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记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

2.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全文翻译是什么?

3.间的成语有哪些

4.贾谊论原文_翻译及赏析

5.形容时间短而快的成语

6.含谈字的四字成语

立谈之间_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断句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译文:

天下间的事因为利益而聚合到一起的,亦必定会因为利益而分开。秦、晋连兵攻伐郑国,郑要快灭亡了,烛之武去说服秦穆公,一席话就把郑国从灭亡的边缘挽救回来了,不单是让秦军撤退,秦军撤退时还留下了军队援助郑国,局势的变化也太快了!烛之武的话使秦穆背弃晋国亲近郑国,丢下强援、依附弱国;不顾旧日恩情、召来新的怨恨;放弃成功、愿意冒险。若不是利害关系打动了秦穆公的心意,怎会这样呢?秦穆公同晋国,相处很久,又那么信任,交情也非常深厚,一旦动心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便视晋国如鼻涕唾沫,把它扔弃掉了,这跟郑国有什么关系呢?将来要是有比烛之武说的还要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必定会很快听从的!

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 <<上一篇 下一篇>>作者:yuwenyufen 提交日期:2009-8-11 6:04:00 | 分类:高中语文 | 访问量:179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原文及注释

注解1:选自《左传?6?1僖公三十年》《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烛之武,郑大夫。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围郑,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以,因为,且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也。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秦军氾南氾(fan,二声)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佚之狐郑国大夫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已,同“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了这件事。许,答应。

夜缒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办事的官吏。这是对对方的敬称。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为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行李出使的人。原写作“行吏”,后习惯写作“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指代使者,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这句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许君焦、瑕(晋惠公)曾经许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版,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又欲肆其西封往西扩大边界。意思是晋国灭了郑国以后,必将灭秦。肆,延伸、扩张,若不阙秦〔阙(quē)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哪里。之,代土地?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秦伯说通“悦”,高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使杞(qǐ)子、逢(pánɡ)孙、杨孙戍之〕派遣杞子、逢孙、扬孙守卫它(指郑国)。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戍,戍守,乃还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袭击秦军。子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之,指秦军。公指晋文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微,非,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夫人,那人,指秦穆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乱,指打完仗后军队的散乱。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亦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军队也撤离郑国。

研讨与练习

一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二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

朝 亡 厌 国 戍 夕 危 师 及 辞

三 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史记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

立此存照 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将来查考的凭证。

立地成佛 佛家语,禅宗认为人皆有佛性,弃恶从善,即可成佛。此为劝善之语。

立地书橱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立竿见影 在阳光下把竿子竖起来,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立刻见到功效。

立功赎罪 以立功来抵偿罪过。

立命安身 立命:精神上安定;安身:指得以容身。指精神上有寄托,生活上有着落。

立木南门 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立人达人 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拉。

立身处世 立身:做人;处世:在社会上活动,与人交往。指人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种种活动。

立身扬名 立身: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扬:传布。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名声远扬。

立谈之间 站着说话的一会儿时间。形容时间极短。

立于不败之地 立于:处在。使自己处在不会失败的地位。

立锥之地 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也指极小的安身之处。

立足之地 站脚的地方。也比喻容身的处所。

立地书厨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立国安邦 建立国家,安定天下。亦作“立业安邦”。

立马万言 倚靠在马旁,马上写成一篇文章。形容才思敏捷。

立身行己 存身自立,行为有度。

立时三刻 立刻、马上。

立业安邦 建立国家,安定天下。同“立国安邦”。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全文翻译是什么?

 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於晋、秦。秦缪公①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於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於肴厄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②,发兵遮秦兵於肴,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节选自《史记·秦本纪》)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宋]吕祖谦《东莱博议》)

 [注]①秦缪公(?—公元前621年),也作秦穆公。②衰绖(cuī dié):古代丧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主其城门 主:掌管

 B.更晋地,过周北门 更:更改

 C.何移之速也 移:变化

 D.相与之久也 与:结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缪公乃罢兵归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因丧破我滑 因河为池,践华为城

 C.虏秦三将以归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D.秦、晋连兵而伐郑 夜缒而出,见秦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王室兄弟阋墙,日渐衰微。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告,最后还是依靠缪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

 B.烛之武审势度势,一言纾难。烛之武陈说利害,指出灭掉六国只会利晋而无益于秦,还会给秦国埋下祸患,最终促成秦国退兵,保全郑国。

 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时而动。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马上叛晋而亲郑,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D.晋文公借力使力,晋国坐大。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带领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

 7.把原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

 (2)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

 (3)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参考答案

 4.B 5.D 6.D

 7.(10分)

 (1)况且,(既然)有人出卖郑国,怎么知道我国就没有把我们的实情告诉郑国的人呢? (3分)

 (2)郑国有个做买卖的商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将要到周地去卖,遇见秦军,他害怕被杀或被俘,就献上他的牛。(4分)

 (3)(秦穆公)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3分)

 参考译文

 二十四年春,秦派人告诉晋国的大臣,要送重耳回国。晋国表示同意,于是派入送重耳回国。二月,重耳被立为晋君,就是文公。文公派人杀子圉。子圉就是怀公。

 当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勾结翟人伐周襄王,周襄王逃出,住在郑国。二十五年,周襄王派人向晋国、秦国告急求救,秦缪公率兵帮助晋文公送周襄王回国,杀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二十八年,晋文公在城濮击败楚军。三十年,缪公帮助晋文公包围郑国。郑国派人告诉缪公说:“灭亡郑国是帮晋国的忙,对晋当然有好处,但对秦未必有利。晋国的强大,正是秦国所担忧的呀。”缪公于是罢兵而归,晋也罢兵。三十二年冬,晋文公死。

 郑国有人向秦出卖郑国说:“我掌守郑国的城门,郑国可以偷袭。”缪公征求蹇叔、百里傒的意见,他们回答说:“穿过好几个国家千里迢迢去偷袭别人,很少能占到什么便宜。况且郑国有人出卖郑国,焉知我国就不会有人把我国的情况也告给郑国呢?不行呀。”缪公说:“你们不知道,我已决定了。”遂发兵,派百里傒之子孟明视、蹇叔之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兵。出兵的那天,百里傒、蹇叔二人哭送他们。缪公听见了,大怒说:“我发兵的时候你们这样哭哭啼啼沮丧我军,这是为什么?”二位老人说:“我们决不敢沮丧您的军队。只是因为军队出发,我们的孩子将随军前往,我们年已老迈,一旦回来晚了恐怕就再也见不到了,所以才哭。”二位老人退下,对他们的.孩子说:“你们的军队如果打败,必定是在肴山险隘之处。”三十三年春,秦军终于东进,经晋地,路过周的北门。周王孙满说:“秦军无礼,不败才怪呢?”军队开到滑,郑国商人弦高,正带了十二头牛到周地去卖,碰上秦军,怕被杀或俘虏,所以献上他的牛说:“听说大国将要征讨我郑国,郑君正恭谨地加强守备,派我用这十二头牛来犒赏士兵。”秦国的三位将军相互商量说:“原打算偷袭郑国,但郑国现已觉察,去也来不及了。”便灭了滑。滑是晋国的边邑。

 此时正碰上晋文公去世尚未埋葬。太子襄公大怒说,“秦欺我孤寡,竟然趁我举丧攻破我滑邑。”于是穿上黑色丧服,发兵在肴山堵截秦军,出击,把他们打得大败,没有一人逃脱。

 翻译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间的成语有哪些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的翻译为: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出自古人读《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原文为: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译文为: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

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

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但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

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贾谊论原文_翻译及赏析

顷刻之间、

读书得间、

天上人间、

伯仲之间、

弹指之间、

转眼之间、

亲密无间、

挑拨离间、

字里行间、

乘间取利、

疑似之间、

九间朝殿、

唯阿之间、

亲昵亡间、

股掌之间、

篱壁间物、

乘间抵隙、

因隙间亲、

立谈之间、

窗间过马、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矢石之间、

伺间候隙、

人间重晚晴、

两脚居间、

桑间濮上、

旦夕之间、

桑间之音、

茨棘之间

形容时间短而快的成语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宋代·苏轼《贾谊论》 贾谊论

宋代 :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文观止 , 议论 , 写人壮志难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 “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

赏析

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怀才不遇者”,郁郁而终。前人大多惜贾生之才,而斥文帝误才之庸。苏轼却一反《史记》以来许多史家、学者对贾谊怀才不遇的肯定论述,从贾谊自身的角度,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必然性,批判贾谊的悲剧在于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从而表达了苏轼对贾谊为人、遭际的既同情惋惜又批判否定的态度。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令人意料之外的结论,立论新异,见解深刻,富有启发性。

文章首段即开门见山地表明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获得发挥却是很难,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是写虚;“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是写实。虚与实相辅相成,互为印证,使虚有所依,实有提高,相得益彰。

第二段,由强烈的惋惜进入舒缓的说理。提出“有所待”、“有所忍”是君子施展抱负必须经历的艰苦过程,而古代贤人郁郁不得志,不一定是当时君主不识贤才,或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此两段将焦点集中在贾谊不得汉文帝重用,乃是因为自身对政治的修养不够。文中的正面描写“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与“未必皆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的假设,都反映苏轼对贾谊的看法。“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是围绕开头中心论点而抛出的一个分论点。

第三段,举史例说明贤人与帝王之间的关系,对分论点进行论证,是“所待”、“所忍”的具体化。孔子、孟子做到了如此仁至义尽,尚且未能如他们自己所愿,“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这一句紧扣文题之后,顺水推舟地得出这个结论。后者并非分论点,而是论点的延伸形态,形式虽然变了,但实际上还是指“不能自用其才”,只是论述的角度有所变化,一个论点从不同角度去论证。由“不能自用其才”引申为“或者其自取也”,再引申为“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论点逐层推进,一个比一个的含义更具体,论述一步比一步更深入。而对贾谊的具体情况,文章却并没做展开对比论述,而是采用“旁(孔、孟例)详本(贾谊事)略”的手法,语言精炼,不重复罗嗦。

第四段紧承上文,以当时历史背景出发,说明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情同骨肉的开国功臣和初出茅庐的洛阳少年,通过对比为汉文帝的决定做出强而有力的支持。而贾谊在政治失意后,郁郁寡欢、自伤自怜,不能够趁此修养其身,最后失意而终,这也是苏轼对他“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批评。写绛侯、灌婴和贾谊的对比,前者用了较多的描述,极言其功高势大,同文帝关系非同一般,后者仅用”洛阳之少年“五个字,由于详略处理得巧妙,二者的对比也就非常鲜明了。

最后一段,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有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怀抱。而人君获得像贾谊这样的臣子,要了解他的个性若不被见用则会自伤不振,为此要做出适切的考虑,否则便是折损了一名人才。然而,贾谊这样的人也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事,人要有才,还要有所忍耐、等待,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苏轼清醒地认识并指出贾谊自身的问题,显示出他独到的眼光,个性鲜明、见解透辟、切中肯綮。

全文紧扣著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剖析也令人信服,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与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从文章内容看,主要是针对人才自身而言;但从文末看,他的主要用意,又在于藉以提醒为人君者,希望他们正确对待和使用像贾谊这类“有狷介之操”的特殊人才,注意用其所长,以免造成浪费人才。

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不亦谬欤!或曰:「彼主为室者,傥或发其私智,牵制梓人之虑,夺其世守,而道谋是用。虽不能成功,岂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余曰:「不然!夫绳墨诚陈,规矩诚设,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由我则固,不由我则圮。彼将乐去固而就圮也,则卷其术,默其智,悠尔而去。不屈吾道,是诚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货利,忍而不能舍也,丧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栋桡屋坏,则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唐代·柳宗元《梓人传》

梓人传

唐代 : 柳宗元

展开阅读全文∨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不亦谬欤!

或曰:「彼主为室者,傥或发其私智,牵制梓人之虑,夺其世守,而道谋是用。虽不能成功,岂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

余曰:「不然!夫绳墨诚陈,规矩诚设,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由我则固,不由我则圮。彼将乐去固而就圮也,则卷其术,默其智,悠尔而去。不屈吾道,是诚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货利,忍而不能舍也,丧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栋桡屋坏,则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 古文观止 , 写人 , 故事寓理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宋代·苏轼《凌虚台记》

凌虚台记

宋代 : 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

展开阅读全文∨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古文观止 , 叙事抒怀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先秦·左丘明《王孙满对楚子》

王孙满对楚子

先秦 : 左丘明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

展开阅读全文∨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古文观止 , 写人故事

含谈字的四字成语

光阴似箭 阪上走丸 不假思索 曾何几时 寸阴尺璧 电光石火 咄磋便办 飞针走线 俯仰之间 立谈之间 翘足而待 桑榆暮景 昙花一现 偷安旦夕 为期不远 惟日不足 五日京兆 下车伊始 新来乍到 一朝一夕 一时半刻 一年半载 指日可待 流逝 白驹过隙 百代过客 不舍昼夜 斗转星移 寒来暑往 日复一日 日月如梭 日居月诸 稍纵即逝 似水流年 跳丸日月 鸟飞兔走 物换星移 星移半转

1. 含有谈字的成语,4个字哦

熬清守谈 避而不谈 并为一谈 不根之谈 不经之谈 长谈阔论 传为美谈 传为笑谈 促膝谈心 抵足谈心 东谈西说 夺其谈经 夺席谈经 耳食之谈 泛泛而谈 泛泛之谈 高睨大谈 高谈大论 高谈弘论 高谈阔论 高谈雄辩 高谈虚论 海外奇谈 混为一谈 混作一谈 家丑不可外谈 俭腹高谈 街谈巷说 街谈巷谚 街谈巷议 街谈巷语 经验之谈 举止言谈 谲怪之谈 侃侃而谈 空谈快意 夸夸而谈 夸夸其谈 款款而谈 阔步高谈 阔论高谈 老调重谈 老生常谈 里谈巷议 立谈之间 流口常谈 扪虱而谈 皮相之谈 欺人之谈 奇谈怪论 软谈丽语 识文谈字 说地谈天 说东谈西 说古谈今 说是谈非 谈不容口 谈霏玉屑 谈古论今 谈古说今 谈过其实 谈何容易 谈虎色变 谈今论古 谈空说幻 谈空说有 谈论风生 谈情说爱 谈若悬河 谈天论地 谈天说地 谈吐风生 谈吐生风 谈笑风生 谈笑封侯 谈笑有鸿儒 谈笑自如 谈笑自若 谈玄说妙 谈言微中 谈议风生 谈优务劣 谈圆说通 万口一谈 妄谈祸福 娓娓而谈 无稽之谈 巷议街谈 雄辩高谈 言谈举止 言谈林薮 一代谈宗 遗迹谈虚 游谈无根 迂谈阔论。

2. 有谈字的四字成语

不根之谈 不经之谈 东谈西说 泛泛之谈

高谈大论 经验之谈 阔论高谈 避而不谈

并为一谈 促膝谈心 抵掌而谈 夺其谈经

耳食之谈 泛泛而谈 高睨大谈 高谈弘论

高谈雄辩 高谈阔论 海外奇谈 混为一谈

谲怪之谈 街谈巷议 举止言谈 侃侃而谈

阔步高谈 老生常谈 夸夸其谈 立谈之间

老调重谈 扪虱而谈 奇谈怪论 欺人之谈

谈何容易 谈言微中 谈虎色变 谈空说有

谈天说地 谈笑封侯 万口一谈 谈笑自若

无稽之谈 谈笑风生 娓娓而谈 言谈林薮

一代谈宗 止谈风月 纸上谈兵 谈笑自如

熬清守谈 长谈阔论 传为美谈 夺席谈经

高谈虚论 混作一谈 俭腹高谈 街谈巷说

街谈巷谚 街谈巷语 空谈快意 夸夸而谈

款款而谈 里谈巷议 流口常谈 皮相之谈

软谈丽语 识文谈字 说地谈天 说东谈西

说古谈今 说是谈非 谈不容口 谈霏玉屑

谈过其实 谈空说幻 谈论风生 谈情说爱

谈若悬河 谈天论地 谈吐风生 谈吐生风

谈玄说妙 谈议风生 谈优务劣 谈圆说通

妄谈祸福 巷议街谈 雄辩高谈 言谈举止

遗迹谈虚 游谈无根 迂谈阔论 邹衍谈天

传为笑谈 谈古论今 谈古说今 谈今论古

3. 带"谈"的字的成语

谈天说地 谈虎色变1 抵掌而谈

词语解释:指谈得很融洽。

2 谈空说有

词语解释:泛指闲谈、空谈。

3 谈笑风生

词语解释: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4 经验之谈

词语解释:言谈有实践作为根据、切实、可靠。

5 谈古论今

词语解释:从古到今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6 传为笑谈

词语解释:笑谈:笑话;笑料。流传开去成为人们谈笑的资料。

7 谈天说地

词语解释:指随便谈论,漫无边际。

8 泛泛之谈

词语解释:泛泛:浮浅不深入。一般化地泛泛地谈谈。

9 混为一谈

词语解释: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10 长谈阔论

词语解释:犹高谈阔论。

11 传为美谈

词语解释:美谈:人们津津乐道的好事。指传扬开去,成为人们赞美、称颂的事情。

12 高谈大论

词语解释:指不切实际的言谈、议论。

13 扪虱而谈

词语解释:扪:按。一面捺着虱子,一面谈着。形容谈吐从容,无所畏忌。

14 止谈风月

词语解释:止:只,仅。只谈风、月等景物。隐指莫谈国事。

15 一代谈宗

词语解释:谈宗:善于言谈,为世人所尊崇。指当代清谈大师。

16 迂谈阔论

词语解释:犹言高谈阔论。

17 谈古说今

词语解释: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18 谈古说今

词语解释: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19 谈情说爱

词语解释:指谈恋爱。

20 纸上谈兵

词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4. 带有谈字的成语

熬清守谈 避而不谈 并为一谈 不根之谈 不经之谈

长谈阔论 传为美谈 传为笑谈 促膝谈心 抵足谈心

东谈西说 夺其谈经 夺席谈经 耳食之谈 泛泛而谈

泛泛之谈 高睨大谈 高谈大论 高谈弘论 高谈阔论

高谈雄辩 高谈虚论 海外奇谈 混为一谈 混作一谈

家丑不可外谈 俭腹高谈 街谈巷说 街谈巷谚 街谈巷议

街谈巷语 经验之谈 举止言谈 谲怪之谈 侃侃而谈

空谈快意 夸夸而谈 夸夸其谈 款款而谈 阔步高谈

阔论高谈 老调重谈 老生常谈 里谈巷议 立谈之间

流口常谈 扪虱而谈 皮相之谈 欺人之谈 奇谈怪论

软谈丽语 识文谈字 说地谈天 说东谈西 说古谈今

说是谈非 谈不容口 谈霏玉屑 谈古论今 谈古说今

谈过其实 谈何容易 谈虎色变 谈今论古 谈空说幻

谈空说有 谈论风生 谈情说爱 谈若悬河 谈天论地

谈天说地 谈吐风生 谈吐生风 谈笑风生 谈笑封侯

谈笑有鸿儒 谈笑自如 谈笑自若 谈玄说妙 谈言微中

谈议风生 谈优务劣 谈圆说通 万口一谈 妄谈祸福

娓娓而谈 无稽之谈 巷议街谈 雄辩高谈 言谈举止

言谈林薮 一代谈宗 遗迹谈虚 游谈无根 迂谈阔论

止谈风月 抵掌而谈 纸上谈兵 邹衍谈天

5. 谈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谈虎色变 谈笑风生 谈笑自若 谈笑自如 谈何容易 谈空说有 谈天说地 谈言微中 谈不容口 谈过其实 ……还有……

谈古论今 从古到今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谈古说今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谈今论古 从今到古无所不谈,无不评论。

谈空说幻 指谈说佛理。

谈论风生 言谈议论活跃,有风趣。

谈若悬河 犹言口若悬河。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谈吐风生 谈话机敏风趣。同“谈吐生风”。

谈玄说妙 谈论玄妙的事理。

谈议风生 言谈议论活跃,有风趣。同“谈论风生”。

谈圆说通 论说权变之道。

谈优务劣 善于空谈而治理政务的能力很差。

6. 带论字的四字成语

1. 相提并论、

2. 议论纷纷、

3. 平心而论、

4. 奇谈怪论、

5. 论功行赏、

6. 不刊之论、

7. 一概而论、

8. 格杀勿论、

9. 无论如何、

10. 就事论事、

11. 谈古论今、

12. 高谈阔论、

13. 自有公论、

14. 长篇大论、

15. 论黄数白、

16. 齿牙余论、

17. 笃而论之、

18. 违心之论、

19. 笃论高言、

20. 纷纷议论、

21. 粲花之论、

22. 争论不休、

23. 议论英发、

24. 目睫之论、

25. 涩于言论、

26. 物论沸腾、

27. 尊酒论文、

28. 知人论世、

29. 成败论人、

30. 存而不论

7. 含说的四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包含有“说”字的成语』

“说”字开头的成语:(共33则) [s] 说白道黑 说白道绿 说长道短 说长话短 说长论短 说长说短 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说短道长 说东道西 说短论长 说地谈天 说东谈西 说古道今 说古谈今 说黑道白 说黄道黑 说好说歹 说好嫌歹 说今道古 说来话长 说来说去 说梅止渴 说亲道热 说千道万 说千说万 说时迟,那时快 说是道非 说三道四 说是弄非 说是谈非 说一不二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说嘴郎中

第二个字是“说”的成语:(共12则) [g]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h] 胡说八道 胡说白道 好说歹说 胡说乱道 花说柳说 横说竖说 [k] 口说无凭 [n] 能说惯道 能说会道 [z] 众说纷揉 众说纷纭

第三个字是“说”的成语:(共37则) [c] 痴人说梦 [d] 道东说西 代人说项 敦诗说礼 代为说项 道西说东 [f] 逢人说项 [g] 观眉说眼 [h] 话长说短 和颜说色 [j] 讲经说法 讲是说非 [k] 空口说白话 [l] 论长说短 论今说古 [m] 盲人说象 梦中说梦 [s] 说长说短 生公说法 说好说歹 说来说去 说千说万 善为说辞 [t] 谈古说今 谈空说幻 谈空说有 弹空说嘴 谈情说爱 谈天说地 谭天说地 谈玄说妙 谈圆说通 [w] 为人说项 [x] 现身说法 [z] 指东说西 指桑说槐 指山说磨

“说”字结尾的成语:(共40则) [b] 便辞巧说 稗官小说 不经之说 不刊之说 不容分说 不由分说 秕言谬说 [c] 长话短说 成事不说 [d] 道听涂说 道听途说 东谈西说 [e] 二话不说 [g] 诡言浮说 [h] 会道能说 好说歹说 花说柳说 横说竖说 胡诌乱说 [j] 家见户说 街谈巷说 家至人说 [k] 空费词说 [m] 谩辞哗说 门到户说 [n] 懦词怪说 能言快说 [q]千言万说 [x] 虚词诡说 虚废词说 [y] *辞邪说 异端邪说 郢书燕说 异闻传说 一隅之说 [z] 枝词蔓说 著书立说 着书立说 自圆其说 詹言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