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中指的之是什么意思?急需 谢谢!

2.四方之志的文言文解释

3.以"四方"两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4.人生有四方之志的译文

5.志在四方的典故

四方之志的意思_四方之志

行己有耻:自己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能够约束自己;

使于四方:一生以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使命;

不辱君命:不做一个君子不该做的事;

可谓上矣:这样的人才是真君子。

扩展资料

行己有耻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很讲究“耻”,耻即行己有耻,做人做事有所不为。

《论语》中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羞耻心是做人的底线,是道德自律的基础,有耻才能有所不为。人而无耻,就会无所不为。人不可以无耻。

孔子提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行己有耻”。把这种精神概括为“为己、有耻”。孟子又进一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说明了性和道,人道和天命的关系。道的基础在性,循性而行就是道。

性通天人;性是人之所有,属人;而又是天所赋,亦属天。所以道本于天而存乎人,此道是人道,同时亦是天道,天道和人道合一。行己有耻,道德自律,不只是出于道德良心的要求,同时也是事天立命,天命的要求。中国人的道德自律,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道德传统。

知耻,是中国人道德的基础,也是道德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根本问题之一。我认为,人们之所以有道德沦丧,世风浇薄的忧虑,重要的原因在于知耻的缺失。弘扬知耻精神,就是重建中国人的道德自觉,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也是提高中国人整体的人文水平文化自觉的根本。

参考资料:

谈“行己有耻”——人民网

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中指的之是什么意思?急需 谢谢!

指远大的志向

1、《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2、《旧唐书·李靖传》:“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

3、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姜氏曰:‘知公子有四方之志,特具一杯饯行耳。’”

4、明 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以愚意度之,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不敢展足,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

四方之志的文言文解释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晋公子重耳到达齐国,齐桓公为他娶妻,还给了他八十匹马。公子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好,想安定下来。跟随他的人认为这样不行,准备离开齐国。几个人在桑树下商量,被婢女听到并告诉了公子的妻子姜氏。姜氏把婢女杀了,跟公子说:“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即“您有远大的志向,听到你们话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公子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走吧,怀恋妻子,贪图安逸,确实败坏您的名声。”公子不愿意。于是姜氏就和公子的舅舅子犯商量,把公子灌醉,然后用车把他拉走了。

以"四方"两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孔子第五代孙孔穿,字子高,出游赵国(今河北省南部一带)。在赵国,他和赵胜(即平原君)门下的宾客邹文、季节两人交了朋友。因孔穿要回鲁国了,与诸位告辞。告别后,邹、季两人上路相送,一直送了三天,陪着走了不少路,总是恋恋不舍。临别的时候,邹文、季节难过得流下眼泪,而孔穿只是躬身向他二人轻轻作一揖,就转身而去,各自回去了。与孔穿同行的人就问:先生您和邹文、季节相处挺好,因为离别,他们二人皆有恋恋不舍之意,为不知以后什么时候能够再度相会,而伤心流泪.先生你却丝毫不显难过之情,作个揖就道别了,难道您不感到难过吗?孔穿说:一开始,我还以为这两个人是大丈夫,现在才知道,这二人原来像妇女一样儿女情长、婆婆妈妈。男子汉大丈夫生来就应有志在四方、雄霸天下之雄心壮志,怎么能像小猪小鹿一样经常的聚在一起呢? 与孔穿同行的人说:照你这么说,他们二人哭泣是不对的喽? 孔穿回答说:他们并没有错,但儿女情长、优柔寡断的人,要做大事肯定是不行的。

人生有四方之志的译文

四方八面、四方之志、四方辐辏

一、四方八面?[ sì fāng bā miàn ]?

解释:到处;各个方面。

出自:宋·杨万里《过百家渡四绝句》之二:“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译文:不要问为什么早上散步要去难走的地方,到处都有野花的香气飘过来。

二、四方之志?[ sì fāng zhī zhì ]?

解释:志:志向。指远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出自:春秋 左邱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译文:你有远大的志向,其他知道的人,我已经杀了。

三、四方辐辏?[ sì fāng fú còu ]?

解释: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

出自:东汉 班固《汉书·孙叔通传》:“人人奉职,四方辐辏。”

译文:人人都有工作,四方汇集在一起。

扩展资料

一、四方八面近义词

五湖四海?[ wǔ hú sì hǎi ]?

解释: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出自:战国?孔子《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译文:全国各地都是兄弟姐妹。

二、四方之志近义词

鸿鹄高翔hóng hú gāo xiáng

解释:象天鹅那样飞得又高又远。比喻人的志向远大。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译文:象天鹅那样飞得又高又远,一飞就是一千里。

三、四方辐辏近义词

济济一堂?[ jǐ jǐ yī táng ]?

解释:济济:形容人多。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出自:周 先秦诸子《尚书·大禹谟》:“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译文: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都听我的命令。

志在四方的典故

鲁国的子高去赵国。赵胜门下食客的邹文、季节,他们和子高相处十分友善。等到他回鲁国时,和那些老朋友道别,即将告别时,邹文、季节十分伤心,泪流满面,子高只是拱拱手而已。分离后就上路了,他学生问他:“您和这二位公子要好,彼此舍不得,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才能见面,这真让人伤心;而您高声说话,这恐怕不能算是亲爱亲密吧?”子高说:“开始,我认为他俩是大丈夫,可现在不觉得了。人生有许多志向,哪能像猪鹿一样经常聚堆? ”他徒弟说:“如果是这样,那么他们的哭泣是不对的吗?”子高说:“这两个人,是好人,有仁慈的心肠,可是在决断方面,就不够了。”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志在四方的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志在四方的典故 篇1

 志在四方

 注音zhì zài sì fāng

 解释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出处《孔丛子》

 简介志在四方,即指有远大的志向。出处:“志在四方”由“四方之志”衍变而来。“四方之志”出自秦朝孔鲋编撰的《孔丛子》(记述孔子及其后代言行的一部书)。

 近义词志在千里

 成语举例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能拘泥在一点小小的利益上,要勇敢的去开拓自己的未来。

 志在四方的典故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志在四方的典故 篇2

 春秋时期,晋献公在宠妾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分别逃亡到狄国和梁国。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担心重耳会回来争夺王位,便派人去追杀重耳。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了重耳,送给他20辆四匹马拉的车,并且在各方面都很照顾他。重耳在齐国一住7年,日子过得十分舒服,不想回国了。他的随从子犯、赵衰等人对于重耳如此胸无大志很是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不久,齐桓公死了,齐孝公做了齐国的国君。子犯、赵衰、狐偃等觉得齐孝公不是一个贤能之人,不会有什么作为,于是便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不料,正巧齐姜的一个小丫鬟在树上采桑叶,把他们说的话全听去了,小丫鬟立即把这件事告诉了齐姜。齐姜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害怕这丫鬟泄露了秘密,就把丫鬟杀了,然后对重耳说:“公子,知道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惜走遍天涯海角,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那个听到你部下秘密商议的丫鬟,我已把她杀掉灭口了。”重耳听了很惊讶,说:“可是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

 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便不再劝他了,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把重耳灌醉后,送出了齐国。后来,重耳在62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形容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愿意到遥远的地方做一番伟大的事业。

 志向高远与否,使人们的性格和行为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人天生没有志向,有的人志向卑微,有的人志向高远,他们进步和成功的程度和他们志向的大小是相称的。“大丈夫四海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说明了人们对于志向的一种追求。不要蜗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做一只井底的青蛙,而应该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去关注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去看待世间的万物,以一种更广阔的胸怀去面对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