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僧命达”什么意思? 原句是“文章僧命达”是什么意思?

2.杜甫的“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什么意思?

3.文章憎命达什么意思

4.文章憎命达是什么意思?

5.“文章憎命达”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6.蒲松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清代词作鉴赏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全诗_文章憎命

杜甫《天末怀李白》诗言: “文章憎命达,魉魅喜人过。”

这一联句,既是对李生平遭际的感慨,也是杜自身坎坷的写照。

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今人所谓的“文章乃寂寞之道”意思与之相近。

“僧命达”什么意思? 原句是“文章僧命达”是什么意思?

杜甫认为李白同屈原(冤魂)命运相似。叫以用“应共冤魂语”。

天末怀李白

[唐]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译文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令我惦念不已。

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

创作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

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

注释

⑴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处边塞,如在天之尽头。当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⑵君子:指李白。

⑶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⑷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

⑸命:命运,时运。文章:这里泛指文学。这句意思是: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⑹魑(chī)魅:鬼怪,这里指坏人或邪恶势力。过:过错,过失。这句指魑魅喜欢幸灾乐祸,说明李白被贬是被诬陷的。

⑺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从永王李璘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应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

⑻汨(mì)罗:汨罗江,在湖南湘阴县东北。

杜甫的“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什么意思?

是“文章憎命达” 杜甫的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是杜甫怀念李白的诗二人分手以后再未见面。杜甫钦仰李白的诗才与人才,曾多次写诗表示深深的思念之情。“安史之乱”末,李白因报国心切,参与了永王的幕府,结果被卷入政治漩涡,他个人惨遭流放。对于李白的不幸遭遇,杜甫深感痛心,深秋在即,担心和痛心促使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诗的第三联:“文章憎命达”,和“痛苦出诗人”的意思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在说太过一帆风顺的人,由于生活的积淀少,思虑浅,因而不容易写出好的作品;而生活中饱受挫折与磨难的人,反而能够在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中受到启发,有所领悟,好的作品便随之产生。这句话既是对天才诗李白诗人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他的安慰,更是杜甫本人对生活哲理的一种认知与揭示。

文章憎命达什么意思

字面上的解释是:命太好的人写不出好的文章,地狱里的鬼怪喜欢人们犯过错,(死后下地狱).实际上是杜甫当时的愤激之词:有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却遭逢乱世,壮志难酬.没想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却写出不少作品,诗名大振.下句也可以理解为对朝中小人任用庸才的讽刺

文章憎命达是什么意思?

憎命达意思是憎恶命运通达。

请点击输

1、憎命达意思是憎恶命运通达。

2、语出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文章憎命达,意为有文的人总是薄命遭忌,或者说是好文章憎恶命运的通达,只有坎坷的生活经历才能写好文章。

3、杜甫《天末怀李白》原诗为: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4、白话译文为:

凉风飕飕从天边刮起,不知此时你心境怎样。鸿雁捎的消息何时到?只恐江湖秋水多风浪。文卓绝薄命遭忌恨,山精水怪喜吞过路人。相比你会与屈原共语,投诗汩罗江诉不平事。

《天末怀李白》介绍:

《天末怀李白》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为思念李白的诗作。该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天末怀李白》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

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文章憎命达”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问题描述:

如题!

解析:

语出杜甫《天末怀李白》

文章憎命达:意谓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

魑魅喜人过:意谓山精水鬼在等着你经过,以便出而吞食,犹“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具体鉴赏请看:

注释:

汩罗:汩罗江,屈原自沉处,在今河南省汩罗市。

简析:

杜甫的怀人诗,写得最多最好的,除怀妻、怀兄弟的以外,就数怀李白的了。诗人设想李白会去汩罗江吊念屈原,并想到他会投诗以寄托心中的痛苦。但李白当年并未去过汩罗。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欲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吟诵全诗,如展读友人书信,充满殷切的思念、细微的关注和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情,反复咏叹,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孙艺秋 王启兴)

蒲松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清代词作鉴赏

天末怀李白①

杜 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②。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③。

①天末:天尽头。这里指夜郎。当时李白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②过:经过。此句说山林鬼怪喜欢有人经过成为它们的食物。

③汨罗:汨罗江。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以“凉风”起兴,自然引出对李白的怀念。“凉风”为全诗奠定了凄凉、悲苦的感情基调。凉风乍起,急切地问远方友人“君子意如何”,表现出关切的心情。友人遇赦,急盼音讯,所以问“鸿雁几时到”;远涉江湖,风波险阻,所以忧虑“江湖秋水多”。这几句诗结合眼前景物和李白的处境,具体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2)前一句是说文才出众者往往遭遇坎坷,后一句隐喻李白流放夜郎是遭小人险害。这两句诗表现对李白身世的同情。这两句议论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共同的悲剧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寄王如水

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鳃,飞鸿铩羽,同吊寒江水。见时相对,将从何处说起?

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消磨如此。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耳。

-----蒲松龄

读此词,不仅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而且最好能与作者的《聊斋志异》中《叶生》、《司文郎》等讽刺科举制度的结合起来阅读、比较。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为何对科举制度既如此刻骨仇恨、激烈抨击,又屡败屡考,直至七十一岁得贡生而始罢。词写于康熙十七年(1678),蒲松龄又一次在济南乡试落第之后。王如水是作者的同乡朋友,当时他也未能考中。词的开头两句以悲愤领起,直斥主考官人老昏愦,埋没人才。“天孙”本指织女星。民间每年七夕,年轻妇女有向织女“乞巧”之传统。唐柳宗元曾借题发挥,写《乞巧文》向天孙乞求处世做官的诀窍。词人活用此意,以“天孙”代指主考官。“蕊宫”即蕊珠宫,此指考试放榜之地。“抱玉卞和”用《韩非子·和氏篇》的典故,比喻自己和王如水如美玉蒙尘,怀才不遇,伤心欲绝。“病鲤暴鳃”,据《辛氏三秦记》云,黄河龙门下游,有大鱼云集,跃过龙门者化为龙,跃不过者则点额暴鳃。“飞鸿铩羽”言鸿雁羽毛摧落,不能奋飞。此二句活用《拜侍郎上疏》“铩羽暴鳞,复见翻跃”句意,以鲤鱼和鸿雁比拟自己和王如水,两人科场失意,名落孙山,悲从中来,见时相对无言,只有默默地在寒江边凭吊自己悲惨的命运。上片以落第后的不满和郁闷结束。

下片继续悲愤难平之意,叹恨自己因求取科举功名而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一身傲骨如今竟然消磨殆尽。但为生活又不得不继续参加科考。“肮脏”,刚直倔强貌,汉赵壹《疾邪诗》之二:“伊优北堂上,肮脏倚门边。”不得误作污秽不洁解。伤心之余作者不由得又一次怒斥、痛呼:“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恃。”主考官都是迂腐的冬烘先生,他们品评文章的标准只有鬼才知道。纵然文才盖世,做文章也是天憎达命的事,又何足依恃!“冬烘”,嘲讽人糊涂迂腐。事见王定保《唐摭言》:唐朝郑薰主持考试,误以为颜标是鲁公颜真卿的后代,把他取为状元。故时人写诗嘲笑说:“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憎命文章”,用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句意。可是骂归骂,恨归恨,最后作者还是要面对现实,参加科考。以下五句,语意极为辛酸。言自己还是要手不释卷,孤影昏灯,在冷落寂寞的书斋里苦读冥思。因为自己还是红尘中人,尚不能超凡脱俗,姑且只能如此而已。末两句系借用晋阮咸的话。据《晋书·阮咸传》,民间以七月七日曝晒衣服。阮咸看到北邻阮家盛晒衣服,锦绮粲目,于是也持竿挂粗布短裤曝晒。人怪而问之,他回答道:“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词以此结束,既 *** ,又慰人,兼顾词题“寄王如水”意。可谓满纸悲愤语,一腔辛酸泪。

这首词艺术上很有个性,词风有如散曲,笔锋随情绪而走。言词辛辣,直言不讳,情绪激烈,鞭辟入里。悲愤之语发自内心,真情实感,处处显现,所思所想,可以捉摸。对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创作不失为一份重要的原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