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古为鉴知兴衰 以人为镜明得失 是什么意思

2.“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什么意思?

3.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思

4.文言文翻译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自哪里? 含义?

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何解?

7.“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人为镜_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孔子在论语里仁

意思是: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出自:后晋赵莹《旧唐书·魏征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死后的感慨。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徵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以古为鉴知兴衰 以人为镜明得失 是什么意思

“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吸取别人的教训,可防止错误。

这句话出自五代 ·刘昫 《旧唐书 ·魏徵传》: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意思是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道理; 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我们通常所主张的换位思考,只停留在想象、设的层面,所获得的印象自然也是浮浅的。 要了解别人,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设身处地,才能同情,才能宽容。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什么意思?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指人要能听进去他人的告诫,对于别人支出的缺点,要虚心接受并改正,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意思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端正衣帽;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更替之因;将人比作一面镜子,可以知道自己行为的得失。

一、出处: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六卷》

二、原文(节选):

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三、译文(节选):

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端正衣帽;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更替之因;将人比作一面镜子,可以知道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四、注释:

思:思念

正:端正

兴替:兴衰更替之因

扩展资料:

句子赏析:

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中国古代数千年来治替、无往不复,其丰富的治理教训和吏治经验,放诸当下尽管有精华有糟粕,但也为加强干部修养提供了传统文化。

文言文翻译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近义词:以人为鉴

意思: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出自哪里? 含义?

唐太宗评价魏征说:”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

一、原文: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二、译文:

唐太宗评价魏征说:“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

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二、人物简介

魏徵,现作“魏征”(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 同年入凌烟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何解?

这是唐贞观十七年,在谏臣魏征病逝后,唐太宗说的话,原句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大意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这说明了魏征在唐太宗执政期间起到的重大作用。

这句话直至今日仍然起到警醒我们的作用,提醒我们应该时刻以他人为鉴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解释: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得失;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

出处:出自唐代刘昫的《旧唐书·魏徵传》。

原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白话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扩展资料:

典故: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

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

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意思是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r\n“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出自于《旧唐书·魏徵传》。\r\n\r\n《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r\n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