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3.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4.百家争鸣中提倡的学说有哪些?

5.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6.百家争鸣有哪些主要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

7.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8.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百家争鸣_百家争鸣发生在什么时期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商君书》、《管子》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经》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作品:《吕氏春秋》

10.农家,代表人物:许行

11.小说家,代表人物: 虞初。作品:《虞初周说》

著名的只有这几家,没那么多的

为什么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内容

百家争鸣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文化领域内的大解放、大变革、大发展的深刻的思想变革。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的阶段,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各种思想学说层出不穷,应运而生,文化思想处于空前的繁荣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众多,各学派之间相互争论,相互借鉴,都在极力宣传自己的主张见解,涌现出很多对后世有深刻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后世将这一文化现象统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开端发源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与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之间的争论,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以仁治国,反对滥用刑法;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主张对社会上的所有人都要爱护,反对战争。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则强调顺应自然,不要有人力的干涉,同时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来看待世间万物,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人只要服从事物的自然规律就好了,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他的观点对后世中国人的人生思想、道德准则都有深刻的影响,无论绘画、书法、建筑等领域无不体现了这一理念。

以韩非子、李斯、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是激进的改革派,主张通过严刑峻法来控制人们的行为,中国历代的改革家都是从法家的观点中吸取智慧来武装自己的,他们认识到,改革使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改革社会中的矛盾便不会自动解决,中国封建社会历来就是用内法外儒的手法来治理国家的。

2、百家争鸣的形成

百家争鸣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特殊的历史阶段。当时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已经没有了实质上的威信,各地的诸侯们纷纷崛起。他们不约而同地招揽人才,改革变法,希望能使国家富强起来,继而迫使周边小国臣服他们,实现他们称霸天下的梦想。

所以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国处于分裂时期,但是这恰好为文化上的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坏境。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没落的奴隶主阶级与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斗争非常激烈,于是各种代表不同阶级的学说也就应运而生了。

比如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他们希望恢复周王朝的礼制,维持社会现有的等级制度不变。

老子的道家学派就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是比较温和的一种学派。

相比之下,韩非子李斯代表的法家就是激进的改革派,他们主张严刑峻法,严格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同时以军功来受爵位,改革赋税制度.

这就是说一个平民甚至是一个奴隶,只要在战场上立下军功,便可以得到相应的爵位,成为贵族,这显然威胁到了现有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扩展资料

孔子和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文化思想领域的大解放、大变革运动,后来被称为“百家争鸣”。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关键时期,社会处于大分裂、大变革之中,各种势力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争相发表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这就涌现出很多学术以及思想学派。  

他们都各自发表自己的主张,极力宣传自己,并且不断到各国游说,希望得到君主的赏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一时期的学说非常复杂,各自的观点有很大分歧,学术观点学者层出不穷,所以被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百家争鸣的背景如下:

1、社会关系方面:奴隶主阶级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的崛起。

2、文化教育方面: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百家争鸣。

3、政治方面: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由分裂到统一,社会的大变革。

4、经济方面: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扩展资料:

百家争鸣的历史环境: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度百科-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是:社会大动荡,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是:社会大动荡,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取得较大进步。文化上,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

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

百家争鸣的主要影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百家争鸣中提倡的学说有哪些?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可以归纳如下:

1.社会变革: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原本的封建制度逐渐崩溃,新兴的阶层如士人开始崛起。这些士人阶层对老旧的制度和思想提出了挑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理念,从而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

2.思想自由:

在这个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想都非常自由。统治者也提倡思想自由,鼓励各种学派的争鸣和创新。这种思想自由的环境为各种新的思想和学派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3.知识传承:

在春秋战国时期,知识传承逐渐从贵族向士人转移。士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从而催生了各种新的思想和学派。

4.地域文化差异:

中国的地域广阔,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这种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各种思想和学派可以在不同的地区得到发展和传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历史意义:

1.推动社会进步:

百家争鸣的出现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各种新的思想和学派的兴起打破了旧有的思想束缚,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培养人才:

百家争鸣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3.塑造中国传统文化:

百家争鸣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各种思想和学派的互相争鸣和交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多元和包容的特点。

4.影响世界:

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产生了影响。中国的思想和学派被介绍到其他国家,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一、孔子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3、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4、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二、老子

1、思想上: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

2、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扩展资料:

背景: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在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而这种“百家争鸣”的出现,则又是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的。

春秋晚期与战国初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这些都是新兴地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改变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完成封建化的过程。

百度百科-孔子

百度百科-老子

百家争鸣有哪些主要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等。

一、“百家争鸣”意义的详细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之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些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百家争鸣”的介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妍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流派代表:

一、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二、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其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百家争鸣中的代表性人物及主要思想如下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的理论核心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首创私人教学,主张“有教无类”,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2、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3、道家学派: 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哲学里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两方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途径是“守静”。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

4、法家学派: 该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埋、吴起。、商鞅·、申不害等人。韩非是苟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生于韩国的贵族家庭,是法家的著名代表。《韩非子》一书是他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5、兵家学派: 该学派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和《孙脾兵法》。《孙子兵法》是孙武写的一部军事名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就出自这本书。今天此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很多西方的军事学校都把它列为教材。战国时期,孙武的后代孙脾继承发扬了他的军事思想,写成了《孙滨兵法》。他们当时被称为兵家

6、名家学派:该派萌芽于春秋未期,以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离坚白”强调事物的差异性。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苟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

名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人:创始人不详,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

7、阴阳家

阴阳家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阴阳家的学问'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则直接受到邹衍学说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代表人物:公孙龙

8、横纵家

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

纵横即合纵连横。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出自《资治通鉴·周显王三十六年》'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9、杂家

杂家,中国战国末至汉初的哲学学派。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战国《尸子》、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战国时期商鞅门客尸佼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又因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纪昀在《杂家类叙》中则认为「杂之广义,无所不包」。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指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汉之间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杂家的代表人物,一是淮南王刘安(《淮南子》),另一是编撰《吕氏春秋》的吕不韦。杂家在历史上并未如何显赫,虽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实际上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现代科学越来越细化,'杂家'这称号,现在基本上说的就是此人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

代表人物:吕不韦

10、农家

农家,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由于儒家轻商农汉朝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代表人物:许行

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一、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4、文化——私学兴起。

二、影响: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扩展资料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百度百科-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如下:

1、在经济上,并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这一时期,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绝对的权威,人们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并受到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礼贤下士;“士”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扩展资料: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