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之大莫大于秋毫之末”是什么意思?

2.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是什么意思

3.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什么意思

4.秋什么之末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翻译

“天下之大莫大于秋毫之末”是什么意思?

秋毫之末-秋毫之末出自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天底下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是比秋天动物毛发的末端还要大的话,那么泰山也是小的。

出处:天下之大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

译文:细微的东西和更渺小的东西相比具有大的属性,人们眼中巍峨的泰山和广阔的宇宙相比就显得很小;年幼夭折的孩子和稍纵即逝的生命相比却是长寿,而彭祖的百岁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是什么意思

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

是什么意思?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秋豪之末还要大。

来自:

《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这句话省略了前提,即“如果以小为大、以大为小”。(如果把“小”定义为大、把“大”定义为小)

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的末端,比喻极为微细的东西。

“如果以小为大、以大为小”,那么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秋豪之末还要大,泰山算是小东西了。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是什么意思

拼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ér bù jiàn yú xīn

解释: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例句:

秋什么之末

秋毫之末。

拓展:

成语“明察秋毫”中的“秋毫”指的是秋天鸟兽新长的毛发。

1、明察秋毫,这个成语源自于《孟子梁惠王上》,原文是: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意思是指目光敏锐,可以看清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观察入微,洞察力强。

2、这个成语在中文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用法。它常常用来形容人观察细致,对事物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在描述一位优秀的或者领导者时,我们常常会说他们具有明察秋毫的能力。

3、明察秋毫也可以用来形容对待工作或者学习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对待工作或者学习能够做到明察秋毫,那么他一定能够发现问题的细节,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还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如果一个人对待他人能够做到明察秋毫,那么他一定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4、明察秋毫的历史背景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是孟子对齐宣王的一次劝谏。当时齐宣王因为听信谗言而要杀一位无辜的大夫。孟子通过“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比喻,告诫齐宣王要用心洞察身边的事务,不要因为眼前的短暂利益而忽略了大局。

有关成语的知识

1、成语的定义:成语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和出处的固定短语,通常由四个字或更长组成,是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习惯用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精炼、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般由四个字构成,如知足常乐、一箭双雕等。

2、学习成语的重要性:学习成语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了解中华文化和传承优秀传统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成语可以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雅度;学习成语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美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翻译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释义: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出自: 战国 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作者:孟子,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