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唇亡齿寒的原文

2.唇亡齿寒成语典故

3.唇亡齿寒古文翻译(加点字)

4.唇亡齿寒文言文师还

5.关于嘴唇的成语

6.唇亡齿寒,是什么意思

7.形容人很冷的四字词

唇揭齿寒_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

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但虞君未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唇亡齿寒的故事是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扩展资料:

唇亡齿寒相同意思的成语:

1、休戚相关

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三回:萧知府听了,心上老大不高兴。然而他是河台的红人,更比别人休戚相关,听了那有不着急的。

示例:?我们所有成员要休戚相关地互相关怀、互相合作。

2、息息相关

息息相关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xī xī xiāng guān,意思是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出自:闻捷《布沙热,我要为你唱一支歌》:“你和党的关系,不能不是这样息息相关,血肉相连啊!”

示例:每位老师对于学生的教导都如同春风化雨,让他们深深的感受到了师生之间所存在的息息相关。

百度百科-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的原文

唇亡齿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

解 释 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假:借 复:再次 表:外围

出 处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示 例 清·《论独立之实力与日本东方政策》:“诚所谓自撤藩篱,招~之戚而已。

近义词 唇齿相依、息息相关 休戚相关

反义词 隔岸观火、素昧平生

灯 谜 口无遮挡

故 事 春秋时期,晋国为攻打虢国,晋王采纳大将荀息的建议,送晋王的玉石与宝马给虞王,向虞国借道攻虢。虞王不接受宫之奇邻国之间就是嘴唇与牙齿的关系的观点,允许晋国借道攻虢,结果晋灭虢后三年就消灭虞国,夺回宝物。

唇亡齿寒成语典故

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宣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且急矣。”甘茂曰:“秦重国知王也,韩之急缓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甘茂曰:“先生毋复言也。”

甘茂人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是无韩也。公仲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崤以救韩。

唇亡齿寒古文翻译(加点字)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下面是我整理的唇亡齿寒成语典故,欢迎阅览。

 典源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颊骨)车(牙床)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而虞公“弗听,许晋使。”后晋先借道灭虢,返回时再灭虞。杨伯峻注:“唇亡齿寒,《赵策》、《齐策》皆云‘唇亡则齿寒’,《韩非子·存韩篇》、《庄子·胠箧篇》、《吕氏春秋·权勋篇》、《淮南子·说林篇》作‘唇竭则齿寒’,《韩策》作‘唇揭者,则齿寒’。竭与揭皆反举之意,此盖当时俗语,各人所道微异耳。”后人用“唇亡齿寒”,多指虞、虢一事。

 释义用法

 虞国臣子宫之奇说,虞、虢两国相邻,相互依存,就像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一样,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会随之灭亡。后用此典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用典形式

 唇亡清·黄遵宪:“岂有行人真坐罪,忍看邻国到唇亡。”

 唇齿唐·高适:“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辅车宋·刘筠:“处末加骈拇,于中或辅车。”

 忌唇齿宋·张孝祥:“比邻寒亡忌唇齿,君但勤渠送川纸。”

 唇齿国唐·杜甫:“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

 唇齿累明·李东阳:“惜哉鹬蚌功,误为唇齿累。”

 唇亡齿枯唐·白居易:“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暮虢朝虞金·元好问:“洛阳城阙变灰烟,暮虢朝虞只眼前。”

 唇亡齿寒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是晋军要开往虢国,必先经过虞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和虢国联合抗晋,晋国虽强,也将难于得逞。

 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建议:“我们用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公,要求借道让我军通过,估计那个贪恋财宝的虞公会同意为我们借道。”晋献公说:“这名马美玉是我们晋国的两样宝物,怎可随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宝物暂时送给虞公,还不是等于放在自己家里一样吗!”晋献公明白这是荀息的计策,便派他带着.名马和美玉去见虞公。

 虞国大夫宫之奇知道了荀息的来意,便劝虞公千万不要答应晋军借道的'要求,说道:“虢虞两国,一表一里,唇亡齿寒,辅车相依,如果虢国灭亡,我们虞国也就要保不住了!”这里的“辅”是指面颊,“车”是指牙车骨。面颊和牙车骨,是一表一里,互相依存的,所以叫做“辅车相依”。嘴唇和牙齿,也是表里相依的,嘴唇如果不存在了,牙齿失去掩庇,就要受寒,所以叫做“唇亡齿寒”,也叫“唇齿相依”。

 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竟不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不但答应“借道”,而且愿意出兵帮助晋军,一同去打虢国。宫之奇预料祖国将亡,无法挽救,只得带着家小,趁早逃到曹国去了。

 这样,晋献公在虞公的“慷慨帮助”下,轻而易举地把虢国灭亡了。晋军得胜回来,驻扎在虞国,说要整顿人马,暂住一个时期,虞公还是毫不戒备。不久,晋军发动突然袭击,一下子就把虞国也灭亡了,虞公被俘,屈地产的名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晋献公的手里。

唇亡齿寒文言文师还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1)。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3),寇不可翫(4);一

之谓甚,其可再乎(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6),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7),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8);大伯不从,是以不嗣(9)。虢仲、虢叔,王季之穆

也(10);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12),何爱于虞?且虞能亲

于桓、庄乎?其爱之也(13),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14)?亲以宠逼,犹

尚害之,况以国乎?”(15)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16)。”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17)。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1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1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馨物(20)。’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2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

香,神其吐之乎?”(22)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23),曰:“虞不腊矣(24)!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25)

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26)。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注释

(1)晋:国名,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晋侯:晋献公。复假道:又借路。僖公二年晋曾向虞

借道伐虢,今又借道,故用“复”。虞:国名,姬姓。周文王封予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的侯

国,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北。虢(guó):国名,姬姓。周文王封其弟仲于今陕西宝鸡东,号

西虢,后为秦所灭。本文所说的是北虢,北虢是虢仲的别支,在今山西平陆。虞在晋南,虢在

虞南。

(2)表:外表,这里指屏障、藩篱。

(3)启:启发,这里指启发晋的贪心。

(4)寇:凡兵作乱于内为乱,于外为寇。翫(wán):即“玩”,这里是轻视、玩忽的意思。

(5)其:反诘语气词,难道。

(6)辅:面颊。车:牙床骨。

(7)宗:同姓,同一宗族。晋、虞、虢都是姬姓的诸侯国,都同一祖先。

(8)大(tài)伯、虞仲:周始祖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

其下则左昭右穆。昭位之子在穆位,穆位之子在昭位。昭穆相承,所以又说昭生穆,穆生昭。

大伯、虞仲、王季俱为大王之子,都是大王之昭。

(9)不从:指不从父命。嗣:继承(王位)。大伯知道大王要传位给他的小弟弟王季,便和

虞仲一起出走。宫子奇认为大伯没继承王位是不从父命的结果。

(10)虢仲、虢叔:虢的开国祖,王季的次子和三子,文王的弟弟。王季于周为昭,昭生穆,

故虢仲、虢叔为王季之穆。

(1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盟府:主持盟誓、典策的宫府。

(12)将虢是灭:将灭虢。将,意同“要”。是,复指提前的宾语“虢”。

(13)桓庄:桓叔与庄伯,这里指桓庄之族。庄伯是桓叔之子,桓叔是献公的曾祖,庄伯是献

公的祖父。晋献公曾尽杀桓叔、庄伯的后代。其:岂能,哪里能。之:指虞。

(14)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庄公25年晋献公尽诛同族群公子。以为戮:把他们当作杀

戮的对象。唯:因为。逼(bì):通“逼”,这里有威胁的意思。

(15)亲:指献公与桓庄之族的血统关系。宠:在尊位,指桓、庄之族的高位。况以国乎:此

句承上文,因此省略了“以国”下的“逼”字。

(16)享祀:祭祀。絜(jié):同“洁”。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

(17)实: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

(18)皇:大。辅:辅佐,这里指保佑。所引《周书》已亡佚,这两句引见伪古文《尚书》,

下同。

(19)黍:黄黏米;稷(jì):不黏的黍子,黍稷这里泛指五谷。馨(xīn):浓郁的香气。

(20)易物:改变祭品。繄(yì):句中语气词。

(21)冯:同“凭”。

(22)明德:使德明。馨香:指黍稷。其:语气词,加强反问。吐:指不食所祭之物。

(23)以:介词,表率领。以其族行:指率领全族离开虞。

(24)腊:岁终祭祀。这里用作动词,指举行腊祭。

(25)此句以下有删节。

(26)馆:为宾客们设的住处。这里用作动词,驻扎的意思。

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

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

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

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

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

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

还藏在盟府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

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

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

宫子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

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

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

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

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

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

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

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晋灭掉虢囯。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

虞公。

题解

僖公五年(公元前655)晋国向虞国借道攻打虢国,是要趁虞国的不备而一举两得,即先吃掉

虢国,再消灭虞国。具有远见卓识的虞国大夫宫之奇,早就看清了晋国的野心。他力谏虞公,

有力地驳斥了虞公对宗族关系和神权的迷信,指出存亡在人不在神,应该实行德政,民不和则

神不享。可是虞公不听,最终落得了被活捉的可悲下场。

文章开头只用“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一句点明事件的起因及背景,接着便通过人物对话来

揭示主题。语言简洁有力,多用比喻句和反问句。如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比喻虞晋的利

害关系,十分贴切、生动,很有说服力。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关于嘴唇的成语

1.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译文: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

’ 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

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

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

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

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

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

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

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先秦·左丘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百度百科——宫之奇谏假道。

2. 《唇亡齿寒》古文翻译

唇亡齿寒

意思: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典故: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3. 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

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

’ 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

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

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

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

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

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

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

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出处:《左传·僖公五年》——先秦·左丘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百度百科——宫之奇谏假道。

4. 文言文《唇亡齿寒》全文翻译

翻译:公元658年,晋国准备攻打虢国,可是要途经虞国,又不知虞国是否让晋国经过他的国土。

大夫荀旬息献计说:“如果把美玉宝马送给虞国国君,他一定会答应借路的。”晋献公就采纳此计。

虞国的贤臣宫之奇劝国君不要借路给晋国,否则大祸就会降临到虞国的头上,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就像车子和车旁的夹板一样紧密。车子要依靠夹板,夹板也要依靠车子,否则就不稳固,谚语说'唇亡齿寒',如果嘴唇都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今天虢国之所以没有被灭掉,依靠的是我们虞国;虞国之所以没有被灭掉,是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去打虢国,那么虢国如果在早上灭亡,虞国就会在当天晚上被消灭。所以,千万不能借路珍晋国啊!”虞公又不听宫之奇的忠告,把路借给了晋国。

于是晋国派荀息带兵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晋国把虢国灭了之后,回来时把虞国也消灭了。

后来,人们用“唇亡齿寒”来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休戚相关。 原文:楚围雍氏五月。

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

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

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

宣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

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

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

张翠曰:“韩未急也,且急矣。”甘茂曰:“秦重国知王也,韩之急缓莫不知。

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甘茂曰:“先生毋复言也。”甘茂人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

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是无韩也。公仲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

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

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崤以救韩。

5. 《吕氏春秋,唇亡齿寒》文言文翻译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权勋》中的故事,即:原文内容: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於虞以伐虢.荀息曰: “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 “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柰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皂而著之外皂也.君奚患焉?”献公许之.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为庭实,而加以垂棘之璧,以假道於虞而伐虢.虞公滥於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有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虞虢之势是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柰何其假之道也?” 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原文大意:从前,晋献公派苟息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苟息说;“请您把垂棘出产的玉鐾和屈邑出产的四匹马送给虞公,向他要求借路,一定可以得到允许.”献公说:“那垂棘出产的玉壁,是我们先君的宝贝啊,屈邑出产的四匹马,是我的骏马啊.如果虞国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昵?”苟息说.“不是这样,他如果不借我们路,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借给我们路,这就如同我们把玉壁从宫中的府库拿出来放到宫外的府库里击,把骏马从宫中的马槽旁牵出来拴到宫外的马槽旁去.您对此又忧虑什么呢?”献公答应了,就派苟息把屈邑出产的四匹骏马,加上垂棘出产的玉璧作为礼物献给虞公,来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虞公贪图宝玉和骏马,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虞国对于虢国,就象牙床骨和颊骨一样,互相依存.虞国和虢目的形势就是这样.古人有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着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也靠着有虢国啊!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了.怎么可以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借路给了晋国.苟息攻打虢国,战胜了虢国.返回的时候攻打虞国,又战胜了虞国.荀息拿着玉壁牵着骏马回来禀报.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连是老样子,只是马均年齿稍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原文启示:一是,告诉人们“唇亡则齿寒”的道理.也就是说,人之间、单位之间、社会之间、以及国之间的关系,都可能存在着互相配合和互相依存的关系,切不可以损害这种关系为代价.一是,告诉人们“小利是大利的祸害”的道理.也就是说,人们在生活中,切不可因小利而失去大利.。

6. 唇亡齿寒(古文翻译)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

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

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7. 唇亡齿寒古文翻译加点字也要拜拜拜拜拜拜拜拜托托托托托托托托急

唇亡齿寒 原文 吴为邾故,将伐鲁,问于叔孙辄.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适仇国.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托也则隐.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若使子率,子必辞,王将使我.”子张疾之.王问于子泄,对曰:“鲁虽无与立,必有与毙;诸侯将救之,未可以得志焉.晋与齐、楚辅之,是四仇也.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不救何为?” 译文 吴国为了邾国的缘故,准备攻打鲁国.吴王询问叔孙辄,叔孙辄回答说:“鲁国有名而无实,攻打他们,一定能如愿以偿.”退出来告诉公山不狃.公山不狃说:“这是不合于礼的.君子离开自己的国家,不到敌国去.在鲁国没有尽到臣下的本分而又去攻打它,为吴国奔走听命,这就可以死去.有这样的委任就要避开.而且一个人离开国家,不应该因为有所怨恨而祸害乡土.现在您由于小怨而要颠覆国家,不也很困难吗?如果派您领兵先行,您一定要推辞.君王将会派我去.”叔孙辄悔恨自己说错了.吴王又问公山不狃.公山不狃回答说:“鲁国平时虽然没有亲近的盟国,危急的时候却一定会有愿意共同抵抗的援国.诸侯将会救援它,是不能如愿以偿的.晋国和齐国、楚国会帮助它,这就是吴国的四个敌国了.鲁国是齐国和晋国的嘴唇,唇亡齿寒,这是您所知道的,他们不去救援还等什么?”。

8. 文言文《唇亡齿寒》的原文与译文

原文: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宣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且急矣。”甘茂曰:“秦重国知王也,韩之急缓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甘茂曰:“先生毋复言也。”

甘茂人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是无韩也。公仲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崤以救韩。

翻译:公元658年,晋国准备攻打虢国,可是要途经虞国,又不知虞国是否让晋国经过他的国土。大夫荀旬息献计说:“如果把美玉宝马送给虞国国君,他一定会答应借路的。”晋献公就采纳此计。虞国的贤臣宫之奇劝国君不要借路给晋国,否则大祸就会降临到虞国的头上,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就像车子和车旁的夹板一样紧密。车子要依靠夹板,夹板也要依靠车子,否则就不稳固,谚语说'唇亡齿寒',如果嘴唇都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天虢国之所以没有被灭掉,依靠的是我们虞国;虞国之所以没有被灭掉,是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去打虢国,那么虢国如果在早上灭亡,虞国就会在当天晚上被消灭。所以,千万不能借路珍晋国啊!”虞公又不听宫之奇的忠告,把路借给了晋国。于是晋国派荀息带兵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晋国把虢国灭了之后,回来时把虞国也消灭了。

后来,人们用“唇亡齿寒”来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休戚相关。

9. 唇亡齿寒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宫之奇谏曰. 谏:(建议 规劝) 2.找出"假"字含义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A) A.假仁假义 B.久假不归 C.假手于人 D.假道于虞 3.翻译下列句子. (1)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部队回来的时候 住扎在虞国 然后袭击虞国 将他消灭了 ) (2)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晋国的侵列野心不可以开启 对待外国的军队不能放松警惕 上一次把道路借给晋师,已经太过分了(“一之谓甚”),怎么能再有第二次 ) 4.找出文中的"其"字,比较它们的用法. 其可再乎 其 难道 其虞 其 是 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 其 他的 5.请你谈谈对"唇亡齿寒"这个成语的理解.说明虞虢“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故不应允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不懂得互依互存,贪小失大 必然会失败 Do not know how to keep each other in accordance with each other, is bound to fail Tanxiaoshitai。

唇亡齿寒,是什么意思

鸱 目 虎 吻:鸱:鹞 鹰,一种 猛 禽;吻:嘴 唇 边。形容 人 相 貌 阴 险 凶 恶。

齿 白 唇 红:牙 齿 白,嘴 唇 红。形 容面 容 美。

唇 齿 相 依:象 嘴唇 和 牙齿 那样 互相 依靠。比喻 关系 密切,相互 依靠。

唇 齿 之 邦:嘴 唇 与 牙 齿 互 相 依 存。比喻 双方 关系 密切,利 害 与 共。

唇 红 齿 白:嘴唇 红,牙齿 白。形容 人 容貌 俊 美。

唇 焦 舌 敝:焦:干;敝:破。嘴 唇 干,舌 头 破。形容 说话 太 多,费 尽 唇 舌。

唇 焦 舌 干:说话 过 多,舌 头 干 燥,嘴 唇 焦 裂。形容 费 尽 口 舌,苦 心 劝 说。

唇 揭 齿 寒:嘴 唇 没有 了,牙 齿 就 会 感 到 寒 冷。比 喻 利 害?密 要?相 关。

唇 竭 齿 寒:嘴 唇 没有 了,牙 齿 就 会 感 到 寒 冷。比 喻 利 害?密 要?相 关。

唇 如 激 丹:激 丹:鲜明 的 红色。形容 嘴唇 红 润。

唇 亡 齿 寒:嘴 唇 没有 了,牙 齿 就 会 感 到 寒 冷。比 喻 利 害?密 要?相 关。

攧 唇 簸 嘴:攧:同“颠”。上下 摆 动 嘴 唇。形容 搬 弄 是 非,说 长 道 短。

东 扭西 歪:嘴唇 不停 地?做 怪?样 而 实际 并未 说话。

辅 车 唇 齿:辅:嘴 旁 颊 骨。车:牙 床,即 牙 床 骨。颊 骨 和 牙 床 骨,嘴 唇 和 牙 齿。指 相 互 依 存 的 双 方。

膏 唇 试 舌:用 膏 涂 嘴 唇,用 巾 揩 舌 头。比喻 非常 想 把 心里 的 话 说 出来。

膏 唇 拭 舌:膏:用 油 脂 涂 抹;拭:擦 去。用 膏 涂 嘴 唇,用 布 巾 揩 舌 头。形容 用 尽 语 言 之所 能 以 打动 人 心。

鼓 唇 弄 舌:鼓:拨 动,振 动。振 动 嘴 唇,拨 弄 舌 头。形容 凭 口 舌 挑 拨、煽 动 或 进行 游 说。

鼓 舌 扬 唇:转动 舌 头,张开 嘴 唇。形容 开 口 说 唱。

鼓 舌 摇 唇:鼓 动 嘴 唇,摇 动 舌 头。形容 利用 口 才 进行 煽 动 或 游 说。亦 泛 指 大 发 议 论(多含 贬 义)。

管 秃 唇 焦:管:笔 管,指 笔;焦:干燥 。笔 写 秃,嘴 唇 说 干。比喻 办 事 交 涉 很 费 力。

皓 齿 朱 唇:洁 白 的 牙 齿,彤 红 的 嘴 唇。形容 女 子 容 貌 美丽。

红 晕 冲 口:晕:光 影 色 泽 模 糊 的 部分;口:指 马 的 嘴 部。马 的 嘴 唇 色 泽 鲜 艳。形容 马 匹优 良,十 分 好 看。

喉 焦 唇 干:喉 咙 和 嘴 唇 都 非常 干。形容 极 力 劝 说。

口 燥 唇 干:燥:干。口 腔 和 嘴 唇 都 干 了。形容 话 说 得 很 多 或 费 尽 口 舌。

青 脸 獠 牙:獠 牙:露 出 嘴 唇 的 长 牙。形容 面 貌 极 其 凶 恶 狰 狞。

舌 敝 唇 焦:敝:破 碎;焦:干 枯。说 话 说 得 舌 头 都 破 了,嘴 唇 都 干 了。形容 费 尽 了 唇 舌。

舌 干 唇 焦:说 话 过 多,舌 头 干 燥,嘴 唇 焦 裂。形容 费 尽 口 舌,苦 心 劝 说。

舐 痈 吮 痔:舐:舔;痈:毒 疮;吮:聚 拢 嘴 唇 来 吸。只 为 人 舔 吸 疮 痔 上 的 脓 血。比喻 卑 劣 地 奉 承 人。

挑 唇 料 嘴:摇 动 嘴 唇。指 吵 嘴,争 吵。

挑 牙 料 唇:摇 动 嘴 唇。指 吵 嘴,争 吵。

朱 唇 榴 齿:嘴 唇 红 润,牙齿?象 石 榴?果实 那样 整齐。

朱 口 皓 齿:嘴 唇 红 润,牙 齿 洁 白。形容 容 貌 美 丽。

椎 牛 歃 血:古 时 聚 众 盟 誓,杀 牛 取 其 血 含 于 口 中 或 以 血 涂 嘴 唇,表示 诚 意。

形容人很冷的四字词

意思是: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关系

近义词:唇揭齿寒、荣辱与共、息息相关、殃及池鱼、皮之不存、互相关注、巢倾卵破、城门失火、互为表里、休戚相关、巢毁卵破、生死相依、唇齿相依、辅车相依、毛将焉附

反义词:隔岸观火、同床异梦、素昧平生、势不两立、水火不容

历史典故:春秋时,晋献公因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便打算出兵一举消灭虢国。大夫荀息献计说:“虢国与其领国虞国唇齿相依,最好向虞国借道,可以取虢,而明日取虞。”

晋献公担心虞国不肯借道,荀息又建议,向虞公献上垂棘出产的美玉和屈地出产的良马,虞公一定会答应。送这两件稀世珍宝,晋献公有些舍不得,荀息又说:“等灭了国,虞决不能独存在。您只不过暂时将美玉寄放在虞公处,将良马寄养在他马厩里罢了。”

听了荀息的这番话,晋献公便点头同意了。虞公接到晋使送来的礼物,顿时眉开眼笑,答应借道给晋国。大臣宫之奇劝道:“俗话说,唇亡齿寒,失去了嘴唇,牙齿也就难保了。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虞国也就跟着完了,借道是万万不行的!”

但虞公根本听不进去,宫之奇为了避祸,只好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

晋军通过虞国直攻虢国,虢军根本想不到会跟虞国那边过来,措手不及,一下子就被打败了。晋军从原路回师,虞公亲自去迎接晋军,被晋军捉住,虞公这才懊悔,当初不听宫之奇的劝谏,造成了亡国之祸。

成语唇亡齿寒意思是说,嘴唇没有了,牙齿暴露于外,就感到寒冷了。比喻 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生死与共。

扩展资料

反义词:隔岸观火

解释: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热闹。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见死不救、八方支援、漠不关心、置身事外、缩手旁观、坐视不救、袖手旁观、坐观成败、作壁上观、冷眼旁观、隔山观虎斗

反义词:见义勇为、八方支援、扶危济困、唇揭齿寒、身临其境、当仁不让、唇亡齿寒

例句:

1、他准备隔岸观火,让双方恶斗下去,好坐收渔翁之利。

2、在此次变故中,最让我寒心的是多位好友隔岸观火,不肯伸出援手。

百度百科-唇亡齿寒

1、冰天雪地 唇揭齿寒 风雪交加 冰雪严寒 寒冬腊月 冰天雪窑

2、春寒料峭 苦雨凄风 凄风苦雨 寒风凛冽 瑟瑟发抖 手脚麻木

3、筋骨瑟缩 冰霜惨烈 天凝地闭 夜凉如水 冷若冰霜 寒气袭人

4、天寒地坼 唇竭齿寒 岁暮天寒 砭人肌骨 饥寒交切 唇亡齿寒

5、手脚冰凉 饥冻交切 啼饥号寒 雪虐风饕 冰天雪窖 冷冷清清

6、呵气成霜 北风凛冽 萎缩成团 冻手冻脚 嘘寒问暖 寒风刺骨

7、寒附火者 欺霜傲雪 雪窖冰天 秋凉夜雨 寒风凛凛 冰冻三尺

8、风刀霜剑 号寒啼饥 凉风习习 缩手缩脚 林寒洞肃 冰天冻地

9、寒气逼人 透骨奇寒 料峭春寒 十冬腊月 堕指裂肤 数九寒天

10、风雨凄凄 高寒地带 天寒地冻 折胶堕指 滴水成冰 寒气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