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家居士如何与出家师父正确相处

2.黄念祖:在家与出家

3.出家与在家修行的区别和出家的条件

4.在家和出家有何区别

印光大师开示无论在家出家_在家出家

阿弥陀佛,师兄你好! 出自 印光大师的开示。

全文如下:

印光大师开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家居士如何与出家师父正确相处

1)了解清楚自己出家的目的。了解自己出家是不是真心地希望解脱轮回、修学佛法、普度众生等。躲避感情及经济上的困难,并不能成为自己出家的真正理由。

2)自己是不是世间尘缘已了。是否已将自己的父母做好了确有把握、妥善的安排?如果已婚居士,是否已征得了配偶同意?双方是否已解除婚约。

如有小孩,是不是安排好了自己出家后,小孩的教育和成长问题等。还有自己有没有欠别人的债务?如果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好,出家会为自己带来违缘。

黄念祖:在家与出家

师父出家,就是要修行,修行就是去贪嗔痴,勤修戒定慧。居士是护法,要护持师父修行,护持师父的清净心,护持师父持戒,帮助师父成就戒定慧,帮助师父成佛度众生。

但很多居士不懂,非常热心照顾寺院,非常热情照顾师父。

感情深重的居士,护持师父总会满腔热情,几乎把师父当父母或儿子来照顾。

注重身体的居士,会特别注重师父的身体健康,会常常给师父补品营养品,把师父当病人来照顾。

喜欢游玩的居士,会常常带师父游山玩水,美其名曰去朝圣,把师父当成游客来照顾。

喜欢发财升职求福的居士,常常找师父消灾普佛做佛事,甚至请师父看风水,把师父当成财神爷跟先生。

喜欢聊天的居士,常常无聊找师父泡茶聊家常,把师父当成世俗朋友无聊消遣时间。

最忌讳的是,师父居士之间不分男女,关系太过亲蜜,造成谣言四起,严重破坏佛门形象,将来果报非常可怕。

曾经有法师非常痛心地呼吁在家人莫把师父当三陪,就是陪吃陪玩陪聊天……

以上的居士是愚痴不懂法的居士,出家师父要方便远离,要注意保重自己的法身慧命。

当年六祖慧能当居士时,初到到黄梅五祖处,五祖问:“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慧能对曰:“弟子是领南新州百姓。远来礼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居士到寺院亲近出家师父,要如六祖,为作佛而来,为解脱生死轮回而来,就是真正学佛人。诸佛欢喜,菩萨赞叹,龙天自然护佑!

如果居士到寺院,只是为了世间的福报,那就空来佛门,佛教教学目标就是要解决金钱无法解决的事情:生老病死,六道轮回。

有个道场,师父与居士之间,做得非常令人佩服赞叹:曾经有居士晚上买蛋糕为师父祝生日,被居士负责人大骂:你们不知师父有过午不食戒吗?师父破戒下地狱,是你们造成的,你们将来也难免苦报!下午不许拿东西给师父吃,师父如果需要,师父自己拿,师父自己会去忏悔非时食。我们居士不要害师父,又害了自己。

有居士要请师父出去素菜馆吃饭,居士负责人不许:你们不懂师父应该安心修道吗?道业未成,怎么可以促成师父放逸懈怠?

这个道场的师父持金钱戒,就是佛制的不碰钱戒,不蓄钱戒。有需要物品,居士供养。这里的师父也不参与任何佛事,比如居士家洒净或者佛教婚礼助念出殡等等,师父只负责讲经教学,每星期天都讲课,引导大家正确认识佛教与归命西方阿弥陀佛。所以这里的师父基本不到居士家,一般都是在道场念佛修行。

这里的居士不敢随便找师父聊天喝茶,不许随便向师父谈论家事,对师父只能请教佛法。因为师父尚未成佛,正在修行当中,必须保护师父的清净心。出家修行不容易,居士要懂得护持师父持戒修行,成就一个出家人,功德无量!因为他成就了,可以度无量众生。反之,不懂护持,给师父吃好住好,给师父手机汽车电脑,让师父道心失去,最后堕落,居士,您忍心么?

师父与居士之间,要以道相交,必须没有任何名利金钱利益,纯属一起回归清净平等觉悟。到佛门就是要求出离轮回了生死,要除去俗气,要智慧不能以感情。佛告诫佛弟子要四依法,我们依了么?

到佛门来,仍然是一大堆世俗的东西:追求金钱名利,喜欢游玩吃喝,讲究吃住,计较埋怨寺院待遇太差红包太少……将来的后果就是: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如何是以道相交?祖师常说,生死事大!佛弟子在一起,要常谈论生死无常轮回路险,要互相提醒要看破放下名利感情,放下虚妄,回归本来佛性。念佛人,要互相提醒老实念佛,精进修行,远离世间八法。

愿我们佛弟子,不管在家出家,都做好个人本份,出家人,好好修行弘法,在家人,如法念佛护法,弘护一致依佛所教,如此,则佛教能兴,正法久住,诸佛欢喜,众生有福,阿弥陀佛。

出家与在家修行的区别和出家的条件

教中说,在末法时期,在家人比出家人容易成就。当前正是末法,出家并不见得比在家人好修,甚至于更困难,所以在家也可修行。既是在家,就有在家人的问题。

所谓人生三大问题:学业问题、职业问题、婚姻问题。我们有这些问题,行动就分了些神,尤其是现在,你出国的时期,专心地去求学问,种种。所以我们一方面在家修行,一方面人生三大问题,都要陆续得到解决。在修持里头,对于人生所需要的事情,都可以在修法之中祈祷,祈求佛加被。同时,我们还要在宝贵的时间里,挤出一定时间去修持,我们要取得世间一些问题的解决,是为了便于我们现在和以后的修持,而我们现在的修持也就能够保证我们世间这些问题解决得顺利。

但是大家祈祷之中也要记住「可许则许」这个小册子。这是一个居士写的,他自己愚痴,所祈求的事,可能对自己不利,很可能是个害我的事,因此,在所求的事后加了四个字,「可许则许」。也就是说:「请佛替我考虑,能允许我再允许我。」为什么要加这四个字呢?

有一个故事能回答这个问题。一个人,他最喜欢的儿子,十几岁生病,花了无数的医药费,还是死了,儿子死后父亲非常思念。后来听说,有一个人能通阴间,能把死的人找来谈话,他就说,无论多少钱,都要把它办到,我要同儿子当面谈话。后来朋友就告诉他说:「看来情况很复杂,你恐怕不能露面,你这个儿子对你怀恨很深。通阴的人已经知道这个情况,你先藏起来,情形好你再出来。情形不对,你就别出来。」老头听这么说,朋友都拦 着他,他也就先没露面。通阴的来了,不久,就把他的儿子鬼魂找来了,儿子骑着一头驴,怒气冲冲的问大家:「那个老畜牲来了没有?」「没来,没来,他今天没来。」「他要来了,我非好好揍他一顿不可。」怒气冲天,讲他父亲前生怎么坑害他,怎么骗他的钱,使他受了多少多少苦,恨气末消。所以今生讨还了一些债,可是余恨末消,恨不得好好地教训他一顿,最后气得牙痒痒的走了。儿子走后,老头出来哆哆唆唆遍体发抖,出了一身冷汗,从此不再想这孩子了。

所以,我们对世间的这些事情,平淡一些,肯定有好处。

人生三大问题里,有个婚姻问题。外国人往往颂扬爱情,把爱情看得很神圣。其实说穿了之后,爱情属于情欲,并不神圣。爱是爱欲,情是情欲。总之和欲紧密相连,欲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主要两种:食欲、 *** 。吃东西,什么叫好吃。是在食欲的支配之下。所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这个上头的时候,吃东西也不知道什么味儿。这个味儿哪去了 ?因为没有食欲呀!不觉得有味儿了。「子在齐闻韶」,孔子在齐国听到了演奏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在三个月里头,吃肉不知道肉什么味儿。亡室萧侬华在重庆的时候,我的朋友齐居士告诉她,吃肉时观想的法子,观想肉变成一朵莲花,然后咽下去,她按这法子,试了一阵之后说:‘我吃的肉一点味也没有了。」可见味儿是由于你的食欲所产生的。

所以,为什么你的心不在上头,就没有味儿了。外国人很明白这个道理,请客宴会,总要自夸,今天,菜如何珍贵讲究,厨师多么高明难得,夸耀一番,引起大家的食欲。主人要自己介绍、宣扬,引起大家食欲,让宾客觉得好吃。爱情不离 *** , *** 也是如此,都是从欲上出发,并不神圣。《楞严经》就说:「汝爱我心」,你爱我思慕之心,「我怜汝色」,我就喜欢你漂亮的容色,「以是因缘」,就是因为这个因缘,经百千劫,彼此就互相缠缚。你喜欢我的心,我喜欢你的色,互相爱恋,常在缠缚。这种情,是以欲为本,互相捆绑起来。当然在家就有夫妇之道,这也是人生的一个因缘,大家也应该随缘。有在家人提出要绝欲的问题,我反问说:「您夫人同意吗?」所以应该注意家庭的和谐。

因此,在选择物件的时候,一定要有很正确的标准,以人品为第一,其余的条件都在其次。第一,希望对方是个明白人,俗语说:「愿意跟明白人打架,不愿意跟糊涂人说话。」第二要良善,有很良善的心,不愿意害人,不愿意损人利己,有很良善的心。第三是诚实,不是油滑,不是有很多很多的招术。第四是正派,作风正派,男女关系上也很正派。这样的人就很好,是上选。其他的条件都可以降低,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十全十美是圣人了;现在找个贤人都不容易。我们婚姻、家庭问题解决得好,对于修特有极大便利。建设一个佛化的家庭,对于自己入世、出世、佛法、世法都是很有利的。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儿女能信佛,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儿女都不信佛。现在你们还想不到,真正到了老了,尤其到了临终,你儿女信佛和你儿女不信佛,这个差别就太大了。他帮你一把,你就能往生,他拖你后腿,你就往生不了。现在一般说起来,这个时候还是需要有人帮助一下,完全能够生死自由,不需要帮助,这种人不是很多,就是你有这个力量,有人帮一下还是好嘛!可以增上呀!这件事情靠子女最好,靠别人往往靠不上。所以在交朋友,结婚,建立家庭方面,也是人生重要的事。我们应当慎重,也应祈祷,靠佛力。所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眼睛,所以要不断地擦亮自己的眼睛。对于一个人,自己先要有分析,然后判断,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关键是宁缺毋滥,有的人很善于讨人喜欢,献慇勤,很伶俐,很聪明。而实际上,往往跟我们所要求的主要问题:明白、良善、诚实、正派是不相容的。

我们在家,但可以心出家。许多和尚身出家而心不出家,咱们身在家,心可以出家。打个譬喻,好比莲花在污泥里一样,莲花就长在泥里头,所以在家人不能离开社会与家庭,就是这堆泥,藉就在泥里生长,要是离开这些泥,就等于把花捏下来了,也就不会结莲蓬了。所以就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也就是世间。可是,若总在泥里,还能开花结果吗?有什么出头之日,所以花与叶都要发出来,发出来不但离开了泥,而且离开了水。所以我们应该这样体会,这个家庭是一堆泥,你离不开这堆泥。你到和尚庙里,和尚庙里还是一堆泥。但我们的目的不但要出泥,而且要出水。长到虚空中,才能开花结果,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比喻,这就是心出家。

在家和出家有何区别

问: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的区别在何处?若要出家,应具备什么条件?

大安法师答:区别在什么地方?首先从自力的角度来看,出家、在家修行就从净土法门这一点来看,没有什么区别。往生这一点,无论出家、在家,都是信、愿、行。只要你具足信、愿、持名,都能蒙弥陀愿力加持,阿弥陀佛是大平等心,可不会区别你是不是出家、在家,都能够平等摄受。

但是从所承担的责任来看,那是不一样的。出家人建立僧团,是要住持法道,弘法利生,续佛慧命,继承如来的家业,所以对出家人有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所有的出家人,要自觉地承担,一定要有持戒意识,一定要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质。这个出家比丘是四众弟子的领导阶层——领众修行,我们一定要称职。这个续佛慧命、讲经说法,一定要在智慧、道德方面真正能够说得出来。

在自己的道德方面,让信众能够心悦诚服,能够佩服。这样我们以一种平等的心、谦卑的心去做,自己修行的力量一定要加大,要比居士修得更好。所以责任不同。在家居士就是叫外护,要护持三宝,护持正法的道场,对一些修道人提供四事供养,对承办利益众生的法会,都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好种种的准备工作。所以出家僧团的内护和居士的外护,共同推进佛法的这个发展——这是四众弟子共同的事业。

那么出家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刚才讲由于出家僧团的责任重大,所以对他的素质一定要有严格的规定。在古代出家是很不容易的,他要经过考试的,经过考试再给一个度牒:度牒制度——在清代以前都是这个样子的。从明代这个朱元璋以后——他由于原来是出过家的,因慈悲心,从他那里就开始废除了度牒制度,这样就使整个僧团的这个成分就不纯了——龙蛇混杂了。那么到了清代或者清代后期,这个僧团里面进入了很多素质很差的、没有信仰的、赖佛偷生的这些人。所以它对整个佛教形象,对僧团住持法道的力量感大为削弱。

那么在这个末法时候,无论怎么样,佛教的住持还是要靠僧团。那靠僧团,僧团里面的每个成员是要有要求的,用印祖话来说,他提出两点。你一个出家人,首先要发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你菩提心要发得出来,不是说:「哎呀,我在社会上很难混了,下岗了没有一份工作啊,据说出家赶点经忏还能赚点钱啦,干脆我也出家吧。」等出家赚了一笔钱,他又还俗了,这些都是败坏佛教。

然后第二,就是要有过人的天赋。你要住持法道得要有智慧,得深入经藏,对佛经要有理解。如果你一翻开佛经,这个断句都不知道断在什么地方,讲什么一问三不知,你就很难做到弘法利生了。过人的天赋,就是他的记忆力强,理解力强,不仅要闻一知二,不仅要举一反三,而且要闻一知十,一闻千悟,这样快速进入佛法,然后进入弘法的前沿,能够左右逢源,头头是道,讲得地涌金莲,天花乱坠。古人都有这个水平,我们没有办法达到。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素养,然后又有菩提心驱使,他就可能能做一点弘法利生的事情。

当然还有一个就是:一定要有对佛教深刻的、坚固的信心。现在这个末法时代,出家不容易,整个社会都被这种市场所污染,社会的东西必然会影响寺院。如果他的信心不是很坚定,对佛菩萨的存在,对极乐世界的存在都半信半疑,甚至整个的都不知道,不了解,不去念佛。那好了,他不去念佛,不去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以这个作为自利化他的通途正门的话,心没有放在道上一定烦恼现前,烦恼现前他一定会破戒,一破戒他自身的道德没有,他整个的形象也没有,这就是佛教目前面临的巨大的挑战。

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如果万一烦恼重,信心达不到那个程度,也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居尘学道也很好。万一撞进了僧团,自己烦恼降服不了,那也可以还俗。千万不要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去做破戒的行为,那可是地狱的,因果非常重大。这些都是我们要加以警觉的。

问: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有何区别?

达真堪布答:在家有在家的修行方式,出家有出家的修行方式,都可以修。若要有成就,也不是必须要出家,但是出家有出家的功德和利益,那是肯定的。但是出家也不是谁都可以出家的,要有这个机缘和条件才能出家。所以大家不要执著,一切随缘,能出家修行最好,若是没有这个福报也没关系。我们修大圆满,在家也能成就。

修行是要尽责任、尽义务的。尤其我们在修大乘佛法,不能太自私,包括学佛修行也不能太自私。如果实在没有这个条件,也不能太执著,甚至去伤害家人,伤害这些有缘的众生。就一切随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