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里长征第一步(踏上征程的勇气)

2.所说的万里长征是指什么?

3.红军战士万里长征的路线。

4.“万里长征”的由来是什么?

5.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

6.长征起点是哪里?终点是哪里?

万里长征_万里长征黑料不打烊最新

万里长征约二万五千里,及是一万两千五百公里。长征经过了共11个省,长征二万五千余里是总里程,各路长征路线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7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万里长征的途经地域

箭头1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

箭头2红两方面军长征路线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

箭头4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

箭头6红六军团西征路线长汀、全州、桂东、信丰、瑞金、宁远、汝城、王母渡。

箭头7红七军团北上路线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远、界首、盘县、宾川。

箭头10红十军团北上路线会泽、绞平渡、靖县、黔西、遵义、威信扎西、西昌。

箭头25红二十五军西征路线娄山关、木黄、中甸、安顺场、永顺、大庸、桑植、汉源。

红体字为革命根据地以及游击区泸定、天全、名山、懋功、两河口、炉霍、甘孜、苍溪。

万里长征第一步(踏上征程的勇气)

万里长征是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到陕北,长征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战略转移行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

1936年9月21日,张国焘违背中央关于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尔后向宁夏发展的决定,命令红四方面军撤离通渭等地西进,拟从兰州以西之永靖、循化间渡过黄河,单独向甘北发展。

27日,中央电令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北上,迅速实现3个方面军会师。30日,红四方面军折返北进,10月9日在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10月4日,红二方面军根据中央的指示,从两当、徽县、成县、康县地区开始北移,22日在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转战14个省,冲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百度百科—长征

所说的万里长征是指什么?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万里长征是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伟大壮举。它不仅是中国***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伟大征程,更是一次充满艰辛和困难的历程。本文将从踏上征程的勇气、操作步骤以及结尾等方面展开,带您一起回顾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踏上征程的勇气

1934年10月16日,红军主力开始了漫漫征程,踏上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的关键时刻,红军面临着敌人的围剿和追击。然而,面对这种严峻的局面,带领红军战士们毫不畏惧,勇敢地踏上了征程。

踏上征程的勇气来源于红军战士们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他们深知,只有通过长征,才能够找到新的革命根据地,继续开展革命斗争。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勇气,红军战士们才能够面对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操作步骤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步骤。首先,红军战士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他们要准备足够的粮食、药品和军需物资,以应对长期的征程。同时,还需要进行战术上的调整和部署,以应对敌人的追击。

接下来,红军战士们要选择合适的路线,以确保顺利前行。在选择路线时,他们要综合考虑地形、敌情和后勤补给等因素,以找到最佳的行军路线。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好红军的主力,避免被敌人发现和包围。

在行军过程中,红军战士们要保持高度的纪律和团结。他们要严格执行军事纪律,服从指挥,不懈努力地向前推进。同时,还要相互帮助和支持,共同克服困难,战胜敌人。

最后,红军战士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袭击。在敌人的追击下,他们要灵活应对,取掩护和伪装等战术手段,保护好自己的安全。

结尾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是红军战士们踏上征程的勇气。正是有了这种勇气,他们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艰险,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仅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和信念,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未来的挑战。

万里长征第一步,是红军战士们踏上征程的开始。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为中国革命事业树立了榜样,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让我们铭记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继承红军战士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红军战士万里长征的路线。

主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11月,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14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

“万里长征”的由来是什么?

红军战士万里长征的路线:

红一方面军: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

红二方面军: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

红四方面军:四川、西藏、青海、甘肃。

红二十五军:河南、湖北、甘肃、陕西。

扩展资料:

长征历史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

百度百科-长征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

长征的由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央、中革、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 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中央在俄国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中央在《中国***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长征起点是哪里?终点是哪里?

因为“边塞远;时间长”所以征人成边叫万里长征。“万里长征”的由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八十多年前,英勇顽强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万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在中央红军长征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根据地,踏上了漫漫征程。直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陕甘,历时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

最初,中央红军从瑞金开始的战略转移并不叫长征,而是称作长途行军、战略转移、西进等。直到1935年5月,红军总司令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提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这是“万里长征”一词的最早出现。而布告发布的地点,就在四川冕宁。

长征起点是江西瑞金,终点在甘肃会宁。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一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扩展内容: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词条——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