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镒称铢的军事意思是以寡胜多吗?

2.镒,镒在名字中的意思是什么

3.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何处?

以镒称铢_以镒称铢打一动物

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

,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对双方都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产生土地面积大小的问题;双方土地面积大小的不同,就产生物产多少的问题;双方物产多少的不同,就产生能动员和供给兵卒众寡的问题;双方人力众寡的不同,就产生军事力量轻重的对比;双方力量强弱的不同,就产生了胜败。胜利的军队,在力量对比上,就像用巨石碰鸡蛋那样绝对优势,自然轻而易举,必胜无疑;失败的军队,在力量对比上,就像用鸡蛋碰巨石那样,处于绝对劣势自然无能为力,必败无疑。

以镒称铢的军事意思是以寡胜多吗?

镒的读音是yì,具体释义如下:

字体结构:左右结构。

部首:钅。

表达意思:指秦始皇时期的通用货币,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

词性:通常在句中作名词,作为主语或宾语。

组词介绍

百镒:读音为bǎi yì,汉语词语,意思是极言货币之多。

以镒称铢:拼音是yǐ yì chēng zhū,意思是用镒同铢相比,表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

黄金百镒:拼音是huáng jīn bǎi yì,意思是古代重量单位,二千四百两(二千两)黄金。

以铢程镒:拼音是yǐ zhū chēng yì,意思是用铢同镒相比,表示力量极不相称,处于绝对劣势。

镒,镒在名字中的意思是什么

恰恰相反,这句话是讲倚强凌弱。

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孙子》里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打败敌人的一方(胜兵)就像用镒同铢相比,力量处于绝对优势;反之失利的一方就像是以卵击石,力量处于劣势。在古代镒和铢都是计量单位。一镒等于24两,一两等于24铢,一镒就相当于576倍的铢。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何处?

字义镒表示百镒、金镒、以镒称铢,意义优美。

音律胜、镒的读音是shèng、yì,声调为去声、去声。

字型胜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12画;镒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18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12-18,五格俱佳。

意蕴该名字可以趣解为:“战胜 ? 金镒”。

意思是: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

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军形篇》。

节选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

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过人的智慧,也没有勇武显赫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

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扩展资料

孙子说过,善于作战的将领,他首先使自己一定不会被对敌战胜,但是不一定保证自己能战胜对敌。所以,成功可以预见,而不能强求。当无法战胜对敌时,就先防守,如果对敌有可乘之机,我方能够取胜,就取主动进攻。

防守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进攻是因为取胜的条件充分。善于进攻的将领,他的部队出击如同神兵从天而降,使对敌猝不及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从而获得全胜。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入关灭秦,打到了晓关(今西安蓝田县城南)。晓关是从中原进入秦都咸阳的交通要道,也是秦军设防的最后一道关卡。此时,秦军的兵力尚存,除了秦王子婴派来驻守峣关的兵力外,还有一部分在岭南诸郡,另一部分由驻守在塞北的蒙恬率领,有百万之众。

刘邦手下只有两万兵力,远远不如秦军,但他求胜心切,想立刻率军攻打峣关。刘邦的谋士张良认为不妥,他说:“秦军的力量还很强大,不能轻举妄动。虽然据守晓关的敌军只是一部分兵力而已,但他们扼守险要,占据地理优势。”

“为防不测,请您先让郦食其带上黄金宝物,去跟晓关的秦军守将谈和。我听说晓关的守将是个贪财好利的市居夫,应该很容易说服。与此同时,我们在晓关周围增设疑兵,虚张声势,使对敌不明虚实。对敌以为我们兵多,必定投降。”

刘邦用张良的计策,派郦食其带上厚礼去与秦守将说和。郦食其对晓关守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快说服了他。守将答应与刘邦联合,攻入咸阳。刘邦十分高兴,打算等待时机,联合晓关的秦军进攻咸阳。

张良这时候却改变了作战,他对刘邦说:“秦军将领虽然投降于我们,但我们不能保证他的部下也会跟他反叛秦朝。如果作战中他的士兵反悔,我们就会反被敌军攻击。敌军现在已与我们谈和,必定放松了戒备。我们不如趁机攻打他们,定可以取胜。”

刘邦赞同张良的计策,率军攻入峣关。此前,刘邦安排了疑兵在山头造势,让秦军误认为他们的士兵众多。如今刘邦突然率军攻来,秦军大惊而不知所措。秦军节节败退,最后退守蓝田。

刘邦率兵追击,一路严令士兵不得干扰百姓,以收拢民心。结果,刘邦的军队赢得了秦地百姓的支持,他顺利地引兵绕过峣关,打败蓝田的秦军,最终攻入了咸阳。

秦军大势已去,秦三世子婴只好投降。刘邦曾说,张良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峣关这一战,充分体现了张良的用兵才能。他不像刘邦那样,未做分析就想进攻。他先对敌我形势做了分析,认为己方成功的把握不是很大,于是先创造条件,让郦食其去说和,增设疑兵威慑对敌,使自己一方先立于不败之地。

张良防患于未然,且让敌军不知道我军虚实,这战略正应了孙子所说的善于防守的人,基本都是成大事者。等到对敌同意和解而松懈之时,张良却再次分析,改变对策,让刘邦率兵突击。刘邦军队如“动于九天之上”对敌猝不及防。

张良这一战的总体带兵打仗的技巧,正符合孙子的作战思想:让先让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才能让自己处于不败的前提,因此刘邦率领的军队得以大获全胜。

百度百科--孙子兵法·军形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