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燕太子丹者文言文翻译

2.<新唐书 徐有功传>翻译

3.冒襄文言文

4.第四字是私成语有哪些成语

5.于作连词的例子文言文

燕太子丹者文言文翻译

以私害公-以私害公,非忠也是什么意思

1. 燕太子丹者,故尝至于赵

翻译的内容很长

于是秦王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辑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他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鲁句践听到荆轲行刺秦王的事,私下说:“唉!太可惜啦,他不讲究刺剑的技术啊,我太不了解这个人了!过去我呵斥他,他就以为我不是同路人了。”

太史公说:社会上谈论荆轲,当说到太子丹的命运时,说什么“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粮食来,马头长出角来!”这太过分了。又说荆轲刺伤了秦王,这都不是事实。当初公孙季功、董生和夏无且交游,都知道这件事,他们告诉我的就像我记载的。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2. 《太子丹论》的文言文翻译

太子丹论 清侯方域 原文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

宋儒曰:“丹有罪焉,故书‘斩’”。宋人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

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之于太子丹。譬如有医之于药者,不察人之何病,而概以乌附为不可用,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且天下固多散缓肥重以死者,何必其暴蹶也!宋之亡也,秦桧、汤思退之流,日以“挑衅”之说,挟持杀戮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

仅有一大儒如考亭者,犹所见之如此,亦何怪乎三百年间,多议论而少成功哉!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

设其遇严仲子,未必不为之用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注释1、侯方域(1618~1654):清代文学家。

字朝宗。商丘(今属河南)人。

明末诸生。侯方域少年时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四公子。

侯方域擅长散文,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他早期所作文章较浅薄,功力不深;后期日趋成熟。

时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国初三大家。他的作品有人物传记,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均有唐代笔法,具有短篇特点。

其论文书信,或痛斥权贵,或直抒怀抱,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畅恣肆的特色。也能诗。

著作有《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2、王喜:即燕王姬喜,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四十三任君主,亦是末代君主。

燕孝王之子,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秦国攻燕,兵临易水(河北易县)。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等人以献督亢之地图和秦将樊于期首级之名,图刺秦王政,图穷而匕见,事败。

燕太子丹逃亡辽东(今辽宁辽阳市),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王。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秦王派王翦率军伐燕,同年十月破燕都蓟城。

燕王喜三十三年(前222),活捉燕王喜,燕国灭亡。3、一切:副词。

一概;一律。《管子·臣乘马》:“国无币,以谷准币。

国谷之櫎,一切什九。”《史记·李斯列传》:“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司马贞索隐:“一切犹一例,言尽逐之也。言切者,譬若利刃之割,一运斤无不断者。”

《后汉书·光武帝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民。”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方大驾南渡,典章一切扫荡无遗,甚至祖宗谥号亦皆忘失。”

4、儒者之论:儒者的观点。即上文所言“丹有罪”之论。

5、绳:按照一定的标准衡量。6、恶:动词,讨厌;厌恶。

7、聂政:(?-前3年),战国时侠客,韩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

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其姊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一说因悲伤过度,暴死于聂政尸前)。

其事迹见《史记·刺客列传》。8、以私害公: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

《韩诗外传》卷一:“楚白公之难,有庄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比至朝,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何不反也?’曰:‘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

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昔尧舜放逐骨肉,周公杀管蔡,天下称圣,不以私害公。”宋秦观《白敏中论》:“义重而恩轻,则不以私害公。”

9、原尝春申之属: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这一类人。原尝: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和齐国孟尝君的合称。

汉班固《西都赋》:“节慕原尝,名亚春陵。”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四:“又古称‘原尝’,谓赵平原君、齐孟尝君,皆举第二字言之。”

春申:指春申君。《荀子·成相》:“展禽三绌,春申道缀基毕输。”

汉贾谊《过秦论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唐杜牧《春申君》诗:“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10、乌附:即乌附子。

别称还有附子、乌附块、黑附子、明附片、熟附片、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熟附子等。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本品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有: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流涎,恶心,可能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粘,面色发白,可能突然死亡。11、久痼:久治不愈的痼疾。

12、散缓:指诗文平淡无奇。宋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得陶渊明之遗意》:“东坡尝。

3.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 翻译 要全的

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国。他看到秦国将要吞并六国,如今秦军已逼近易水,惟恐灾祸来临,心里十分忧虑,于是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太傅帮忙想想办法才好。”鞫武回答说:“秦国的势力遍布天下,地盘广大,如果它们再用武力胁迫韩赵魏,那么易水以北的燕国局势还不一定啊。何必因在秦遭受 *** 的怨恨,就去触犯秦国呢?”太子说:“那可怎么办好呢?”太傅说:“请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过了一些时候,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收留了他。太傅进谏劝告太子说:“不能这样做啊。秦王残暴,又对燕国一直怀恨在心,如此足以让人胆战心惊了,更何况他知道樊将军在这里!这就好比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灾祸难以避免了。我想,即使管仲和晏婴再世,也无力回天。太子您还是赶紧打发樊将军到匈奴去,以防泄露风声。请让我到西边去联合三晋,到南边去联合齐楚,到北边去和匈奴讲和,然后就可以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太傅的旷日持久,我心里昏乱忧虑得要死,恐怕一刻也不能等了。况且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樊将军穷途末路,才来投奔我,我怎么能因为秦国的威胁,就抛弃可怜的朋友,把他打发到匈奴去呢,这该是我拼命的时候了,太傅您得另想办法才好。”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说:“希望太傅您代为介绍,好吗?”鞫武说:“好吧。”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田光说:“遵命。”于是就去拜见太子。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头一笑,说:“好。”

4. 李翱题燕太子丹传后翻译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宋儒曰:“丹有罪焉,故书‘斩’”。

宋人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之于太子丹。譬如有医之于药者,不察人之何病,而概以乌附为不可用,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且天下固多散缓肥重以死者,何必其暴蹶也!宋之亡也,秦桧、汤思退之流,日以“挑衅”之说,挟持杀戮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仅有一大儒如考亭者,犹所见之如此,亦何怪乎三百年间,多议论而少成功哉!

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设其遇严仲子,未必不为之用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5. 文言文《飞将军》的翻译

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

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于是回到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折损伤亡人马多,又被匈奴活捉,当斩,经纳粟赎罪,成为平民。

原文: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传》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扩展资料

一、作品梗概

《李将军列传》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载于《史记》卷一百零九。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善用对比手法,注重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二、创作背景

在汉武帝征伐匈奴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无数勇敢善战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不能不为他们立传,又不能为他们一一立传。卫青、霍去病是不能不写的,因为他们是三次大规模出征匈奴的统帅。此外,司马迁选择了李广。这缘于多种因素。

李广精于骑射,沉着机智,爱护士卒,具备良将的素质;李广守边数十年,匈奴入侵,战功卓著,威名远播,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引而避之,负有名将的声望;李广自言“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即经历了征伐匈奴的全过程,具有夙将的资历。这一切,都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李广的不幸遭遇。

李广一生经历了文、景、武三朝。文帝时就因为与匈奴力战有功,迁中郎。文帝务在与民休息,不愿轻动干戈,因此虽然称赞其才干,却又惋惜他“不遇时”。景帝时,参加平吴楚七国之乱,屡建战功,但因曾受了梁王将军印,战功被取消了。

武帝时,大规模出征匈奴,按理说,李广可以大有作为,但武帝重用外戚,别的将领威名再高也不被信。何况李广性格正直刚强,汉武帝和卫青都不喜欢他。再加上李广为人忠厚,每次战胜,他都功归部下;每次战败,又主动承担罪责,论功行赏,自然显不着他。李广搏战一生,未得封候,是各种因素造成的。汉武帝说他“数奇”,不过是为自己不肯重用李广找借口而已。在整个征讨匈奴的战争中,封侯的人数毕竟很少。绝大多数将士或者战死了,或者像李广一样得不到公正待遇。

对于封侯者,司马迁除了用表的形式加以记载以外,又选择卫青、霍去病作为代表人物立传;对于未获封侯者,司马迁认为更应该选好代表人物立传。李广由于他的不幸遭遇而成了司马迁看中的最佳人选。他欣赏李广身上所具备的广大普通将士的优良品行,又同情李广所遭受的带有普遍性的不幸。为李广立传就是为广大普通将土立传,因为他确实很有代表性。

这是司马迁的匠心安排。卫、霍作为封侯者的代表,他们多少凭借外成而贵幸,利用广大将土的浴血奋战和流血牺牲,才换来了自己的荣耀。卫、霍本人的オ干,可能并无过人之处。司马迁甚至认为,他们只是配进入《佞幸传》(参阅《十七史商権》卷六)。李广则不同,他从军数十年,与广大将士同生死,共命运,在无数次的艰苦奋战中与广大将士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因此司马迁为李广立传。

6. 的文言文翻译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①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②势壮勇,其言是③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④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⑤,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⑦辱⑧秦。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难词译解

1.好:喜欢。 2.果:果断。 3.是:正确,与“非”相对。 4.引:带领。

5.顿舍:停止。6.以:因为 7.果:果真 8辱:使······受到侮辱。 9为:惟。10事:为什么做事。11足:足够12:非:必须要什么才能够。13谢:推辞 14:王翦将兵。将:率领,领兵,是动词。

译文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喜欢兵法,长大后为秦王效力。

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经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终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王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王问李信:“我想攻打楚国,在将军看来打算用多少士兵才足够?”李信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王问王翦,王翦说:“没有六十万人不可行。”秦王说:“王将军老了,有什么胆怯的呢!李将军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用,于是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打胜了,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止,结果大败李信部队,秦军逃跑了。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生气,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真使秦军受到了侮辱。现在听说楚军每天向西进发,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没有六十万人不可行。”秦王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王亲自到灞上送行。临行前,王翦请求始皇赏赐大批田宅。秦始皇说:“将军即将率大军出征,为什么还要担忧生活的贫穷呢?”王翦说:“臣身为大王的将军,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无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时,请大王赏赐田宅,做为子孙日后生活的依凭。”秦始皇听了不由放声大笑。王翦率军抵达关口后,又曾五次遣使者向始皇要求封赏。有人劝王翦说:“将军要求封赏的举动,似乎有些过分了。”王翦说:“你错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专,现在将秦国所有的兵力委交给我,我如果不用为子孙求日后生活保障为借口,多次向大王请赐田宅,难道要大王坐在宫中对我生疑吗?”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

王翦果然代替李信攻打楚国,打败了楚军。

7. 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异及之于轲

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异及之于轲意思是讨厌聂政的人因为他害了国家,所以荆轲也被这样归类了。

出自清代侯方域《太子丹论》。

原文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宋儒曰:“丹有罪焉,故书‘斩’”。

宋人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之于太子丹。譬如有医之于药者,不察人之何病,而概以乌附为不可用,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且天下固多散缓肥重以死者,何必其暴蹶也!宋之亡也,秦桧、汤思退之流,日以“挑衅”之说,挟持杀戮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仅有一大儒如考亭者,犹所见之如此,亦何怪乎三百年间,多议论而少成功哉!

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设其遇严仲子,未必不为之用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

从前燕太子丹派荆轲入秦,刺秦始皇没成功,秦人来打了,王喜斩太子丹的头来献给秦国,秦国最后也灭亡了。宋代的儒者说:“太子丹有罪,所以书上写‘斩’”。

宋代的人一直赞誉儒者的言论。讨厌聂政的人因为他害了国家,所以荆轲也被这样归类了,憎恶原来春申的家属,这样太子丹为此也被憎恶了。譬如有医治时要用药的,没有观察什么病,就大概的认为乌附时无能用的,每天用舒缓宽和的药来养肠胃,又怎么能治长期生长的痼?况且天下一直有很多散漫肥重而死的人,何必说他是暴蹶呢!宋朝之所以亡,是因为像秦桧、汤思退之流的人,每天用很挑衅的言论,来挟持天下的谋臣战将,始终要讲和而误了国。只有一个大儒的人叫考亭的人,还能见到这样的,所以不要怪这三百年间,议论很多但成功的很少!

然而荆轲是忠臣,燕太子丹是孝子吗?说:从今天的说法看,荆轲是忠臣了。更重要的是,这人非但是英雄他还很感恩。设他遇到的是严仲子,未必不能被所用。像太子丹这种人,即使和日月争光都可以了!

<新唐书 徐有功传>翻译

徐有功开始任左司郎中,后有转任司刑少卿(掌管刑罚的副官).与皇甫文备一同掌管刑罚,皇甫文备(曾)诬陷有功放走造反的.很久以后,文备因受牵连被捕,有功把他救出来了,有人问:"他曾想把你置于死地,你还救他,为什么?"

他说:"你说的只是我的私人恩怨,但我是要遵守公理法律的,不会因此而以私害公."<新唐书.徐有功传>

古往今来成功失败的人很多,这些人走的并不是同一条路.总结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可以知道:有毅力的会成功,相反(没毅力)则失败. 时博州的刺史琅邪王李冲,在贵乡放债,派家奴督促收敛债款利息,和官颜余庆一起让他知道,家奴自己买了弓矢回去。正好李冲因为反叛被诛杀,魏州人告状说颜余庆参与了李冲的谋反,武则天武后命令酷吏来俊臣去审问,以谋反上告给武后知道。有司议罪说:颜余庆更改永昌的赦令,依法应当流放。侍御史魏元忠说:颜余庆帮李冲督促债款、通信,他们合谋很明显,并非说他是从犯,请下令诛杀他,并抄他的家。下诏同意。徐有功说:永昌的赦令是与虺贞一起叛乱的,祸首已经正法诛杀,从犯没有被揭发的原谅赦免他们。《书》说:歼灭敌首,法律规定以主谋为首犯,根据赦令首犯已经正法,所以首犯没有逃跑的。颜余庆在赦免之后被揭发,这说明他是从犯,现在把从犯当成首犯。这样就把活罪变成了死罪。赦免后又重新治罪,不如不颁发赦令;让他活后又要让他死,不如不要赦免。私下认为朝廷做的不妥当。武后生气地说:什么叫做魁首?回答说:魁就是首犯;首就是主谋。武后说:颜余庆怎么就不是魁首了呢?回答说:如果说魁首,虺贞就是。已经被正法诛杀了,颜余庆现在才被定罪,不是从犯又是什么?武后的怒气消了,就说:你在考虑一下吧。随后就免去了死罪。当那个时候,周围大臣以及侍卫在朝廷中的几百个人,都缩着脖子不敢喘大气,而徐有功神闲气定言辞祥尽,巍然屹立不屈不挠。

徐有功开始任左司郎中,后有转任司刑少卿(掌管刑罚的副官).与皇甫文备一同掌管刑罚,皇甫文备(曾)诬陷有功放走造反的.很久以后,文备因受牵连被捕,有功把他救出来了,有人问:"他曾想把你置于死地,你还救他,为什么?"

他说:"你说的只是我的私人恩怨,但我是要遵守公理法律的,不会因此而以私害公."<新唐书.徐有功传>

古往今来成功失败的人很多,这些人走的并不是同一条路.总结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可以知道:有毅力的会成功,相反(没毅力)则失败

时博州的刺史琅邪王李冲,在贵乡放债,派家奴督促收敛债款利息,和官颜余庆一起让他知道,家奴自己买了弓矢回去。正好李冲因为反叛被诛杀,魏州人告状说颜余庆参与了李冲的谋反,武则天武后命令酷吏来俊臣去审问,以谋反上告给武后知道。有司议罪说:颜余庆更改永昌的赦令,依法应当流放。侍御史魏元忠说:颜余庆帮李冲督促债款、通信,他们合谋很明显,并非说他是从犯,请下令诛杀他,并抄他的家。下诏同意。徐有功说:永昌的赦令是与虺贞一起叛乱的,祸首已经正法诛杀,从犯没有被揭发的原谅赦免他们。《书》说:歼灭敌首,法律规定以主谋为首犯,根据赦令首犯已经正法,所以首犯没有逃跑的。颜余庆在赦免之后被揭发,这说明他是从犯,现在把从犯当成首犯。这样就把活罪变成了死罪。赦免后又重新治罪,不如不颁发赦令;让他活后又要让他死,不如不要赦免。私下认为朝廷做的不妥当。武后生气地说:什么叫做魁首?回答说:魁就是首犯;首就是主谋。武后说:颜余庆怎么就不是魁首了呢?回答说:如果说魁首,虺贞就是。已经被正法诛杀了,颜余庆现在才被定罪,不是从犯又是什么?武后的怒气消了,就说:你在考虑一下吧。随后就免去了死罪。当那个时候,周围大臣以及侍卫在朝廷中的几百个人,都缩着脖子不敢喘大气,而徐有功神闲气定言辞祥尽,巍然屹立不屈不挠。

冒襄文言文

1. 《太子丹论》的文言文翻译

太子丹论 清侯方域 原文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

宋儒曰:“丹有罪焉,故书‘斩’”。宋人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

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之于太子丹。譬如有医之于药者,不察人之何病,而概以乌附为不可用,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且天下固多散缓肥重以死者,何必其暴蹶也!宋之亡也,秦桧、汤思退之流,日以“挑衅”之说,挟持杀戮天下之谋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

仅有一大儒如考亭者,犹所见之如此,亦何怪乎三百年间,多议论而少成功哉!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

设其遇严仲子,未必不为之用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注释1、侯方域(1618~1654):清代文学家。

字朝宗。商丘(今属河南)人。

明末诸生。侯方域少年时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四公子。

侯方域擅长散文,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他早期所作文章较浅薄,功力不深;后期日趋成熟。

时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国初三大家。他的作品有人物传记,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均有唐代笔法,具有短篇特点。

其论文书信,或痛斥权贵,或直抒怀抱,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畅恣肆的特色。也能诗。

著作有《壮悔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2、王喜:即燕王姬喜,是战国时期燕国的四十三任君主,亦是末代君主。

燕孝王之子,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秦国攻燕,兵临易水(河北易县)。燕太子丹派荆轲、秦舞阳等人以献督亢之地图和秦将樊于期首级之名,图刺秦王政,图穷而匕见,事败。

燕太子丹逃亡辽东(今辽宁辽阳市),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王。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秦王派王翦率军伐燕,同年十月破燕都蓟城。

燕王喜三十三年(前222),活捉燕王喜,燕国灭亡。3、一切:副词。

一概;一律。《管子·臣乘马》:“国无币,以谷准币。

国谷之櫎,一切什九。”《史记·李斯列传》:“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司马贞索隐:“一切犹一例,言尽逐之也。言切者,譬若利刃之割,一运斤无不断者。”

《后汉书·光武帝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民。”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方大驾南渡,典章一切扫荡无遗,甚至祖宗谥号亦皆忘失。”

4、儒者之论:儒者的观点。即上文所言“丹有罪”之论。

5、绳:按照一定的标准衡量。6、恶:动词,讨厌;厌恶。

7、聂政:(?-前3年),战国时侠客,韩国轵(今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

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其姊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一说因悲伤过度,暴死于聂政尸前)。

其事迹见《史记·刺客列传》。8、以私害公: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

《韩诗外传》卷一:“楚白公之难,有庄之善者,辞其母,将死君……比至朝,三废车中。其仆曰:‘子惧,何不反也?’曰:‘惧,吾私也;死君,吾公也。

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

《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昔尧舜放逐骨肉,周公杀管蔡,天下称圣,不以私害公。”宋秦观《白敏中论》:“义重而恩轻,则不以私害公。”

9、原尝春申之属: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这一类人。原尝: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和齐国孟尝君的合称。

汉班固《西都赋》:“节慕原尝,名亚春陵。”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四:“又古称‘原尝’,谓赵平原君、齐孟尝君,皆举第二字言之。”

春申:指春申君。《荀子·成相》:“展禽三绌,春申道缀基毕输。”

汉贾谊《过秦论上》:“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唐杜牧《春申君》诗:“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10、乌附:即乌附子。

别称还有附子、乌附块、黑附子、明附片、熟附片、附片、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熟附子等。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

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阳萎,宫冷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本品因炮制或煎法不当,或用量过大,容易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有: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流涎,恶心,可能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粘,面色发白,可能突然死亡。11、久痼:久治不愈的痼疾。

12、散缓:指诗文平淡无奇。宋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得陶渊明之遗意》:“东坡尝。

2. 古文翻译(《影梅庵忆语》 冒辟疆与董小宛)

这段话的意译是(括号内为补充说明或原文省略的内容,译成现代文需要补上):

家住銮江的朋友汪汝为,(他的私人)园林亭台规模相当大,而位于长江边的小园(这里应理解为“小园是园林的一部分”),特别能把长江和江边大山的兴盛美景一览无遗。

1642年(该年正好是壬午年,董小宛约生于1624年,卒于1651年,在此期间只有1642年为壬午年,其时董18岁,恰好与时为“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初识)农历八月初一(“鞠”本义为圆球,“鞠月”指代农历八月,因古人认为中秋月最圆,“朔”是指农历每月初一),汪汝为曾邀请我和小宛在江口的梅花亭子上(观赏风景)。

长江白浪汹涌的景象(就在眼前),小宛用大酒杯(盛酒)狂饮(“叵罗”是唐朝时期胡语“酒杯”的意思,明时沿用),向人敬酒时态度明正、严肃,当时在座的所有女眷表现出来的是委靡不振或沉醉安逸的样子。

小宛(平时的态度是)最温和谦谨的,当天(饮宴时流露出来的)兴奋豪放的情感和洒脱的情趣,却是(我记忆中)极少见的。

当时是1642年,明亡前两年,“秦淮八艳”虽是青楼女子,却也懂得国难当头,但她们毕竟没有地位,也无权过问国策。

她们当时大多依附于江南的“复社”、“清流”诸公子,以求赎身自保,但她们爱国的情感不可能完全压抑不流露,于是在“复社”、“清流”诸公子邀请的饮宴中,她们这种“畅谈国事、不管非议的豪情”便不自觉地显示出来,可以说,当时她们是矛盾而痛苦的,董小宛也不例外。

建议楼主有空也去看看当代作家刘斯奋的长篇《白门柳》第一部“夕阳芳草”,你就会对柳如是、董小宛等女子当时缉孩光绞叱悸癸溪含娄的心情有更深理解的。

3. 文言文《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整文翻译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我一定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收获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地看。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打架,正看得兴趣正浓,忽然又一庞然大物, 搬开山,拔倒树一样向我而来,原来是一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都被他吃了。 我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觉吓得叫了起来。定了定神,捉住这只癞虾蟆,鞭打了数十下,便驱逐去别的院子。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沈复 (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工诗画、散文。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

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第四字是私成语有哪些成语

1. 第四个字是私的成语

公济私、

一己之私、

大公无私、

以权谋私、

结党营私、

铁面无私、

公耳忘私、

托公行私、

出公忘私、

床笫之私、

正直无私、

万贯家私、

忧公忘私、

公而忘私、

至公无私、

秉公无私、

卖公营私、

植党营私、

损公肥私、

背公向私、

反哺之私、

公尔忘私、

铁笔无私、

公正无私、

2. 第二个字是私字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故事

第二个字是私字的成语的如下:

公私兼顾 既照顾到公家的利益,也照顾到私人的利益。

公私两便 对公家私人都便利。

少私寡欲 寡:少;欲:欲望。指仆人的欲望很小。

无私有弊 私:私心;弊:欺骗、蒙混的事情。因处在嫌疑之地,虽然没有私弊,但容易被人猜疑。

徇私舞弊 徇:曲从;舞:舞弄,耍花样。为了私人关系而用欺骗的方法做违法乱纪的事。

营私舞弊 营:谋求;舞:玩弄;弊:指坏事。因图谋私利而玩弄欺骗手段做犯法的事。

自私自利 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

废私立公 指去私为公。

公私交困 公家私人均陷困境。

公私两济 指对公家私人都有好处。

公私两利 指对公家私人都有好处。同“公私两济”。

无私有意 自己虽无私心,别人则将认为有意。意为要避嫌疑。

无私之光 比喻帝王的德泽。

协私罔上 怀抱私情,欺骗君上。协,通“挟”。

徇私枉法 迁就私情而违反法纪。

徇私 为了私情而弄虚作。

以私废公 由于私情而废弃公务。

以私害公 指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

营私罔利 指谋求私利。

营私植党 结合党羽,谋取私利。

营私 为谋私利而耍弄手段干违法乱纪的事。

赃私狼籍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赃私狼藉 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3. 四字成语里最后一个字是私的成语

秉公无私 秉公:主持公道。指做事公道不掺杂私念。

床笫之私 笫:竹编的床席。床笫:床铺。指闺房之内或夫妇间的私话、私事。

大公无私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公而忘私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公平无私 办事公平,没有私心。

公正无私 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公济私 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结党营私 坏人集结在一起,谋求私利,专干坏事。

铁面无私 形容公正严明,不怕权势,不讲情面。

枉法徇私 指官吏违法乱纪,包庇坏人坏事。

先公后私 先以公事为重,然后考虑私事。

一己之私 指个人的私心、私利。

因公私 借公务谋取私利。

正直无私 为人做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植党营私 树立派别,谋取私利。

背公向私 指损公肥私,违法求利。

背公营私 指损公肥私,违法求利。亦作“背公向私”。

秉公灭私 主持公道,灭除私念。

秉正无私 主持正义,没有私念。

4. 第一个字是沉,第四个是私的成语

楼主你好,没有这个成语

沉博绝丽 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沉浮俯仰 形容人、事物、时势的盛衰。

沉痼自若 沉痼:积久难治的疾病。比喻积久难改的习俗或嗜好没有改变。

沉静寡言 性格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

沉疴难起 沉疴:重病或老病。久患重病,不能下床。

沉李浮瓜 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沉湎酒色 沉湎:沉迷。沉溺于酒和女人中间。形容对于美酒和女色过于放纵,毫无节制。

沉默寡言 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沉潜刚克 沉潜:深沉不露;刚克:以刚强见胜。形容深沉不露,内蕴刚强。

沉吟不决 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沉吟章句 沉吟:沉思吟味。章句:章节和句子,亦指诗文。默默地琢磨构思诗文。

沉鱼落雁 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沉郁顿挫 郁:低沉郁积。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

沉冤莫白 沉冤:长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白:无法辩白,不能弄清。长期得不到申雪的冤屈。

沉灶产蛙 灶没与水中,产生青蛙。形容水患之甚。

沉滓泛起 已经沉底的渣滓重新浮上水面。

沉舟破釜 釜,锅。打破饭锅,沉掉渡船。表示决一死战。

沉著痛快 坚劲而流利,遒劲而酣畅。形容诗文、书法遒劲流利。

沉着痛快 坚劲而流利,遒劲而酣畅。形容诗文、书法遒劲流利。

沉烽静柝 烽火熄灭,柝声寂静。比喻边疆无战事。

沉厚寡言 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同“沉重少言”。

沉疴宿疾 疴:病;宿:长久的。指重病和老病。也比喻积久而成,为害甚大的社会弊端。

沉迷不悟 形容不知觉悟。

沉密寡言 犹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沉湎*逸 沉湎:沉迷。沉溺于酒和安逸中间。形容对于美酒和女色过于放纵,纵欲放荡。

沉谋研虑 指周密,考虑详尽。

沉谋重虑 指周密,考虑详尽。

沉声静气 指声调低沉,态度平和。

沉思默想 形容深入地思考。沉:深。默:不作声。

沉思熟虑 深入思索,仔细考虑。

沉心静气 犹言心平气和。

沉毅寡言 沉毅:深沉宁静。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

沉吟不语 沉默地思量着,不说话。引伸为迟疑不决的态度。

沉吟未决 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沉冤莫雪 沉冤:长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雪:无法昭雪。长期得不到昭雪的冤屈。

沉灶生蛙 灶没与水中,产生青蛙。形容水患之甚。

沉重寡言 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同“沉重少言”。

沉重少言 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亦作“沉厚寡言”、“沉重寡言”。

于作连词的例子文言文

1. “以”作为连词,用古文举例

“以”作为连词

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除此之外 还可以做介词 参考如下:

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2. 以作连词的例子

◎ 以 yǐ

(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3. 用“以”做连词的文言文

以作连词时有以下意义和文言文:1、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

——《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2、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

——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3、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4、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

(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5、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4. 列举出以字表连词的文言文句子

表连词的情况如下: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苏轼《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司马迁《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蒲松龄《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韩愈《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苏洵《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虚词"以" 作为连词表承接的例子

“以”位于动词与动词之间,形容词与动词之间或形容词与形容词之间,大多作“而”字用

1、表并列,前后文意无主次之分,可译作“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

例:猥以微贱。(“以”位于两形容词之间,并且)

请息交以绝游。(“以”位于两动词之间,互文可不译)

2、表目的、结果,常译作“来”“以致”

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表目的,来)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表结果,以致)

3、表修饰,“以”前一般是形容词作状语,译为“……地”,“以”后是动词中心语

例:云无心以出岫。(“无心”意思是“无意地”,作状语修饰中心语“出”)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明”意思是“明白地”,作状语修饰中心语“教”)

4、表承接,两个动词之间语意连贯接续,前一动作往往是后一动作的手段或方式,相当于“而”,可不译

例:引壶觞以自酌。(自酌自饮的方式是端着酒杯)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朝”活用作动词“上朝”,上朝的方式是拿着象笏)

5表因果,作连词表原因的“以”与作介词表原因的“以”的区别是,前者接分句,后者接名词或代词

例: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接分句,因为)

6表设,译为“如果、如”

例:以啮人,无御之者。

6. 古文中于的用法及例句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