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脑涂地是什么意思?

2.涂地的成语涂地的成语是什么

3.表示牺牲的成语

4.肝脑涂地的解释

5.肝脑涂地是何意?出自哪?

6.肝脑涂地是什么意思

肝心涂地_肝心涂地造句

肝脑涂地 出自:

《史记·刘敬书孙通列传》:“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

赵云曾对刘备说过: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三国演义》

玄德曰:“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得相遇!”云曰:“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诸葛亮因有先帝临崩托孤之恩,当时,他立即表示“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又说:“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三国演义》)诸葛亮这样说了,也确实这样做了,他“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他把北定中原当作报恩的主要方式,并且为此目标殚精竭力。他在《前出师表》中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前出师表

朝代:魏晋

作者:诸葛亮

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出师表——诸葛亮

原文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qí)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nú)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sōu)、青羌(qiāng),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江,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从我到汉中,其间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邰、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共七十多人,冲锋无前的将领,賨、羌民族将士以及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既是这样,不趁现在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贼长期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天下的事情是很难评论断定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以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就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改变态度,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象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

肝脑涂地是什么意思?

肝脑涂地的意思介绍如下:

肝脑涂地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为了某种目的或信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和一切。它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在追求某种目标时,甘愿付出极大的代价,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肝脑涂地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在古代战争中,士兵们常常要面对生死考验,为了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诚和勇敢精神令人敬佩,因此肝脑涂地成为了一个表达忠诚和牺牲精神的成语。

肝脑涂地的含义不仅仅是指军人的牺牲精神,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领域中的人们为了追求某种目标而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的行为。比如,科学家为了探索未知领域,可能会放弃舒适的生活条件,长时间投入研究工作;

艺术家为了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可能会经历艰苦的创作过程,甚至忍受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运动员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可能会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和严格的饮食控制。这些人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甘愿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肝脑涂地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只有敢于冒险、勇于拼搏,才能取得成功。然而,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不要盲目地付出一切。

总之,肝脑涂地是一个表达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的成语。它鼓励人们在追求目标时要付出努力和牺牲,但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只有在平衡好个人利益和追求目标的关系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涂地的成语涂地的成语是什么

“肝脑涂地”是一个很形象的成语,它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在被打败后失去了所有的力量和斗志,甚至连正常的思考和判断能力都失去了。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战场上的战士,也可以用来形容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人。例如,某个人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失败后,他可能感到无助、绝望,甚至变得丧失意志力,像“肝脑涂地”一样。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战斗场景。传说中,某个战国时期的将领为了夺取对方的城池,率兵百万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进攻。但是,最终他们惨败了,而且损失惨重。在这场战斗中幸存下来的士兵们,已经变得疲惫不堪、身心俱疲,他们“肝脑涂地”,无法继续战斗。这个历史场面已经被流传下来,成为了“肝脑涂地”这个成语的来源。

尽管“肝脑涂地”这个成语形象、生动,但它同时也能带给人们一些启示。我们都会遇到许多失败和挫折,尤其在事业、学习等范畴中,这些挫折往往打击到我们的自信和意志。但是,当我们陷入这样的低谷时,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丧失斗志和心理上的坚韧,最好的方法是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不是像“肝脑涂地”的士兵那样,束手无策、失去生活的意义。

表示牺牲的成语

涂地的成语有:肝心涂地,半涂而罢,肝胆涂地。

涂地的成语有:肝心涂地,半涂而罢,生灵涂地。2:拼音是、túdì。3:注音是、ㄊㄨ_ㄉ一_。4:结构是、涂(左右结构)地(左右结构)。

涂地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谓涂抹、漫布于地。惨死;遭受残害。谓彻底败坏而不可收拾。

二、引证解释

⒈谓涂抹、漫布于地。引汉刘向《说苑·善说》:“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於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_得无肝胆涂地於中原之野与?”《晋书·虞谭传》:“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_,死亡涂地,谭乃出仓米振救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先寺如朝来者,常续明涂地,数十年不懈。”⒉惨死;遭受残害。引《后汉书·申屠刚传》:“如未蒙_助,令小人受涂地之祸众贤破胆,可不慎哉!”《宋书·天文志二》:“王浚起燕代,引鲜卑攻掠_中,百姓涂地。”元郝经《青城行》:“百年涵育尽涂地,死雾不散昏青冥。”⒊谓彻底败坏而不可收拾。引唐温庭筠《马嵬佛寺》诗:“才信倾城是真语,直教涂地始甘心。”宋苏辙《新论上》:“故三季之极,乘之以暴君,加之以虐政,则天下涂地而莫之救。”章炳麟《校文士》:“自自珍之文贵于世,而文学涂地垂尽,将汉种灭亡之妖邪?”

三、国语词典

涂抹在地上。

四、网络解释

涂地涂地,读túdì,有涂抹、惨死、彻底败坏的意思。

关于涂地的诗词

《使日杂诗·涂地谁怜脑与肝》

关于涂地的诗句

长安冠盖皆涂地常愿肝脑涂地东南腥血方涂地

关于涂地的单词

frivol

关于涂地的词语

肝心涂地大败涂地尘羹涂饭壹败涂地肝脑涂地一败涂地一乱涂地肝胆涂地出处殊涂死败涂地

关于涂地的造句

1、如果操作过量,即使对市场判断正确,仍会一败涂地。

2、因为错估行情,这位在股市呼风唤雨的巨子,从此一败涂地。

3、只要能使他的病好起来,我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4、臣弟准备率十万骑兵直出兰州,去救青唐,保证杀得童贯一败涂地,片甲不回。

5、不能给农民土地所有权的理由是,农民会糊里糊涂地把土地贱价出售,或者无力对抗地方黑恶势力,不得不贱价出售土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涂地的详细信息

肝脑涂地的解释

长眠不起 死亡的别称。

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郑友过一冢,驻马而吟,久不得属,冢中人续之曰:‘下有百年人,长眠不知晓。’”

成仁取义 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从容就义 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出处:宋·朱熹《近思录》:“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丹心碧血 丹心:红心、忠心。碧血:血化为碧玉。碧:青绿色的宝石,表示血的珍贵。赤诚的忠心,宝贵的鲜血。用以赞扬为国捐躯的重大牺牲。

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元·郑元祐《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蹈锋饮血 形容勇敢,不怕牺牲。

出处:清·吴敏树《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公骤起乡闾,捐家室,誓徒旅,蹈锋饮血,其军最为雄健矣。”

顶踵尽捐 犹言顶踵捐糜。指捐躯,牺牲。

顶踵捐糜 指捐躯,牺牲。

粉骨捐躯 指粉身碎骨,献出生命。

出处:唐·杜牧《又谢赐批答表》:“势当戮力尽瘁,粉骨捐躯,知无不为,见死宁避!”

粉骨碎身 指身躯粉碎,牺牲生命。

出处:唐·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兰孙道:‘相公、夫人正是重生父母,虽粉骨碎身,无可报答。’”

甘心情愿 心里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作出某种牺牲。

出处:宋·王明清《摭青杂说·项四郎》:“此事儿甘心情愿也。”

肝胆涂地 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同“肝脑涂地”。

出处:汉·刘向《说苑·善说》:“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

肝脑涂地 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出处:《史记·刘敬书孙通列传》:“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

肝心涂地 犹言肝脑涂地。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出处:唐·陈子昂《谢衣表》:“臣万死骷骨,垂配蒙荣,载战载殒,肝心涂地。”

割股之心 割股:割下自己的大腿肉。为了治好病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原是封建阶级所宣扬的一种愚孝行为。后泛指医家全心全意为病人诊治。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医家有割股之心。”

功成骨枯 比喻为了一己私利,让其他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

出处:语出唐·曹松《己亥岁》诗之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躬蹈矢石 指将帅亲临前线,冒着敌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牺牲自己。

出处:三国·魏·曹操《褒扬泰山太守吕虔令》:“卿在郡以来,擒奸讨暴,百姓获安,躬蹈矢石,年征辄克。”

躬冒矢石 指将帅亲临前线,冒着敌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牺牲自己。同“躬蹈矢石”。

出处:明·张居正《辽东大捷辞恩疏》:“诚以摧锋陷城躬冒矢石,本诸将士之力,固非坐而指画者所可同也。”

赍志而没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赍志而殁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出处: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赍志以没 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同“赍志而殁”。

赍志以殁 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同“赍志而殁”。

尽忠报国 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出处:《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精忠报国 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出处:《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捐躯报国 舍弃身躯,报效国家。

出处:《元史·王戢传》:“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

捐躯赴难 躯:身体。指舍弃生命,奔赴国难。

出处:三国·魏·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捐躯殉国 殉国:为国家的利益而牺牲生命。为了国家而献出生命。

出处:北魏·杨炫兺《洛阳伽蓝记·追光寺》:“既见义忘家,捐生殉国,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捐身徇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慷慨就义 慷慨:情绪激昂;就义:为正义而死。正气凛然,意气高昂地为正义而死。

出处:李六如《六十年代的变迁》:“现在是四更时分,彭、刘、杨三位,同在制台衙门前慷慨就义了。”

溘然长逝 指死去。

溘然长往 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常作悼念死者用词。

出处:《楚辞·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

两肋插刀 两边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

出处: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让老乔先撤,你为他两肋插刀顶上一阵。”

马革裹尸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盛尸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同“马革裹尸”。

出处:金·何宏中《述怀》诗:“马革盛尸每恨迟,西山饿踣更何辞。”

轻身殉义 指轻视生命而为正义事业牺牲。

取义成仁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人志士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杀身报国 不惜牺牲生命来报答国家。亦作“杀身救国”。

杀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杀身成义 犹言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山颓木坏 册:泰山;颓: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断。比喻众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出处:《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舍己救人 舍己:牺牲自己。不惜牺牲自己去救别人。

舍身求法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舍身为国 为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

舍生取义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死忘生 舍死:舍得牺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处: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士死知己 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

视死如归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视死若归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视死犹归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螫手解腕 比喻为了顾全大局而忍痛牺牲局部。

出处:《史记·田儋列传》:“蝮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何干?为害于身也。”

寿满天年 天年:自然寿数。人活满自然寿数而去世。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二:“诸公皆生人道,为王公大人,享受天禄。寿满天年,仍还原所,以俟缘会,又复托生。”

死不瞑目 瞑目:闭眼。死了也不闭眼。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现常用来形容极不甘心。

出处:《三国志·吴书·孙坚传》:“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死于非命 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出处:《孟子·尽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忘生舍死 忘却性命,不怕牺牲。

为国捐躯 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二回:“可怜成汤首相,为国捐躯。”

呜呼哀哉 呜呼:叹词;哉:语气助词。原为表示哀痛的感叹语,旧时祭文中常用。现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出处:《诗经·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左传·哀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香消玉碎 比喻年轻美貌女子死亡。

香消玉损 比喻年轻美貌女子死亡。同“香消玉碎”。

香消玉殒 比喻美丽的女子死亡。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0回:“香消玉碎佳人绝,粉骨残躯血染衣!”

心甘情愿 心里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做出某种牺牲。

出处:宋·王明清《摭青杂说·项四郎》:“此事儿甘心情愿也。”

雄鸡断尾 断尾:断去尾巴。本指雄鸡因怕做祭祀的牺牲而自残其身。后比喻人怕被杀而自尽。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

血染沙场 沙场:战场。鲜血染红了战场。指在战场上牺牲。

出处: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卷二:“设将军等今日不来,吾辈血染沙场早矣。”

一瞑不视 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也指逃避现实。也可形容不怕牺牲。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有断头绝腹,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

一命归西 指死亡。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一下儿,我不就一命归西了吗!”

一命归阴 指死亡。

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99回:“兰生一铜人横扫过去,打着穆春腰肋,一命归阴。”

一命鸣呼 指死亡。常含幽默诙谐意味。

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又过半年,忽然刘二感天行时气,头疼发热。正是:‘福无双至从来有,祸不单行自古闻。’害了六七日,一命呜呼,已归泉下。”

一命呜呼 呜呼:叹词,古代祭文末多有此词,后即以此为死亡的代称。指人死亡。

出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汤峻岩说:‘杀两个叫花子开张!这两个叫花子就是这样一命呜呼了。’”

饮恨而终 饮恨:心里怀着怨恨和冤屈。内心满怀着怨恨或冤屈死去。

出处:唐·蒋防《霍小玉传》:“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如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油干灯尽 比喻很快就要死亡。同“油干灯草尽”。

出处:《荡寇志》第四四回:“孔厚道:‘嫂嫂揣理,小生并非不出力,只我不是神仙,那有灵芝仙药,所用不过树皮草根,油干灯尽,大命已终,如何救得。’”

与世长辞 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行将遁迹山林,与世长辞矣。”

玉碎香残 比喻美貌女子的死亡。

出处:清·洪升《长生殿》第二十七出:“玉碎香残荒郊卧,云抛雨断重泉堕。”

玉碎香消 比喻女子死亡。

出处:明·无名氏《寻亲记》第二十四出:“玉碎香消镜台荒,绿云缭乱懒梳妆。”

浴血奋战 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出处: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一:“战士们在这十五昼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

月坠花折 月亮落下,鲜花夭折。比喻美女死亡。

出处:清·洪升《长生殿·补恨》:“誓世世生生休抛撇,不提防惨凄凄月坠花折,悄冥冥云收雨歇,恨茫茫只落得死断生绝。”

殒身不恤 殒:牺牲;恤:顾惜。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出处: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至于这一回……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的明证。”

斩头沥血 形容为匡扶正义而不顾生死。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我是斩头沥血的人,何肯戏弄良人!”

志士仁人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珠沉玉碎 比喻美女的死亡。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把左手向身后一绰,便要提起那把刀来,就想往项下一横,拼这副月貌花容,作一团珠沉玉碎。”

珠沉玉磒 比喻美女的死亡。同“珠沉玉碎”。

自我牺牲 为别人(或事)牺牲自己。

出处:陶铸《松树的风格》:“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

出处:《三国志·魏书·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螯手,壮士解其腕。”

归师勿掩,穷寇勿追 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指特定情况下要防止敌人拼死反击,以免不测的牺牲。

出处:《孙子·军事》:“归师勿遏,师必阙,穷寇勿追。”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出处:《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肝脑涂地是何意?出自哪?

肝脑涂地的解释

[be willing to repay a four with extreme sacrifice;be ready to die the cruelest death]

原指惨死,后指做事不惜一切 代价 , 乃至 牺牲 生命 与项羽战 荥阳,争 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 天下 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史记?刘敬孙叔道列传》 (武)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汉书? 苏武传 》 详细解释 亦作“ 肝胆涂地 ”。1. 形容 战乱中死亡惨烈。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陛下﹞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 《史记·淮阴侯列传》 :“今 楚 汉 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於中野,不可胜数。”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使食肉者一旦失计於 庙堂 之上 ,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於中原之野?” 《旧唐书·萧遘传》 :“中原士庶,与贼血战,肝脑涂地,十室九空。” 明 朱鼎 《玉镜台记·新亭流涕》 :“想那日王师失利, 金汤 瓦解危,忍见 生灵 百万,肝脑涂地。” 清 黄宗羲 《与康明府书》 :“宁肯坐视宇下之小民肝脑涂地而不为之 动心 乎?” (2).形容 尽忠 竭力 ,不惜一死。 《韩诗外传》 卷七:“臣先殿上绝缨者也,当 时宜 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 汉 刘向 《说苑·复恩》 :“常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敌久矣。” 唐 陈子昂 《为副大总管苏 将军 谢罪表》 :“肝脑涂地,少答鸿私,不胜荷戴再生 荣幸 之至。” 《宣和遗事》 前集:“倘有忧危,臣等誓肝胆涂地,以报陛下 恩德 。” 《 三国演义 》 第八五回:“ 孔明 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 水浒传 》 第六七回:“上托兄长虎威,深感众头领之德,齐心并力,救拔贱体,肝胆涂地,难以报答。” 曹禺 等 《胆剑篇》 第五幕:“ 勾践 今天 纵然 从命,只要大王心存疑虑, 勾践 就是肝脑涂地,也难求得今后的相安。”

词语分解

肝脑的解释 肝与脑,借指身体或生命。 汉 司马 相如 《喻巴蜀檄》:“是以贤人 君子 ,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 宋 王安石 《吾心》诗:“初闻守善死,颇复吝肝脑。” 清 黄宗羲 《 明夷 待访录·原君》: 涂地的解释 .谓涂抹、漫布于地。 汉 刘向 《说苑·善说》:“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於庙堂之上,若臣等之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於中原之野与?”《晋书·虞谭传》:“是时军荒之后,百姓饥馑,死亡涂地, 谭 乃出仓米振救之

肝脑涂地是什么意思

释义肝胆脑浆涂溅满地。形容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

出处汉·班固《汉书·苏武传》。

西汉弄帝时,国力强盛,汉武帝决心清除北部匈奴对我边境地区居民的骚扰。同时双方频繁地派遣使者互探虚实。汉朝和匈奴都扣留了对方的使臣作为人质。汉武帝派苏武以“中郎将”职衔出使匈奴,去接回人质。

苏武到了匈奴,匈奴却借故把他也扣留了。匈奴单于曾多次威胁诱降。苏武坚贞不屈,就被秘密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牧羊。匈奴人给了他一群公羊说:“等到公羊生小羊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汉朝去了。”意思是说永远也别想回去了。

为了迫使苏武投降,匈奴经常派一些苏武的故知旧交前去劝降。有一次,降将李陵前去劝降,苏武对他说:“我们父子两代虽没有功劳和成就,可是我们全家都受过皇上的恩典和栽培,职位做到将军,爵位领受通侯,我们兄弟三人都在皇上身边效力。”苏武接着又说:“我总想肝脑涂地、粉身碎骨来报答。只要有机会,就应豁出命去效忠尽力,即使受到刀砍锅煮,也心甘情愿。”

李陵听了苏武的这番大义凛然的话,十分感慨地说:“苏武真不愧是大忠臣呀!”

苏武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始终不屈服,在外坚持了19年,整天去草原上放牧。后来因匈奴提出与汉和好,才被遣送回汉朝。苏武被派去匈奴的时候,是一位年富力强的将军,可当他返回汉朝时,已经发须变白了。

肝脑涂地原指惨死,后指做事不惜一切代价,乃至牺牲生命。

成语拼音:gān nǎo tú dì。

成语解释:涂地:涂抹在地上。肚腹、头颅都破裂,内脏与脑浆都流在地上。形容惨死状。也形容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

成语出处:

1、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

2、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今得相随,大称平生,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成语用法:“肝脑涂地”一般在句子当中充当谓语;含褒义。

成语示例: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四·苏建传》:“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成语寓意

该历史典故启示人们要竭尽忠诚,不怕牺牲,忠心耿耿,勇敢地表示决心。主张建都洛阳的大臣们只为了一己的私利,就将都城位置与王朝的气数胡乱地联系起来,将国家的安危和兴衰放在一边;而娄敬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提出定都关中,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而且直言敢谏,这才是“建万世之安”的国之大计。

刘邦是一个懂得大体能够容人的人,听了娄敬的话并没有生气,又问军师张良的意见,最终用了娄敬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