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缚的成语结缚的成语是什么

2.面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3.白缚的词语白缚的词语是什么

4.投降时为啥嘴里含块玉?古代交杯酒怎么喝?

5.收缚的词语收缚的词语是什么

6.缚四字词语

7.古人打仗投降时,为何要口中含块玉?

8.道歉用四个字的成语怎么说?

面缚衔璧什么意思_面缚衔璧

缚絷的成语有:无拘无缚,作茧自缚,释缚焚榇。

缚絷的成语有:无拘无缚,释缚焚榇,面缚衔璧。2:结构是、缚(左右结构)絷(上下结构)。3:拼音是、fùzhí。4:注音是、ㄈㄨ_ㄓ_。

缚絷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捆绑。

二、引证解释

⒈捆绑。引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甄后》:“初至门,门者以我为妖,欲加缚_。”

三、网络解释

缚絷缚絷,拼音为fùzhí,意思是捆绑。

关于缚絷的词语

造茧自缚缚舌交唇延颈就缚肉袒面缚作茧自缚束手就缚束身就缚释缚焚榇面缚衔璧春蚕自缚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缚絷的详细信息

结缚的成语结缚的成语是什么

俯首就缚 低下头让人捆绑。形容无法反抗或自愿认罪。

缚鸡之力 捆鸡的力量。比喻体弱无力。

面缚舆榇 面缚: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请受刑。这是古代君主战...

棋高一着,缚手缚脚 本指棋艺,后比喻技术高人一头,对方就无法施展本领。

肉袒面缚 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面缚: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脱去上衣,反缚着手。形容顺从投...

手无缚鸡之力 连捆绑鸡的力气都没有。形容身体弱、力气小。

吐丝自缚 比喻自己的所作所为阻碍了自己的行动自由。

作茧自缚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发蒙解缚 发蒙:启发蒙昧;解缚:解除束缚。指启发蒙昧,解除束缚。

解黏去缚 解除粘着和束缚。

面缚衔璧 两手反绑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请罪。

无拘无缚 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同“无拘无束”。

释缚焚榇 指解开降者的捆绑,烧悼降者带来的棺材。是使降者安心的一种表示。

束手就缚 比喻不加抵抗,甘愿被人擒捉。同“束身就缚”。

束身就缚 束:捆。束身:自缚。缚:捆绑。比喻不加抵抗,甘愿被人擒捉。

束手缚脚 捆住手脚。形容胆子小,顾虑多。同“束手束脚”。

造茧自缚 作茧自缚。比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

面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结缚的成语有:结结巴巴,缚鸡之力,面缚衔璧。

结缚的成语有:肉袒面缚,吐丝自缚,巴巴结结。2:注音是、ㄐ一ㄝ_ㄈㄨ_。3:拼音是、jiéfù。4:结构是、结(左右结构)缚(左右结构)。

结缚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1.佛教语。烦恼。佛教认为烦恼系缚身心,故名。

二、引证解释

⒈佛教语。烦恼。佛教认为烦恼系缚身心,故名。引《维摩经·佛国品》:“稽首能断诸结缚。”唐玄奘《西域记·迦湿弥罗国》:“王乃具怀白诸僧曰:‘证圣果者住,具结缚者还。’”

三、网络解释

结缚佛教语。烦恼。佛教认为烦恼系缚身心,故名。《维摩经·佛国品》:“稽首能断诸结缚。”唐玄奘《西域记·迦湿弥罗国》:“王乃具怀白诸僧曰:‘证圣果者住,具结缚者还。’”

关于结缚的诗句

硫硝结缚通仙技成结缚

关于结缚的词语

作茧自缚束手就缚面缚衔璧肉袒面缚缚舌交唇缚鸡之力春蚕自缚束身就缚吐丝自缚延颈就缚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结缚的详细信息

白缚的词语白缚的词语是什么

面目全非、

面红耳赤、

面面相觑、

面不改色、

面面俱到、

面目可憎、

面黄肌瘦、

面冷言横、

面朋口友、

面壁磨砖、

面似靴皮、

面目犁黑、

面无人色、

面无惭色、

面方如田、

面貌一新、

面从背违、

面从腹非、

面如土色、

面长面短、

面朋面友、

面面周到、

面面俱全、

面如满月、

面从背言、

面有饥色、

面誉不忠、

面折廷争、

面和心不和、

面有难色

面如傅粉、

面和意不和、

面有菜色、

面命耳训、

面额焦烂、

面由心生、

面折人过、

面缚衔璧、

面缚舆榇、

面授机宜、

面貌狰狞、

面壁而已、

面市盐车、

面北眉南、

面授方略、

面如方田、

面谩腹诽、

面如灰土、

面不改色: 脸色不变。形容从容镇静的样子。

面红耳赤: 脸笔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脸色发红。

面黄肌瘦: 脸色发黄,身体瘦削。形容人营养不良或有病的样子。

面面俱到: 各方面都能照顾到,没有遗漏疏忽。也指虽然照顾到各方面,但一般化。

面面相觑: 觑:看。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面目可憎: 憎:厌恶。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面目全非: 非:不相似。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面目一新: 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

面如土色: 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

面授机宜: 授:给予,付予;机宜:机密之事。当面指示处理事务的方针、办法等。

面无惭色: 惭:羞愧。脸上没有一点羞愧的神色。

面从腹诽: 诽:毁谤。表面顺从,心里不以为然。

面壁磨砖: 比喻事不能成功。

面争庭论: 指直言敢谏。同“面折庭争”。

面誉背毁: 指当面称赞,背后诽谤。

面谀背毁: 指当面称赞,背后诽谤。同“面誉背毁”。

面誉背非: 指当面称赞,背后诽谤。同“面誉背毁”。

面有难色: 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面有菜色: 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

面引廷争: 指直言敢谏。同“面折廷争”。

面是心非: 指表面上是一套,心底里又是一套,表里不一。

面是背非: 当面赞成,背后反对。

面折庭争: 指直言敢谏。同“面折廷争”。

面折廷诤: 指直言敢谏。同“面折廷争”。

面色如土: 形容惊恐之极。同“面如土色”。

面若死灰: 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

面如死灰: 死灰:冷却的灰烬。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

面如凝脂: 凝脂:凝结的脂肪。相貌白净而丰润。

面如满月: 脸盘圆圆的、白白的,象满月一样。形容相貌白净丰满而有神。

面如灰土: 脸色如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恐惧。亦形容病态。

面朋口友: 指非真诚相交的朋友。

面目狰狞: 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

面面圆到: 各方面都能照顾到,十分周全。也指虽然照顾到各方面,但重点不突出。

面面相窥: 相视无言。形容因紧张或惊惧而束手无策之状。

面面相看: 相视无言。形容因紧张或惊惧而束手无策之状。

面面相睹: 相视无言。形容因紧张或惊惧而束手无策之状。

面面厮觑: 相视无言。形容因紧张或惊惧而束手无策之状。

面面俱圆: 各方面都能照顾到,十分周全。也指虽然照顾到各方面,但重点不突出。

面面皆到: 各方面都能照顾到,十分周全。也指虽然照顾到各方面,但重点不突出。

面谩腹诽: 指当面欺诳,心怀毁谤。

面红面绿: 形容因紧张、急躁、害羞等而脸上发红的样子。

面红面赤: 指双方因争执而变脸。

面红颈赤: 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同“面红耳赤”。

面红耳热: 形容因紧张、急躁、害羞等而脸上发红的样子。

面缚衔璧: 两手反绑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请罪。

面不改容: 指脸色不改变。形容遇到危难时,镇定自若。

面北眉南: 指脸面相背,互不理睬。形容相处不合,各不照面。

面折廷争: 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廷争:在朝廷上争论。指直言敢谏。

面壁功深: 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默坐静修。和尚面壁静修,道行很深。比喻某人在某一方面造诣很深。

面命耳提: 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面墙而立: 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

面如傅粉: 形容男子美貌。

面缚舆榇: 面缚: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请受刑。这是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仪式。

面无人色: 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面似靴皮: 脸上皮肤如同靴皮。形容满脸皱纹。

面如冠玉: 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用来形容男子的美貌。

面面相覩:

面红面绿:

面有愠色:

投降时为啥嘴里含块玉?古代交杯酒怎么喝?

白缚的词语有:延颈就缚,吐丝自缚,肉袒面缚。

白缚的词语有:造茧自缚,束手就缚,面缚衔璧。2:结构是、白(独体结构)缚(左右结构)。3:注音是、ㄅㄞ_ㄈㄨ_。4:拼音是、báifù。

白缚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1.素色的纱。

二、引证解释

⒈素色的纱。引《周礼·天官·内司服》“素沙”汉郑玄注:“素沙者,今之白缚也。六服皆袍制,以白缚为里,使之张显。”清陈_《对策》卷六:“《天官·内司服》云:‘素沙。’郑注:‘今之白缚也。’《释文》引《声类》:‘缚,今纱绢。’按古无纱绢字,止作沙缚耳。”

三、网络解释

白缚白缚是汉语词汇,拼音为báifù,意思是素色的纱。

关于白缚的成语

面缚衔璧作茧自缚造茧自缚吐丝自缚缚鸡之力释缚焚榇束手就缚发蒙解缚肉袒面缚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白缚的详细信息

收缚的词语收缚的词语是什么

当吕不韦成功灭掉东周之国时,东周君出城投降,用了袒露上身、手捧短剑、口含玉璧的做法,这样的投降礼真的符合文献中记载的古礼吗?

(一)五礼之凶礼

周朝以“礼乐”治理天下,而周礼之“五礼”则分别被用于不同的场合,其中:

“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所以这么看的话,战败、君死、国亡作为社稷忧患之事,显然属于凶礼的范畴。那么,在《大秦赋》中,东周君作为亡国之君,出城向吕不韦做投降礼,自然也属于此列。

从剧中表现的“投降礼”细节来看,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东周君袒露上身

其二,东周君口含玉璧

其三,东周君手捧短剑

那么,东周君的这三种投降礼的做法,都有文献记载可与之对应吗?谁又是这些投降礼的原型?目前来看,从《左传》中对于春秋战国之际描述的投降礼仪来看,至少会有两个层次、五个方面的内容,即:

国君“面缚”、国君“衔璧”、国君“肉袒牵羊”;

大夫“衰绖”;

士“舆榇”;

前三者,都是一国之君的君主需要做的,而后两个,则是士大夫们需要做的。从内容上看,实施投降礼仪的国君“面缚”、“衔璧”、“肉袒牵羊”,表示自己将“受死”;而臣子们则是“衰绖”、“舆榇”,将为国君举行丧葬之礼。

所以从这一角度说,投降礼仪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葬礼”。他们共同祭奠的,是一个王朝即将被终结的命运。

(二)国君投降礼

1、国君肉袒

首先说国君“肉袒”,《大秦赋》中的东周君光着膀子出城见吕不韦,可不是为了耍流氓,正是遵循了“肉袒”这一古礼。

肉袒,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袒而露肉也。”和现代人一到夏天热得不行就大打光膀子不同,古人对于肉体的遮蔽可谓慎之又慎。衣服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文明的开端,是人有别于禽兽最重要的特征

《礼记·内则》:“不有敬事,不敢袒裼”。

《礼记·曲礼》:“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因此,古人只有在敬事场合,方可袒露,若非敬事,即便是劳动干活出汗了,也不能随意脱掉衣服,袒露身体。那么,这敬事的标准到底是指什么,古人在什么场合才会当众袒露?

一般来说,古代的肉袒,分为“左袒”和“右袒”即脱去左衣袖、脱去右衣袖这两种,也就是说顶多露露手臂,其实并没有如剧中这般袒露上半身的做法。

而“左袒”和“右袒”的区别,因先秦尊左,所以按照《礼记正义》中的记载:“凡以礼事者左袒,若请罪待刑则右袒。”怎么理解呢?我们来看几个典型事例。

关于“左袒”用于表达行礼者内心敬意的,有用于丧礼的。比如,在《礼记·檀弓》中:“延陵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赢、博之间……既封,左袒,右还其封”。

也有用于射礼的,比如“司射适堂西,袒决遂”以及“众宾未拾取衣,皆袒决遂”,学者彭林在《仪礼注译》中解释乡射礼中的“袒”时说:“袒,脱去左边衣袖,以免妨碍射箭”。

至于“右袒”是用来表达惩罚之意,拿我们最为熟悉的廉颇“负荆请罪”来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其实这里应该是袒露右边臂膀。

那么,国君的“肉袒”应该属于哪种呢?这还真说不准,因为如果按照之前“左袒”、“右袒”的定义来看,你把投降礼当成是国亡君死的丧礼的话,就应该是“左袒”;如果把投降礼当成是一种败亡戴罪时的惩罚,就应该是“右袒”。

所以,我在很大程度上怀疑,《大秦赋》里之所以让东周君将上半身一股脑脱掉,极有可能也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难,既可以“左袒”,又可以“右袒”,那就所幸不如就左、右全脱了呗!

2、国君衔壁

可以看到,《大秦赋》中的东周君,不但脱光了上衣,嘴里也没空着,还衔了一枚玉璧,这又是何意?

有一种说法是,这里君主口中含的玉璧,类似于古代葬礼中用的“饭含”,并用刘文淇在《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中的解释:“敛用含璧意,示不生也”,意思就是说,将玉璧含在嘴里,相当于你就是死人了,而作为受降者将其拿出了,则相当于又让给了你一条命,让你苟活了下来。

《礼稽命征》:“天子饭以珠,唅以玉;诸侯饭以珠,唅以珠;卿大夫士饭以珠,唅以贝。”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一定正确,因为如果按照丧礼中关于“饭含”的做法,不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卿大夫、士,他们的嘴里是并不含玉璧的。我们查看最早口衔玉璧投降的人——微子启,就会明白口含玉璧的真正意义。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这里虽然没有提到“衔璧”,但提到了微子“持其祭器”。另外,在《左传·僖公六年》中逢伯讲述微子之事时,却提到了“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如果微子没有“衔璧”,武王就不可能“受其璧”,可见微子当时投降的时候,应该也是“口衔玉璧”的。

所以,玉璧是用来祭天的神器,将其送给胜利者,就意味着自身国家天命的一种转移。

3、国君面缚

可以看到,在“肉袒”以及“衔璧”这两个国君投降礼内容上,《大秦赋》做的还原比较用心,但在“面缚”上却与古之记载极为相左,因为“面缚”是要求投降者双手捆在身后,那么自然也就不可能出现剧中献剑的一幕。

实际上,关于什么是“面缚”?古人的意见也不是很统一。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就是说把双手捆缚于后,只能见到投降者的正面。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裴骃《史记集解》引应邵解释为:“系颈以组”:“组者,天子黻也,系颈者,言欲自杀也。”,意思是要用绳索捆着投降者的脖颈。

那么,到底应该是用哪种形式呢?在文献中无法求证的问题,在一件考古出土的晋侯铜人身上得到了解答:“面缚”应该是将双手反缚于身后的。

这件铜人出土于曲沃北赵晋侯墓地,李学勤先生认为应该是晋厉侯时期的器物,从铭文内容得知,这个铜人应该是被俘虏的淮夷国国君,表现的正是作为战败一方投降时的情景。

所以,在《大秦赋》中,投降的东周君如果按照“面缚”之礼的话,肯定是没法献上宝剑的。那么,剧中自行改造的这个做法有没有什么依据?

有的,如果非要找依据,找不到“献宝剑”的,但是我们可以找到“献鸾刀”的例子。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记载:“ 郑伯肉袒, 左执茅旌, 右执鸾刀。”

东汉何休解解释说:“ 鸾刀,宗庙割切之刀,环有和锋有鸾。执宗庙器者,示以宗庙不血食自归首。”所谓鸾刀,其实就是宗庙祭祀时、用于切割牲畜时的专用刀。把宗庙祭祀的专用刀都给献了,自然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再无祭祀的可能性,即“绝祀”之意,相当于彻彻底底地告别了过去。

(三)臣子投降礼

当然,国家灭亡这口大锅作为国君是一定要背的,所以才会有投降时的“君肉袒”、“君面缚”、“君衔璧”,但是作为失败的臣子,此时也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的。具体该如何做呢?

一般来说,作为“大夫”阶层,他们此时需要穿上特制的丧服,前面也说过,其实受降仪式无异于一场丧礼,因此作为臣子的他们自然也需要把戏做足。用杨伯峻的话说就是:“先穿孝服,示其君将受死。

“衰绖”便是古人的丧服,丧期在胸前处缀有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叫“衰”,结在头上或者系在腰间麻布、麻带或者麻绳之类的叫做“绖”。

那么,比“大夫”第一个层次的“士”呢?他们自然也是需要有所作为的,那就是为国君抬棺。“榇”就是棺材。《说文》:“榇,棺也。”,而“舆”有一种理解为动词,是“抬着”的意思,杨伯峻注:“舆,举而行之。”就是说士抬着为将要就死的国君准备的棺材,准备为其举行葬礼。

由此可见,在古人眼中,出城投降的国君,其实早已和破了的城、亡了的国同呼吸、共命运,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将死之人。而从受降一方讲,胜利的君主总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投降者,用“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的做法,相当于给了将死君主一次重生的机会,以此显示自身之仁德无量。

所以,在剧中,我们会看到吕不韦先是从东周君口中拿下玉璧,而后又接受了其双手奉上的剑,以此显示作为胜利者“人性”的一面,能败之却不杀之,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与策略罢了。

缚四字词语

收缚的词语有:面缚衔璧,作茧自缚,延颈就缚。

收缚的词语有:束身就缚,肉袒面缚,作茧自缚。2:拼音是、shōufù。3:结构是、收(左右结构)缚(左右结构)。4:注音是、ㄕㄡㄈㄨ_。

收缚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犹收系。

二、引证解释

⒈犹收系。引《汉书·_不疑传》:“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三国志·魏志·赵俨传》:“_取其尤甚者,收缚案验。”

三、网络解释

收缚shōufùㄕㄡㄈㄨ_收缚(收缚)犹收系。《汉书·隽不疑传》:“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三国志·魏志·赵俨传》:“俨取其尤甚者,收缚案验。”

关于收缚的诗句

收缚意马收缚意马

关于收缚的成语

面缚衔璧释缚焚榇缚鸡之力肉袒面缚发蒙解缚吐丝自缚造茧自缚作茧自缚束手就缚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收缚的详细信息

古人打仗投降时,为何要口中含块玉?

缚四字词语有以下回答:

缚鸡之力、作茧自缚、舆榇自缚、吐丝自缚、释缚焚榇、作缚自茧、延颈就缚、我见身缚、面缚衔璧、解粘去缚、解黏去缚、缚舌交唇、缚手缚脚、俯首就缚、缚鸡弄丸、面缚舆榇、擒龙缚虎、肉袒面缚

缚:捆绑;弄丸:耍弄弹丸。比喻轻而易举。缚是一个形声汉字,左右结构,读作fù,本意是捆绑。“缚”在《左传·文公二年》有记载:战之明日,晋襄公缚秦囚。

(1)〈动〉捆绑

说明:捆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简单捆绑,例如让伸出双手,将其缠绕住;另一种是“花式捆绑”,即俗称的“五花大绑”,绳子从胳膊和头颈处绕来绕去,捆绑出花样来。捆绑的复杂程度不同就决定了自行解脱的可能性不同。

又如:缚人(捆绑人),缚绑(捆绑),缚住(捆住),缚虎(捆住猛虎。比喻征服极难征服之人),缚送(捆住押送),缚扎(捆扎)

(2)〈动〉约束;限制 [tie up]。如:缚束(裹扎);缚裤(扎紧套裤脚管,以便骑乘。泛指戎装)

(缚)束也。束下曰缚也。与此为转注。引申之、所以缚。之之物亦曰缚。从糸。尃声。符钁切。五部。

道歉用四个字的成语怎么说?

“《大秦赋》剧中很多器物道具准备得用心。”北师大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对外经贸大学文学院教师赵运涛告诉记者,剧中展现的一些物品都与当时的历史年代“链接”了。

他介绍,比如华阳夫人房内有一面虎座鸟架鼓,这个道具仿造的是出土的战国文物。此文物属于楚国,是重要的乐器,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而华阳夫人的娘家就是楚国,所以这件器物是她的嫁妆。

虎座鸟架鼓

再比如,莲鹤方壶与人形灯这两件物品。莲鹤方壶属于春秋中期,是一种青铜制的盛酒或盛水器;人形灯仿造的是战国时期的齐人形灯。古人素来将灯火明艳的场景视为吉兆,灯火不仅是一份光明,还是温暖和希望的象征。

人形灯

另外,剧中赵王宫殿出现了两件器物,分别是豆和,这在先秦时期也是常见的器物。豆是先秦的食器和礼器,起初用于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来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也是盛黍稷等食物的一种铜器。剧中贵族们喝酒用的器皿仿造的是盉,这是古代的盛酒器,也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

“在青铜道具方面,剧中没有做成如《芈月传》中青铜色的。”赵运涛说,关于青铜器的颜色,颇有讲究。中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很久远,可追溯到夏商周之时。我们如今看到出土的青铜器多为青绿色,这是由于器具在地下经过数千年的腐蚀氧化而形成这样的颜色。“‘青铜’是现代人的称呼,在商周的铭文和汉代文献中称青铜为‘金’,精纯的青铜为‘吉金’,金色才是古代青铜器的原色。”

场景中有历史典故

在《大秦赋》剧中,一些场景还原了历史典故,成了观众和史学爱好者讨论的话题。

比如,有一幕场景:在东周君开门向秦人投降之时,嘴里含了一块玉。不少人觉得奇怪:此时为何口中含玉?其实,在历史上,这称为“面缚衔璧”,古人以此来表示投降,更多地为国君所为。

《大秦赋》里上演的“面缚衔璧”

《左传》就记载了春秋时期“面缚衔璧”的故事,此后的晋代、宋代等都有类似记载,“面缚衔璧”成为投降的礼仪。在史学家看来,玉璧是用来祭天的神器,将它送给胜利者,代表卑颜屈膝求和之意,意味着国家天命的一种转移。

在古人眼中,出城投降的国君在某种程度上是将死之人,他们一般两手反绑衔璧。而失败的大臣,跟随投降的君主,也要遵循一定的礼仪,穿上特制的丧服。胜利的君主用“释其缚、受其璧”等方式,解掉投降君主的绳索、拿下玉璧,相当于给投降者一次重生的机会,以此显示自身的仁德。

不少观众对《大秦赋》中的征战场面印象深刻,剧中展示了战国末年各国相互征伐的场景。士兵的造型和秦始皇兵马俑里的非常相似,都是歪在一边的发髻、高高的衣领、格子状的铠甲等,甚至单膝跪姿也一样。其中,秦国将士反复吟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配合音乐的气氛,仪式感十足。

秦军口中的歌谣出自《诗经·秦风·无衣》,描述的就是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和同仇敌忾。这首诗中的“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并不是“穿同一件战袍、衬衣、下衣”的意思。可见,这里的“同”不是指“同一件”,而是“同样”的意思。穿一样的战袍,比较符合战歌的本意。

腰间挂玉有何寓意

不只在《大秦赋》,在一些古装历史剧中,我们常看到古代男子腰间都挂着玉。与现代人对玉的装饰和审美功能不同,古人对玉的寓意更多的是赋予道德功能。

古代男子腰间挂玉源于玉的品格,常以玉比拟君子的品格。《诗经·小戎》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说起君子,应当温和亲切,品格如玉。《说文解字》中总结了玉的5种品性:润泽以温,内敛含蓄,质地通透,表里如一,声音清脆且有硬度。在专家看来,古人以此对应人的品德为仁、义、智、勇、洁,这也成为君子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现代人喜爱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腰间挂玉还是一种礼仪制度。《礼记·玉藻》中写道:“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在古代,佩玉往往不是单块玉,还有许多组件,所以也称为“组玉佩”。《礼记》的意思是说,佩玉只有在不快不慢的步伐下才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也时刻提醒佩玉的人无论走路还是坐车,动作和姿势都要温文尔雅、不紧不慢。另外,玉佩撞击的声音很远就能听到,以此比喻君子的行为光明磊落,不存在偷听或偷看行为。所以,在古代,佩玉也是通过外在手段加强人的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

在现代,玉的使用和象征范围更为广泛,虽不如古代那样强调道德之崇高,但常用玉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比如亭亭玉立、抛砖引玉、金科玉律、金玉良缘等。可见,以玉来形容的人、事、物等,更多的是褒义和赞美。

“交杯酒”最早是怎样的

在《大秦赋》中,我们还看到了许多涉及礼仪的场面,比如秦公子嬴异人的冠礼和婚礼。中国早期的礼仪文化是怎样的?

冠礼起源于周代,是中国古代男子的成人礼。《礼记》记载:“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冠礼是礼仪的起点,男子到了20岁或22岁左右,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他举行一定的仪式,他的成年地位获得承认。

据史书记载,秦国传统的冠礼一般在22岁举行。行冠礼时,要加冠3次,称为“三加”。3种不同物件的冠代表不同的含义,第一次加缁布冠(类似一块黑布),代表加冠者享有治人的权力;第二次加皮弁(白色鹿皮缝制的帽子),代表加冠者要参与兵役;第三次加爵弁(色如雀头,赤而微黑),代表加冠者有在宗庙里参加祭祀的权力。

在《大秦赋》中,就着重展现了“加三冠”的过程。实际上,这一过程也是冠礼最重要的环节。古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加过冠礼之后,加冠者就有参与国家大事的权力了。

剧中还展示了子楚与韩霓喝合卺酒的场景,这是一种婚礼的礼仪。卺是一种瓠瓜,又称苦葫芦,味苦不能食,多用来做瓢。在古代,结婚时人们把它当作盛酒器。合卺始于周朝,仪式中一般将一个瓠瓜剖成两个瓢,以线连柄,新郎新娘各拿一瓢饮酒,同饮一卺,象征婚姻将两人连为一体。到了宋代,这一礼节发展成了交杯酒,《东京梦华录》记载:“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而婚礼上喝交杯酒的形式一直保留至今。

其实,喝合卺酒不仅传达了夫妻二人永不分离的寓意,还有更深的含义。古时的酒都由自家用粮食酿造,酒精含量低,味道香甜可口,类似于酒酿、醪糟等饮品。将新人父母酿下甘甜的酒倒入两瓣苦涩的葫芦瓢中,寓意夫妻二人从此同甘共苦,患难与共。

道歉的四个字成语有:悔不当初、后悔莫及、负荆请罪、引咎自责、登门谢罪、面缚舆榇、面缚衔璧、肉袒面缚、肉袒负荆等。

悔不当初?[ huǐ bù dāng chū ]:后悔不在当初取另一种行动。

出处:唐·薛昭伟《谢银工》诗:“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当初学冶银。”

例句:一些失足青少年,认识到了过去的错误,经常发出悔不当初的感叹。

追悔莫及 [ zhuī huǐ mò jí ]:后悔也来不及了。

出处:汉·晁错《上书言兵事》:“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

例句:有的人为了名利,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追悔莫及。

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例句:只怪我们用错了人,应当负荆请罪。

引咎自责?[ yǐn jiù zì zé ]: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出处:《杜史·周武帝经》:“公卿各引咎自责。”

例句:他口口声声引咎自责,把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

登门谢罪?[ dēng mén xiè zuì ]:知道自己错了,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

例句:既惹下泼天大祸,断其一臂,也算是小惩大戒了,多有得罪之处,来日再登门谢罪。

面缚舆榇?[ miàn fù yú chèn ]:。表示不再抵抗,自请受刑。这是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仪式。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经,士舆榇。”

例句:次日,魏兵大至。后主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出北门十里而降。

面缚衔璧?[ miàn fù xián bì ]:两手反绑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请罪。

出处:《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

例句:许僖公见楚救不至,乃面缚衔璧,向晋军中乞降,大出金帛犒军。

肉袒面缚?[ ròu tǎn miàn fù ]: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脱去上衣,反缚着手。形容顺从投降。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例句:你最好是肉袒面缚,我相信他会原谅你。

肉袒负荆?[ ròu tǎn fù jīng ]:赤裸上身,背着荆条请罪,表示愿受责罚。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