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2.荀子·议兵篇译注

3.带仁义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4.表示英雄人物的无私无畏和坚持正义的成语有哪些

5.孙子兵法对“兵者,诡道也”这一用兵原则是什么意思

6.孙子兵法

7.《荀子》议兵篇第十五(2)

仁义之兵的意思_仁义之兵

仁至义尽、仁浆义粟、仁人义士。

仁至义尽:指对有错误、有问题的人进行劝告、争取和帮助尽了最大的努力。

仁浆义粟:意思是施舍给人的钱米。

仁人义士: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

仁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仁的四字成语:一视同仁、当仁不让

1、一视同仁

意思: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出自:唐·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

释义:所以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

2、当仁不让

意思是: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释义: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扩展资料

一视同仁的近义词:不偏不倚

意思是: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

拼音:bù piān bù yǐ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表示公正、中立

引证解释:

不偏向任何一方

只要办理得人,不偏不倚,合乎中庸,一以国粹为归宿,那是决无流弊的。 ---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示例:我不偏不倚,说句公平话,她固然有过错,但是你有错在先。

荀子·议兵篇译注

带仁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仁纵敌

为仁不富

仁义之师

仁人义士

仁人君子

仁民爱物

取义成仁

见智见仁

志士仁内人

一视同仁

为富容不仁

求仁得仁

仁至义尽

仁义道德

杀身成仁

仁人志士

仁心仁术

麻木不仁

宽仁大度

见仁见智

积德累仁

妇人之仁

奉扬仁风

法外施仁

当仁不让

大仁大义

成仁取义

麻痹不仁

仁义

不仁不义

谦恭仁厚

残虐不仁

残忍不仁

施仁布恩

修仁行义

没仁没义

至仁忘仁

至仁无亲

仗义行仁

内仁外义

义浆仁粟

仁义之兵

施仁布德

深仁厚泽

仁者能仁

和仁字有关的成语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版不同权的看法。

处:

《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rén

zhě

jiàn

rén,zhì

zhě

jiàn

zhì

〖解释〗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处〗《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示例〗俗话说:~,所以我们对这些人的看法应该理解。

带仁的成语有哪些

当仁不让、

见仁见智、

仁心仁术、

麻木不仁、

一视同仁、

求仁得仁、

妇人之仁、

为富不仁、

仁至义尽、

杀身成仁、

志士仁人、

仁义道德、

取义成仁、

不仁不义、

居仁由义、

仁同一视、

仁义、

深仁厚泽、

观过知仁、

仁义之师、

仁民爱物、

亲仁善邻、

仁人义士、

发政施仁、

止戈兴仁、

仁浆义粟、

仁言利博、

仁心仁闻、

积德累仁、

大仁大义

仁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蔼然仁者 对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

残暴不仁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成仁取义 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大仁大义 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当仁不让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发政施仁 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法外施仁 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奉扬仁风 奉扬:颂扬;仁风:施行仁政如同风行。旧时用作颂扬德政。

妇人之仁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观过知仁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积德累仁 积累功德与仁义。

仁义 伪装仁慈善良。

见仁见智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绝仁弃义 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宽仁大度 大度:气量大,能容人。为人宽厚,心胸豁达。

麻木不仁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仁浆义粟 指施舍给人的钱米。

仁人志士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仁心仁术 心地仁慈,医术高明。

仁心仁闻 闻:出名,有声望。有仁慈的心肠,有仁爱的声誉。

仁言利博 博:多,广。指有仁德的人说一句话,别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处。

仁义道德 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仁义君子 原指好心肠的正派人,后泛指能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仁至义尽 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色仁行违 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杀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为富不仁 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一视同仁 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志士仁人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不仁不义 仁:仁爱;义:道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残忍。

槌仁提义 指抛弃仁义。

蹈仁履义 遵循仁义之道。

含仁怀义 指有仁义之德。

仁意 伪装仁慈,其实内心奸恶。

见智见仁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居仁由义 内心存仁,行事循义。

履仁蹈义 履、蹈:执行。指履行仁义之道。

麻痹不仁 指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觉。

麻痹不仁 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情。

沐仁浴义 指受仁义的熏陶。

亲仁善邻 与邻者亲近,与邻邦友好。

求生害仁 指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

取义成仁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仁民爱物 仁:仁爱。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仁人君子 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仁人义士 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

仁柔寡断 谓柔弱而缺乏主见。

仁同一视 犹言一视同仁。

仁言利溥 指有德行的人说的话益处很大。

仁义之兵 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仁义之师 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仁者能仁 旧指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

深仁厚泽 指深厚的仁爱和恩惠。

施仁布德 指实行仁义,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

为仁不富 要仁爱就不能发财致富。参见“为富不仁”。

义浆仁粟 旧指施舍贫民的食物。

止戈兴仁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

关于仁的成语有哪些

见仁见智

jiàn rén jiàn zhì

[释义]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版不同的看法。

[语出] 《周易·系权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近义] 见智见仁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对同一个问题各有各的看法

[例句] ~,议论纷纭,却无非背后论人是非,在兆奎面前都有忌讳。(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与“见仁见智”相关的成语:

仁的成语有哪些

当仁不让、

见仁见智、

仁心仁术、

麻木不仁、

一视同仁内、

求仁得仁、

妇人之仁、

为富不容仁、

仁至义尽、

杀身成仁、

志士仁人、

仁义道德、

取义成仁、

不仁不义、

居仁由义、

仁同一视、

仁义、

深仁厚泽、

观过知仁、

仁义之师、

亲仁善邻、

仁民爱物、

仁人义士、

止戈兴仁、

发政施仁、

仁浆义粟、

仁言利博、

仁心仁闻、

施仁布德、

积德累仁

有哪些关于仁的成语

一视同仁来、

当仁不让、自

仁人志士、

麻木不仁、

仁至义尽、

为富不仁、

杀身成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心仁术、

大仁大义、

不仁不义、

妇人之仁、

仁义道德、

修仁行义、

仁者乐山、

求仁得仁、

槌仁提义、

渐仁摩义、

残暴不仁、

止戈兴仁、

仁者不杀、

宅心仁厚、

仁义、

含有仁字的成语有哪些

含有仁字的成语有哪抄些

当仁不让

仁人志士

仁至义尽

为富不仁

麻木不仁

杀身成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妇人之仁

仁心仁术

不仁不义

大仁大义

仁义道德

一视同仁

仁者乐山

渐仁摩义

求仁得仁

仁义

修仁行义

残暴不仁

仁者不杀

槌仁提义

残虐不仁

仁言利博

宅心仁厚

施仁布泽

见仁见智

含仁怀义

仁民爱物

施仁布恩

仁礼存心

观过知仁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仁纵敌

居仁由义

沐仁浴义

求生害仁

发政施仁

志士仁人

不仁起富

仁人义士

渐仁摩谊

法外施仁

仁者见仁

亲仁善邻

仁者必寿

内仁外义

不仁之器

至仁无亲

仁义之师

绝仁弃义

宋襄之仁

取义成仁

煦煦为仁

残忍不仁

蹈仁履义

奉扬仁风

尸鸠之仁

蔼然仁者

仁者无敌

为仁不富

网络汉语

带仁成语有哪些成语有哪些

见仁见智

[ jiàn rén jiàn zhì ]

释义

[ jiàn rén jiàn zhì ]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内法。

详细释义

解容释: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自:《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示例:~,议论纷纭,却无非背后论人是非,在兆奎面前都有忌讳。

◎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对同一个问题各有各的看法

出处

《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造句

1. 完美的礼品很难寻觅,而且见仁见智。

2.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家是见仁见智。

含仁的成语有哪些

『包含有“仁”字的成语』

“仁”字开头的成语:(共18则)

[r]

仁浆义粟仁专民爱物仁柔寡断仁人君属子仁人义士仁人志士仁同一视仁心仁术仁心仁闻仁义道德仁义君子仁言利博仁言利溥仁义之兵仁义之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能仁仁至义尽

第二个字是“仁”的成语:(共21则)

[b]

不仁不义[c]

成仁取义槌仁提义[d]

当仁不让大仁大义蹈仁履义[h]

含仁怀义[j]

仁义仁意见仁见智绝仁弃义居仁由义[k]

宽仁大度[l]

履仁蹈义[m]

沐仁浴义[q]

求仁得仁亲仁善邻[s]

施仁布德深仁厚泽色仁行违[w]

为仁不富

第三个字是“仁”的成语:(共6则)

[a]

蔼然仁者[f]

奉扬仁风[r]

仁心仁术仁心仁闻[y]

义浆仁粟[z]

志士仁人

“仁”字结尾的成语:(共19则)

[c]

残暴不仁[f]

妇人之仁法外施仁发政施仁[g]

观过知仁[j]

积德累仁见智见仁[m]

麻痹不仁麻痹不仁麻木不仁[q]

求仁得仁求生害仁取义成仁[r]

仁者能仁[s]

杀身成仁[w]

为富不仁[y]

一视同仁[z]

止戈兴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带仁义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议兵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①。王曰:“请问兵要。”

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②,岂必待附民哉!”

[注释] ①临武君:战国时楚国将领。孙卿子:即荀况。赵孝成王:名丹,赵惠文王的儿子。②孙:孙武,春秋时齐国人,吴国阖闾的大将,著名军事家。吴:吴起,战国时卫国人,著名军事家,曾在魏国为将。

孙卿子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①,君臣上下之间滑然有离德者也②。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扞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传而一③。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④,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案角鹿埵、陇种、东笼而退耳⑤。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人之情,虽桀、跖,岂又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 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必将来告之,夫又何可诈也? 故仁人用,国日明,诸侯先顺者安,后顺者危,虑敌之者削,反之者亡。《诗》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⑥此之谓也。”

[注释] ①路亶(dàn旦):羸弱疲惫。路,通“露”,衰败,疲敝。亶,通“瘅”,疲惫,病。②滑:当为“涣”字。③传:当为“抟”字。④莫邪(yé爷):古代传说中的利剑。⑤角:当为衍文。鹿埵(duǒ朵)、陇种、东笼:都是古代方言,形容溃败披靡的样子。⑥“《诗》曰”句:见《诗经·商颂·长发》。武王,指商汤。

孝成王、临武君曰:“善! 请问王者之兵设何道、何行而可?”

孙卿子曰:“凡在大王,将率末事也①。臣请遂道王者诸侯强弱存亡之效、安危之势。君贤者其国治,君不能者其国乱;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治者强,乱者弱,是强弱之本也。上足卬②,则下可用也;上不卬,则下不可用也。下可用则强,下不可用则弱,是强弱之常也。隆礼、效功,上也;重禄、贵节,次也;上功、贱节,下也,是强弱之凡也。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刑威者强,刑侮者弱;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③,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④;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是强弱之常也。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⑤,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⑥,事大敌坚则焉涣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⑦,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⑧,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 秦人,其生民也陿阸⑨,其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阸,忸之以庆赏⑩,鰌之以刑罚(11),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阸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兼是数国者,皆干赏蹈利之兵也,佣徒鬻卖之道也,未有贵上、安制、綦节之理也;诸侯有能微妙之以节,则作而兼殆之耳。故招近募选(12),隆势诈,尚功利,是渐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也。故以诈遇诈,犹有巧拙焉;以诈遇齐,辟之犹以锥刀堕太山也,非天下之愚人莫敢试。故王者之兵不试。汤、武之诛桀、纣也,拱挹指麾而 *** 之国莫不趋使(13),诛桀、纣若诛独夫。故《泰誓》曰:‘独夫纣。’(14)此之谓也。故兵大齐则制天下,小齐则治邻敌。若夫招近募选,隆势诈,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夫是之谓盗兵,君子不由也。故齐之田单(15)、楚之庄蹻(16)、秦之卫鞅(17)、燕之缪虮(18),是皆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是其巧拙强弱则未有以相君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齐也,掎契司诈(19),权谋倾覆,未免盗兵也。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和齐之兵也,可谓入其域矣,然而未有本统也,故可以霸而不可以王。是强弱之效也。”

[注释] ①率:通“帅”,将率,将帅,将领。②卬:通“仰”。③攻:通“工”,巧,工巧。攻完,工巧完备。④窳楛(yǔ kǔ雨苦):器物粗劣、不牢固。⑤锱(zī资):古重量单位,八两为一锱。⑥毳:通“脆”,脆弱。⑦三属(zhǔ嘱):古代士兵身上穿的三片相连的铠甲,上身一,髀部一,胫部一。 ⑧胄(zhòu宙):通“胄”。⑨陿阸(xiá è狭饿):同“狭阨”。 ⑩忸(niǔ纽):通“狃”,习惯。(11)鰌(qiū秋):逼近。(12)近:当为“延”字。(13)挹(yì义):通“揖”,拜揖,作揖。(14)《泰誓》:《尚书》篇名。(15)田单:战国时齐国将领。燕攻齐,下七十余城,田单率军坚守墨城(今山东平度东南),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被封为安平君。(16)庄蹻(qiāo敲):楚威王时的将领,后率军造反,割据云南、贵州一带。(17)卫鞅:即商鞅,战国中期著名的法家代表,曾在秦国实行变法。(18)缪虮:人名,事迹不详。(19)契:通“挈”。掎挈,抓住。司:通“伺”,窥伺。

孝成王、临武君曰:“善! 请问为将。”

孙卿子曰:“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臧①,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无欲将而恶废,无急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孰而用财欲泰②,夫是之谓五权。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 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凡受命于主而行三军,三军既定,百官得序,群物皆正,则主不能喜,敌不能怒,夫是之谓至臣。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战如守,行如战,有功如幸。敬谋无圹③,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夫是之谓五无圹。谨行此六术、五权、三至而处之以恭敬无圹,夫是之谓天下之将,则通于神明矣。”

[注释] ①臧:通“藏”,收藏。②孰:通“熟”,成熟,审慎。泰:不吝啬。③圹:通“旷”,松懈。

临武君曰:“善! 请问王者之军制。”

孙卿子曰:“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①,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不杀老弱,不猎禾稼②,服者不禽③,格者不舍,犇命者不获④。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百姓有扞其贼,则是亦贼也。以故顺刃者生,苏刃者死⑤,犇命者贡。微子开封于宋⑥,曹触龙断于军⑦,殷之服民,所以养生之者也,无异周人。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蹙而趋之,无幽闲辟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⑧此之谓也。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故乱者乐其政,不安其上,欲其至也。”

临武君曰:“善!”

[注释] ①金声:敲钲(zhēng征)的声音。古时作战,击鼓表示进军,鸣金表示收兵。②猎:通“躐”,践踏。③禽:通“擒”,擒拿,捉拿。④犇(bēn奔):同“奔”。⑤苏:通“傃”(sù素),向。⑥微子:名启,商纣的庶兄,降周后封于宋。刘向避汉景帝讳,改“启”为“开”。⑦曹触龙:商纣王之将。见《臣道》篇。⑧“《诗》曰”句:见《诗经·大雅 ·文王有声》。

陈嚣问孙卿子曰①:“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 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

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驩兜②,舜伐有苗③,禹伐共工④,汤伐有夏,文王伐崇⑤,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⑥,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⑦此之谓也。”

[注释] ①陈嚣:荀子的学生。②驩(huān欢)兜:尧时的部落首领,传说被尧流放于崇山。③有苗:又称“三苗”,尧舜时的部落。④共工:禹时的部落首领,传说被禹流放到幽州。⑤崇:商朝诸侯国名。⑥德:当为“义”字。⑦“《诗》曰”句:见《诗经·曹风·尸鸠》。

李斯问孙卿子曰①:“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 *** 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军②,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③,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④;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⑤;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此世之所以乱也。”

[注释] ①李斯:荀子的学生,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后为秦国的丞相。②军:当为“君”字。 ③諰諰(xǐ喜)然:恐惧的样子。轧:倾轧。 ④鸣条:古地名,在今山西运城。⑤甲子之朝:武王克纣之曰(见《尚书·牧誓》)。

礼者,治辨之极也①,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②,鞈如金石③,宛钜铁鉇④,惨如蜂虿⑤,轻利僄遬⑥,卒如飘风⑦,然而兵殆于垂沙⑧,唐蔑死⑨,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 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⑩,江、汉以为池(11),限之以邓林(12),缘之以方城(13),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14),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15),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 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辨,沟池不拑(16),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明内者(17),无它故焉,明道而分钧之,时使而诚爱之,下之和上也如影响,有不由令者然后诛之以刑(18)。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邮其上(19),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流,无它故焉,由其道故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此之谓也。

[注释] ①辨:通“办”,治理。②鲛革:鲨鱼皮。兕(sì四):雌犀牛。③鞈(gé革):坚固的样子。④宛: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南阳。鉇(shī施):矛。⑤虿(chài柴去声):蝎子一类的毒虫。⑥僄遬(piào sù票速):轻捷。遬,同“速”。⑦卒(cù促):通“猝”,忽然。⑧垂沙:古地名。⑨唐蔑:即唐昧,楚将。楚怀王时,秦、齐、韩、魏联合攻楚被杀。⑩汝、颍:都是水名,均流入淮河。(11)江、汉:长江和汉水。(12)邓林:楚北部邓地的山林。(12)方城:楚国北部的山名。(14)鄢、郢:均为楚地名,分别在今湖北宜城南和湖北江陵北,两地曾先后为楚都。(15)炮烙:相传纣王所制造的一种酷刑。(16)拑:当为“抇”(hú胡)字,同“掘”。(17)明:当为衍文。内:当为“固”字。(18)诛:当为“俟”字。(19)邮:怨。

凡人之动也,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止矣。故赏庆、刑罚、势诈不足以尽人之力,致人之死。为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无礼义忠信,焉虑率用赏庆、刑罚、势诈除阸其下①,获其功用而已矣。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②,遇敌处战则必北,劳苦烦辱则必犇,霍焉离耳③,下反制其上。故赏庆、刑罚、势诈之为道者,佣徒粥卖之道也,不足以合大众,美国家,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保赤子。政令以定,风俗以一,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④,莫不毒孽,若祓不祥⑤,然后刑于是起矣。是大刑之所加也,辱孰大焉?将以为利邪? 则大刑加焉,身苟不狂惑戆陋,谁睹是而不改也哉?然后百姓晓然皆知修上之法⑥,像上之志而安乐之。于是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然后赏于是起矣。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 将以为害邪? 则高爵丰禄以持养之,生民之属,孰不愿也?雕雕焉县贵爵重赏于其前⑦,县明刑大辱于其后⑧,虽欲无化,能乎哉? 故民归之如流水,所存者神,所为者化而顺。暴悍勇力之属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属为之化而公,矜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调,夫是之谓大化至一。《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⑨此之谓也。

[注释] ①焉:语助词。虑率:大凡,大抵。除阸:威逼。除,当为“险”字。②畔:通“叛”。③霍焉:离散的样子。④敦:通“憝”(duì对),怨恨。⑤祓(fú服):古时一种除灾驱邪的仪式,此指驱除。⑥修:当为“循”字。⑦雕雕焉:明白的样子。⑧县:通“悬”,悬挂。⑨“《诗》曰”句:见《诗经·大雅·常武》。

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欲为我民,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因其民,袭其处①,而百姓皆安,立法施令莫不顺比,是故得地而权弥重,兼人而兵俞强②,是以德兼人者也。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彼畏我威,劫我势,故民虽有离心,不敢有畔虑,若是,则戎甲俞众,奉养必费,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兵俞弱,是以力兼人者也;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用贫求富,用饥求饱,虚腹张口来归我食,若是,则夫掌窌之粟以食之③,委之财货以富之,立良有司以接之,已朞三年④,然后民可信也,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国俞贫,是以富兼人者也。故曰: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注释] ①袭:因。②俞:通“愈”。③掌:当为“禀”字,同“廪”,米仓。窌(jiào窖):地窖。④朞:通“綦”,极。

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①,故魏夺之②;燕能并齐而不能凝也③,故田单夺之;韩之上地④,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⑤,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⑥。故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不能并之又不能凝其有,则必亡。能凝之,则必能并之矣。得之则凝,兼并无强。古者汤以薄⑦,武王以滈⑧,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无它故焉,能凝之也。故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注释] ①齐能并宋:公元前286年,齐伐宋,宋偃王出逃,死于温。②魏夺之:公元前284年,魏与秦、赵、韩、燕共伐齐,齐湣王出逃,魏国得到了原属宋国的大部分土地。③燕能并齐: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派乐毅伐齐,攻陷齐国七十余城,齐仅剩莒、即墨二城。④上地:即上党,在今山西长治。⑤趋赵:公元前262年秦伐韩,韩上党郡不愿降秦而降赵。⑥秦夺之: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白起攻伐已降赵的上党,赵国派老将廉颇率军拒秦,双方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后秦用反间计,使赵任命赵括为将,被白起大败于长平,占领了上党。⑦薄:通“亳”,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商汤曾建都于此。⑧滈:通“镐(hào号)”,地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周国都。

鉴赏 荀子提倡义战,以“仁人之兵,王者之志”统一全国,使四海之内亲若一家是他的理想,也是他在《议兵》中不厌其烦地申述阐释的主旨。战争要循“礼”,这原本是春秋及之前的先人久已达成的共识。那时候的战争,大致发生在贵族之间,参战人数不多,作战规模也不大。开战之前,对阵双方有各种繁复的礼节,开战以后,也不会有过分的杀戮。整个战斗过程有种种公认的规则,敌对双方多能保持足够的互相尊重,并不一定要你死我活。正是出于对这种“军礼”文化的尊重和恪守,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才固执坚持君子不乘人之危,不鼓不成列,即使最后被楚军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归,受到众人的质疑和指责,却依然不改初衷。

但历史并没有因为宋襄公的坚持而沿着义战的方向发展下去,为争夺权力而杀得双眼血红的争霸战争愈演愈烈,仁义道德在 *** 裸的利害关系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主张兵者诡道的孙子因其五战入郢大破楚军的功勋赢取了赫赫声名,他所推崇的战争不需要温情,手段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战争理念也随之风行。在这样的背景下,荀子重提务须以“仁”制兵,让身为其弟子的陈嚣与李斯也很不理解,前者发出“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的疑问,后者则干脆说:“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荀子与陈嚣、李斯的分歧在于对战争目的的理解不同。荀子认为用兵是为了禁暴除害,给百姓一个更安乐、有序的生活空间,而不是为了一己私欲的拼死争夺。怀着这样的理想,荀子痛恨交战时欺诈无道,更痛恨视人命如草芥的肆意,因为“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如果我们对白起长平坑降卒四十万、项羽新安杀俘虏二十万的历史不能遗忘的话,我们应该为荀子的这一呼吁喝彩。哪怕春秋战国乃至整个古代历史的演变进程已经证明荀子的战争理想只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但仍然不代表道德对战争的制约作用可以被弃若敝屣。

李斯议兵时,以秦的崛起质疑荀子对仁的推崇,不久,更是只身入秦,最终助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荀子的义战思想由此愈加式微。然而,当尚武的强秦二世而亡,如匆匆一现的昙花在历史的舞台谢去,荀子“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的声音当会在整日忙于厮杀的人们耳边再次响起吧。

表示英雄人物的无私无畏和坚持正义的成语有哪些

1. 关于“仁义”的四字成语

出奴入主 唐韩愈《原道》:“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於杨,则入於墨,不入於老,则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后以“出奴入主”谓挟门户成见 槌仁提义 抛弃仁义 蹈仁履义 遵循仁义之道 东征西怨 语本《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谓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

后因以“东征西怨”谓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膏粱文绣 指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亦泛指精细贵重的东西。

语本《孟子·告子上》“《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原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原人之文绣也。”

赵岐注:“膏粱,细粱如膏者也;文绣,绣衣服也。” 含仁怀义 谓有仁义之德 积德累仁 积累德行与仁义 仁义 ①虚的仁义道德。

②伪装仁慈善良 绝仁弃义 谓抛弃世俗的仁义,回复到纯朴的本性 沐仁浴义 谓受仁义的熏陶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史记·游侠列传序》:“故伯夷丑周,饿死首阳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贬王;跖蹻暴戾,其徒诵义无穷。

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非虚言也。”后遂以“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讥刺旧社会小盗被杀、大盗得国的反常现象。

亦省作“窃钩盗国” 仁义道德 ①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正义等行为标准。②泛指旧时提倡的道德规范 仁至义尽 语出《礼记·郊特性》:“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孔颖达疏:“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原指古时年终极其虔诚地祭享对农事有功的诸神、万物,以为报答,谓蜡祭极尽了仁义之道。

后用以形容对人的爱护、关心、帮助尽了最大努力 入主出奴 语出唐韩愈《原道》:“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於杨,则入於墨;不入於老,则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意谓崇信一种说法,必然排斥另一种说法,以己所崇信者为主,以所排斥者为奴。

后因以“入主出奴”指持有门户成见 诗书发冢 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语本《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

郭象注:“诗礼者,先王之陈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为奸,则迹不足恃也。”成玄英疏:“是以田恒资仁义以窃齐,儒生诵诗礼以发冢,由是观之,圣迹不足赖。”

睟面盎背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意谓仁义礼智植根于心,它生发出来的神色,清和润泽地表现在颜面,显露在肩背,散布到手足四肢。

后以“睟面盎背”为仁德者修养到家的表现 息黥补劓 谓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后用以喻改过自新。

语本《庄子·大宗师》:“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意而子曰:‘……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成玄英疏:“我虽遭仁义是非残伤性情,焉知造化之内不补劓息黥,令我改过自新,乘可成之道,随夫子以请益耶?”郭庆籓集释:“黥劓则形体不备,息之补之,复完成矣。” 重义轻财 谓看重仁义而轻视钱财 晬面盎背 谓德性表现于外,而有温润之貌,敦厚之态。

指有德者的仪态。语本《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利智根於心。

其生色也,睟然见於面,盎於背,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2. 仁有什么四字成语

仁的四字成语:一视同仁、当仁不让

1、一视同仁

意思: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出自:唐·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

释义:所以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

2、当仁不让

意思是: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释义: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扩展资料

一视同仁的近义词:不偏不倚

意思是: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

拼音:bù piān bù yǐ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表示公正、中立

引证解释:

不偏向任何一方

只要办理得人,不偏不倚,合乎中庸,一以国粹为归宿,那是决无流弊的。 ---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示例:我不偏不倚,说句公平话,她固然有过错,但是你有错在先。

3. 有仁字的四字成语

有仁字的四字成语 :

一视同仁、

当仁不让、

仁人志士、

麻木不仁、

仁至义尽、

为富不仁、

杀身成仁、

仁心仁术、

大仁大义、

不仁不义、

妇人之仁、

仁义道德、

修仁行义、

仁者乐山、

求仁得仁、

槌仁提义、

渐仁摩义、

残暴不仁、

止戈兴仁、

仁者不杀、

宅心仁厚、

仁义、

志士仁人、

残虐不仁、

仁民爱物、

施仁布泽、

仁言利博、

含仁怀义、

居仁由义、

仁礼存心

施仁布恩、

亲仁善邻、

仁纵敌、

不仁起富、

内仁外义、

见仁见智、

沐仁浴义、

渐仁摩谊、

发政施仁、

仁者必寿、

蹈仁履义、

宋襄之仁、

求生害仁、

取义成仁、

残忍不仁、

仁浆义粟、

观过知仁、

仁人义士、

不仁之器、

至仁无亲、

蔼然仁者、

绝仁弃义、

深仁厚泽、

仁者能仁、

法外施仁、

仁义之师、

煦煦为仁、

谦恭仁厚、

色仁行违、

尸鸠之仁

4. 义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义无反顾、

断章取义、

义愤填膺、

义薄云天、

见义勇为、

微言大义、

大义凛然、

舍生取义、

多行不义必自毙、

顾名思义、

义不容辞、

本位主义、

义结金兰、

天经地义、

背信弃义、

忘恩负义、

开宗明义、

礼义廉耻、

不义之财、

急公好义、

望文生义、

大义灭亲、

仁至义尽、

见利忘义、

仗义执言、

保守主义、

义正辞严、

言不及义、

义正词严、

春秋无义战

5. 描写仁义的成语有哪些

爱民如子 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出处:《礼记·中庸》:“子,庶民也。”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

安宅正路 比喻仁义。指以仁居心,以义行事。

出处:《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槌仁提义 指抛弃仁义。

大仁大义 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至于刘琮降(曹)操,豫州(刘备)实不知;且又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蹈仁履义 遵循仁义之道。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论安老爷这个人蹈仁履义,折矩周规,不得不谓之醇儒。”

东征西怨 本指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指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出处:语出《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含仁怀义 指有仁义之德。

出处:汉·刘向《说苑·辨物》:“故麒麟麕首牛尾,圆顶一角,含仁怀义。” 积德累仁 积累功德与仁义。

出处:《后汉书·李固传》:“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 久不归 :借;归:归还。原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出处:《孟子·尽心上》:“久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绝仁弃义 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

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履仁蹈义 履、蹈:执行。指履行仁义之道。

沐仁浴义 指受仁义的熏陶。 虐老兽心 虐老:虐待老人。

喻残暴凶狠而无仁义,有如野兽。 出处:汉·班固《汉书·武五子传》:“呜呼!薰鬻氏虐老兽心,以奸巧边氓。

朕命将率,徂征厥罪。”汉·司马迁《史记·王世家》:“于戏!荤粥氏虐老兽心,侵犯寇盗,加以奸巧边萌。”

仁义道德 泛指旧时鼓吹的道德规范。 出处:唐·韩愈《原道》:“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仁义君子 原指好心肠的正派人,后泛指能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出处:《晋书·刑法志》:“戮过其罪,死不可生,纵虐于此,岁以巨计,此乃仁义君子所不忍闻,而况行之于政乎?” 仁义之兵 兵:军队。

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 仁义之师 师:军队。

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仁至义尽 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

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出处:《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施仁布德 指实行仁义,布施恩德,多行善事。亦作“施恩布德”。

重义轻财 指看重仁义而轻视钱财。 出处:明·沈受先《三元记·博世》:“重义轻财大丈夫,萧然子嗣待如何。

6. 第四个字是仁的成语有哪些

残暴不仁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发政施仁 发布政令,实施仁政。比喻统治者施行开明政治。

法外施仁 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妇人之仁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观过知仁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积德累仁 积累功德与仁义。

麻木不仁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求仁得仁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杀身成仁 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为富不仁 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一视同仁 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见智见仁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麻痹不仁 指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觉。

麻痹不仁 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没有感情。

孙子兵法对“兵者,诡道也”这一用兵原则是什么意思

关于无私无畏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正气之歌:形容无私无畏、刚正不屈的精神。

关于正义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碧血丹心:满腔正义的热血,一颗赤诚的红心。形容十分忠诚坚定。

秉正无私:主持正义,没有私念。

不忘沟壑:沟壑:山沟。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弃尸山沟。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

超乎寻常:在合理或可以接受的限度以外,极不公平、极粗鲁或极不正义。

成仁取义: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从容就义: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大动公惯:形容公众愤然而出,主持正义。

大义薄云:大义:正义的行为;薄:迫近。形容正义的行为非常高尚。

大义凛然:大义:正义;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大义灭亲: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道义之交:交:交情,友谊。有道德有正义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忿世嫉俗: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同“愤世嫉俗”。

愤时疾俗: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同“愤世嫉俗”。

愤世疾俗: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同“愤世嫉俗”。

愤世嫉俗:愤:憎恶,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

伏节死义:伏节:坚守节操而死;死义:为正义而死。为坚守节操和正义而死。

扶正祛邪:祛:去除。扶助正义,去除邪恶。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

负气仗义:凭借正气,主持正义。

公道大明:公道:公正的原则道理,即正义。公正的道理得到发扬。比喻正义得到伸张。

公道难明:公道:公正的原则道理,即正义。公正的道理难以得到伸张。

行则思义:行:行动;义:公正。行动时要考虑是否合乎正义。

见义必为:指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去做。

见义当为:指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去做。同“见义必为”。

见义敢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同“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交易不成仁义在:交易:做生意;仁义:仁爱和正义。生意虽没有做成,但感情和义气还是存在的。

尽节死敌:尽:竭尽;节:节操。竭尽节义,捐躯杀敌。指为正义而牺牲。

捐身徇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慷慨赴义:慷慨:意气激昂,情绪激动;赴义:为正义而死。指大义凛然地为正义献身。

慷慨就义:慷慨:情绪激昂;就义:为正义而死。正气凛然,意气高昂地为正义而死。

慷慨捐生:慷慨:意气激昂。捐生:舍弃生命。正义凛然地献出生命。

利不亏义:有利在前,能够不亏损正义。

满腔热血:满腔:充满心中。心中充满为正义而工作的热情。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魔:恶鬼;道:道行,道法。比喻正义始终压倒邪恶。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全性命。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宁玉碎,毋瓦全:宁:宁愿;毋:不要。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拍手称快:快:痛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朋党执虎:朋党:同类的人为怎么目的而相勾结;执:捉。比喻小人结党营私,危害正义事业。

气贯虹霓:贯:贯穿。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穿过彩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

气贯长虹:贯:贯穿。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穿过彩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

前歌后舞: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

轻身徇义:轻视生命而为正义事业牺牲。

轻身殉义:指轻视生命而为正义事业牺牲。

轻身重义:指轻视生命而重视正义事业。

轻生重义:指轻视生命而重视正义事业。同“轻身重义”。

取乱存亡: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指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保全将亡的国家。

取乱侮亡: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指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侵侮将亡的国家。

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人欲横流:人欲:人的欲望嗜好;横流:泛滥的意思。指社会风气败坏,人们放纵情欲,不顾道德正义。

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仁义之兵: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仁义之师: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三户亡秦:三户:几户人家;亡:灭。虽只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正义而暂时弱小的力量,有消灭暴力的必胜信心。

杀身成名:为正义捐弃生命而赢得美名。

杀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杀身成义:犹言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舍身成仁: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舍身取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舍生存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同“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舍生取谊: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同“舍生取义”。

失道寡助:道:道义;寡:少。做事违反正义的人,一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师直为壮:师:军队;直:理由正当;壮:壮盛,有力量。出兵有正当理由,军队就气壮,有战斗力。现指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敌。

史鱼历节: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直谏著名;历:指历尽;节:节操。史鱼历尽节操。形容人保持节操,坚持正义而忠贞不渝。

首倡义兵:倡:带头发动。首先发动正义的行动。

首倡义举:首倡:首先发动;义举:正义的举动。首先发动正义的行动。

首唱义兵:唱:通“倡”,带头;兵:战斗。首先发动正义的战争。

首唱义举:唱:通“倡”,带头;义举:正义的举动。首先发动正义的行动。

乡利倍义:趋向私利,违背正义。乡,通“向”。倍,通“背”。

修仁行义:修:培养;行:推行。建立爱民的仁政,推行正义的的措施。

血化为碧:碧:碧玉。人死后血液凝固为碧玉。形容为正义而流的鲜血。比喻人的精诚所至。

殉义忘身:殉:献出生命。为追求正义而献身。

殉义忘生:为追求正义而舍弃生命。

一腔热血:满腔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热情。

义薄云天:义:正义;薄:迫近;云天:指高空。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

义兵不攻服:服:降服归顺者。主持正义的军队不去攻打已经降服归顺的士兵。

义不辞难:为正义之事不避危难。

义不屈节:节:节操。为了追求正义,决不失去节操。

义不取容:取容:讨好。为追求正义而不取悦于人。指人刚直不阿。

义不生财:主持正义者不苟取财物。亦作“义不生财,慈不主兵。”

义愤填膺: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义切中抱:切:恳切,切实;中抱:心怀。胸中怀着主持正义之情。

义无他顾:义:道义。为了正义事业只能勇往直前,决不退缩。

义正词严:义:道理。词:言辞。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

议不反顾:指为了正义奋勇向前,不回头、后退。议,通“义”。

玉碎瓦全: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斩头沥血:形容为匡扶正义而不顾生死。

湛湛青天:湛湛:厚重的样子。比喻正义和公正。

仗节死义:指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仗气直书:仗:凭借。坚持正义,如实地把事实写出来。

仗义执言:执言:说公道话。为了正义说公道话。指能伸张正义。

仗义直言:直言:直接说出来。为了正义说公道话。指能伸张正义。

正其谊不谋其利:正:合于法则的;谊:通“义”,合宜的道德、行为;谋:图谋。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

正言直谏:以正义之语,规劝皇帝、上级、长辈或朋友。

正义凛然:凛然:严肃、或敬畏的样子。由于胸怀正义而神态庄严,令人敬畏。

志士仁人: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忠驱义感:指为忠心所驱使,为正义所感召。

纵曲枉直:指纵容有错误的人却冤枉正直的人。形容不主持正义。

孙子兵法

对《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这一用兵原则的解读是:用兵是以诡诈作为指导思想的。孙武的观念是用诡道、用变通变化的方式方法来取得胜利。在《孙子兵法》中,孙武具体列举了十二条诡道,后人称为“诡道十二法”:“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意思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这诡道十二法,多数的诡道的出发点是造成对方的错误判断,引诱对方失误,做到隐藏实力,迷惑敌人,韬光养晦,以待时机,最终做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实现军事上的绝对胜利。

《荀子》议兵篇第十五(2)

在《孙子兵法》中曾这样写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比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兵者,诡道也。"孙子一语破的,道出了军事斗争一个最本质的特征。其实,凡存在人与人竞争对抗活动的场合,都奉行"诡道逻辑"。在现代企业竞争中更是如此了。

历代兵家,多把"诡道"理解为一种纯粹的诈术,把"兵者诡道"与"兵以诈立"划了等号。在《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说,诡道即"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李筌说,诡道的意思就是"军不厌诈"。梅尧臣的解释是"非谲不可以行权,非权不可以制敌"。谲,欺诈奇特之意。王皙认为,"诡者,所以求胜敌;御众必以信。"这也是把"诡"理解成了与"信"相对应的"欺"。张预提出"用兵虽本仁义,然其取胜必在诡诈"。纵论各家所说,都是以偏盖全,把大象的鼻子当成大象。以讹传讹,形成误区。

《说文解字》讲,诡者不守常也。所谓"诡道",即非常规,非常道,非常法,非常理,非程序,非逻辑。正因为活力对抗奉行的是"诡道逻辑",所以用谋无一定之规。就是说,无规则便是用谋的规则。

从《孙子兵法·始计篇》中讲的"诡道十二法",诡道包含一个目的,三种手段。一个目的是:为达成军事行动的突然性,即出奇不意,攻其不备。三种手段是:示形、用变、出奇。

示形,用现代军事术语讲就是伪装,包括战略伪装、战役伪装、战术伪装。战略伪装又分政治伪装,外交伪装,军事伪装,示形是一种示隐真的欺诈活动。做人的美德是诚实,而战争的美德则是欺诈。正如孙子所言:"兵以诈立。"

用变,能因敌变化而致胜者谓之神,在古代兵法中,讲变的地方非常之多。灵活变通,是掌握战场主动权的关键。谋略,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对科学的掌握需要通过学习,对艺术的把握则需要在实践中去领悟。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领悟中对自我思维定势的破除程度不同,对谋略艺术的升华也就不同。在古代兵法中,经常讲到用兵之妙,用兵之绝,乃至用兵如神之类的词语。以表现用兵艺术之境界。一般说,熟能生巧,巧能生妙,妙能生绝,绝能生神。但这都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不断进行自我否定的发展中实现的。熟能突破定势方生巧,巧能删繁就简标新立异而成妙,妙能在出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谋胜道则为绝,绝能在情理之外、非逻辑、非常规、非常理中谋胜道者则为神。这就是"用变"的神奇之处。

出奇,出奇是制胜的不二法门。奇与正,是相对而言的。大凡上了书的、写入教材、编入作战条令的,在实践中创造出来加以固定的范式,都属于正法。奇法则属"无法",而"无法"之中包含着无穷之法。新奇无非是第一次上演,奇追求的是"第一次"。正法也可以叫常法,奇法也可以叫变法。在变化中创新,在变化中生奇。用正兵挡敌,用奇兵制胜。

"诡道"是和"正道"相对而言的。或者说,"诡道"是对"正道"的反叛。

据有关历史材料讲,从西周初建,到春秋末期,兵法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周王朝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政治上强调以"礼"治天下。为此,充满诡道权谋思想的"太公阴符"并没有公开提倡和继承。周以权谋灭商,成功后便封锁权谋。在"周礼"的影响下,兵家转而奉行"仁义之兵",提倡"成列而鼓"的"正道"。"正道"有一套规则:两军对垒,不能进攻还未布好阵势的敌人;不能乘对方处于困难之际发起突然袭击;不能追击已经打败而逃跑的敌人等。按照这种"正道逻辑",交战只能以实力决胜负,即不可能出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奇迹,也不会有一方彻底吃掉另一方之"歼灭战"的可能。以奉行"正道"为特征的"仁义之兵",有利于保持那种分封割据局面的稳定性。当时,各诸侯国的等级不同,拥有军事力量的大小各异。天子6军,大国3军,其次两军,小国只有一军。周王朝的分封政治,要求军事斗争仅限于调解相互间矛盾冲突的有限作战。依"正道"的指导原则,小国无法打败大国,大国也不能完全吃掉小国,虽有一时激化了矛盾冲突,也只能是一些处罚性、教训性的战争,而不会彻底动摇诸侯割据的局面。

不过,战争终究是利益的争夺,决不会沿着"正道"平稳发展。后来,到了春秋初期,周王朝地位下降,管仲为帮助齐桓公称霸天下,改"仁义之兵"为"节制之兵",政治上强调"尊王攘夷",军事上以结盟之实力,慑服那些不听招呼的诸侯国。称霸的目的在于保持大国的"家长"地位,建立"国际新秩序",而不是推翻周王朝,取代周天子,不是把其他诸侯国都兼并掉,而是借"尊王"之名以令诸侯。从历史材料看,先后出现的"春秋五霸"都是争取了一个列国间利益分配和矛盾调解的权力,代行周王朝的职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多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节制之兵"适应了这一时期的政治需要。

随着形势的发展,原来那种仅仅限于调解诸侯之间一般利益矛盾的有限战争,逐步演化为兼并战争,并愈演愈烈。战争的本质特征日益明显地表露出,赤裸裸的争夺行为,撕破了"正道"那种以"礼"至上的面纱。春秋末期的孙武,适时地提出以"诡道"取代"正道",把"节制之兵"发展为"权谋之兵",权谋思想由此系统化和理论化了。

现在企业竞争中也应注意应用此法。但必须与狡诈相区别,我们说的"诡道"是一种聪明的计谋,不应因诡道而使道德与良心受到谴责。哈勒尔针对美国家用产品之王宝碱公司在喷液清洁剂市场上的较薄弱的区域,购买了"配方409"的喷液清洁剂专卖权,并进行销售。宝碱公司为了保持优势,推出了"新奇"喷液清洁剂,选择了丹佛市作为"新奇"的试销市场。开始时,哈勒尔并没有把"配方409"从商店直接撤走,而是停止供货。当商店销售完"配方409"时,面对无货可供的局面,造成宝碱公司的"新奇"在试销阶段所向披靡的象,使宝碱公司的主管们确信,只要继续大量推出"新奇",将能保持优势。哈勒尔此时却已抢先一步,把16盎司装和半磅装的"配方409"一同以1.48元的优惠价出售,使对手认为这是因为竞争压力而削价倾销。实际上,这一策略使绝大部分消费者一次购足了半年的用量,使消费者半年内不用在购买喷液清洁剂。所以,当宝碱公司的"新奇"大量上市时,曾出现了严重滞销局面,最后,不得不从这一市场上撤了出来。诡道,它在经济竞争中,尤其是在同外商竞争中的诡道不可不察,否则,就会落入圈套。

"兵者诡道"在军争和企业竞争中有很多的应用。将来我参加工作后,希望能够应用这一原理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临武君曰:善!

 陈嚣问孙卿子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

 孙卿子曰:非汝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者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於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於此,施及四极。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李斯问孙卿子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孙卿子曰:非汝所知也!汝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脩政者也;政脩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於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後胜之也,皆前行素脩也,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於本,而索之於末,此世之所以乱也。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

 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坚如金石;宛钜铁矛,惨如蜂虿,轻利僄遫,卒如飘风;然而兵殆於垂沙,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辨,沟池不抇,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它故焉,明道而钧分之,时使而诚爱之,下之和上也如影向,有不由令者,然後俟之以刑。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邮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流,无它故焉,由其道故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此之谓也。

 凡人之动也,为赏庆为之,则见害伤焉止矣。故赏庆、刑罚、埶诈,不足以尽人之力,致人之死。为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无礼义忠信,焉虑率用赏庆、刑罚、埶诈,除阨其下,获其功用而已矣。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遇敌处战则必北,劳苦烦辱则必奔,霍焉离耳,下反制其上。故赏庆、刑罚、埶诈之为道者,佣徒鬻卖之道也,不足以合大众,美国家,故古之人羞而不道也。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长养之,如保赤子。政令以定,风俗以一,有离俗不顺其上,则百姓莫不敦恶,莫不毒孽,若祓不祥;然後刑於是起矣。是大刑之所加也,辱孰大焉!将以为利邪?则大刑加焉,身苟不狂惑戇陋,谁睹是而不改也哉!然後百姓晓然皆知循上之法,像上之志,而安乐之。於是有能化善、脩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然後赏於是起矣。是高爵丰禄之所加也,荣孰大焉!将以为害邪?则高爵丰禄以持养之;生民之属,孰不愿也!雕雕焉县贵爵重赏於其前,县明刑大辱於其後,虽欲无化,能乎哉!故民归之如流水,所存者神,所为者化。之属为之化而顺,暴悍勇力之属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属为之化而公,矜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调,夫是之谓大化至一。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此之谓也。

 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欲为我民,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因其民,袭其处,而百姓皆安。立法施令,莫不顺比。是故得地而权弥重,兼人而兵俞强:是以德兼人者也。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彼畏我威,劫我埶,故民虽有离心,不敢有畔虑,若是则戎甲俞众,奉养必费。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兵俞弱:是以力兼人者也。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用贫求富,用饥求饱,虚腹张口,来归我食。若是,则夫掌窌之粟以食之,委之财货以富之,立良有司以接之,已期三年,然後民可信也。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国俞贫:是以富兼人者也。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燕能并齐,而不能凝也,故田单夺之。韩之上地,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故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不能并之,又不能凝其有,则必亡。能凝之,则必能并之矣。得之则凝,兼并无强。古者汤以薄,武王以滈,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无他故焉,能凝之也。故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脩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