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0年,新中国发现一批晚清遗老遗少,后来怎样?

2.为什么大元朝时期向往怀念宋朝的遗老遗少那么多?

遗老遗少_遗老遗少什么意思

清朝灭亡后中国表面上是统一的,实质上就是军阀混战的分裂时期,军阀中的老大蒋某人和他的南京政府一直在维系着这种表面上的统一,并努力的消灭各路军阀来实现真正的统一。

日本人为什么敢于预侵略中国、分裂中国,除了国家实力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也觉得中国本身就不是统一的,是一盘散沙。本来满洲国的皇帝是要张作霖做的,张作霖不愿意才把他炸死的,后来还选择过张学良,最后才选择溥仪的。

真因为这样,才如你所说。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1950年,新中国发现一批晚清遗老遗少,后来怎样?

问题一:“遗老遗少”是什么意思? 就是前朝年纪大和年纪小的一些人,在进入了新朝代后仍念念不忘前朝,这些人被称为遗老遗少..

问题二:大清遗老什么意思 遗老:旧称前朝的旧臣 也就是在清朝那个时代待过的人。

望采纳

问题三:”遗老”什么意思 遗老:旧称前朝的旧臣

问题四:满清遗老的意思 曾经在清朝做过官或者怀念清朝的人

问题五:半旧遗老是什么意思? 从旧社会过来的人,仍带有旧社会的腐朽糜烂风气的人

问题六:“前清遗老”是什么意思? 前清厂老,指民国时仍忠于清朝、希望维持旧体制的老年人。

遗老:指改朝换代后仍忠于前一朝代的老年人

问题七:历史上的元朝遗老怎么会有那么多大儒家人士 遗老,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话题,或者说,是儒家文化所派生出来的一个独有的话题。严格说来,改朝换代之际,便会有遗老出现,尤其是一个王朝全面取代另一个统治时间足够长的王朝后,遗老们的痛心疾首或消沉落寞便更引人注目。

所谓遗老,又称遗民,广义而言,亡国子民都可以算是遗民;而严格说来,只有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至少是不认可新朝的名人,才能算是比较标准的遗老。至于为免声名拖累,彻底隐居者,更是遗老中的翘楚;而不甘舆图换稿,举旗反抗的,则几乎可以算是遗老中的英雄了。

历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遗老,大概要算谏止周武王不成便归隐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了。这两位“求仁得仁”的遗老本来“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又经孔子品题赞美,更加超凡入圣、堪称典范,而孔子对他们的评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更成为历代遗老们的精神支柱。遗老们凭借着这样的精神支柱,取得了对强大的新朝统治者的某种道德优势,也正因为如此,新的统治者虽然大多会对遗老们“有所动作”,但一般也不敢威逼过甚,对一些著名遗老,还不得不硬着头皮优容尊礼,以避免让自己在道义上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不过,宋代以前,遗老还不足以成为一种现象。南宋覆灭,蒙古人朔漠以主中夏,自北宋慢慢积累起来的民族情绪、自古便有的“夷夏大防”、对本民族文化的极度珍视,夹杂着帝后北狩、山河残破的仇恨,让南宋遗老们的身影那样充满了悲愤和苍凉,清初明代遗老的状况也与此相似。

在遗老们看来,朝代递嬗,只要不入异族之手,多少还可以容忍。曹魏代汉,置汉献帝于山阳小国,其亡已在晋永嘉之乱;司马氏代魏,徙魏主于陈留,其亡也在晋惠帝太安初年。曹丕、司马炎可称枭雄,但对前代君王仍不失宽容。比起女真折辱徽、钦二帝,蒙古迁杀恭帝,以及后来满清对明代后裔的斩尽杀绝来,自然还算能够接受。无怪坚决不与元朝合作的谢枋得感叹:“夷而灭五帝三王自立之,中国有天地之来无此变也!”

更重要的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意味着一些落后于中原文化的文化样式,凭借武力和权势有了与中原文化对话甚至对抗的资本――尽管它们并不能根本动摇后者,这对遗老们来说同样可谓“天崩地裂”。王夫之说:“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如此情况,大多学富五车、卓有名望的遗老们怎能视而不见?王夫之处明清之际,这段话简直也就是为时局所说的了。于是,伯夷叔齐那种对故国旧主的忠诚,和民族对抗中凸显出的对文化的忠诚交织起来,使得南宋之后的遗老有了多重的苦痛,也有了更加丰富的人生选择。

问题八:淮阳遗老,燕京名士什么意思 “淮阳遗老”所指为西汉初年的隐居在淮阳山中的应曜,后世有宗祠通用联

云“淮阳遗老,邺下奇才。”――佚名 上联典指西 *** 应曜,隐居在淮阳山中,高帝时与商山四皓(秦末东园公、由里先生、倚里季、夏黄公)同时被征召,只有应曜不到。当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下联典指汉末文学家应,字德琏,应劭的侄子,以文章著名,与孔融、陈琳齐名,同列“建安七子”。曹操曾征召他为丞相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邺”,曹操封魏公时所定的都城,在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至于“燕京名士”这个我还真不知道......

问题九:说自己是改朝换代的遗老什么意思 对于现在,自己是过时的人,自己保留了很多旧时代的思想。

问题十:遗老孤臣是啥意思? 就是前一个朝代留下来的老臣还惦念着前朝的皇帝或者习俗

为什么大元朝时期向往怀念宋朝的遗老遗少那么多?

一个朝代覆灭了又兴起了一个朝代,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就是这样轮回的吗?但时代也在发展进步,我们不能再停留在那个落后的时代了;就是因为没有把握改变的机会,才导致后来的我们被他国欺辱,结束了最后的王朝。回想起那段历史,大家可能与小编一样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觉,想着那些列强打破我们中国的大门,抢我们的东西、烧我们的家园、屠杀我们的同胞,在此之前我们国家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军事上都是那些列强无法比拟的。一九五零年,新中国发现一批晚清遗老遗少,问:大清亡了吗!

而且他们大多数国家都受过我们的恩惠,可到头来不记恩就算了,还恩将仇报。那段日子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一段黑暗的日子,人民颠沛流离、生命无处安放,看着别人毁坏自己的家园还不能制止,反而要忍气吞声;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有的人选择生活在这种黑暗里去寻找光明,还有人选择用死亡去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

当然还有人选择走出去,让自己从这种困境中挣脱出来。其实无论当时的人们做出怎样的抉择,他们心中多多少少会有对当时朝廷怀有一份希望,即使很渺茫,他们也不愿放弃;他们依旧留着长辫、穿着长袍马褂、行着封建礼仪。

他们的一切都与那个灭亡的王朝息息相关,他们就是清朝遗留下来的那群人,他们心中对清王朝一直怀有希望,他们认为列强不过是和匈奴一样的,只不过是侵犯一下而已,怎么可能将诺大的王朝推翻?他们不相信也不愿意去相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位驻蒙古国大使吉儿泰,一九五零年曾前往蒙古国各地进行过考察,可就是在考察期间他见到了这样一批人。

他们依旧保留着清朝时期的装扮和生活习惯;这就引起吉儿泰极大的兴趣,他们一见到吉儿泰便高呼皇帝,这可把吉儿泰吓着了。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原来他们是清朝遗留下来的人,他们心中依旧将皇帝奉为信仰;也不知道他们是真的不知道清朝已经覆灭了还是不想接受这个现实,当吉儿泰告诉他们这个事实真相时,他们便一时难以接受,有的人甚至疯狂癫魔。

他们其中有男女老少、有商人、有杂役,是一个不小的群体,被问到是否愿意再回到过去,他们拒绝了,即使内心非常渴望回去,但他们不愿再去经历那种痛苦的岁月。所以后来国家愿意让他们这群人继续这样生活,并给蒙古国达成协议,对待他们要像自己国家的人民一样,毕竟这是他们最后一点希望了,最后的信仰了。

遗老遗少似乎历代都有,而之所以元朝尤甚,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蒙元非我族类。

二:统治者太过暴虐,强行将国民划分等类,而我大汉儿女为最低等。

三:蒙古人在征伐过程中,有太多骇人听闻的屠杀。

四:本朝文人地位太低,与之相较,两宋文人之地位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可谓是最高的。

综上所述,怀念宋朝的遗老遗少不多,那才真是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