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曾把足食什么足信?

2.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解释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_足食足兵

三个基本要素:足食、足信、足兵。

孔子认为民心向背对于战争的胜负影响极大。他曾把“足食”“足兵”“足信”列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三个基本要素。

这个说法出自《论语颜渊》:"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知题目里为何搞成了"足信"。

三要素的理解:

“足食”和“去食”绝对不是指让百姓吃饱饭或让老百姓饿肚子。按朱熹注释,“虽生而无以自立”,“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很容易让人理解为虽然人民没有粮食会死,但是如果人民没有信义更严重,很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气概。

这种理解与儒家思想的根本是有明显冲突的,儒家所提倡的是自己修养的不断提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但不能强求别人“饿死事小,失信事大”。

他曾把足食什么足信?

孔子把足食足兵还有信义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

足食,最好理解,民以食为天,吃饱穿暖是人之基本需求。足兵,在孔子的治国理念中,也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对于认为儒家主张“仁政”、反对战争的人来说,会有些疑惑。

儒家是主张仁政,发对征伐战争,但是并不排斥武力的强大,也不能不对百姓进行武力的训练,即要保有足够的兵力。《孔子家语·相鲁》记载孔子说凡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孔子个人介绍

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鲁国陬邑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和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解释

他曾把足食足兵民信列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要素。这个说法出自《论语颜渊》,是孔子所言,原文是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重视军备,他把足食、足兵、足信列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三项基本措施。

足食足兵民信关系

孔子认为国家如能做到粮食、军备充足,老百姓对国家就有信心了,显然,孔子是把足食、足兵作为民信之的必要前提条件来看待的。

关于信、食、兵三者的关系,孔子把民信置于立国之首,把足食、足兵看成是第二位的。孔子强调民无信不立,片面地认为只要百姓对有信心,国家便会安定,这是主观片面的。

尽管孔子提出在必不得已的情况下,应该去兵的思想,但孔子把足兵作为立国的三项条件之一,这仍是他的思想境界高明于当时其他人的地方。孔子具卓越的战略眼光,能入木三分地洞察问题的关键和本质,悟到了治国,平天下的真缔。

备足粮食,充实军备,老百姓对的信任。

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但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

孔子此章主要在点出处理大国国政时,要注意三件事:敬信——争取人民信赖;节用——经济问题;役时——服公役不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