

 释:对的处以死刑,以后就没人敢了;对伤人的处以刑罚,以后就没人敢随便伤人了。

 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荀子)

 释:没有功劳就不进行奖赏,立了功的就要奖赏,没有罪过就不进行惩罚,犯了罪的就要惩罚。

 巨壑虽深,兽知所避;烈火至猛,人无蹈死。(宋·苏舜钦)

 释:大沟壑虽深,野兽能知道躲避开;大火虽非常猛烈,人没有踩上烧死的。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民不惩。(荀子)

 释:不进行教育而光,这样虽然刑罚多但压不下歪风邪气;光教育而不实行刑罚,这样做坏事的人就受不到惩戒。

 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 (唐·元结)

 释:只奖赏善良的而不惩罚作恶的就会出乱子,只惩罚作恶的而不奖赏善良的也会出乱子。

 赏无度则费而无恩,罚无度则戮而无威。 (孙武)

 释:赏赐没有一定限度就会费了财物而不能使人感恩,惩罚没有限度就会虽也不能树立威严。

 善为政者,刑先于贵,后于贱;重于贵,轻于贱;密于贵,疏于贱;决于贵,假于贱。(清·唐甄)

 释:善于为官从政的人,在进行刑罚时,先制裁地位高的,后制裁地位低的;对地位高的从重,对地位低的从轻;对地位高的紧密,对地位低的稀疏,对地位高的认真坚决,对地位低的宽容。

 鞭朴不可驰于家,刑罚不可废于国。 (宋·李觏)

 释:鞭打的惩戒不能在家庭中松驰,刑罚不能在国家废除。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释:家里有永久的产业,虽遇到饥荒也不会挨饿;国家有永久的法规,虽遇到危险也不会混乱。

 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而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管仲)

 释:不因为贵重的宝物而歪曲使命和命令,所以说命令比宝物还贵重;不因为自己所爱的人而弯曲国家的法律,所以说法律比人要可爱。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诸葛亮)

 释:为国尽忠、对时代有益的人就是自己的仇人也必须奖赏,违犯法律、懈怠懒惰的人就是自己的亲人也必须惩罚。

 罚必施于有过,赏必加于有功。 (北齐·刘昼)

 释:惩罚必须实施到有过错的人身上,奖赏必须给予有功绩的人。

 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罚不当罪,则不如无罚。(宋·张孝祥)

 奖赏如果不能与所立的功劳相当,就不如不进行奖赏;惩罚如果不与所犯的罪过相当,就不如不进行惩罚。

 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不从。 (宋·欧阳修)

 释:说的话多变人们就不会相信,下的命令频繁改动人们就不会服从。

 理国无难似理兵,兵家法令贵遵行。 (唐·周昙)

 释:管理国家没有多大难处,也要象管理军队一样,关键是军队的法令是非常注重遵照执行的。

 赏不足劝善,赏不足禁非,而政不成。(宋·欧阳修)

 释:奖赏不能够教育人们做善事,惩罚不能够禁止人们为非作歹,这样政权就保不住。

 稂莠不锄,嘉禾不茂;冤愤不泄,戾气不消。(明·张居正)

 释:形似禾苗的害草不铲除掉,真正的禾苗就不会茂盛;人们的冤愤不使之宣泄掉,暴戾的气氛就不会消除。

 上下不合,令乃不行。 (管仲)

 释:上下之间不团结和睦,命令就不会得到贯彻执行。

 不以喜以加赏,不以怒以加罚。 (晏婴)

 释:不因为个人高兴了就随便赏赐下面,不因为个人生气就随意惩罚下面。

 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 (汉·司马迁)

 释:职位不能没有功绩就取得,刑罚不能因为高贵有势力就免除。

 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清·唐甄)

 释:国家难以治理,人们往往以为是难在百姓难于管理,不知道难于管理的并非民众而是官吏。

 赏罚,政之柄也。明赏必罚,审信慎令,赏以劝善,罚以惩恶。(汉·荀悦)

 释:赏罚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措施。赏要公正合理,罚要坚决果断,要慎重对待自己的信用和命令。用赏来激励人们做好事,用罚惩罚那些做坏事的人。

 治国之法,为民而立者也,故其行也,求便于民。乱国之法,为上而立者也,故其行也求利于上,而不求便于民,斯法因人立,不悖于天理人性者寡矣。虽然,即不便民矣,其法虽立,而其国必不安。 ( 清·严复)

 释:治理国家的法律,是为人民制定的,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力求方便百姓。而乱国的法律,是为统治者而立的,它在执行过程中也必然力求为保护统治者,而不方便于人民。这种为少数人而立的法律大多数都违背天理人性。违背人民利益的法律既使制定了,而这个国家也一定不会安定。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具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淮南子主术训》)

 释:所谓法律,就是衡量一个国家是非的标准,也是国王治理国家的准绳。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惩罚那些违法乱纪的人;制定奖赏条例,也是为了赏赐那些应该给予奖励的人。

 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乎其德智力者存,违于其德智力者废。 (清严复)

 释:一个政策的制定,一项法令的实施,如果符合民德、民智、民力的就能存在下去,违背民德、民智、民力的就会被废除。

 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永在。(战国·慎到)

 释:当君王的人不过多地听那些空泛无益的议论,而应根据法律制度来评判时政的得失。不合乎法律的话不要听,不合乎法律的辛劳不给以赏赐,没有功劳的亲属不能任用他们作官。当官的人不能因亲徇私,法律对所爱者也不应有特殊的施舍。因此,上下级之间没有别的,只有法律是永存的。

 公务员面试牢记名言警句之:用人察人育人篇

 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才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汉·王符)

 释:对于英俊豪杰,依据他们的才能放在应有的位置上,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权力和待遇。从上到下,以静制动,国君一呼百应,国君一动而百姓紧随,整个天下,就万众一心,摒弃贪婪和卑下,共同向往道义和真理。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

 释:尊重贤良,使用能人、英俊豪杰能安排在适当位置上,这样天下的人都会高兴,并且愿意在这样的国家里做事。

 明主之任人,馋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疆其短;任人之工,不疆其拙。(晏婴)

 释:圣明的君王用人,不让专于谄媚、讨好或说别人坏话的人呆在身边,不让结党营私的人在朝中存在。用人要用其所长,不强行用其所短,让他们去干那些各自擅长的工作,不要强行让他们去干那些不会干的事情。

 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乘、群臣怨、百姓乱。(《淮南子》)

 释:如所任用的人得当,就会使国家安宁、上下和睦、群臣关系融洽、老百姓归附;任用的人不得当,就会国家危难、上下不协调、群臣互相怨恨、老百姓作乱。

 天下之贤,与天下用之,何必出于己。 (明·张居正)

 释:天下的贤良人才,给天下来使用,为何非要出来给自己办事呢。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汉·司马迁)

 释:周文王曾在洗澡时,三次梳理好头发,吃饭时三次停下筷子,起来接待来见他的人,就这样还恐怕失去天下贤良的人才。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宋·刘克庄)

 释:并不是人间没有好汉,只是谁能在使用上把标准、规制放宽一些。

 任之虽重,信之未笃;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 (唐·吴兢)

 释:虽任以重要职责,但却不充分信任他,而信任不充分,就会使人产生疑虑;人生疑虑,就会得过且过;即已得过且过,就不会树立起好的节操义行。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晋·葛洪)

 释:使用事物的长处,那么任何东西都不会废弃功用;避开事物的短处,那么世上就没有被废弃的材料。

 疑则勿用,用则勿疏。 (唐·白居易)

 释: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用他就不要冷淡疏远他。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清·魏源)

 释:不知人的短处,不知人的长处,不知人长处中的短处,不知人短处中的长处,这样,就不能够用人,不能够教育人。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明·冯梦龙)

 释:人不能以貌相好坏来决定取舍,海水不能用斗来计量。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清·谭嗣同)

 释:骏马能经历艰险,但在田里干活就不如牛;坚固的车子能载拉很重的东西,但渡河就不如船。

 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明·冯梦龙)

 释:不能根据一两次人们对某人的称赞,就判断某人为君子;不能根据一时的非议,就判断这个人为小人。

 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观其志;二曰,穷之辞辨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三国·诸葛亮)

 释:观察了解人的办法有七条:一是要让他们参与到事物中来辨别是非看他的志向;二是用穷追到底的方法辩论看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借商议计谋看他的知识;四是突然告诉祸难临头的消息看他的勇气,五是当他酒醉之后看他的本性;六是正当其时给以私利看他的廉洁品质;七是委托他办事情看他的诚实与否。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孔子)

 释:凡提拔平民中人作官,必先对他的德能进行考核。考核完作出结论之后,给以任用。任用后,先交给他一些具体的政事,看他是否具有办事能力,试用合格,再根据才能大小确定其官位;根据官位大小,再给以相应的薪俸。

 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功成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直。(汉·王符)

 释:知人用人最简捷的途径,没有比考核贡献更好的。如果贡献、功劳确实考核清楚了,那治和乱的情况也就表现的非常明显,人的品质好坏、能力高低会实实在在地反映出来。

 馋夫似贤。 (汉·陆贾)

 释:用馋言害他人的匹夫,外表装得象圣人一样。

 不临难,不见忠臣之心;不临财,不见义士之节。(宋·林逋)

 释:不面对到难处,就不会看出忠臣的心意;不面对财物,就看不出义士的节操。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杜荀鹤)

 释:现在的人们看不出是凌云的树木,直等到树木凌云才说它高大。

 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 (清·梁佩兰)

 释:人才是难以得到却很容易失去的,作为人主不能不明白这一点。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

 释:我希望天帝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多种多样地产生人才。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清·魏源)

 释:用人的人,取用人的长处,避开人的短处;教育人的人,成就人的长处,去掉人的短处。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

 释:能够得到天下的英才教育他们,是我的第三件乐事。

 十人树杨,一人拔杨,则无生杨矣。 (《战国策》)

 释:十个人栽种杨树,一个人去拔杨树,这样就没有活着的杨树了。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宋·胡瑗)

 释:导致天下太平安宁全在人才,成就天下人才的全在教育培养。

 人才衰靡方当虑,士气峥嵘莫可非。 (宋·陆游)

 释:人才衰竭或萎糜才是值得忧虑的,人们士气峥嵘就不能够责怪、反对。

 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管仲)

 释:一年的计划,没有比上种粮食重要的;十年的计划,没有比种树木重要的;终身长久的计划,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

 释:试验玉的真假,要烧满三日才知;辨别枕木和樟木,要等到长七年才能分清。

 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三国·曹植)

 释:慈祥的父亲也不能爱护没有好处的儿子,仁义的国君也不能白养着没有用处的大臣

不公正的待遇四字成语

奖赏的赏的成语 :

雅俗共赏、

赏罚分明、

赏心悦目、

孤芳自赏、

论功行赏、

有目共赏、

风流自赏、

冒功邀赏、

以誉为赏、

邀功求赏、

瓜衍之赏、

赏不遗贱、

击节叹赏、

赏不当功、

功高不赏、

犒赏三军、

以誉为赏,以毁为罚、

赏劳罚罪、

有功而赏、

赏奇析疑、

赏善罚*、

无功受赏、

赏善不遗匹夫、

赏善罚恶、

赏同罚异、

明赏不费、

赏赐无度、

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1. 形容社会不公平的四字成语大全,四字词语

不教而 *** ù jiào ér shā

不近人情bù jìn rén qíng

不平则鸣bù píng zé míng

陈规陋习chén guī lòu xí

城下之盟chéng xià zhī méng

大煞风景dà shā fēng jǐng

功同赏异gōng tóng shǎng yì

厚此薄彼hòu cǐ bó bǐ

男尊女卑nán zūn nǚ bēi

逆天违理nì tiān wéi lǐ

贫富悬殊pín fù xuán shū

煞风景shā fēng jǐng

赏不当功shǎng bù dāng gōng

赏罚不当shǎng fá bù dāng

赏罚不明shǎng fá bù míng

赏罚无章shǎng fá wú zhāng

2. 形容不公平的成语

厚此薄彼

重此抑彼

执法不公

抱打不平: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不公不法:不公平待人,不遵守法律。形容为非作歹,仗势欺人的行为。

不明不暗:指事实真相被歪曲而不清楚。也指既不公开,也不秘密。

不平而鸣: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铲迹销声:铲:消除;销:消失。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超乎寻常:在合理或可以接受的限度以外,极不公平、极粗鲁或极不正义。

打抱不平: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

大人不曲:曲:不公正。旧时指道德高尚的人遵守一定的原则,不偏私,不迎合。

愤恨不平:因不公平的事而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愤懑不平:愤懑:抑郁不平。因不公平的事而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畸轻畸重:畸:偏。有时偏轻,有时偏重。形容事物发展不均衡,或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公正。

畸重畸轻:形容事物发展不均衡,或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公正。同“畸轻畸重”。

只许州官放火 不准百姓点灯

3. 写人公正的四字词语

褒善贬恶:褒:赞扬;贬:批评。

对好人好事加以赞扬;对坏人坏事加以斥责。指分清善恶,提出公正的评价。

秉公办事:秉持公正之心做事,公事公办。秉公任直:持心公正,处事正直。

不偏不倚: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

表示中立或公正。不平而鸣:平:公平;鸣:发出声音。

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不徇私情:徇:曲从。

不曲从私人交情。指为人公正,秉公处事。

陈平分肉:陈平:汉朝开国功臣,官至宰相。陈平分肉分得很公平,比喻一个人处理事情很公正。

持论公允:立论公正,不偏袒。持平之论: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

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持正不阿:持守公正正派,不迎合阿谀。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大公至正:至:最;正:公正。

完全秉公办理,毫不偏心。大人不曲:曲:不公正。

旧时指道德高尚的人遵守一定的原则,不偏私,不迎合。大中至正: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谠论侃侃:谠论:公正、正直的言论。对上敢于直言,谈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谠论危言:公正的议论,无畏的直言。谠言嘉论:公正、正直而有说服力的言论。

谠言直声: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登明选公:登:升,推举;明:明察;选:选拔;公:公正。选拔和推荐明察而公正的人才。

董狐之笔: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动必缘义:缘:顺着,沿着;义:道义。

行动必定遵循公正合理的原则。法不阿贵:法:法律;阿:偏袒。

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形容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不徇情:法:法律;徇:偏私;情:人情,私情。法律不徇私情。

指执法公正,不讲私人感情。肺石风清:百姓可以站在上面控诉地方官。

比喻法庭裁判公正。高抬明镜:秦始皇有一方镜,能照见人心等。

比喻执法者判案公正严明。高悬秦镜:秦镜:秦始皇时的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镱子。

高挂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镜子。后用以比喻官吏断案公正,执法严明。

公道大明:公道:公正的原则道理,即正义。公正的道理得到发扬。

比喻正义得到伸张。公道合理:指处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

同“公平合理”。公道难明:公道:公正的原则道理,即正义。

公正的道理难以得到伸张。公道自在人心:公道:公正的道理;自:当然,自然。

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的心里。指群众对事情的是非曲直知道的清楚明白。

公道总在人心:公道:公正的道理。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心里。

公明正大:公正无私,光明磊落。公平合理:指处理事情公正符合情理。

公生明,偏生暗:公:公平;明·明亮;偏:不公正;暗:昏暗,不明事理。公正就耳聪目明,偏私就昏暗愚昧。

公正无私:办事公正,没有私心。官清法正:清:清廉。

做官的清廉,执法才能公正。行则思义:行:行动;义:公正。

行动时要考虑是否合乎正义。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皇天:上天;辅:辅助。

老天爷公正无私,总帮助有德行的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亲:亲近;辅:帮助。

指老天爷公正无私,总是帮助品德高尚的人。皇天有眼:皇天:上天。

老天爷长着眼睛公正对待世事。畸轻畸重:畸:偏。

有时偏轻,有时偏重。形容事物发展不均衡,或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公正。

畸重畸轻:形容事物发展不均衡,或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公正。同“畸轻畸重”。

解狐荐仇:解狐推荐仇人为相。比喻公正无私。

举仇举子:举:推荐;仇:仇敌;子:儿子。既推荐仇敌,也推荐儿子。

形容办事公正。宽廉平正:宽:宽厚;廉:廉洁;平正:公正。

宽厚廉洁,大公无私。冷面寒铁:比喻公正廉洁,不怕权贵的官员。

廉明公正:廉明:清廉,不贪污受贿。不贪污受贿,清明公正。

廉能清正:廉:清廉。不贪污受贿,清明公正。

没偏没向:指为人公正无私。明公正道: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

同“明公正气”。明公正义: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

同“明公正气”。明镜高悬: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

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明堂正道: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

同“明公正气”。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直:公正,正直。

不能简单地相信别人很正直,而应当提防他存心不良。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举:推荐。

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

形容办事公正无私。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举:推荐。

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偏听偏信:偏面地听了一方面的话就信以为真。多指处理事情的态。

4. 用来形容不公平的成语有哪些

厚此薄彼、欺软怕硬、畸轻畸重、不公不法、扒高踩低

一、厚此薄彼 [ hòu cǐ bó bǐ ]

解释: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比喻对两方面的待遇不同。

出自:高阳《清宫外史》下册:张树声出身淮军,对边军支援,厚此薄彼,已经有许多人说过话。

二、欺软怕硬 [ qī ruǎn pà yìng ]

解释: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不公道,欺软怕硬!有好差事派了别人;这样黑更半夜送人,就派我。

三、畸轻畸重 [ jī qīng jī zhòng ]

解释:畸:偏。有时偏轻,有时偏重。形容事物发展不均衡,或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公正。

出自: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四回:于行政立法两方权力,畸轻畸重,未剂于平,致滋口实。

四、不公不法 [ bù gōng bù fǎ ]

解释:不公平待人,不遵守法律。形容为非作歹,仗势欺人的行为。

出自:宋·司马光《与侄贴》:“不可恃赖我势,作不公不法,搅扰官法。”

翻译:不可以依赖我力量,不公平待人,不遵守法律,搅扰官法。

五、扒高踩低 [ bā gāo cǎi dī ]

解释:比喻对上奉承攀附,对下欺侮压制。

出自:《中国民间故事选·叛徒李四一》:“[李四一]为人就是扒高踩低,浮上水在行。”

5. 用来形容不公平成语

形容不公平的四字成语大全

执正持平 童叟无欺 天公地道 公公道道

尸鸠之平 尸鸠之仁 公平无私 打抱不平

陈平分肉 斠若画一 守正不挠 公买公卖

重此抑彼 守正不桡 人眼是秤 公正严明

委委屈屈 疏而不漏 愤懑不平 天道恢恢

守正不阿 称物平施 祁溪之举 超乎寻常

公正不阿 人平不语 公平交易 公正廉明

公道合理 我心如秤 平价和售 愤恨不平

公买公卖 守正不挠 不公不法 抱打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