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2.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

3.见微知著解释意思

4.见微知著,明察秋毫。法眼岂容博大雾? 袖手旁观,心中有数。难越雷池迈半步! 整段话是什么意思?

识微知著,雕文织采_识微知著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指见到事物的一点苗头,就能料到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拼音

见微知著的拼音是jiàn wēi zhī zhù。

二、近义词

1、原始见终:考察事物的开端而预见到它的结果。

2、因小见大:从小地方、小事情上可以看出大问题。

三、反义词

1、管中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2、窥豹一斑:比喻只看到局部,而不见全部。

四、出处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见微知著的造句

1、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这是学生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

2、同行们能见微知著,但一般公众往往会忽视底层构造。这是因为公众对专业知识不够了解的原因。

3、本篇文章没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缺乏立意的新颖和深刻。因此,人们都不是很喜欢这篇文章。

4、科学家十分了不起,搞科研时见微知著,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人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见微知著,了解事物的全貌,领悟其中的深意。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见微知著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

该成语的意思是指见到细微的苗头,就能预知事物发展的方向。能透过微小的现象看到本质,推断结论或结果。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中文名

见微知著

拼音

jiàn wēi zhī zhù

近义词

原始见终、因小见大

反义词

以偏概全、坐井观天

成语出处

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见微知著”。

成语故事

故事一

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辛年少时,天资聪颖,气力过人,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他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但到了统治后期,王朝生活渐渐变得奢靡。一天,大臣箕子向帝辛汇报工作,看到帝辛的生活出现了一点小变化,帝辛正在使用一双象牙筷子。

箕子联想了很多,他认为:用象牙筷子吃饭就一定不肯用陶土粗制碗具,必将用犀牛角或玉做成杯盘;餐具改变了,食品也会随之改变,盛的不可能是豆菽青菜,肯定会进一步升级到山珍海味,珍禽异兽将成盘中之物;食物改变了,将不满足穿着,麻布为衣将不再流行,朝中之人进而会穿绫着缎;穿着改了,下一步将造豪华的车子,建高阔殿宇楼台,追求享乐。如此下去将一发不可收拾,腐败之风会很快盛行起来。

后来正如箕子所料,商朝出现了“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如此昏庸残暴,难怪最后会被西周所灭。后人也将帝辛称为纣王,意为残暴的帝王。

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把箕子这种联想,说成“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故事二

楚汉相争时期,韩信的谋士蒯通曾经劝告韩信背汉自立,韩信不听,最终为吕后所杀,追悔莫及。然而,他的智谋也可谓“流泽深远”了,数百年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陈宝应那里找到了知音。只是陈氏所用不当,成了自取灭亡之道。

梁武帝末年,发生了“侯景之乱”。当时,名士虞寄正在梁朝廷内做官,当京城被侯景攻陷后,虞寄便逃回到家乡。后来,他的朋友张彪往临川,强请虞寄与之同行,不料中途发生变故,虞寄便被劫持到晋安郡(治今福建福州)。其时,占据福建地区的是豪强陈宝应。陈宝应听说虞寄有才,便将他留在自己手下。陈霸先起兵,虞寄劝陈宝应响应,陈宝应从之,后来,朝廷要召虞寄为和戎将军、中书侍郎,陈宝应爱虞寄之才,便以道路险阻为由,留住他不放。[4]

陈宝应是地方上的豪强,其家为闽中四姓之一,势力十分强大。他的父亲陈羽,有才干,为郡中雄豪。萧梁之时,晋安郡数次发生反叛朝廷的事情,陈羽先为叛乱的煽动者与参与者,后又为官军向导,帮助镇压叛乱,因此掌握了一郡的兵权。梁末陈初,地方豪强势力崛起,朝廷对他们控制不住。陈羽自觉年事已高,便将郡守之位传给儿子陈宝应。

陈宝应大权在握,渐渐地生出了反叛之意。对此,虞寄已经有所察觉,他多次利用一切机会,向陈宝应暗示叛逆必亡的道理,但陈宝应都当做耳旁风。有一次,陈宝应让左右之人为他念《汉书》,他自己斜卧在床上闭目聆听。正好念到《蒯通传》中的蒯通劝韩信造反一节,只听人念道:“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陈宝应听到这里,猛地坐起来,连声称赞说:“蒯通真是智士。”

虞寄听了他的话,知道陈宝应的心思,便严肃地说:“蒯通在韩信身边,一番话使郦食其丧生,又一番话使韩信骄狂,使得二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算得上什么智谋之士!”陈宝应虽口上没说什么,心里却不高兴。虞寄察知道陈宝应反意已定,自己劝也无用,为避免陈宝应祸及于己,便辞别陈宝应在东山寺中隐居。陈宝应多次派人前来请他,他都推说脚有病,不能走。陈宝应认为虞寄佯装,便派人在他的屋外放了一把火,告诉下人说,只要虞寄躲避,便说明他能走,立即将他带来。放火以后,眼看着燃着了虞寄的卧室,亲近之人都劝虞寄避一避,虞寄说:“生死有命,我能逃到何处?”仍坚卧不动。放火的人见虞寄没有动静,只得将火扑灭,返回去复命。陈宝应这才认为虞寄真的有脚病,没有什么用处,不再强求他了。

后来,陈宝应果然举兵造反,被朝廷军队打败。那些与陈宝应有关系的人全都受到株连,只有虞寄免于祸难。[4]

成语寓意

见微知著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微小的细节,预知趋势的智慧。要学会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样,通过发现微小的不足而采取措施改正,避免酿成大祸。要改正就事论事、浅尝辄止的做法,提高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这需要长期读书学习,积累古今中外的知识,提升“见微知著”的能力。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连动式;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示例运用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弭兵》:“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准今,见微知著。”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什么?

见微知著jiàn wēi zhī zhù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见微知著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出自:《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示例: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准今,~。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弭兵》

近义词:原始见终、因小见大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见微知著的英文翻译

以下结果由译典通提供词典解释

1.

from the first small beginnings one can see how things will develop; from one small clue one can see what is coming; a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to recognize the whole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the part

见微知著解释意思

见微知著

释 义

微:隐约(微小);著:明显。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

出 处

《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宋·苏洵《辨奸论》: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示 例

上揆天道,下察民情,酌古准今,~。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弭兵》 现代文造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用 法

作谓语、宾语。指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注 释

“见微知著”的“微”是微小的意思。但如何能见微知著而又不以偏概全呢?“微”是在此条件下的微小,即对这“微”所在的整体的影响小,要“知著”,就需一个条件,在这个条件下,原来的“微”已经由原来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转换为主要方面了,因此能“知著”。因此,要避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就需时刻关注周围的事物,一旦发现哪个事物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了,就必须马上做出判断,以免延误时机。

近义词

原始见终、因小见大、可见一斑

反义词

愚昧无知、愚不可及、束手无策、管中窥豹

总而言之就是,看到一件事的小部分就能知道它的其他,是褒义词

见微知著 (成语)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语本《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著,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班固《白虎通·情性》:“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於事,见微知著者也。”

出处

《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宋·苏洵《辨奸论》: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见微知著”

一天,箕子到帝辛(即后世所称纣王)那里汇报工作,偶然看到帝辛的生活出现了一点小变化,这个细节在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箕子的见识非同一般,他见此情景真可谓诚惶诚恐,大惊失色,那这是一个怎样的细节令箕子如此呢?箕子所看到的其实就是帝辛用了一双象牙的筷子,大家都知道象牙筷子无疑是很奢侈的,在中国,大象是极其罕见。但是帝辛作为天下之主,用这样一双筷子不是太正常不过了吗,哪个帝王不是披金戴玉,才能章显不凡呢?箕子又何必如此大惊小怪呢?原因就在于帝辛早期是非常朴素的。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后来果不其然如箕子所料,朝歌出现了“酒池肉林”、“炮烙之刑”。如此的昏庸残暴,难怪最后会被西周所灭。

——对于帝辛这方面的事迹,另有不同看法认为,此事是春秋战国之时所杜撰,详见竹书纪年、尚书等古籍。

见微知著,明察秋毫。法眼岂容博大雾? 袖手旁观,心中有数。难越雷池迈半步! 整段话是什么意思?

见微知著意思如下:

见微知著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该成语的意思是指见到细微的苗头,就能预知事物发展的方向。能透过微小的现象看到本质,推断结论或结果。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见:本义是看到、看见,特指平视。用作名词时表示看法,见解。由本义引申,“见”又有接触、遇到的意思,也有看得出,显得出的意思,还有会见、见面的意思。

微读作wēi,形声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隐蔽、隐匿。引申有秘密地、侦察、精妙深奥、昏暗不明、细小、少、衰落、无等意思。著(读音:zhù、zhuó、zhe、zhāo、zháo)是一个汉字。

知的本义是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后引申为经验,常识,真理;又引申为聪明的,有战略的,觉悟的;由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引申为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又由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引申为管理,主持。

成语寓意

见微知著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微小的细节,预知趋势的智慧。要学会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同样,通过发现微小的不足而采取措施改正,避免酿成大祸。要改正就事论事、浅尝辄止的做法,提高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这需要长期读书学习,积累古今中外的知识,提升“见微知著”的能力。

意思是:

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微:隐约;著:明显),具有认识到事物真相的敏锐深邃的眼力(法眼:佛教指能认识到事物真相的眼力,泛指敏锐深邃的眼力),哪能被大雾所遮蔽、迷惑。遇事袖手旁观(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自己以为精明,耍心眼(“心中有数”原指对情况和问题有基本的了解,处理事情有一定把握。这时是所谓的“心中有数”),结果是缺乏创新精神,固步自封,不敢向前迈步(“难越雷池迈半步”由成语“不越雷池”“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来,成语愿意是比喻不〈或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形容拘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