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和熊掌的寓意故事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寓言小故事

2.鱼和熊掌是指什么

3.什么叫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4.为什么说“鱼翅和熊掌不可兼得”

5.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下一句是什么?

鱼与熊掌_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典故来源

下一句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句话出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百度百科-鱼我所欲也

鱼和熊掌的寓意故事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寓言小故事

不是成语

成语是鱼与熊掌

鱼与熊掌

yú yǔ xióng zhǎng

[释义] 语本《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比喻俱为所欲,难于取舍之物。

鱼和熊掌是指什么

 要想得到鱼要去水里捞鱼,而要想得到熊掌要去山上打猎,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得到,所以熊掌和鱼不能兼得。这个故事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我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更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用;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什么叫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出自孟子的《鱼我所欲章》,鱼是水里的动物,熊掌是熊的脚掌。这里的鱼和熊掌用的是它们的比喻意,生是我所要的,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一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为什么说“鱼翅和熊掌不可兼得”

意思:要么选择鱼,要么选择熊掌,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寓意:比喻俱为所欲,难于取舍之物。选择不能优柔寡断,有舍有得,更为珍贵。

读音:yú hé xióng zhǎng bù kě jiān dé?

熊掌:熊的脚掌,熊掌比鱼更珍贵、味道更美。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

出处:《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翻译:鱼我也想要,通常我也想要,如果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要放弃鱼而选择熊掌。

扩展资料

《孟子·告子上》原文节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翻译:

鱼我也想要,熊掌我也想要;如果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要放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我想要,正义我也想要;如果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要舍弃生命选择正义。

我当然想要生命,但是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偷生;我当然厌恶死亡,但是我讨厌的事情比死亡更可怕,所以即使是灾祸也不想着去躲避。

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下一句是什么?

原句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原因是熊好吃鱼,它的方法就是用手掌拍击河里的鱼,使他被击到岸边,一只熊刚好抓到一只鱼的时候,有个猎人出现,袭击并捕猎熊。就可以鱼和熊掌兼得了。

其实孟子原话的本意并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如果认清“鱼”和“熊掌”指的是什么,如果是你力所能及的,只要想些办法,通过努力是可以都能兼得的。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告子上》中的《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翻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扩展资料:

《鱼我所欲也》赏析:

第一层(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到“舍生而取义者也”),作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论点。第一句话是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第二句话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这是对本文论点的进一步分析论证,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得出结论,其实都有向善之心,“义”字本就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百度百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百度百科-《鱼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的下一句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一、出处

春秋时期孟子的《孟子·告子上》之《鱼我所欲也》。

二、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

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用;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二、赏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三、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kē),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百度百科:鱼我所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