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军事成语30个加上解释

2.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全文 主要内容也可以 今天下午2点前要

3.含将的成语

4.兵什么什么成语

5.描写军事战争的词语

6.描写军人的词语四字词语

7.四字成语微微

8.舌战群儒原文和译文

兵微将乏_兵微将寡

微的四字成语大全 :

见微知著、

微波粼粼、

具体而微、

微不足道、

微言大义、

白璧微瑕、

无微不至、

谨小慎微、

体贴入微、

通元识微、

洞隐烛微、

钻坚研微、

谈言微中、

析微察异、

兵微将寡、

防微杜渐、

剖玄析微、

识微见远、

积微成著、

微文深诋、

一丁至微、

造微入妙、

穷理尽微、

山抹微云、

军事成语30个加上解释

原文

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

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

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

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

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

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

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诚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

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畯也。

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畯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阳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小人君子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同坐上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兵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众视其人,乃零陵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粮官。

当时黄盖谓孔明曰:“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孔明曰:“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于是 黄盖与鲁肃引孔明入。至中门,正遇诸葛瑾,孔明施礼。

瑾曰:“贤弟既到江东, 如何不来见我?”孔明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 私。望兄见谅。”瑾曰:“贤弟见过吴侯,却来叙话。”说罢自去。

鲁肃曰:“适间所嘱,不可有误。”孔明点头应诺。引至堂上,孙权降阶而 迎,优礼相待。施礼毕,赐孔明坐。众文武分两行而立。鲁肃立于孔明之侧,只 看他讲话。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

孔明暗思: “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献茶已毕,孙 权曰:“多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无 学,有辱明问。”权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 实。”

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权 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权曰:“莫非 诈乎?”

孔明曰:“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 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 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 明;孔明只做不见。

权曰:“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谋 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权曰:“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 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权曰: “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

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 将军不肯听从。”权曰:“愿闻高论。”孔明曰:“向者宇内大乱,故将军起江 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除大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 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 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未及答。

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 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 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

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众皆哂笑而散, 鲁肃责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宽洪大度,不即面责。先生之言, 藐视吾主甚矣。”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 问我,我故不言。”

肃曰:“果有良策,肃当请主公求教。”孔明曰:“吾视曹 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肃闻言,便入后堂见孙 权。权怒气未息,顾谓肃曰:“孔明欺吾太甚!”

肃曰:“臣亦以此责孔明,孔 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权回嗔作喜 曰:“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便同鲁肃重 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

权见孔明,谢曰:“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孔明 亦谢曰:“亮言语冒犯,望乞恕罪。”权邀孔明入后堂,置酒相待。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 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孔明曰:“豫州虽 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 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 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 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

译文

鲁肃回报孙权,孙权安排第二天召集文武于帐下,请卧龙先生来,升堂议事。第二天,鲁肃到驿馆接孔明同往孙权大帐中。孔明只见张昭、顾雍等一班二十多位文武官员,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一一见礼,之后在客位上落坐。

张昭等人看到诸葛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他一定是来游说的。张昭便率先开口试问孔明道:“我张昭乃是江东的小人物,早就听说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有这样的事吗?”孔明回答道:“这只不过是亮平生的一个小可之比。”?

张昭道:“新近听说刘备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因而欲想席卷荆襄。如今荆襄却一下归属了曹操,不知你们是何用意啊?”孔明暗想:张昭乃是孙权手下的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服得了孙权?

于是答道:“在我看来,我主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备谦卑仁义,不忍去夺同宗兄弟的基业,因此将荆州推让掉了。刘琮是个小孩子,听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图,这可不是等闲之辈所能理解的。”

张昭道:“如果是这样,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一统天下;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拿下齐国七十多个城池。这两个人,可都是济世之才啊!而先生只会在草庐之中笑傲风月、抱膝危坐。

如今既然事从刘备,就该为百姓牟利益,除害灭贼。然而刘备在未得先生之时,尚能够纵横天下,割据城地;如今得了先生,人们更加仰望,就连三岁的幼童都说刘备是如虎添翼,不久汉室兴旺,曹操可灭了。朝野上下无不拭目以待,对先生抱着极大希望。

可为何自从先生跟了刘备,曹兵一来,你们就丢盔卸甲,望风而窜,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如此辜负了刘表遗愿,令天下百姓大失所望。那刘豫州自从有了先生,为何反倒不如当初了呢?管仲、乐毅难道就是这样的吗?——我的话愚鲁直率,请先生不要见怪!”

孔明听罢,无声地笑了笑,说道:“大鹏展翅飞万里,它的志向难道是那些小燕雀能认识的吗?比如一个人得了多年的痼疾,应当先给他喝点稀粥,同药一起服下。等到他肺腹调和、形体慢慢养得安稳些了,再用肉食补养,加上效力强的药治疗,这样病根才能除尽,人得以全面康复。

如果不等病人气脉缓和,就给他吃烈药和味道厚重的食物,想要求得平安,实在就难了。我主刘备,以前兵败于汝南,寄靠在刘表门下,兵不到一千,将只关、张、赵云,正像是到了病重危急的时刻。

新野小县地僻人稀粮又少,他不过是暂时借以安身,怎可能长久坐守在那里呢?但就是在这样的处境条件下,却能够火烧博望,水淹曹军,令夏侯惇等心惊胆寒。依我看来,就是管仲、乐毅用兵,也不过如此吧。

至于刘琮投降曹操,豫州当时根本不知,且又不忍心乘乱夺取同宗之业;当阳之败,豫州不忍丢下百姓,几十万人扶老携幼相随渡江,每日与民一同颠簸十余里路而放弃去取江陵,真是大仁大义啊!寡不敌众,胜负乃是兵家常事。

昔日汉高祖刘邦多次败给项羽,然而垓下一战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难道不是因为韩信为他出了良谋吗?可韩信扶佐刘邦那么久,也没得几次胜利啊。

因此说,国家大事,天下安危,要靠谋划。那些夸夸其谈、善于巧辩之徒,靠虚荣之气压人;尽管能够坐着议论、站着高谈,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应付各种形势变化,却什么都不行了。 ——这才真正是叫天下耻笑的呀!”孔明一番话,说得张昭没有一句可以对答。

这时座中一人忽然高声问道:“如今曹公屯兵百万,列将千名,虎视眈眈要踏平、吞食江夏,先生认为该怎么办呢?”孔明望去,乃是虞翻。孔明道:“曹操收并了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然百万之军,也没什么可怕。”

虞翻一听冷笑道:“你们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还说‘不怕’, 这可真是大言不惭啊!”孔明道:“刘备不是只靠几千仁义之师,就能抵抗百万残暴之众的吗?退守夏口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时机。

而如今,你们江东兵精粮足,且凭借有长江之天险,有的人却还想要主公孙权屈膝投降曹贼,而竟不顾天下人的耻笑。——从这一点来看,刘备难道是怕曹操的吗?”虞翻被说得哑口无言了。座中又一人发问道:“孔明先生难道想效法张仪和苏秦来游说我们东吴吗?”

孔明一看,是步骘,回敬道:“步子山先生以为张仪、苏秦是辩士,却大概还不知道他二人也是豪杰吧;苏秦佩挂六国相印,张仪两次为秦国宰相,都是匡扶国家的谋士,可不是那些畏强欺弱、怕刀怕枪的人所能比的。

君等只听曹操虚发的诈之词,就吓得想去投降,还竟好意思在这里笑话苏秦和张仪吗?”步骘也被问得说不出话了。忽然,又有人问道:“孔明认为曹操是个什么人呢?”孔明看那人, 乃是薛综,答道:“ 曹操乃是汉贼,这还用问吗?”

薛综道:“先生说得不对。汉朝历代至今,天数眼看就要完了。如今曹公拥有三分之二天下,人都归心与他。刘备不识天时,强要与之分争,正是好比以卵击石,怎能不败呢?”

孔明这时厉声说道:“薛敬文怎么能出此没有君臣父子、没有高低之言呢?人生在天地之间,应以忠孝作为立身之本。薛公既然是汉臣,却有不臣之心,应当打消这些思想,才是为臣的正道。曹操的祖宗食汉禄,却不思报孝汉室,反怀有篡权叛逆之心,让天下人憎忿,薛公却说天数归之曹操,真是无父无君、没有纲常的人呀!我没有必要同你讲话,请不必多言了!”薛综满面羞惭,无话对答。

座上又有一人应声问道:“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毕竟也是相国曹参的后代。刘备虽自说是所谓中山靖王的苗裔,却没有考证,人们亲眼所见的,他只不过是一个编草席卖草鞋的俗夫罢了,有什么资格来和曹操抗衡呢!”

孔明看去,原来是陆绩。孔明笑起来,道:“曹操既然是曹相国的后代,就更证明他世代都为汉臣,而如今他却手握王权,肆意横行,欺君妄上,不仅是目无君主,而且是蔑视祖宗,不仅是汉室之乱臣,而且是曹氏之贼子。

刘备是堂堂正正的汉室之胄,当今皇帝依据世宗祖谱赐与他官爵,你凭什么说‘无可查考’呢?况且高祖就是从区区亭长开始建业起身的,织席卖鞋又有什么可以为耻辱的呢?我看你真是小儿之见,怎能和高士一起理论!”陆绩不禁闭口塞舌。

席中又一人说道:“孔明所言,都是强词夺理,全不是正经之谈,不必再说了。只请问孔明著有什么经典之论吗?”

孔明看他,是严峻,说道:“寻章摘句,是世上那些迂腐儒士的所为,哪能够依此兴国立事。古时候躬耕的莘伊尹,垂钓于渭水的姜子牙,还有张良、邓禹等名士高人都没见他们有什么经典论著。——难道说你整天就光只是效仿那些酸腐的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吗?”严峻垂头丧气地无以作答。

忽然一个人大声说道:“诸葛公好说大话,未必有真才实学,恐怕到时恰恰要被文人学者所笑呢。”

孔明看那人,乃是程德枢,便回答道:“文人学者有君子与小人之分。作为君子的文人,忠君爱国,坚守正义,憎恶邪佞,尽力为时出自己的贡献,美名传于后世。而作为小人的学者,只钻营雕虫小技,用心于文墨,年轻时作赋,人老了把经都念完。

笔下即便有千言,胸中却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计策。就像杨雄那样,虽然以文章著称于世,却屈身于草莽强盗之手, 走投无路最后跳楼而死。这就是所谓的小人之儒。即使他每天吟诗作赋上万言, 可又有什么用呢!”程德枢也不能应对了。

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全都已惊慌失色。此时座中还有人想要问难孔明,忽然有个人从外面走进来,厉声说道:“孔明乃是当世奇才,诸位以唇舌相难,可不是敬客之礼。

曹操大军压境,你们不商讨退兵之策,光在这里斗嘴!”众人一看,是督粮官黄盖黄公覆。黄盖对孔明道:“先生何不将金石之论对我主说去?”孔明道:“诸君不识时务,互相问难,容不得我不答。”

于是黄盖和鲁肃带孔明进入中门,正巧遇到诸葛瑾,孔明给他兄长施礼。诸葛瑾说:“贤弟既然已来到江东,为何不来见我呢?”孔明说:“弟已辅佐刘备,理当先公后私。公事没办完,不敢旁及私事。请哥哥见谅。”诸葛瑾道:“ 贤弟拜见过吴侯, 就到我那里叙话。”说完便走了。

鲁肃对孔明嘱咐道:“今天见到我家主公,千万别说曹操兵多。”孔明笑说:“亮自会随机应变。”他们来到大堂之上,孙权下阶而迎,厚礼相侍,请孔明坐,众文武分列两旁,鲁肃站在孔明边上。

孔明见孙权碧眼紫发,仪表堂堂,暗想,此人相貌不一般, 只能用话激他,不能光讲道理。于是, 等孙权问起曹操现有多少兵马时,孔明说有一百多万。

孙权道:“怕不是在诈我们吧?”孔明便将曹操原有的兵力,加上从袁绍、中原和荆州那里新增的兵力算在一起,不下一百五十多万。他方才说一百万,是怕吓着江东之士;且曹操手下战将谋士都不下一二千。鲁肃在旁一听,惊慌失色,连忙向孔明使眼色不让他再说了,孔明却只装作没有看见。这时孙权又问:“曹操平了荆楚之地,还有其他图谋吗?”

孔明道:“他如今已沿江边安营扎寨,准备战船,不图你们江东,又是想取哪里呢?”孙权道:“若他真有吞并之意,请先生替我想想该怎么办。”

孔明道:“亮有一句话,只怕将军不肯听从。如今曹操势力极大,威震海内,即便是英雄,也无用武之地,奈他不可。将军要量力而行,若有能力与曹抗衡,不如趁早消灭他;若没有能力对抗,不如听从众谋士的建议,投降曹操算了。如今,将军嘴上说要降曹,心里又不想降曹,形势危急,却总是拿不定主意,大祸可就要临头了!”

孙权道:“若像先生说的这样,刘备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孔明道:“过去, 像齐国的田横那样的壮士都能坚守大义, 不容屈辱, 何况刘备是汉室宗亲——事之不成乃是天意,怎么能自己就先屈服于他人之下呢!”

孙权听了孔明这番话,不觉脸色顿变,站起身来拂袖而去,众人一见,也都一笑而散了。鲁肃责怪孔明道:“先生为何说出这样的话来?幸亏我们主公宽洪大度,没有当面责怪你,你的话过于藐视他了。”

孔明仰面笑道:“何必这样不能容人呢!我自有破曹之计,他不问我,我怎敢说呢?”鲁肃忙道:“原来先生是有良策的,我这就去请主公来向你求教。”孔明说:“我看曹操的百万大军,不过是一群小蚂蚁罢了,只要我一抬手,它们就都成了粉末。”

鲁肃经这么一说,便立即到后堂去见孙权。孙权一听,转怒为喜,道:“原来他是用话在激我。”于是又出来与孔明互致歉意,讨教良策。

孔明说:“刘备虽新败,但关云长仍带有精兵万人;刘琦在江夏也有万人。曹兵虽多,却是远道而来,征战疲惫, 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并且北方人不习惯于水战。荆州之民依附于曹操,是迫于当时的形势,而并不是出于本心所愿。将军如果现在能诚心诚意地和刘备结成联盟,破曹之事必成。曹军败了,自然退回北方,那么荆州和东吴的势力也就加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得以成形。成败的关键即在眼下,就看将军怎样决断了。”

扩展资料:

舌战群儒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作者介绍

罗贯中,1330—1400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通俗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

元末明初著名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的鼻祖。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不可靠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罗贯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有《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等。

参考资料:

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中故事)-百度百科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全文 主要内容也可以 今天下午2点前要

军队的成语

1.精锐之师----精锐:指军队装备优良,战斗力强;师:军队。指战斗能力很强的部队。

2.仁义之师----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3.百万雄师----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

4.神兵天将----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5.天兵天将----旧指天上的军队和将领。也比喻本领高强的人们。

6.兵精粮足----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7.兵多将广----形容军队人员多,兵务强大。

8.兵强马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9.人强马壮----形容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很盛。

10.坚甲利兵----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容精锐的部队。

11.星旗电戟----军旗象繁星,剑戟如闪电。比喻军容之盛。

12.船坚炮利----坚:坚固;利:锋利。指战舰坚固,大炮猛烈。形容海军强盛.

13.异军突起----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

14.劳师动众----劳:疲劳,辛苦;师、众:军队;动:出动,动员。原指出动大批军队,现指动用很多人力。

15.兴师动众----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含贬义)。

16.师出有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17.师出无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18.无名之师----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

19.士饱马腾----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20.朽戈钝甲----比喻装备极劣的军队.

21.匹马只轮----一匹战马,一只车轮。微不足道的一点兵马装备。

23.老弱残兵----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24.兵微将寡----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25.师老兵疲----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26.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27.师直为壮----师:军队;直:理由正当;壮:壮盛,有力量。出兵有正当理由,军队就气壮,有战斗力。现指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敌。

28.强将手下无弱兵----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军人的成语

1. 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

2.弃文就武----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3.戎马生涯----指从事征战的生活、经历。

4.勇冠三军----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5.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

6.搴旗斩将----拔取敌旗,斩杀敌将。

7.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8.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9.骁勇善战----勇猛,善于战斗.

10.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11.身经百战----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

12.决一死战----对敌人拼死决战。

13.背水一战----比喻决一死战。

14.背城一战----背:背靠着。指最后决战.

15.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16.人自为战----为战:作战。能独立地战斗。

17.孤军作战----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奋战。比喻单独办事,没有人支援。

19.怯防勇战----小心设防,勇敢出战。

20.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21.短兵相接----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22.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23.迎头痛击----迎上去给敌人以的打击。

24.戎马倥偬----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倥偬:繁忙。形容军务繁忙。

25.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26.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

27.士饱马腾----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28.指挥若定----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象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

29.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30.开路先锋----比喻进行某项工作的先遣人员。

31.老弱残兵----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32.兵微将寡----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33.师老兵疲----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胜利的成语

1.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2.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3.横扫千军----把大量敌军象扫地似地一阵子扫除掉。 4.所向无敌----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5.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6.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 7.摧枯拉朽----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8.势如破竹----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9.破竹之势----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10.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11.斩关夺隘----砍断门闩,攻破城门,夺取关隘。形容军队作战勇敢,势不可挡。 12.攻无不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13.无往不胜----无论到哪儿都胜利。 14.大获全胜----战胜对方,取得全部胜利. 15.旗开得胜----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16.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17.克敌制胜----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18.料敌制胜----准确判断敌情,取相应的对策战胜敌人. 19.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20.乘胜追击----乘:趁着,因。趁着胜利的形势继续追击,扩大战果. 21.稳操胜券----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22.必操胜券----操:持,拿;券:凭证;胜券:胜利的把握。一定有胜利的把握. 23.以弱胜强----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 24.决胜千里----决定千里外战役的胜利,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 25.得胜回朝----旧指打了胜仗回到朝庭去报功。现泛指胜利归来。 26.班师回朝----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庭。 27.常胜将军----每战必胜的指挥官。 28.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29.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30.不败之地----败:输,失利。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比喻有把握取胜. 31.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32.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失败的成语

1.全军覆灭----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2.全军覆没----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3.溃不成军----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伍。形容惨败。 4.骄兵必败----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5.损兵折将----损:损失。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指打了败仗。 6.残兵败将----战败了的部队。 7.一败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8.一败如水----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9.落花流水----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 10.落荒而逃----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11.片甲不留----甲:铠甲。形容全军被消灭. 12.弃甲丢盔----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走的样子。 13.弃甲倒戈----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 14.弃甲曳兵----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15.倒戈卸甲----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16.抛戈弃甲----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 17.星落云散----比喻惨败。 18.折戟沉沙----戟:古代的一种兵器。折断了的戟沉没在泥沙里。形容失败惨重。 19.土崩瓦解----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20.冰消瓦解----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21.人仰马翻----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22.出师不利----师:军队。利:顺利。出战不顺利。形容事情刚开始,就遭受败绩。 23.溃兵游勇----指逃散的士兵。 24.望风披靡----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 25.抱头鼠窜----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26.鼠窜狼奔----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 27.逃之夭夭----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28.屁滚尿流----形容惊慌或欣喜到极点。 29.东滚西爬----形容溃逃时的狼狈相。 30.寡不敌众----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31.强弩之末----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32.大势已去----大势:事情发展的趋势。有利的形势已经丧失,前途已经没有希望。 33.丢卒保车----本是象棋术语。后比喻丢掉次要的,保住主要的。 34.兵多者败----指兵卒过多的军队,常常会吃败仗,因为兵将各有所恃,号令不齐。35.插翅难逃----插翅:插上翅膀。插上翅膀也难逃走。比喻陷入困境,无法逃走. 36.穷寇勿追----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37.坐以待毙----坐着等死。形容在极端困难中,不积极想办法找出路。 38.束手待毙----毙:死。捆起手来等死。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 39.穷途末路----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40.束手就擒----束手:自缚其手,比喻不想方设法;就:受;擒:活捉。捆起手来让人捉住。指毫不抵抗,乖乖地让人捉住。 41.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42。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43。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 44.欲擒故纵----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45.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46.两败俱伤----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47.转败为胜----变失败为胜利. 48.反败为胜----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战士的成语

1.马上功成----指凭武功建国. 2.百步穿杨----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3.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4.解甲投戈----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 5.解甲归田----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6.封刀挂剑----比喻运动员结束竞技生涯,不再参加正式比赛。 7.寸铁在手----寸铁:很短的兵器。手里拿着一件短小的兵器。 8.真刀真枪----①真实的刀枪。②比喻毫不作,实实在在。 9.敌不可纵----对敌人不能放纵。 10.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11.化整为零----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

12.弃暗投明----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阵营,投向进步方面。

13.分化瓦解----使对方的力量分裂离散。

14.拔剑论功----指争论功劳激烈到几乎动武。

15.精忠报国----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16.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17.登台拜将----指任命将帅或委以重任。同“登坛拜将”。 18.招兵买马----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19.按兵不动----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20.兵不由将----比喻下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 21.号令如山----指军令严肃,不容更改。 22.军令如山----军事命令象山一样不可动摇。旧时形容军队中上级发布的命令,下级必须执行,不得违抗。 23.军法从事----按照军法严办. 24.八面受敌----①谓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②砚名。 25.捋袖揎拳----捋:拉起。揎:卷起袖子。拉起袖子,伸出拳头。形容怒气冲冲准备动武的样子。 26.磨拳擦掌----形容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激动、气愤的样子。 27.招降纳叛----原指收容接纳敌方投降叛变过来的人,以扩大自己的势力。现指收罗坏人,结党作恶。 28.虾兵蟹将----古代神怪里海龙王手下的兵将。比喻敌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娄罗。 29.散兵游勇----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30.漏网之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31.驱羊攻虎----驱:赶。驱赶羊群去进攻老虎。形容以弱敌强,力量悬殊,必遭覆灭。 32.筑坛拜将----指仰仗贤能。 33.杯酒释兵权----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34.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山名,在安徽淮南市西。把八公山上的树木和草都当成敌兵.

含将的成语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二人在舟议、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孔明曰:“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问曰:“子敬往江夏,体探虚实若何?”肃曰:“已知其略,尚容徐禀。”权将曹操檄文示肃曰:“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肃接檄文观看。其略曰:“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鲁肃看毕曰:“主公尊意若何?”权曰:“未有定论。”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

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权曰:“卧龙先生在此乎?”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肃领命而去。次日至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尪赢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酸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南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时座上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众视其人,乃零陵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粮官。当时黄盖谓孔明曰:“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孔明曰:“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于是黄盖与鲁肃引孔明入。至中门,正遇诸葛瑾,孔明施礼。瑾曰:“贤弟既到江东,如何不来见我?”孔明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瑾曰:“贤弟见过吴侯,却来叙话。”说罢自去。鲁肃曰:“适间所嘱,不可有误。”孔明点头应诺。引至堂上,孙权降阶而迎,优礼相待。施礼毕,赐孔明坐。众文武分两行而立。鲁肃立于孔明之侧,只看他讲话。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献茶已毕,孙权曰:“多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无学,有辱明问。”权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实。”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权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权曰:“莫非诈乎?”孔明曰:“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权曰:“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权曰:“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权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将军不肯听从。”权曰:“愿闻高论。”孔明曰:“向者宇内大乱,故将军起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除大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未及答。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众皆哂笑而散,鲁肃责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宽洪大度,不即面责。先生之言,藐视吾主甚矣。”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肃曰:“果有良策,肃当请主公求教。”孔明曰:“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肃闻言,便入后堂见孙权。权怒气未息,顾谓肃曰:“孔明欺吾太甚!”肃曰:“臣亦以此责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权回嗔作喜曰:“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便同鲁肃重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权见孔明,谢曰:“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孔明亦谢曰:“亮言语冒犯,望乞恕罪。”权邀孔明入后堂,置酒相待。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就送孔明于馆驿安歇。张昭知孙权欲兴兵,遂与众议曰:“中了孔明之计也!”急入见权曰:“昭等闻主公将兴兵与曹操争锋。主公自思比袁绍若何?曹操向日兵微将寡,尚能一鼓克袁绍;何况今日拥百万之众南征,岂可轻敌?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孙权只低头不语。顾雍曰:“刘备因为曹操所败,故欲借我江东之兵以拒之,主公奈何为其所用乎;愿听子布之言。”孙权沉吟未决。张昭等出,鲁肃入见曰:“适张子布等,又劝主公休动兵,力主降议,此皆全躯保妻子之臣,为自谋之计耳。原主公勿听也。”孙权尚在沉吟。肃曰:“主公若迟疑,必为众人误矣。”权曰:“卿且暂退,容我三思。”肃乃退出。时武将或有要战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议论纷纷不一。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吴国太曰:“汝何不记吾姐临终之语乎?”孙权如醉方醒,似梦初觉,想出这句话来。正是:追思国母临终语,引得周郎立战功。毕竟说着甚的,且看下文分解。

兵什么什么成语

与“将”匹配的四字成语154条:

兵败将亡兵:军队。军队打败仗,将官阵亡。形容作战失败。

兵不由将比喻下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

败兵折将折:损失。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

兵多将广兵将众多。形容军队人员多,兵力强大。

败将残兵指战败后剩馀的兵将。同“残兵败将”。

拜将封侯拜为将领,封为列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

兵骄将傲骄:骄纵;傲:傲慢。士兵骄纵,将官傲慢。

剥极将复剥卦阴盛阳衰,复卦阴极而阳复。比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贲军之将贲:复败。打了败仗的将领。

兵老将骄老:衰。士兵疲惫,将领骄傲。

兵强将勇兵力强盛,将领勇猛。形容军力强大。

兵强将猛兵力强盛,将领勇猛。形容军力强大。

兵微将寡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备位将相备位:如同尸位,意即徒在其位,不能尽职。表示徒在其位,只是凑数而已的自谦语。

兵勇将猛士兵勇敢,将帅勇猛。形容战斗力很强。

残兵败将残馀的军队,失败的将领。形容战败的部队。

残军败将战败后残馀的兵将。同“残兵败将”。

出将入相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草率将事指办事马虎不认真。

出入将相犹出将入相。

常胜将军每战必胜的指挥官。

独臂将军指孤立无援的人。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东方将白指天将破晓。

大命将泛大命:国家命运;泛:倾复,毁灭。形容国家将要灭亡。

大厦将颠比喻情势危急,频临崩溃。

大树将军原指东汉冯异。后常指不居功自傲的将领。

大厦将倾高楼大屋,眼看就要倒了。比喻即将来临的崩溃局势。

登台拜将指任命将帅或委以重任。同“登坛拜将”。

登坛拜将比喻指任命将帅以及其他主持工作的首脑人物。

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帝王将相皇帝、王侯、及文臣武将。指封建时代上层统治者。

恩将仇报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负义。

辅车相将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同“辅车相依”。

飞将奇数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奇数:命运不好。泛指人不走运。

飞将难封飞将:飞将军,指汉代名将李广;难:困难;封:赐封。飞将军难以封侯。泛指人不走运。

复军杀将复:消灭。军队被消灭,将领被杀死。

覆军杀将复:消灭。军队被消灭,将领被杀死。

飞将数奇飞将:汉朝名将李广;数奇:命运不好。泛指人不走运。

扶老将幼扶:挽着。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干城之将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者。指保卫国家的大将。

过关斩将比喻不断战胜对手与克服困难。

国将不国国家将无法维持下去了。指国家的局势很坏,有亡国的危险。

干将莫邪干将、莫邪:古代宝剑名。锋利的宝剑的代称。

哼哈二将佛教守护庙门的两个金刚力士。比喻有权势者手下的干将。

鸿鹄将至鸿鹄:天鹅。天鹅马上就要飞来了。指学习不专心。现表示将有所得。

侯王将相王侯、武将和文臣。指古代统治阶级的上层代表势力。

韩信将兵韩信:刘邦的将军;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骄兵悍将骄:骄横;悍:凶悍。骄横、凶悍的兵将。形容难以高度的军队。

精兵猛将精:精锐;猛:勇猛。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将本求财用本钱谋求利润。同“将本求利”。

精兵强将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将本求利用本钱谋求利润。

将本图利放债求息。也指用本钱交易,赚钱得利。

精兵勇将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将错就错就:顺着。指事情已经做错了,索性顺着错误继续做下去。

将夺固与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将废姑兴废:废弃;姑:姑且;兴:振兴。想要废弃,姑且先振兴。

将飞翼伏翼:翅膀。伏:收拢。鸟在将要飞起的时候,先收拢翅膀。比喻在大的举动之前,总是要先潜伏收敛。

将奋足局奋:奋起,指奔跑;局:弯曲。要起身奔跑时,腿脚要先弯曲起来。比喻在大的举动之前,总是要先潜伏收敛。

将功补过将:用。用功劳来补偿过错。

将寡兵微寡:少;兵:士兵;微:衰败。兵少将少。形容兵力薄弱。

将功抵罪用功劳来抵罪。

将高就低指地位高的人降低条件俯就地位低的人。

将功折过拿功劳补偿过失。同“将功折罪”。

将功赎罪拿功劳补偿过失。

将功折罪将:拿;折:抵偿。拿功劳补偿过失。

计将安出计:计策,计谋;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

将机就计利用机会施行计谋。

将机就机利用顺便的机会。

将计就计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

将恐将惧将:又。既恐慌,又害怕。

将门出将将门:世代为将帅的人家。指将帅家门出将帅。

将门虎子将门:世代为将的人家。比喻父辈有才能,子孙也身手不凡。也指后生子弟不辱门庭。

将门有将旧指将帅门第也出将帅。

将明之材将:执行;明:辩明。旧指有辅佐帝王,执掌政事的才能。

将李代桃比喻代人受罪或彼此顶替。

将陋就简将:用;陋:简陋;就:将就。原意是因循原来的的简陋,不求改进。后指就着原来简陋的条件办事。

净盘将军盘:盘子。指十分贪吃的人。

尽盘将军盘:食盘。比喻非常贪吃的人。

将勤补拙以勤奋弥补笨拙。

将取固予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给予。同“将夺固与”。

将顺匡救将:随;匡:匡正。顺应好事,匡正挽救失误。

拘神遣将拘:拘使。指力量无穷。神通广大,能指挥天兵天将。

将顺其美将顺:随势相助。美:好事,美德。顺势相助,成全美事。亦作“顺从其美”。

将水洗水用清水来清除清水。比喻取的手段悖谬,必然于事无补。

将噬爪缩噬:咬;缩:蜷缩。野兽要扑食的时候,爪子蜷缩着。比喻在大的举动之前,总是要先潜伏收敛。

将天就地指以高就低。

将无作有把没有的事情当作有。

将无做有把没有的事情当作有。同“将无作有”。

将胸比肚犹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将虾钓鳖比喻占人便宜。

将信将疑将:且,又。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将相之器将:将帅;相:宰相;器:度量,才干。有担任将帅或宰相的度量和才能。

将勇兵强将:将领;兵:士卒。将领和士兵都英勇顽强。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

将勇兵雄将:将领;兵:士卒;雄:强有力。将领和士兵都英勇威武。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

将遇良才将:将领;良才:高才。多指双方本领相当,能人碰上能人。

将遇良材良材:本领高的人。大将遇上本领高的人。比喻两雄争斗,本领相当。

慷慨输将毫不吝啬地捐献财物帮助人。多用在对社会对群众。

谋臣猛将善于谋划的文臣和勇猛善战的将帅。

谋臣武将指有计谋的大臣和勇猛的战将。

临敌易将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

老之将至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

破军杀将①军被破,将被杀。指全军复没。②攻破敌军,杀死敌将。

遣兵调将犹调兵遣将。亦作“遣将调兵”、“遣将征兵”。

强兵猛将强兵:强大的军队;猛将:威猛的武将。指军队强大而有战斗力。

将伯之呼指求人帮助。

将伯之助将:请求;伯:长者。请求长者帮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挈妇将雏挈:带领;雏:幼儿。带着妻子儿女。

遣将调兵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见“遣兵调将”。

遣将征兵泛指调动安排人力。同“遣兵调将”。

器满将覆比喻事物发展超过一定界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亦以喻骄傲自满将导致失败。同“器满则复”。

器满将复比喻事物发展超过一定界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亦以喻骄傲自满将导致失败。同“器满则复”。

搴旗虏将搴:拔取;虏:俘获。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搴旗取将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搴旗斩将拔取敌旗,斩杀敌将。

千胜将军形容善于用兵,屡战屡胜的将领。

日就月将就:成就;将:进步。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精进不止。也日积月累。

日中将昃比喻事物盛极将衰。同“日中则昃”。

神兵天将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损兵折将损:损失。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指打了败仗。

身将就木将:快要;就:趋,进;木;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宿将旧卒指久经战争的将领和士兵。

逝将去汝诀别之辞。

损军折将犹损兵折将。兵士和将领都有损失。指作战失利。

杀妻求将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使羊将狼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事。

手中败将在战争中被自己打败或在竞赛中输给自己的人。

天兵神将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天兵天将旧指天上的军队和将领。也比喻本领高强的人们。

天神天将旧指天上的军队和将领。也比喻本领高强的人们。

吾道将东道:学术主张。指自己的学术或主张得到继承和推广。

王侯将相泛指封建社会中位尊、禄厚、权重、势大的贵族。

物极将返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同“物极则反”。

完体将军完:完整;体:身体。身体完整的将军。意为仅能保全自己的躯体而已。代指平庸无能的人。

望眼将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同“望眼欲穿”。

虾兵蟹将古代神怪里海龙王手下的兵将。比喻敌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娄罗。

熊虎之将熊、虎:两种猛兽。比喻作战勇猛的将领。

行将就木行将:将要;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

蟹将虾兵古代神怪里海龙王手下的兵将。比喻敌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娄罗。

挟人捉将挟:制服。在战斗中能制服、活捉敌将。

应变将略将略:用兵之道。随形势发展变化而筹划、施展用兵之道。

玉山将崩玉山:比喻品德仪容美好的人。形容酒醉后东倒西歪的样子。

踊跃输将输将:捐献,缴纳。群众纷纷捐献东西以表支持。

折冲将军折冲:挫退敌方的战车。三国时魏国大将乐进的封号。指英勇无比的人。

忠臣良将忠实的大臣和优秀的将帅。

斩将夺旗砍杀敌将,拔取敌旗。形容勇猛善战。同“斩将搴旗”。

斩将搴旗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捉将挟人挟:制服。在战斗中能制服、活捉敌将。

斩将刈旗砍杀敌将,拔取敌旗。形容勇猛善战。同“斩将搴旗”。

筑坛拜将汉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后用为拜某人为将帅的典故。

爪牙之将爪牙:比喻辅佐的人。指勇敢的卫士或得力的助手

描写军事战争的词语

兵贵神速、

兵不厌诈、

兵荒马乱、

兵强马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兵戎相见、

兵在精而不在多、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兵挫地削、

兵不血刃、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兵败如山倒、

兵弱于外,政乱于内、

兵微将寡、

兵败将亡、

兵强则灭、

兵不由将、

兵上神密、

兵车之会、

兵犹火也,不戢自焚、

兵为邦捍、

兵临城下、

兵革之祸

兵贵先声、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兵刃相接、

兵无常势、

兵凶战危、

兵戈扰攘、

兵精粮足、

兵无血刃、

兵连祸结、

兵相骀藉、

兵在其颈、

兵连祸深、

兵不逼好、

兵无斗志、

兵勇将猛、

兵强将勇、

兵多将广、

兵革互兴、

兵闻拙速、

兵多者败、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兵行诡道、

兵销革偃、

兵骄将傲

兵弱于外、

兵疲意阻、

兵老将骄

兵败如山倒 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兵不血刃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兵不厌诈 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兵不由将 比喻下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

兵车之会 春秋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齐国带有军队,你为“兵车之会”。

兵多将广 兵将众多。形容军队人员多,兵力强大。

兵多者败 指兵卒过多的军队,常常会吃败仗,因为兵将各有所恃,号令不齐。

兵贵神速 神速:特别迅速。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兵贵先声 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

兵荒马乱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兵连祸结 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兵临城下 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兵强马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兵戎相见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兵微将寡 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兵无常势 常:不变;势:形势。用兵无一成不变的形势。用以说明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法去解决。

兵行诡道 兵:用兵;行:使用;诡:欺诈;道:方法。用兵可以运用诡异和诈伪的战法。

兵在其颈 刀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险已非常逼近。

描写军人的词语四字词语

1.关于军事战争的成语

1.精锐之师----精锐:指军队装备优良,战斗力强;师:军队。

指战斗能力很强的部队。2.仁义之师----师:军队。

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3.百万雄师----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4.神兵天将----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5.天兵天将----旧指天上的军队和将领。也比喻本领高强的人们。

6.兵精粮足----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

形容军队十分强盛.7.兵多将广----形容军队人员多,兵务强大。8.兵强马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9.人强马壮----形容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很盛。10.坚甲利兵----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

形容精锐的部队。 11.星旗电戟----军旗象繁星,剑戟如闪电。

比喻军容之盛。12.船坚炮利----坚:坚固;利:锋利。

指战舰坚固,大炮猛烈。形容海军强盛. 13.异军突起----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

14.劳师动众----劳:疲劳,辛苦;师、众:军队;动:出动,动员。原指出动大批军队,现指动用很多人力。

15.兴师动众----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含贬义)。

16.师出有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

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17.师出无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

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18.无名之师----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19.士饱马腾----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20.朽戈钝甲----比喻装备极劣的军队.21.匹马只轮----一匹战马,一只车轮。微不足道的一点兵马装备。

23.老弱残兵----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24.兵微将寡----微、寡:少。

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25.师老兵疲----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26.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27.师直为壮----师:军队;直:理由正当;壮:壮盛,有力量。

出兵有正当理由,军队就气壮,有战斗力。现指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敌。

28.强将手下无弱兵----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军人的成语1. 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2.弃文就武----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3.戎马生涯----指从事征战的生活、经历。4.勇冠三军----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5.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

6.搴旗斩将----拔取敌旗,斩杀敌将。7.马革裹尸----马革: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8.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9.骁勇善战----勇猛,善于战斗.10.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11.身经百战----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

12.决一死战----对敌人拼死决战。13.背水一战----比喻决一死战。

14.背城一战----背:背靠着。指最后决战.15.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16.人自为战----为战:作战。能独立地战斗。

17.孤军作战----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奋战。比喻单独办事,没有人支援。

19.怯防勇战----小心设防,勇敢出战。20.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

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21.短兵相接----指近距离搏斗。

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22.兵戎相见----兵戎:武器。

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23.迎头痛击----迎上去给敌人以的打击。24.戎马倥偬----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倥偬:繁忙。

形容军务繁忙。25.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26.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

27.士饱马腾----军粮充足,士气旺盛。28.指挥若定----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象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

29.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30.开路先锋----比喻进行某项工作的先遣人员。31.老弱残兵----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32.兵微将寡----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

形容力量薄弱。33.师老兵疲----老:衰竭;疲:疲乏。

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2.关于战争的军事成语

咽喉要地:一种军事地理形势。

指军事上像咽喉一样十分要害的地方。武艺超群:武艺:武术上的本领。

也指军事、战斗的本领。形容武艺高强,超出一般人。

乘虚迭出:虚:空虚、弱点。迭:屡次。

指军事上向对方没有设防或兵力薄弱的地方进攻。出奇用诈:奇:出人意外;诈:欺骗。

指军事上使用奇兵和设置陷井以奇制敌的办法。避强打弱:军事用语。

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多鱼之漏:指泄漏军事机密。

劳师袭远:发动军队袭击远方的敌人,多指冒险的军事活动。悉帅敝赋:指倾全国的军事力量。

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敝,谦词,指不精良。

各个击破:各个:逐个;击:攻。军事术语。

指利用优势兵力将被分割开的敌军一部分一部分消灭。有时也比喻将问题逐个解决。

围城打援:军事术语,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之敌,诱使敌人派兵援救,然后以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羊碑犹泣:晋朝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长达十年,死后,州人为之罢市巷泣,其部属为其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碑者莫不流泪。

比喻对死者的怀念。和平共处:彼此不发生军事冲突而共存。

乘敌不虞:虞:料想。军事上指乘敌人懈怠,取某种敌人预料不到的行动。

兴文偃武:偃:停息。振兴文化经济,停息军事武备。

情巧万端:情巧:真伪。形容军事上真真的计谋奇策,变化多端。

带甲百万:带甲:披着铠甲的士兵。形容士卒众多,装备充足,军事力量强盛。

北门之寄:指负军事重任。雄兵百万:数以百万的英勇的军队。

形容军事强大,兵多将广,英勇善战。密勿之地:密勿:机密。

旧指接近皇帝,处理军事机密的处所。也指十分重要、机密的地方。

功狗功人:功狗:比喻立功的战将;功人:比喻立功的军事指挥官。用来比喻立功的将士。

诘戎治兵:指整治军事。秉旄仗钺:秉、仗:拿着;旄:古代军旗的一种;钺:古兵器,象斧。

手执指挥全军的旗帜和受命出征的黄钺。比喻掌握着军事大权。

缮甲厉兵:比喻作军事准备。同“缮甲治兵”。

决策千里:决定千里外战役的胜利,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虚虚实实:真真,以乱真。

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抵掌谈兵:抵掌:击掌;兵:军事。拍着手谈军事。

形容毫无拘束地畅谈军事。情见力屈:情:真实情况;见:通“现”,暴露。

指在军事上情况暴露而又处在劣势的地位。聚米为山:东汉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给皇帝分析军事形势、进军,讲得十分明了。

指形象地陈述军事形势,险要的地形。突然袭击: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

诉诸武力:诉:诉讼。武力:军事力量。

指用战争来解决冲突。铁腕人物:用意志或性格的力量或军事手段进行领导或控制的人。

悉索薄赋:指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

薄,谦词,指不精良。坐运筹策:指坐在连连帐内策划军事方略。

文治武功:比喻政治与军事。泥封函谷:泥:泥丸;封:守住。

用一个小泥丸就可以守住函谷关。比喻能利用险要地势,坚守住军事要地。

壁垒森严:壁垒:古代军营四周的围墙;森严:整齐,严肃。原指军事戒备严密。

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文才武略:武略:军事方面的才能。

既有文学才能,又有军事才能。形容文武兼备。

胸中甲兵:甲兵:披甲的士兵。比喻人具有军事才能。

行兵如神:指挥兵马克敌制胜,如同神人。形容具有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

以夷伐夷: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避强击弱: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亡矢遗镞:损失箭和箭头。比喻军事上的细微损失。

善甲厉兵:缮甲:修治铠甲。指做军事准备。

以实为虚:虚:空;实:满。军事上迷惑对方,使其难辨虚实、真伪的一种战术。

按甲休兵: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文经武略:经世的文才和军事谋略。军令如山:军事命令象山一样不可动摇。

旧时形容军队中上级发布的命令,下级必须执行,不得违抗。北门之管:用以喻军事要地或守御重任。

寓兵于农:寓:寄寓,包含。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

或指军队屯垦。戎马之地:戎马:战马,指军事。

指军事要地。缮甲治兵:缮甲:修治铠甲。

比喻作军事准备。亦作“缮甲厉兵”。

画沙聚米:在沙上画地图,聚米为山谷,指画军事形势,运筹决策。避强击惰:军事用语。

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以虚为实:虚:空;实:满。

军事上迷惑对方,使其难辨虚实、真伪的一种战术。别径奇道:别径:小道。

旧指军事上不被敌人发现的奇径小道。要害之地:要害:人体上能致命的部位,比喻军事上处于至关重要位置的地方。

多比喻军事战略要地。亦作“要害之处。

3.描写战争的成语有哪些

描写战争的成语有:

围魏救赵、调虎离山、围城打援、偃武休兵、南征北战

1、围魏救赵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近义词声东击西、围城打援、围詹救科、调虎离山

反义词围点打援、围城打援、声东击西

2、调虎离山

解释: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出自: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译文: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示例:这自然是~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 ◎郭沫若《海涛集·南昌之一夜》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近义词围魏救赵、声东击西

3、围城打援

解释:军事术语,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之敌,诱使敌人派兵援救,然后以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

出自: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五章:“'围城打援'的办法,不是常使用吗?”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方面

近义词围魏救赵

反义词围魏救赵

4、偃武休兵

解释:停息武备,不事战争。同“偃武息戈”。

出自:宋·岳飞《乞解军务第三札子》:“今讲好已定,两宫天眷,不日可还;偃武休兵,可期岁月。”

译文:现在讲好已定,两宫上天眷顾,没有一天可以返回;停止战斗部队,可以预期时间。

近义词偃武息戈、偃武櫜兵

5、南征北战

解释: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出自:唐·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译文:经过在宣王,以中兴复古的德,雄南征北伐的威力,最终不能确定鲁侯的后代。

示例:老子出生入死,~,打了十几年天下,凭什么快到手中的果子让给别人吃?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经历的战争

近义词身经百战、东征西讨、南征北讨、戎马倥偬、转战千里、南征北伐、九死一生、出生入死

反义词安家落户、纸上谈兵、安营扎寨、卖剑买牛、按兵不动、买犊卖刀、卖剑买犊、买牛卖剑、买牛息戈

4.描写战争成语大全

兵荒马乱

兵连祸结

兵戎相见

赤地千里

楚界汉河

春秋无义战

大动干戈

倒载干戈

放牛归马

烽火连年

烽火四起

风尘之变

归马放牛

化干戈为玉帛

祸结兵连

金戈铁马

连天烽火

龙血玄黄

穷兵黩武

散兵游勇

休养生息

以逸待劳

以战去战

枕戈寝甲

白骨露野

兵拏祸结

兵戈扰攘

兵慌马乱

黩武穷兵

刀枪入库

倒戢干戈

伐罪吊民

伐罪吊人

干戈载戢

鼓衰力尽

汗马之功

金戈铁甲

金戈铁骑

来好息师

龙战玄黄

龙战鱼骇

磨盾之暇

破斧缺斨

戎马倥偬

上兵伐谋

矢石之难

休兵罢战

偃革倒戈

偃甲息兵

偃武櫜兵

偃武息戈

偃武休兵

以战养战

有事之秋

止戈散马

5.描写战争的诗句2个 军事成语4个 战争名言2个 描写战争的作品2部

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 5、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8、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 10、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君子于役》) 11、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杜甫《石壕吏》) 1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成语: 十面埋伏,刀光剑影,增兵减灶 军令如山 孤军奋战 孤军深入 千军万马 全军覆没 异军突起 横扫千军 溃不成军 枪林弹雨 单枪匹马 荷枪实弹 唇枪舌剑 临阵磨枪 刀光剑影 刀山火海 牛刀小试 大刀阔斧 心如刀割 剑拔弩张 刀光剑影 口蜜腹剑 唇枪舌剑 前车之鉴 怀水车薪 丢卒保车 螳臂挡车 学富五车 闭门造车 旗开得胜 旗鼓相当 偃旗息鼓 重装旗鼓 顺风扯旗 一鼓作气 胶柱鼓瑟 欢欣鼓舞 打退堂鼓 偃旗息鼓 重装旗鼓 百战百胜 三战三北 速战速决 转战千里 背水一战 决一死战 南征北战 能征惯战 身经百战 浴血奋战 临阵脱逃 严阵以待 临阵磨枪 冲锋陷阵 勇冠三军 战争名言: 争只能带来伤害,到头法国仍是法国,德国仍是德国! ----阿道夫.(German) 这次战争我们用核子,那么下次我们只能用棍子 ----爱因斯坦(German/American) 我一生最大的成功也是最后悔的事,我们一起无数人经过一生的努力,终于为人类打开了地狱之门--远程核打击。 -----冯.布朗(German/American) 战争会造就英雄豪杰,会荡涤一切污泥浊水。

所有的人都害怕战争。然而,懦夫只是那些让自己的恐惧战胜了责任感的人。

责任感是大丈夫气概的精华。 ——巴顿 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

——克劳塞维茨 ●战争从有私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 )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 *** 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

6.描写战争的好词佳句

好词:战鼓雷鸣 千军万马 浩浩荡荡 白刃相接 枪林弹雨 金鼓连天 势如破竹 腥风血雨 硝烟弥漫 赤膊上阵 硝烟滚滚 战炮轰鸣 短兵相接 枪林弹雨 硝烟弥漫 战鼓雷鸣 千军万马 浩浩荡荡 白刃相接 枪林弹雨 金鼓连天 势如破竹 腥风血雨 硝烟弥漫 生死肉搏 战鼓雷鸣 天昏地暗 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 烽火连天 气势磅礴 危机四伏 好句: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 *** 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7.关于战争的成语

描写战争的有很多:描述军队阵势的成语有:白旄黄钺、壁垒森严、风樯阵马、金城汤地、千军万马、投鞭断流、严阵以待等等;描述作战态势的成语有:腹背受敌、首当其冲、四面受敌、背水一战、短兵相接、背城借一、步步为营、长驱直入、摧枯拉朽、按兵不动、弹尽援绝、反戈一击、横扫千军、鸣金收兵等等;描述战乱景观的成语有:狼烟四起、烽火连天、枪林弹雨、兵慌马乱、兵连祸结、穷兵黩武等等;描述军人行动的成语有: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单枪匹马、坚甲利兵、厉兵秣马等等;描述军事技术的成语有: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弹无虚发、箭不虚发、运斤成风等等;描述战胜之师的成语有:百战百胜、兵不血刃、得胜回朝、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克敌制胜、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所向无前、追亡逐北、横扫千军、天下无敌、旗开得胜、百战不殆、席卷天下等等;描述战败之师的成语有:不堪一击、败军之将、残兵败将、溃不成军、弃甲曳兵、全军覆没、散兵游勇、损兵折将、一败如水、一败涂地、一触即溃、土崩瓦解、如鸟兽散、望风披靡、落荒而逃等等。

四字成语微微

1.形容军人的四字词语

1、中国军人的形容词:英挺、刚硬、大义凛然、高大英俊、凛然伟岸、英俊挺拔、魁梧威猛、如山似塔

、身姿矫健、威风凛凛、身强力壮、体魄健壮、气宇轩昂、剽悍如牛、仗义执言、光明磊落、威武雄壮、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刚正不阿、义正辞严、问心无愧、英姿飒爽、英姿勃勃、勇往直前、见义勇为、伟岸正直、身先士卒、视死如归、誓死不二、威武不屈、戎马生涯、金戈铁马、戎马倥偬、戎马一生、飒爽英姿、赴汤蹈火、冲锋陷阵、奋不顾身、铜墙铁壁 、保家卫国。

2、军人,是对在国家军队中服役的军职人员的称呼,包括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类似古代的武士,骑士。其职责是保卫国家安全,保卫及守护国家边境, *** 稳定,社会安定,有时亦参与非战斗性的包括救灾等工作。

2.描写军人形象风貌的四字词语

描写军人形象风貌的四字词语: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威风凛凛、英姿勃勃、昂首挺胸。

1、英姿飒爽

意思是指男子精气饱满,神飞扬;姿态英勇威风。也可以指女子神四溢,精神焕发;气质英姿飒爽。属于男女通用的词汇。

示例:陈其通《万水千山》第二场:“吴队长、李凤莲和身佩大刀的宣传队员们英姿飒爽地冲上。”

2、意气风发

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像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示例: *** 《介绍一个合作社》:“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3、威风凛凛

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示例:三军仪仗队的阵容威风凛凛:列队时个个昂首挺胸、神奕奕,行进时目光炯炯、步伐坚定,不愧是国威、军威的代表。

4、英姿勃勃

意思是英俊而富有朝气的样子。

示例:刘白羽《火》:“这时,我看见躺在病床上的青年人,他的面颊烧黑了,头发烧焦了,可是从他向上扬着的短短眉毛上,还显露出一种英姿勃勃的神气。”

5、昂首挺胸

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示例:欧阳予情《小英姑娘》:“她伸开两手昂首挺胸,狂了似的往外跑。”

3.关于军人的四字词语

坚韧不拔、矢志不移、坚定不移、百折不回、一往直前、勇往直前

一、坚韧不拔 [ jiān rèn bù bá ]

解释:坚:坚定;韧:柔韧。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自: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译文:古代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卓越的才能,,而且具有坚韧不拔的志向

二、矢志不移 [ shǐ zhì bù yí ]

解释:发誓立志,决不改变。

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屡劝驾,邵氏矢志不摇。”

译文:多次劝说皇帝,邵氏立志不动摇。

三、坚定不移 [ jiān dìng bù yí ]

解释:移:改变,变动。稳定坚强,毫不动摇。

出自: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记·文宗开成五年》:“推心委任,坚定不移,则天下何忧不理哉!”

译文:推心置腹地信任,坚定不移,就不必忧虑天下不理呢。

四、百折不回 [ bǎi zhé bù huí ]

解释:折:挫折。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出自: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译文:他的性格庄重,有高尚朴实,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改变的风

五、一往直前 [ yī wǎng zhí qián ]

解释: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同“一往无前”。

出自:近代 陶成章《浙案纪略》第四章第二节:“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气,而不虑其他。”

4.描写军旅生活或军人气概的四字成语 宁死不屈 百拆不挠

浴血搏杀 千难万险 南征北战 背井离乡 出生入死 浴血奋战 短兵相接 披星戴月 南征北战 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 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 战无不胜 临危不惧 威震天下 面不改色 勇冠三军 骁勇善战 镇定自若 慷慨就义 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 光明磊落 化险为夷 大显身手 大显神通 义无反顾 久经沙场 身先士卒 身经百战 智勇双全 勇往直前 视死如归 一身正气 万夫不当 无所畏惧 正气凛然 龙骧虎步 百战百胜 赴汤蹈火 百炼成钢 碧血丹心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鼎立天下 顶天立地 身先士卒 所向披靡 所向无敌 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 有勇无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围魏救赵、四面楚歌、作壁上观、暗渡陈仓、城下之盟、杀身成仁、纸上谈兵、、步步为营、一鼓作气、再衰三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打草惊蛇、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5.描写军人形象风貌的四字词语

描写军人形象风貌的四字词语: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威风凛凛、英姿勃勃、昂首挺胸。

1、英姿飒爽意思是指男子精气饱满,神飞扬;姿态英勇威风。也可以指女子神四溢,精神焕发;气质英姿飒爽。

属于男女通用的词汇。示例:陈其通《万水千山》第二场:“吴队长、李凤莲和身佩大刀的宣传队员们英姿飒爽地冲上。”

2、意气风发意气:意志和气概;风发:像风吹一样迅猛。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示例: *** 《介绍一个合作社》:“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像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3、威风凛凛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

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示例:三军仪仗队的阵容威风凛凛:列队时个个昂首挺胸、神奕奕,行进时目光炯炯、步伐坚定,不愧是国威、军威的代表。

4、英姿勃勃意思是英俊而富有朝气的样子。示例:刘白羽《火》:“这时,我看见躺在病床上的青年人,他的面颊烧黑了,头发烧焦了,可是从他向上扬着的短短眉毛上,还显露出一种英姿勃勃的神气。”

5、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示例:欧阳予情《小英姑娘》:“她伸开两手昂首挺胸,狂了似的往外跑。”。

6.关于军队的四字词语

1、无名之师: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

2、士饱马腾: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3、朽戈钝甲:比喻装备极劣的军队。

4、匹马只轮:一匹战马,一只车轮。微不足道的一点兵马装备。

5、船坚炮利:坚:坚固;利:锋利。指战舰坚固,大炮猛烈。形容海军强盛。

6、异军突起: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

7、劳师动众:劳:疲劳,辛苦;师、众:军队;动:出动,动员。原指出动大批军队,现指动用很多人力。

8、兴师动众: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含贬义)。

9、师出有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10、师出无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11、老弱残兵: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12、兵微将寡:微、寡:少。兵少(词语大全)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13、师老兵疲: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14、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15、师直为壮:师:军队;直:理由正当;壮:壮盛,有力量。出兵有正当理由,军队就气壮,有战斗力。现指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敌。

16、强将手下无弱兵: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仁义之师: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17、百万雄师: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

18、神兵天将: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19、天兵天将:旧指天上的军队和将领。也比喻本领高强的人们。

20、兵精粮足: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21、兵多将广:形容军队人员多,兵务强大。

22、兵强马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23、人强马壮:形容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很盛。

24、坚甲利兵: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容精锐的部队。

25、星旗电戟:军旗象繁星,剑戟如闪电。比喻军容之盛。

舌战群儒原文和译文

1. 微 微四字成语

微的四字成语 :

防微杜衅、

积微致着、

具体而微、

洞隐烛微、

通元识微、

见微知着、

积微成著、

钻坚研微、

析微察异、

识微见远、

微文深诋、

无微不至、

人微权轻、

剖幽析微、

山抹微云、

将寡兵微、

防微杜渐、

谈言微中、

2. 帮帮我找四字成语里有“微”字的

白璧微瑕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白龙微服比喻贵人微服出行,恐有估计不到的灾祸。

兵微将寡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本小利微微:薄。本钱小,利润薄。指买卖很小,得利不多。

白玉微瑕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晨光熹微熹微:天色微明。早上天色微明。

辞微旨远辞:文词,言词。微:隐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才秀人微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阐幽抉微指阐明幽隐,抉发精微。

阐幽明微使幽深隐微的事物或道理显露出来。

抽演微言抽取片言只语而加以引申。指从微言中引申出大义。

阐幽显微阐:阐明;幽:幽深。讲明深奥和精微的道理。形容挖掘深,能启发人认识所未能认识的事物。

杜渐除微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就预防。同“杜渐防萌”。

杜渐防微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道微德薄道行和才能都很差。多作谦辞。

杜微慎防杜:杜绝,断绝;慎:谨慎。杜绝细微,谨慎防备萌芽。即消灭祸患难与共于萌芽状态之中。

睹微知着看到事物的细微迹兆,就可认识其实质和发展。

睹微知著微:细小;着:显着。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

杜隙防微杜隙:杜绝疏失。杜绝疏失,防患于未然。

洞幽察微彻底地看到幽深微妙处。

还有 自己去弄

3. 微的四字成语大全

白璧微瑕 洁白的玉上有些小斑点。比喻很好的人或物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本小利微 微:薄。本钱小,利润薄。指买卖很小,得利不多。

兵微将寡 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晨光熹微 熹微:天色微明。早上天色微明。

洞幽烛微 洞:洞察;幽:深远;烛:照亮;微:微末,精细处。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

睹微知著 微:细小;著:显著。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

杜渐防微 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杜微慎防 杜:杜绝,断绝;慎:谨慎。杜绝细微,谨慎防备萌芽。即消灭祸患难与共于萌芽状态之中。

杜隙防微 杜隙:杜绝疏失。杜绝疏失,防患于未然。

4. 带薇字的四字成语

没有带薇字的四字成语,有很多含有微的成语,比如微不足道、谨小慎微、无微不至、红薇染露、蔷薇佳人、薇雨佳期、白璧微瑕、防微杜渐、见微知萌、晨光熹微、才秀人微、阐幽抉微、刻画入微、量小力微等。

成语解析:

一、微不足道

解释: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出自:郭沫若《百花齐放·单色蓳》诗:“在草花中我们虽然是微不足道。但我们的花色却算是紫色代表。”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

二、谨小慎微

解释:谨、慎:小心,慎重;小、微:细小。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

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

白话文:“圣人尊敬小慎微,行动不及时。”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三、防微杜渐

解释: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出自: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

白话文:“清杀屏投降的胡人,把单于的称号以防微杜渐。”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四、阐幽抉微

解释:指阐明幽隐,抉发精微。

出自:秦牧《艺海拾贝·象和蚁的童话》:“一些谈艺术理论的著作为了要‘阐幽抉微’,也往往容易把艺术的道理谈得很深奥。”

五、无微不至

解释: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出自:曲波《林海雪原》:“还是在剑波十八岁的时候,要到战斗部队去,姐姐对这将要离开自己的弟弟,照顾得无微不至。”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搜狗百科-微不足道

搜狗百科-谨小慎微

搜狗百科-防微杜渐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二人在舟议、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孔明曰:“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问曰:“子敬往江夏,体探虚实若何?”肃曰:“已知其略,尚容徐禀。”权将曹操檄文示肃曰:“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肃接檄文观看。其略曰:“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

速赐回音。”鲁肃看毕曰:“主公尊意若何?”权曰:“未有定论。”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孙权低头不语。

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权曰:“卧龙先生在此乎?”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来日聚文武于帐

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肃领命而去。次日至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

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

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

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赢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

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

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酸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南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时座上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众视其人,乃零陵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粮官。当时黄盖谓孔明曰:“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孔明曰:“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于是黄盖与鲁肃引孔明入。至中门,正遇诸葛瑾,孔明施礼。瑾曰:“贤弟既到江东,如何不来见我?”孔明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瑾曰:“贤弟见过吴侯,却来叙话。”说罢自去。鲁肃曰:“适间所嘱,不可有误。”孔明点头应诺。引至堂上,孙权降阶而迎,优礼相待。施礼毕,赐孔明坐。众文武分两行而立。鲁肃立于孔明之侧,只看他讲话。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献茶已毕,孙权曰:“多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孔明曰:“不才无学,有辱明问。”权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实。”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权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权曰:“莫非诈乎?”孔明曰:“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

之士也。”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权曰:“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孔明曰:“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权曰:“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乎?”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权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将军不肯听从。”权曰:“愿闻高论。”孔明曰:“向者宇内大乱,故将军起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除大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未及答。

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众皆哂笑而散,鲁肃责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宽洪大度,不即面责。先生之言,藐视吾主甚矣。”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肃曰:“果有良策,肃当请主公求教。”孔明曰:“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肃闻言,便入后堂见孙权。权怒气未息,顾谓肃曰:“孔明欺吾太甚!”肃曰:“臣亦以此责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权回嗔作喜曰:“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便同鲁肃重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权见孔明,谢曰:“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孔明亦谢曰:“亮言语冒犯,望乞恕罪。”权邀孔明入后堂,置酒相待。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就送孔明于馆驿安歇。张昭知孙权欲兴兵,遂与众议曰:“中了孔明之计也!”急入见权曰:“昭等闻主公将兴兵与曹操争锋。主公自思比袁绍若何?曹操向日兵微将寡,尚能一鼓克袁绍;何况今日拥百万之众南征,岂可轻敌?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孙权只低头不语。顾雍曰:“刘备因为曹操所败,故欲借我江东之兵以拒之,主公奈何为其所用乎;愿听子布之言。”孙权沉吟未决。张昭等出,鲁肃入见曰:“适张子布等,又劝主公休动兵,力主降议,此皆全躯保妻子之臣,为自谋之计耳。原主公勿听也。”孙权尚在沉吟。肃曰:“主公若迟疑,必为众人误矣。”权曰:“卿且暂退,容我三思。”肃乃退出。时武将或有要战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议论纷纷不一。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吴国太曰:“汝何不记吾姐临终之语乎?”孙权如醉方醒,似梦初觉,想出这句话来。

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敌,不得已弃新野,走樊城,后来到江夏与刘琦(刘表长子)会合。

曹操大兵压境、虎视眈眈,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意在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这样,就发生了《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的外交场面。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使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口才、学识的较量,也更是敏捷的思维和胆识的较量,这一段对话非常精彩,经常被后人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有力佐证!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第一个上来发难的是东吴谋士中的一号人物张昭,这个人是孙策手下的老臣,当是孙策临死时,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这个人物在东吴的地位!

张昭的发难尖刻而锋芒毕露,简直就是一个下马威!虽然他的言辞带有羞辱和人身攻击的特点,但仍不失儒生的礼仪和客套,他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一步步逼迫孔明承认自己无能,最终达到羞辱孔明、杀一杀孔明傲气的目的。他和孔明斗了三个回合,但最后不得不甘拜下风,弄了个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被孔明含沙射影地讽刺了一通,只能暗暗地喊肚子疼。

张昭先投石问路,听说阁下经常自比管仲乐毅,是这样吗?张昭的试探之语,如果换了别人来回答,大概会说,不敢当!哪里哪里!那都是别人瞎说的,我怎敢自比管仲乐毅啊?但诸葛亮毫不客套、毫不退避,沉着应答,将话锋接了个正着,是啊,这只是我的小可之比。看来诸葛亮的口气很大,底气也十足!

张昭暗自高兴,这正是他需要的回答。心想,果然不出所料,孔明这小子还是年轻啊,看来这个小子一下子就进套了、中计了,于是他步步紧逼,开始了第二个回合的发难。

这一次,张昭说到了当前的政局,想以当前刘备失败的事实逼迫孔明承认自己无能。不是吗?刘备得了你孔明,说他如鱼得水,准备大展宏图于天下,但却连自己驻扎的荆州也守不住,如今已被曹操夺去了,不知你们高层是怎么策划和决策的?

但孔明仍然底气十足,十分沉稳,是的,我们暂时处于不利形势,但那些失利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如果要胜利那还不是易如反掌吗?至于我们暂时屯兵江夏,那是为了别有良图,至于下一步取什么策略,这是军事机密,不是等闲之辈可以知道的。恕我无可奉告!

两个回合下来,张昭越发得手,他暗自得意,心想孔明你小子还是年幼无知,你已不知不觉已经进了我的圈套。既然你已经承认自己曾经自比过管乐二人,那我就将管乐二人的在历史上建立的丰功伟绩和你目前的狼狈状况作一番比较,我看你接下来怎么答复,看你不出洋相才怪呢?!

言辞如此尖刻,观点如此咄咄逼人,羞辱和人身攻击并用,如疾风骤雨一般向孔明袭来!

且看孔明如何应答。

这时候,孔明还是不躁不怒,不温不火,沉着冷静,谈笑自若。孔明淡淡地一笑,先是打了一个比喻,表明自己的心胸和平生抱负,把话题轻轻荡开,使僵持的充满火药味的气氛有所缓和,也为自己换回了很大的面子:大鹏鸟展翅翱翔万里,它的志向岂是那些小鸟们能知道的?

然后,孔明用比喻论证自己的观点,证实了自己的非凡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证明自己与管乐二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随后又用事例论证,指出刘备集团暂时失利的原因,和预期取胜的希望;最后孔明反客为主,反戈一击,含沙射影地指责像张昭之流只是夸辩之徒,虚誉欺人之辈,虽然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但是临机应变,百无一能。

三个回合下来,张昭被弄了个无言以对,自取其辱。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斗败了张昭,孔明已经取得了一大半的胜利,接下来,谁会出来发难呢?这个人就是虞翻。他说:“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孔明说:“曹兵乃蚁聚乌合之众,虽百万不足惧也。”虞翻接着说,你们累战累败,还说什么不惧,这不是吹牛,说大话吗?!

其实,孔明已经看出了他是持“曹兵威胁论”的一个谋士,于是他抓住这一特点,一针见血,直指他的痛处,指出他的指导思想上的空虚和谬误:“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是的,我们在抵抗曹兵中曾经失败过,但我们几千人的微弱兵力都不怕曹操的虎狼之师,你们江东兵精粮足,还有长江的天险在屏障,但却怕得要死,个个都在唆使主子屈膝投降,你们这样胆小如鼠,还有什么脸面在世间为人?!虞翻当然无话可对。

第三个上来发难的是步骘,他直接讥讽孔明是苏秦张仪之流,是一个只会舌辨的谋士。孔明没有辩驳,接住话锋,说,就是苏秦张仪,还有匡扶人国之谋,也不像你们这些怕死鬼只知道投降,你们有什么资格嘲笑苏秦张仪之流?!把这个步骘说的无言以对,满面羞惭!

第四个发难的是薛综。其实这个薛综持的是“王朝兴衰论”,指出汉室的灭亡、曹操的兴盛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规律。所以东吴不可逆历史潮流而行事。言下之意,那就是只有投降才是上策!

平心而论,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孔明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怎会不知道这个王朝兴衰的道理?他在隆重对策时不就分析了曹操的实力了吗?——“此诚不可与争锋”,但这时候孔明是不能就范的!于是孔明抛出了王朝正统观点论,不仅仅是反唇相讥,我看几乎是诅咒和辱骂:“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这一骂,骂的有理有据,骂得痛快淋漓!而且又极符合当时的儒家正统学说,当然薛综无言以对,只有白白地挨骂了!

第五个上来发难的是陆绩。他的观点是“等级门第论”。他说什么曹操是相国曹参之后,而刘备乃是织席贩履之夫,怎能与曹操相抗衡?

看来这个陆绩是想用等级观念来羞辱刘备、诸葛亮。诸葛亮轻而易举就将它的观点驳倒了,并以事实论证,指出这是狗眼看人低的小儿之语:“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

第六个上来发难的是严畯,他批驳孔明强词夺理,谈得不是正论,并质问孔明平时治何经典。看来是想用“学院派”来标榜自己,并批评孔明没有什么学识。第七个上来发难的是程德枢,他批评孔明好为大言,爱吹牛,大概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这两个看来都是“学院派”的,都是想用经典和学问来压倒孔明。

没想到孔明的一番话,用雄辩的不可反驳的语言反击了那些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的“世之腐儒”、“小人之儒”,说他们只知道“寻章摘句,唯务雕虫,专工翰墨、好后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说的这两位学院派的人物无言以对!

欣赏完了诸葛亮舌战群儒,再说说诸葛亮出使江东的真正意图。虽然孔明口口声声说什么刘皇叔是汉室之胄,领导的军队是匡扶汉室的正义和仁义之师,而且面对曹操的百万雄师是如何如何的不畏强敌,是如何如何的勇敢,是多么的视死如归,但冷静观之,这只是外交上的辞令,是言不由衷的蛊惑人心之语,因为他内心里却打着另外一个如意算盘。那是什么呢?

诸葛亮自有他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秘密。作为刘备的军师,他自然要为刘备集团着想,要抓住有利战机,在曹操与孙权的南北军的战争中渔利!因为他也知道自己的军队和兵力只有几千人,将领也只有关、张、赵等人,而关羽的一万人,也是他借人家刘琦的。其实,所以诸葛亮的阴谋目的在于:“亮借一帆风,直至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用心是险恶的!他其实是想说服孙权,想让他与曹操大战一场,自己则坐山观虎斗,然后于中取事,坐收渔翁之利!这就是诸葛亮的本来面目,这与他舌战群儒时使用的外交辞令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总之,诸葛亮舌战群儒就像交响乐的一个雄壮而华丽的序曲,是他出使东吴的外交活动的一个序幕,但这一序幕的出色上演,是诸葛亮才学的又一次出色表现,使诸葛亮在三国中的知名度更高了!诸葛亮通过分析天下形势,分析敌我的军事实力,以雄辩的口才舌战群儒、智激吴侯孙权和都督周瑜,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促成了孙刘联合抗曹的统一战线,因此诸葛亮这一次外交活动是非常成功的,也是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