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里洋场是哪里

十里洋场是现在的哪里_十里洋场

其实,初始的“十里洋场”,还只是指旧上海的租界,这一称谓的出现,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如哀梨老人《同光梨园记略》:“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年)沪北十里洋场,中国巨商,荟萃于此,女闾三百悉在租界。”

又刊印于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黄协埙的《淞南梦影录》:“钱塘袁翔甫大令尝有《望江南》词三十首,文言道俗,尽相穷形,读之如向十里洋场风问俗,固不第作海天之闲话,甄香国之新闻也。”

战争以满清王朝的失败告终,英国凭借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上海划定了租界,法国、美国步英国后尘,也都划定了各自在上海的租界地。

当时在上海的外国人,因担心华人排外,都住在了租界里,以利租界当局的保护。租界里于是有了专供他们享用的高楼、商店、餐饮、场所,渐变灯红酒绿。市民因租界里洋货充斥,洋房高耸,洋人比比皆是,所以把租界叫作了“洋场”。  

扩展资料:

用“十里洋场”代称旧上海,为社会公众所认可,不但口耳相传,还频频出现在了名人的著作中。

如教育家、散文家曹靖华的《飞花集--忆当年》:“五四风暴中,作为一个北方省城的中学生,到上海参加第一次全国学生代表会议。这宛如一枚刚出土的土豆,猛然落入金光耀目的十里洋场。”

剧作家、**理论家柯灵《〈阿英散文选〉》序》:“他在一九二七年的大风暴中,踏上经过‘四。一二’血洗的上海,一直战斗到十里洋场完全沦入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之下。”

大家茅盾的《健美》:“我们这十里洋场实在还不过是畸形的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社会。”

百度百科-十里洋场

人民网-十里洋场:时代悲剧造成的异样美感

十里洋场是哪里

十里洋场烟花地后面一句是风云际会上海滩。

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出自《上海日报》,这句话特指旧上海的租界或租界的繁华景象,是满清末年统治阶级赔钱赔地的屈辱的符号。

当时的十里洋场上充斥着各种阶层的人,包括来来往往的政客、前来消遣的欧美名流、想来上海滩闯出一片天的国内青年和海外的冒险家,以及穿着时髦,出入各大红灯酒绿场所的名媛。形形,各种阶级的人因不同的目的来到上海,同时也赋予了上海复杂又迷人的魅力。

同时,因为上海的文化包容性,这里也是中西文化结合最为紧密的地方。走在上海大街上,你可以看到穿“海派旗袍”的民国贵妇,也能看到身着洋装的摩登女郎。这里既有中国传统的戏曲,也有精致包装的西方**。这里还有人力车夫拉的黄包车,也有一路驰骋的汽车。

普通百姓昏暗的煤油灯和租界里闪闪发光的点灯一同照亮了上海的夜,洋泾浜英语和地道的上海话齐飞。在上海,任何一种西方事物都不会显得突兀,中西文化在此地达到了奇妙的和谐。

十里洋场的由来

据《上海辞典》载:上海开埠后,外国人不断涌来沪上,在外滩建造洋楼,开设洋行,并划定租界,其时最早的英美两租界(即公共租界)的长度约十华里,自此即有“十里洋场”之称。还有一种说法,地处英美租界的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最早建立的商业街,也是旧上海最热闹繁华的所在,它东起黄浦江边外滩,西达静安寺,全长约十里路,被称为“十里洋场”。  

晚清时期,不论是英美租界还是法租界,曾一而再再而三强行拓展地界,面积翻了几番,但“十里洋场”之名一直沿用而未变。故而“十里”两字,只是一个虚拟数词,表示了方圆或长度之大。渐渐的,人们以“十里洋场”泛称整个旧上海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十里洋场

“十里洋场”特指旧上海的租界或租界的繁华景象,是满清末年统治阶级赔钱赔地的屈辱的符号。因为旧时上海的租界区域因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所以称之为“十里洋场”。

“十里洋场”代表上海本土吴越文化与西洋文化的碰撞。30年代的上海,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东方排名第一的大都会(那会儿东京比上海差得太远)。无数创业家的发生在这里,无数的超级富豪产生在这里,是百年上海绝代繁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