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提前的成语有哪些?

2.子革对灵王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3.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的成语

4.形容准备好了的词语有哪些?

5.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磨砺以须,及锋而试的意思

6.形容一切都准备好了的成语有哪些?

7.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的翻译是什么

摩厉以须_摩厉以须通力以达

摩厉以须、枕戈待旦、未雨绸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高瞻远瞩、有备无患、万事俱备、厉兵秣马。

未雨绸缪 ?wèi yǔ chóu móu

释义: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不必要的事发生。

出处:《 诗经· 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例句: 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2.有备无患 ? yǒu bèi wú huàn

释义:旧意指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新意指有了备胎,就没有后患了。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例句: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3.万事俱备 ?wàn shì jù bèi

释义:比喻什么东西都准备好了。

出处:《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例句:他觉得他需要的信息现在几乎都有了,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厉兵秣马 ?lì bīng mò mǎ

释义: 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厉:通"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5.摩厉以须 mó lì yǐ xū?

释义: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待时而动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例句: 至是始得以间道生还之故迁拜拾遗,得居言路,摩厉以须。

6.枕戈待旦 zhěn gē dài dàn?

释义: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

出处: 《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例句: 我先前只知道武将大抵通文,当“枕戈待旦”的时候,就会做骈体电报,这回才明白虽是文官,也有深谙韬略的了。

形容提前的成语有哪些?

有哪些形容时机的成语

 时机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判断。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形容时机的成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摩砺以须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同“摩厉以须”。

 及时行乐 不失时机,寻欢作乐。

 临机应变 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乘其不备 乘:趁。利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机,去侵害对方。

 机不容发 比喻时机紧迫。

 当机立断 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

 时来运转 旧指时机来了,命运也有了转机。指境况好转。

 待时而动 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凿空投隙 指寻找时机、捏造罪名。

 时不可失 时:时机,机会;失:错过。抓住时机,不可错过。

 时无再来 时机错过,不会再来。激励人要抓紧时机。

 身不遇时 指没有遇到好的时机。

 见机而作 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

 鉴机识变 察看时机,了解动向。

 观机而作 等待时机然后行动。同“观机而动”。

 遭逢际会 犹言逢遇时机。

 相机而动 观察时机,看到适当机会立即行动。

 应运而生 应:顺应;运:原指天命,泛指时机。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钻天觅缝 比喻千方百计地寻找时机。

 乘其不意 乘:趁,因;意:猜想,意料。利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机动手。

 相时而动 观察时机,针对具体情况采取行动。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

 隐鳞藏彩 比喻潜藏起来,等待时机。

 事不宜迟 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

 间不容息 间:中间;容:容纳;息:喘息。中间都不容喘一口气。形容时机紧迫,不容延误。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失:错过。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

 不失时机 失:耽误,错过。时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

 磨砺以须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果熟蒂落 指果实成熟,果蒂自然脱落。也比喻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乘热打铁 比喻做事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当机立决 抓住时机,立刻判决。

 瓜熟蒂落 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指时机一旦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及锋而试 及:乘;锋:锋利,比喻士气高昂;试:试用。趁锋利的时候用它。原指乘士气高涨的时候使用军队,后比喻乘有利的时机行动。

 观机而动 时:时机。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时至运来 时机来了,运气也有了转机。指由逆境转为顺境。

 时不我与 我与:“与我”的倒装;与:等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的。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

 遵养时晦 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遭际不偶 指不遇合时机。

 千岁一时 犹千载一时。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时机。形容机会极其难得。

 随机应变 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千载一日 犹千载一时。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时机。形容机会极其难得。

 时乖运蹇 时:时运,时机;乖:不顺利;蹇:一足偏废,引伸为不顺利。时运不好,命运不佳。这是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观点。

 半青半黄 农作物还没有长好,青黄相接。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

 日中必湲 比喻做事应该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同“日中必彗”。

 时不再来 时:时机。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

 动不失时 时:时宜,时机。行动不失时机。指不做不切合时宜的事。

 适逢其会 适:正,恰好;会:时机。恰巧碰上那个机会或时机。

 遭逢会遇 犹言逢遇时机。

 摩厉以需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同“摩厉以须”。

 奇货可居 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千载一合 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时机。形容机会极其难得。同“千载一时”。

 时运不济 时机和命运不佳。

 时乖命蹇 时:时运,时机;乖:不顺利;蹇:一足偏废,引伸为不顺利。时运不好,命运不佳。这是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观点。

 磨厉以须 指磨刀以待。比喻作好准备,等待时机。亦作“磨砺以须”。

 遭遇际会 犹言逢遇时机。

 机不可失 机:机会;时:时机。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

 机不旋踵 形容时机短暂。旋踵,转过脚后跟。

 日中必彗 彗:晒干。太阳到中午正好晒东西。比喻做事应该当机立断,不失时机。

 遭遇运会 犹言逢遇时机。同“遭遇际会”。

 后发制人 发:发动;制:控制,制服。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

 趁热打铁 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钻洞觅缝 比喻千方百计地寻找时机。

 摩厉以须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待时守分 待:等待;时:时机;分:本分。为了等待好的时机而暂时安分守己。

 遭逢时会 犹言逢遇时机。同“遭遇际会”。

 适当其时 指恰巧遇上那个时机。

 春暖花开 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适逢其时 恰巧碰上那个机会或时机。同“适逢其会”。

 观衅伺隙 衅、隙:破绽、漏洞。探察对方的破绽、漏洞,以待时机。

 见几而作 几:通“机”,时机;作:行动。指抓住有利时机及时采取行动。

 风尘之会 风尘:比喻战乱;会:时机。指战乱发生之际。

 打铁趁热 比喻做事要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千载一时 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时机。形容机会极其难得。

 引而不发 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韬晦待时 指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

 遵时养晦 遵:遵循,按照;时:时势;晦:隐藏。原为颂扬周武王顺应时势,退守待时。后多指暂时隐居,等待时机。

 可乘之机 可以利用的时机。

 顺天应时 顺:顺从。应:适应。时:时机。指上要遵从天命,下要适应时机。

 投机倒把 利用时机,以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掺杂作假、操纵物价等方式扰乱市场,牟取暴利。

 遭际时会 犹言逢遇时机。

 遭逢不偶 指不遇合时机。

 遵养待时 指顺应时势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遭遇不偶 指不遇合时机。

 遭时不偶 指不遇合时机。 ;

子革对灵王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形容提前的成语有很多,比如未雨绸缪、磨砺以须、有备无患、防微杜渐、积谷防饥、练兵秣马、杅穿皮蠹、摩厉以须、防患未然、严阵以待、常备不懈、早为之所等。

成语解析:

一、未雨绸缪

解释: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出自:《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白话文:“到天上没下雨,剥些桑树根上皮,捆扎窗子和门户。”

示例: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

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事先准备

二、磨砺以须

解释: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摩以厉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白话文:“磨快刀子等待,王外出,我就将他杀了。”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做好等待的准备

近义词抖擞精神、磨刀霍霍

反义词临阵磨刀

三、有备无患

解释: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出自:《尚书·说命中》:“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白话文:“惟事,于是他有准备,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居安思危、积谷防饥、未雨绸缪

反义词临阵磨枪、江心补漏、贼去关门

四、防微杜渐

解释: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出自:晋·韦謏《启谏冉闵》:“清诛屏降胡,以单于之号以防微杜渐。”

白话文:“清杀屏投降的胡人,把单于的称号以防微杜渐。”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防萌杜渐、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以防万一

反义词江心补漏、养痈遗患、放任自流

五、积谷防饥

解释:储存粮食,防备饥荒。

出自:元·高则诚《琵琶记·谏父》:“又道是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白话文:“有道是抚养孩子代替老,积储粮食是为了防备饥荒。”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指储存粮食,防备饥荒

近义词有备无患、未雨绸缪、养儿防老

反义词亡羊补牢、贼走关门、江心补漏

百度百科-未雨绸缪

百度百科-磨砺以须

百度百科-有备无患

百度百科-防微杜渐

百度百科-积谷防饥

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的成语

子革对灵王

[作者] 左丘明 ? [朝代] 先秦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干溪,以为之援。

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

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戚柲,敢 *** 。”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

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干溪?”

标签: 叙事 寓理 文言文 其他

《子革对灵王》译文

楚灵王到州来冬猎,驻扎在颍尾,派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率领军队包围徐国以恐吓吴国。楚王驻扎在干溪,作为他们的后援。天下雪,楚王戴皮帽,穿秦国羽衣,翠鸟羽毛的披肩,豹皮鞋,握鞭而出。仆析父跟随着。子革晚上进见,楚王会见他,脱去帽子、披风,丢掉鞭子,和他谈话,说:“从前我们先王熊绎与齐国的吕伋、卫国的王孙牟、晋国的燮父、鲁国的伯禽同时事奉周康王,四国都有分赐的宝器,唯独我国没有。现在我派人到周室,要求将九鼎作为分赐绐我国的宝器,周王会给我吗?”于革回答说:“会给君王啊!从前我们先王熊绎在偏僻的荆山地方,柴车破衣,居于草野,跋涉山林,事奉天子,只有这桃木做的弓、枣木做的箭来供奉王室大事之用。齐,是周王的舅父;晋及鲁、卫,是周王的同母兄弟。楚国因此没有分赐到宝器,而他们都有。现在周室与上述四国都服侍君王,将会唯命是从,岂会吝惜九鼎?”楚王说:“从前我们的远祖伯父昆吾,住在许国旧地,现在郑国人贪图那里的田地有利,而不给我们。我们如果向他们要求,会给我们吗?”子革回答说:“会给君王啊!周室不吝惜九鼎,郑因岂敢吝惜田地?”

楚王说:“从前诸侯认为我国偏远而畏惧晋国,现在我们大力修筑陈、蔡、东、西不羹四个城邑,兵赋都达到兵车一千辆,你参与其事是有功劳的,诸侯会畏惧我们吗?”子革回答说:“会畏惧君王啊!单这四大城邑,已足以使人畏惧了,再加上楚国,岂敢不畏惧君王吗!”这时工尹路请示说:“君王命令破开圭玉装饰斧柄,冒昧请君王指示。”楚王进去察看。仆析父对于革说:“您,是楚国有声望的人,现在和君王说话好象回声一样应和,国家会怎么样呢?”子革说:“我磨快言语的刀刃以待时机,君王出来,我的刀刃就将砍下去了。”楚王出来,又接着谈话。左史倚相从面前小步快速走过,楚王说:“这个人是好史官,你要好好看待他。这个人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样的古书。”子革回答说:“下臣曾经问过他,从前周穆王想要随心所欲,走遍天下,要使天下都留有他的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作了《祈招》的篇来制止穆王的贪心,穆王因此能在祇宫寿终正寝。下臣问他诗句却不知道。如果问年代久远的事,他怎能知道?”楚王说:“你能吗?”子革回答说:“能。那首诗说:‘《祈招》的音乐和谐,表现了美德的声音。想起我们君王的气度,似玉,似金。保全百姓的力量,而没有象醉饱一样的贪心。”楚王作了一揖就进去了,有好几天,送上饭不吃,躺下睡不着,还是不能自己克制,以致遇到祸难。

孔子说;“古时有记载说:‘克制自己,回到礼仪上来,这就是仁。’说得真好啊!楚灵王如果能象这样,岂会在干溪受辱?”

《子革对灵王》注释

雨雪:下雪。

皮冠:皮帽。秦复陶:秦国赠的羽衣。翠被:用翠羽装饰的披肩。舄:鞋。

仆析父:楚大夫。

右尹:官名。夕:晚上谒见。

舍:放下。

熊绎:楚国始祖。

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齐、卫、晋、鲁四国的始祖。康王:即周康王,周王第三代。

四国:指齐、卫、晋、鲁。

鼎:夏、商、周三代视为传国之宝。

辟:同“僻”。荆山:楚人的发祥地,今湖北南漳县西。

筚路:柴车。蓝缕:破烂的衣服。

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棘木(酸枣木)做的箭。

共:同“供”。

齐,王舅也:周成王的母亲是姜太公的女儿。

昆吾:楚的远祖,曾住在许地。许:周初分封的诸侯国。

陈、蔡:本为周武王所封的诸侯国,后来为楚所灭。不羹:地名,有东西二邑。赋:指兵车。

四国:指陈、蔡、和东西不羹。

《子革对灵王》相关内容

解析作者:佚名  楚灵王乃是春秋后期一位极富争议的君主,乃楚庄王的孙子,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弟弟。楚康王死后,其幼子即位为君,当时担任执政官(令尹)的灵王趁国君...

《子革对灵王》作者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泰安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概述来自:)

左丘明的其它作品

○ 曹刿论战

○ 烛之武退秦师

○ 郑伯克段于鄢

○ 子鱼论战

○ 周郑交质

○ 左丘明更多作品

形容准备好了的词语有哪些?

弓调马服

比喻办任何事情,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出处:《荀子·哀公》:“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

摩厉以须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摩厉以需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同“摩厉以须”。

摩砺以须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同“摩厉以须”。

磨砺以须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摩以厉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未雨绸缪

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出处:《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引而不发

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出处:《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整装待发

整理好行装,等待出发。

磨刀不误砍柴工

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出处:林占财《森林中的远征》:“他很同情地说道:‘是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你们没有粮食怎么走这么远的路!”

未雨绸缪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胸有成竹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高瞻远瞩

有备无患

万事俱备

厉兵秣马

稳操胜券

胜券在握

万无一失

十拿九稳

百无一失

笃定泰山

必操胜券

百发百中

稳扎稳打

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磨砺以须,及锋而试的意思

胸有成竹 ?胜券在握 ?练兵秣马 ?万事俱备 ?摩厉以须

杅穿皮蠹 ?枕戈待旦 ?思则有备 ?有备无患 ?居安思危

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练兵秣马liàn bīng mò mǎ

训练士兵,喂饱战马。 指作好战斗准备。出自宋·苏洵《几策·审敌》:“将遂练兵秣马以出于实,实而与之战,破之易尔。”

摩厉以须mó lì yǐ xū

磨快刀子等待。 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杅穿皮蠹yú chuān pí dù

杅:饮水器。比喻事先充分准备,谋定而后行动。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则不出于四方。”

居安思危jū ān sī wēi

居,处于、处在;思,想、考虑;危,不安全。意为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泛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形容一切都准备好了的成语有哪些?

“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磨砺以须”,“及锋而试”的意思如下:

一、朝斯夕斯

1、拼音:[zhāo sī xī sī]。

2、释义: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形容求学勤奋而有恒心。

3、出处:《三字经》:“朝于斯,夕于斯。”

二、念兹在兹

1、拼音:[niàn zī zài zī]。

2、释义:指念念不忘某件事情。

3、出处:《尚书·大禹谟》:“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

4、近义词:念念不忘,形容牢记在心,时刻不忘。出自朱熹《朱子全书·论语》:“其言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

5、反义词:置之不理,意思是放在一边,不理不睬。出自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六回:“各人听了,反不以为是,就有说他是嫌钱多的,又有说他是愿贫不愿富的,邓仪卿种种置之不理而已。”

三、磨砺以须

1、拼音:[mó lì yǐ xū]。

2、释义:比喻预先做好准备,等待行动。

3、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摩厉以须;王出;吾刀将斩矣。”杜预注:“以己喻锋刃;欲自摩厉;以斩王之*慝。”

4、近义词:磨刀霍霍,原指磨刀声响亮。现形容敌方正在加紧活动。出自《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5、反义词:临阵磨枪,意思是到阵前要作战时才磨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做准备。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临阵磨枪’,也不中用!有这会子着急,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四、及锋而试

1、拼音:[jí?fēng?ér shì]。

2、释义:趁锋利的时候用它。原指乘士气高涨的时候使用军队。后比喻乘有利的时机行动。

3、出处:《汉书·高帝纪上》:“吏卒皆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4、近义词:捷足先登,比喻行动敏捷,首先达到目的。出自叶稚斐《吉庆图传奇·会赴》:“所谓秦人失鹿;捷足先登。”

5、反义词:坐失良机,意思是不主动及时行动而失去好机会。出自昭梿《啸亭杂录·木果木之败》:“若不审敌势,坐失良机,使兵心至于溃败。”

词语造句:

1、对于那段难忘的经历,他总是念兹在兹,时常梦见那条红纱巾。

2、他们和副总长,都“念兹在兹”,在尘埃中间和破纸旁边离不开。

3、我们的人民子弟兵磨砺以须,随时准备着抵御强敌。

4、每个人都应当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及锋而试,把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5、此后自当避免些无须必践的荆棘,养精蓄锐,以待及锋而试。

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的翻译是什么

1、万事俱备 [ wàn shì jù bèi ]

(1)释义: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准备好了。

(2)造句:学校运动会的准备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等明天早上八点开幕了。

(3)出处:《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摩厉以须?[ mó lì yǐ xū ]

(1)释义: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2)造句:至是始得以间道生还之故迁拜拾遗,得居言路,摩厉以须。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五

(3)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3、严阵以待 [ yán zhèn yǐ dài ]

(1)释义:整饬阵容,做好战斗准备,以迎击来犯之敌。

(2)造句:侦察员们在草丛中埋伏好,~,只等走私分子露出头来。

(3)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3章:“但是浙江公民代表请愿团还未启程北上,上海方面北军第四师整装待发的消息已传到浙江来。”

4、严阵以待 [ yán zhèn yǐ dài ]

(1)释义:整饬阵容,做好战斗准备,以迎击来犯之敌。

(2)造句:侦察员们在草丛中埋伏好,~,只等走私分子露出头来。

(3)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

5、胸有成竹 [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

(1)释义:原意是画竹子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后用以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成:现成。

(2)造句:我拿起笔来得意洋洋地做了起来,不到半个小时就做完了,胸有成竹在把试卷交上去。

(3)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解释:楚王出来,又接着谈话。左史倚相从面前小步快速走过,楚王说:“这个人是好史官,你要好好看待他。这个人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样的古书。”子革回答说:“下臣曾经问过他,从前周穆王想要随心所欲,走遍天下,要使天下都留有他的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作了《祈招》的诗篇来制止穆王的贪心,穆王因此能在_宫寿终正寝。下臣问他诗句却不知道。如果问年代久远的事,他怎能知道?”诗词名称:《子革对灵王》。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信仰:儒学。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的详细介绍:

一、《子革对灵王》的全文点此查看《子革对灵王》的详细内容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

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

以为之援。雨雪,

王皮冠,秦复陶,

翠被,豹舄,

执鞭以出,仆析父从。

右尹子革夕,王见之。

去冠被,舍鞭,

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_、王孙牟、燮父、禽父,

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

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

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

”对曰:“与君王哉!

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

筚路蓝缕,以处草莽,

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

齐,王舅也;

晋及鲁、卫,王母弟也。

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

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

岂其爱鼎?”王曰:

“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

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

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对曰:“与君王哉!

周不爱鼎,郑敢爱田?

”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

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

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

”对曰:“畏君王哉!

是四国者,专足畏也,

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__,

敢请命。”王入视之。

析父谓子革:“吾子,

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

国其若之何?”子革曰:

“摩厉以须,王出,

吾刃将斩矣。”王出,

复语。左史倚相趋过。

王曰:“是良史也,

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对曰:“臣尝问焉,

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

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

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

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

其焉能知之?”王曰:

“子能乎?”对曰:

“能。其《诗》曰:

‘祈招之__,式昭德音。

思我王度,式如玉,

式如金。形民之力,

而无醉饱之心。’”王揖而入,

馈不食,寝不寐,

数日。不能自克,

以及于难。仲尼曰:

“古也有志:‘克己复礼,

仁也。’信善哉!

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二、注解

雨雪:下雪。

皮冠:皮帽。

秦复陶:秦国赠的羽衣。

翠被:用翠羽装饰的披肩。

舄:鞋。

仆析父:楚大夫。

右尹:官名。

夕:晚上谒见。

舍:放下。

熊绎:楚国始祖。

吕_:齐、卫、晋、鲁四国的始祖。

康王:即周康王,周王第三代。

四国:指齐、卫、晋、鲁。

鼎:夏、商、周三代视为传国之宝。

辟:同“僻”。

荆山:楚人的发祥地,今湖北南漳县西。

筚路:柴车。

蓝缕:破烂的衣服。桃木做的弓,棘木(酸枣木)做的箭。

共:同“供”。周成王的母亲是姜太公的女儿。

昆吾:楚的远祖,曾住在许地。

许:周初分封的诸次国。

陈、蔡:本为周武王所封的诸次国,后来为楚所灭。

不羹:地名,有东西二邑。

赋:指兵车。

四国:指陈、蔡、和东西不羹。

三、赏析

楚灵王乃是春秋后期一位极富争议的君主,乃楚庄王的孙子,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弟弟。楚康王死后,其幼子即位为君,当时担任执政官(令尹)的灵王趁国君生病,亲手勒死了国君,自立为王。楚国历史上一直有王子弑君自立的传统:成王杀兄自立,穆王杀父自立,灵王则杀侄自立,三者都获得了大臣的承认,坐稳了江山;但是在《春秋》上,仍然不免被讥讽为乱臣贼子。

自从楚共王以来,楚国霸业日益衰落,晋国占据优势,吴国也强大起来。灵王即位后,与吴国多次交战,先后灭了陈、蔡两个华夏诸侯国,又修筑了东西不羹两座大城以威慑中原,终于在会盟中压倒晋国,重新成为霸主。从这个角度看,灵王可谓中兴之主。但是他的霸业完全依靠武力和威压,而不像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当年那样威德并用,中原诸侯大多心中不服,楚国国内也有大量不稳定因素。灵王不思采用怀柔手段稳固政权基础,反而再次出兵与吴国争夺徐国(今徐州一带),《子革对灵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时。

灵王率军驻扎在离徐国不远的乾溪,以狩猎为名,炫耀武力。看看他穿着的服装:皮毛做的帽子(皮冠),秦国赠送的羽衣(秦复陶),翠鸟羽毛做成的披风(翠被),豹皮做的鞋子(豹舄),手中还拿着鞭子。以上服饰极尽奢华,有楚国本土的特产,还有别的诸侯进献的宝物,充分显示了楚王作为霸主的威严。灵王一直以好大喜功著名,郑国名臣子产就曾指出此人虚荣心太强,未来难以善终。狩猎归来,大臣子革进见,灵王遂摘下帽子,脱下披风,放下鞭子,以示对大臣的尊敬。

这个子革是何许人也?不是楚国本土的大臣,而是从郑国来楚国“政治避难”的公子,原名郑丹,子革是他的字。春秋时代列国人才流动频繁,“楚材晋用”的例子很多,中原人才逃往楚国的也不少。子革作为一个落魄的公子,能够做到执政官的助手(右尹),显示了楚国任用人才的不拘一格。灵王接下来与子革的对话,则显示了对子革这一外国人的充分信任。

灵王对子革的问话很长,但精髓很简单:想要这个,想要那个,什么都想要,贪心不足而已。灵王首先回顾了自己的祖先对周王朝的巨大功勋(其实楚国在西周乃是不到百里的小国,远没有灵王吹的那么伟大),然后耿耿于怀地指出,齐国、晋国、鲁国、卫国都得到了周天子赐予的礼器,楚国却没有。如果现在派人向周天子索取礼器,天子会不会给?

子革回答:“肯定会给啊!我们楚国的祖先,勤劳勇敢那是没话说,可当时我们不是周天子的亲戚,天子就不拿我们当回事。今天可不一样了,周天子害怕我们,齐国、晋国、鲁国、卫国都服侍我们,大王您派人去要礼器,天子哪敢不给啊?”

这段回答很对灵王的胃口,于是他得寸进尺地继续问:许这个地方(即今天的许昌),原本是楚国祖先的伯父的封地(都过去一千多年的事情了,亏灵王还好意思拿出来说),后来郑国人占领了这片土地,不把它还给楚国。如果楚国现在派人去索取这片土地,郑国会不会给我们呢?

子革回答:“肯定会给啊!周天子都不敢不给我们礼器,郑国怎么敢不给我们土地啊?”

灵王听了这两个回答,简直是心花怒放,欲望继续膨胀,于是又问道:原先晋国称霸中原,是因为晋国离中原比较近,我们楚国离中原比较远。现在我们在中原建立了陈、蔡、东西不羹四座大城,都可以出动一千辆兵车,诸侯应该害怕我们了吧?

子革回答:“肯定会害怕啊!这四个城池的兵力足够威慑诸侯了,何况还有楚国本土的兵力呢?谁敢不害怕大王啊!”

至此,灵王的自信心和欲望已经膨胀到极点,幸亏工匠进来请求他去观看玉器的制作,否则真是难以想象,接下来他还会提出多么天真的问题。

灵王以上的问题,有许多失礼的地方。子革是郑国人,郑国是周朝的同姓,又是华夏诸侯。灵王不仅大大咧咧地问他割让郑国土地的问题,还公然提出要威逼周天子、镇压华夏诸侯,丝毫不顾及子革作为郑国人的感情,只能说明他已经被欲望蒙住了眼睛。楚国当时的国力强盛,可以做到威慑周朝和其他诸侯,但灵王提问的口吻如同想要糖果的小孩子,实在不是一个霸主应有的作风。汉朝的汲黯曾讽刺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楚灵王则是赤裸裸的“外多欲”,连行仁义的幌子都懒得打一下。

灵王的欲望和子革的逢迎,果然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大臣析父趁灵王不在,对子革抱怨道:“您是在我们楚国很有名望的人,现在大王问你话,你只知道唯唯诺诺,我们国家该怎么办啊?”子革胸有成竹地回答:“我刚才是在磨刀子呢,等一会大王出来,我的刀刃就要砍下来啦!”先秦时的思想家并不崇尚犯言直谏,而是崇尚温和委婉的讽谏,晏子、邹忌、孟子等均是讽谏的典型。可惜后世的谏官大多贪图名垂青史,以犯上为荣耀,以直谏为正道,已经远远偏离了孔子赞许的劝谏之道。

灵王从工匠那里出来了,这时,楚国的史官倚相正好经过。灵王就指着倚相说:“这是我们楚国的良史啊,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古书。”《三坟》《五典》是三皇五帝的书,《八索》是关于八卦占卜的书,《九丘》则是关于九州地理人情的书。灵王得意洋洋地引用这些书名,大概不是为了称赞倚相的博学,而是为了炫耀楚国的人才众多,间接说明自己这个国王的伟大。可这正好给了子革一个“下刀子”的机会。

子革不屑地说:“我曾经问倚相,周穆王在位的时候喜欢到处游玩,大臣祭公作了一首《祈招》之诗以克制穆王的欲望,结果穆王果然没有遭到祸乱,得到了善终;倚相居然不能背诵《祈招》,这算什么博学啊?”(其实子革只是找一个由头罢了,倚相并不一定就不会背诵那首诗)灵王一听,果然来了兴致,就要子革把《祈招》背诵给他听。子革就背诵道:

“司马祈招多么和悦安详啊,向人民传播大王的德音。想我们大王的德行,就像美玉,又像黄金。他有限度地使用民力,没有酒足饭饱之心。”

——这首诗的意思是,君主应该按照人民能够承担的限度来使用民力,不要用民力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样的君主才算是具备金玉一样的德行,他的德行才会被天下的人民传诵。“无醉饱之心”,与刚才灵王欲壑难填、贪求利益的心态相比,是多么格格不入啊!用孔子的话说,这首诗就讲了四个字:“克己复礼”。

楚灵王虽然被欲望冲昏了头脑,却不失为一个聪明人,很快理解了子革的意思。他向子革作揖表示感谢,回到休息的地方,当天就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我们知道,一个人克制欲望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这种心神不宁的情形,一个普通人克制一下烟瘾、酒瘾尚且如此,何况一国之君克制权力欲?结果很悲惨,虽然子革的谏言打动了灵王,灵王却无法克制自己。第二年,楚国内部就爆发了政变,穷兵黩武的灵王被废黜,其弟登基为王,众叛亲离的灵王最后在荒野自杀,这就是一代霸主的下场。

春秋时期的霸主,能够善终的不多,像灵王这样身死而为天下笑的却不少。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后因为宠信佞臣,饿死在床上,死后齐国有五世之乱;秦穆公是秦国最贤明的君主,却因为利令智昏而多次败于晋国,子孙三百年不能出函谷关一步;晋厉公在鄢陵击败楚军,独霸中原,几年之后就被卿大夫杀死,只有一辆牛车陪葬;吴王夫差先后打败齐、晋、楚,却死在自己的手下败将越王勾践手里,吴国随之灭亡。《诗经》有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是说越到后面难度越大,而是说成功的人心态会有变化,一旦欲望膨胀起来,就算想保全身家性命都不容易,谈何建功立业?

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复礼,就是要符合周礼的规定。一旦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则天下纷纷扰扰都归于自己的仁心,不再会有欲壑难填的苦恼,也不会再有自取灭亡的冲动。可惜后世的理学家把“克己复礼”四个字理解成了“存天理,遏人欲”,最终变成了片面空谈性理,消灭人的正常欲望,与孔子和先秦其他哲人的本意相去甚远。

四、译文

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使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帅师围徐以惧吴。楚子次于乾溪,以为之援。

楚灵王到州来冬猎,驻扎在颍尾,派荡侯、潘子、司马督、嚣尹午、陵尹喜率领军队包围徐国以恐吓吴国。楚王驻扎在乾溪,作为他们的后援。

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执鞭以出,仆析父从。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_、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

天下雪,楚王戴皮帽,穿秦国羽衣,翠鸟羽毛的披肩,豹皮鞋,握鞭而出。仆析父跟随着。子革晚上进见,楚王会见他,脱去帽子、披风,丢掉鞭子,和他谈话,说:“从前我们先王熊绎与齐国的吕_、卫国的王孙牟、晋国的燮父、鲁国的伯禽同时事奉周康王,四国都有分赐的宝器,唯独我国没有。现在我派人到周室,要求将九鼎作为分赐绐我国的宝器,周王会给我吗?”

对曰:“与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楚是以无分,而彼皆有。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

于革回答说:“会给君王啊!从前我们先王熊绎在偏僻的荆山地方,柴车破衣,居于草野,跋涉山林,事奉天子,只有这桃木做的弓、枣木做的箭来供奉王室大事之用。齐,是周王的舅父;晋及鲁、卫,是周王的同母兄弟。楚国因此没有分赐到宝器,而他们都有。现在周室与上述四国都服侍君王,将会唯命是从,岂会吝惜九鼎?”楚王说:“从前我们的远祖伯父昆吾,住在许国旧地,现在郑国人贪图那里的田地有利,而不给我们。我们如果向他们要求,会给我们吗?”

对曰:“与君王哉!周不爱鼎,郑敢爱田?”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子与有劳焉。诸侯其畏我乎?”对曰:“畏君王哉!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子革回答说:“会给君王啊!周室不吝惜九鼎,郑因岂敢吝惜田地?”楚王说:“从前诸侯认为我国偏远而畏惧晋国,现在我们大力修筑陈、蔡、东、西不羹四个城邑,兵赋都达到兵车一千辆,你参与其事是有功劳的,诸侯会畏惧我们吗?”子革回答说:“会畏惧君王啊!单这四大城邑,已足以使人畏惧了,再加上楚国,岂敢不畏惧君王吗!”

工尹路请曰:“君王命剥圭以为__,敢请命。”王入视之。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这时工尹路请示说:“君王命令破开圭玉装饰斧柄,冒昧请君王指示。”楚王进去察看。仆析父对于革说:“您,是楚国有声望的人,现在和君王说话好象回声一样应和,国家会怎么样呢?”子革说:“我磨快言语的刀刃以待时机,君王出来,我的刀刃就将砍下去了。”

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对曰:“臣尝问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王是以获没于祗宫。臣问其诗而不知也;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

楚王出来,又接着谈话。左史倚相从面前小步快速走过,楚王说:“这个人是好史官,你要好好看待他。这个人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样的古书。”子革回答说:“下臣曾经问过他,从前周穆王想要随心所欲,走遍天下,要使天下都留有他的车辙马迹。祭公谋父作了《祈招》的诗篇来制止穆王的贪心,穆王因此能在_宫寿终正寝。下臣问他诗句却不知道。如果问年代久远的事,他怎能知道?”

王曰:“子能乎?”对曰:“能。其《诗》曰:‘祈招之__,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楚王说:“你能吗?”子革回答说:“能。那首诗说:‘《祈招》的音乐和谐,表现了美德的声音。想起我们君王的气度,似玉,似金。保全百姓的力量,而没有象醉饱一样的贪心。”

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

楚王作了一揖就进去了,有好几天,送上饭不吃,躺下睡不着,还是不能自己克制,以致遇到祸难。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

子说:“古时有记载说:‘克制自己,回到礼仪上来,这就是仁。’说得真好啊!楚灵王如果能象这样,岂会在乾溪受辱?”

五、左丘明其他诗词

《曹刿论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相同朝代的诗歌

《采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虞师晋师灭夏阳》、《郑伯克段于鄢》、《曾参烹彘》、《智子疑邻》、《师旷撞晋平公》、《滥竽充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子革对灵王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