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庆山《得未曾有》读摘简评

2.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3.庆山《得未曾有》,愿你有所得!

4.春节读《得未曾有》后感

5.庆山《得未曾有》经典句子_《得未曾有》经典语录

6.《得未曾有》: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得未曾有表达什么心情_得未曾有

问题一:得未曾有是什么意思 是字面意思了:得到从来没有的东西

问题二:得未是什么意思 1000+40+1000+30+1000+20+1000+10

=4000+40+30+20+10

=4000+100

=4100

得未我觉得是:得到没。的意思

问题三:得未曾有!中文什么意思 未能永远的得到某样东西,永远只能是曾经拥有

问题四:得未曾有的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作家安妮宝贝改笔名“庆山”后首次发表的最新散文集。书中记录了她的长途旅行中与四个陌生人的相会:一位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倡导他的饮食方式;一位回归农村的摄影师,与妻儿相伴山居,礼敬故乡和大自然;一位年轻僧人,以诗歌以唐卡以修行以领悟,供奉信仰;一位以古法弹奏的老琴人,年过八旬,心守一事。种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命形态,以文字和的形式如实呈现,让读到的每一个人可以获取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问题五:得未曾有是什么意思 拼音:dé wèi céng yǒu

释义:从来没有过。

出处:《楞严经》卷一:“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例句:承先生封都给我回信,于“小鬼”实在好像在盂兰节,食饱袋足,~了。(鲁迅《两地书?七》)

问题六: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什么意思?

问题七:得曾未有是什么意思 成语:得未曾有

拼音:dé wèi céng yǒu

释义:从来没有过。

出处:《楞严经》卷一:“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例句:承先生封都给我回信,于“小鬼”实在好像在盂兰节,食饱袋足,~了。(鲁迅《两地书?七》)

用法:作谓语;指前所未有

问题八:成语得未曾有是什么意思 得未曾有

dé wèi céng yǒu

[释义] 从来没有过。

[语出] 唐?万齐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阿宝塔之庄严,得未曾有。”

[近义] 亘古未有、前所未有、得未尝有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指前所未有

[例句] 承先生封都给我回信,于“小鬼”实在好象在盂兰节,食饱袋足,~了。(鲁迅《两地书?七》)

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庆山《得未曾有》读摘简评

有关安妮宝贝《得未曾有》经典语录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录吧,语录是言论的实录或摘录。你知道什么样的语录才能算得上是走心的语录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有关安妮宝贝《得未曾有》经典语录,欢迎大家分享。

 男人身上有神兽两面性,要么往神性上走,要么往禽兽上走……———《得未曾有》

 脾气坏的人普遍都是被人给宠出来的,毕竟不管怎么样无理取闹、刁蛮任性,背后都会有一个坚强的后盾守护着。而部分脾气好的人,通常都缺爱,因为知道自己孤身一人无依无靠没人宠,所以也就只好老实的收敛起自己所有尖锐的菱角,乖乖做个好脾气的人。

 感情的世界里,根本就难以存在好聚好散,总有一个拔腿先走,另一个原地发呆。

 在我们的生命里,再美好也是经不住遗忘,再悲伤那也抵不过时间。

 爱是温暖的,但不一定很激烈;爱是明朗的,但不一定非得灿烂;爱是脱俗的,但不一定神奇。不要奢望爱永远四季浪漫,最深的爱是长情的陪伴,是从之爱转化为伴侣之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会变得更好一点。爱不是一定要寻找到最好的,而是因为找到了,我们成为最好的彼此。

 艺术不可以妥协,做的越纯粹,越成为自己。有一种表达是自发性的,没有太强烈的立场,但会引起他人的内心应和,因为有一种轻盈的美感。

 人的生命可以与自然界的互动里得到滋养,但是很多人缺乏这种能力,只能尝试通过其他途径,通过各种欲望的实现让自己得到满足。人的心灵,有时躁动得一刻都离不开外景和外物,需索取各种新闻,,讯息,声色,并被这些控制。———庆山

 男孩重在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责任感;女孩则需要塑造良好的气质,开阔视野,增减阅历和见识。

 说了再见。我看到他一个人钻进车子,拿出一支香烟点燃。他应该很享受这告别之后放松的孤独。———《得未曾有》

 我如履薄冰地前行着。现如今的生活不易,实在不想再次经历低谷,尽管低谷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所说的低谷那不过是个时代的牺牲品。我无愧于心。我指的是人没有方向的那种状态。———庆山

 有时待在一个环境时间太久,太熟悉,也会不敏感。需要自律,唤醒一些东西,把敏感从麻木里拽一拽,看一看。接触和感知一些新的东西。

 当他们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死去。他们死去的时候,如同从来没有活过。

 他说自己现在需要比较安静的'关系。不希望每天有人敲门,孤独感也是从中产生的。在房间里有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不觉得孤独,突然来了人会觉得孤独。与很多人狂欢的时候,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虚无感。

 外界可以变动或者影响我们,自己的心要能够应付。心不能受限于它们的影响,心要超越那些。

 幸福、情绪、感受要依赖于自己的身体,身体本身是不自由的。问题都是自己的,它只是给你一面镜子,是你自己在解释。因缘也是自己的欲望招来的。———庆山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容易走的是下坡路,你现在辛苦,证明你在走上坡路。

 拓展:

 安妮宝贝《得未曾有》简介:

 《得未曾有》是著名作家安妮宝贝改笔名“庆山”后首次发表的最新散文集。新的笔名意味着状态和心境的变化,她如此解释道:“这次改名不代表安妮宝贝这个名字的消失。所有新的发生,建立于原先,而不是离开自己的过去。我选择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名字。更多理解是在意会之中,因此无须解释太多。”

 书中记录了她的长途旅行中与四个陌生人的相会:

 一位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倡导他的饮食方式;

 一位回归农村的摄影师,与妻儿相伴山居,礼敬故乡和大自然;

 一位年轻僧人,以诗歌以唐卡以修行以领悟,供奉信仰;

 一位以古法弹奏的老琴人,年过八旬,心守一事。

 种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命形态,以文字和的形式如实呈现,让读到的每一个人可以获取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

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2014年7月,暑中的某一天,我带孩子去了书城,既为读书,也为消暑纳凉。不经意间就发现了当年刚出版发行的新书——《得未曾有》(庆山作品),封面上是一个黑衣黑发的女子背对着镜头坐在台阶上,望着前面郁郁葱葱的山林,山林边缘有古旧石碑,山林掩映之中有白墙建筑。我被封面和书名吸引住了,于是在浩如烟海的书群里,它被我拈起,开始了跟我之间的旅程。

翻开方知这是安妮宝贝的新作。而且新改了笔名为庆山。老实说,从她的第一本书到现在的这本书,算起来她也出版十四本了,我只在上大三时,在2000年,在我打工当管理员的书吧里读过她当时令人惊艳的处女作——《告别薇安》,一本在那个时代看来很自我很另类很新新人类的。后来就没再读过她的书。如今看到这本,大感诧异,安妮宝贝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不再当宝贝,改为参禅向佛了呢?因为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大片空白之下是小小的一句“得未曾有。心净踊跃。——佛经”,而且大体一翻也约略知道这本书的性质是游记加访谈。虽然定价49元,我还是买了回来,细细读之。因为,我也到了求静的年龄了。

后来,这本书基本上都是在我陪儿子上乒乓球训练班时看的。即使不是板板正正坐在书桌前看,我也习惯了拿一支笔和一个摘抄本放在旁边,读到了契合我心的句子,先用笔在下面用波浪线画下来,方便写字的话接着就抄录到摘抄本上了,不方便时回去再抄。这是上学时养成的习惯。

作者在《自序》中有两段可以说概括了这本书的内容。

“我的旅行,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自北京出发、抵达、回来、再出发……如此循环,路线从江南延展到甘肃。遇见四个以前不相识的人。

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倡导他的饮食方式。摄影师回归乡居,以作品系列礼敬故乡和大自然。年轻僧人,以诗歌以唐卡以修行以领悟,供奉信仰。以古法弹奏的老琴人,年过八旬,经历各种变迁,心守一事。”

而作者在分别与这些人相处时,或对话,或同游,或共赏风景,或一同品香茶与美食。“一切细节,一切观点,均如实记录于这本书。”

我读的过程中感觉,安妮宝贝已经成为过去,我最初接触到的安妮宝贝的书里,是年轻人的恣意张扬、清高自我。而这本书,一个名叫庆山的女子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她现在想看到的这一切人与事,如实反映了在交谈中对方给她的启发。她抽离自我,只静静地看着,听着,展现着。毕竟,她已是四十岁的人了。就像她说的:“对我来说,写作这本书,只是记录下来,表达,传递。其他主观的评价或判断,不需要给予也无须界定。”

全书共分四个章节,分别是“拾花酿春”“还乡记”“渡过轮回梦海”“素琴·古音·淡味”。

这一章写了一个会画国画也会酿酒的私房菜厨子的生活。他叫刘汉林。

在作者问他有没有读过关于禅的书时,他说:“没有。书读得太多有好处也有坏处。读太多你会陷进去,只有自己认识提高了才出得来。有的人进去后很难出来,也无法站在自己想要的高度之上。”

对于生活,他有自己从饮食上得来的见解:“其实生活可以很自在。不需要每天大鱼大肉,简单的食物就可以满足人体的需求。正如我们的快乐和享受也不需要那么奢侈。完全可以来自微小的事物。”他做菜看重原材料的挑选,喜欢到农户那里挑最新鲜的食材。这个章节里谈到的他做的吃食,也让我很想试上一试。

他说喝酒有助于聊天,“喝茶,越喝越清醒,越不愿多说。而喝酒,越喝越想多说一些话。”对此,我也有类似的体验。

说到夫妻之间的相处,作者问了刘汉林一个问题:做这些琐事的时候,心里是满足的吗?他说了一段经典的话:“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忍字很重要。愿意做就做,不能因为做了就发火,或者做多了就指责别人。为别人也好,为自己也好,人生觉得愉快,能承受,就可以了。不要有怨言。”

夫妻之间多有争吵的,还真的就是因为这些琐事,谁做多了,谁做少了。做多的人边做边抱怨还没落好。像刘汉林说的这种夫妻之间相处时的心境,简直太重要了。

他在村落里租了一处院落,自己布置起山石景致,命曰“醉庐”,只接受预约订菜。有时招待朋友,或清淡小菜,或特色鱼肉,配上自制梨花酿,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饭后再到山间走一走,消消食,聊聊风景与人生。可以说这是很多城市人想要退避尘世的一种方式。但绝大多数人只是一想罢了,为了生计,还得朝几点晚几点地上班忙碌着。就像刘汉林,中间一度需要关闭醉庐外出到海南等地的酒店工作来挣些钱花。

最后在作者问他经过这么多事情有什么感想时,他说了几句平淡至极又足够让作者和读者重视的话:“还是要平静地生活。没有太多奢望,用理性去处理问题。平等交往,真实,平和,不做作。不急切地做一些事,不刻意回避。顺其自然,一直往前走。”

厨子刘汉林拾花酿春,写字画画,用自己的生活态度影响身边的朋友。庆山写出来这个人的存在,也让读者从他身上收获到很多东西。

“还乡记”写的是摄影师魏壁的故事,他“在大城市生活多年。后来决定回去故乡,在农村生活”,作者先是在朋友推荐下去看了魏壁的摄影展,其“梦溪”系列摄影作品内容多为农村传统或古老的用具,被废弃的生活用品,也有田间的植物和作物,而且每幅照片上均用毛笔题字,字迹洒脱不拘。看完这些,作者决定去湖南找他访谈。

在与魏壁相处相谈中,作者得知他现在的收入维持主要靠画廊负责的作品销售,商业摄影都很少做了。魏壁说:“要是物质要求不高的话还算富足吧。能做的事情很少,但力求可以做深一点……如果有足够的财力,或者说完全不愁生计,我更愿意做一个不称职的农民,跟土地接触的幸福感远远大于做一个所谓的艺术家。”

他收集很多青花瓷片,不关心年代,觉得美才收藏把玩。看着瓷片上的鹤、鱼、凤穿牡丹、小儿嬉戏等图,他感慨:“现在的人要是能画成这样,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没有半笔轻浮,又不失天真烂漫,看不到一点做作。我每每看到这些古人的东西就特别沮丧。觉得此生无望。”

夜里,作者住到山上的平房里,风雨大作,难以入睡。作者写道:“听着雨水打在屋顶上,风扫过树林,大自然发出各种细微的奇妙声响。除此之外,是山村特有的深沉的寂静。”置身其中的人才能有这种体验。

魏壁说,他“现在连县城都不想去,一到城里就觉得浑身不爽”,“最终心还是需要跟自然来呼应,从那里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他曾经辗转各地,做过各种工作,十年前却因一张不合时宜的照片被捕被关了接近三个月,出狱后也做过报社的摄影记者,做过商业摄影,后来,他选择回了故乡。

他对作者说,“人的生命很短,很珍贵,且只属于自己。不要浪费在跟自己无关的时势、人和事上。活我自己,独善其身,尽可能远离污浊”,“早已厌倦城市。不仅生活压力大,更多还是觉得活得毫无意义。就像被卷入了一个洪流之中,失去了自我地活着。这种牺牲如果谈得上奉献也罢,但事实上就是互相之间的消耗”,“我不能把有限的生命荒废在这些事情上。做出抉择,于是离开。城市里那几十平方不是家,安放不了灵魂。逃离也好,后退也好,都是别人的说法。自己待在哪儿最舒服自己知道”。

但他同时也很清楚,很的是自己还有个退的地方,很多人没有这个。他说:“回到农村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可能代表很大批我们这个年龄段有一定自觉的人的倾向。只不过有些人可归,有心无力,没有归属感,没有了家。”

谈到摄影,他认为照片的慎重感很重要,现在的数码相机普通,人的心被打乱了,“被拍的人没有准备好,拍的人又太粗暴急促。我们对一件事物的珍重感被掠夺了”。

谈到毛笔字,他说,“写字并非为了当书法家,也不是秀给别人看,通过它可以修心,打开另一扇门”,“文字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往后的孩子繁体字都不识,距典籍就更疏远。古人的东西不能不读,几千年传下来的东西都是精华。我们不识古,谈何创新?”“书法要求平衡,力量要收放,一收一放即阴阳。无收不放,笔无孤起等,有很多的道。大道至简,做人的道理也是统一的。书法会让心比较静。静通万物……”

生活在故乡,就像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他觉得很舒服。用摄影对故乡进行表达,这种方式将会一直继续下去。“感受到才能看到,才能拍。要不然心对接不上,看不到神性的东西。”

不过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身上已经有了回不来的部分,有时还在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这块土地,他觉得自己还不够彻底。作者问他怎样才是彻底的,他说:“要足够彻底,就不做艺术,不做跟艺术有关的事。让它只存在于呼吸的过程中,而不是把它实践,拿出去换钱。”

他做过一个总结,“农村的孩子起点会低些,可能开窍要晚些,但不要紧。他们天生接触土地,天质好,能嗅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都是自然。有足够的感知,蓄积的能量够,自然有爆发的时候”。

作者庆山说,“有一种表达是发散性的,没有太强烈的立场,但会引起他人的内心应和,因此有一种轻盈的美感”,“到了一定境界,不造作的、不说出来的都是好的,不表达的东西存在于那里也是好的”,“有时安安静静待着也好,不是非要马上弄出一个什么东西来。有些人停不下来,是因为要依靠创作存在,如果没有创作,自己感觉不到存在”。

他回应说,“停不下来是因为把自己架在那儿,被设想中的东西了。最后考验的还是一个人的境界。修炼到什么位置,就出来什么样的东西。”对魏壁说的话,我深以为然。

就像他说的那样,有时待在一个环境时间太久,太熟悉,也会不敏感。需要自律,唤醒一些东西,把敏感从麻木里拽一拽,看一看,接触和感知一些新的东西。我们都需要如此。

这一章节写了一个二十四岁的藏族僧人——桑济嘉措。作者通过他的微博了解到他的生活:看书、喝茶、游玩、写作、拍照、画唐卡、学习、在草原上踢足球、野炊、做火锅、读诗歌、听音乐、晒太阳、种花、和野猫做朋友……也有各种修行心得,也写下赞美周围的诗句。

他是在拉卜楞寺学习的僧人,也曾经不止一次到过北京。作者在北京跟他见过几次面吃饭喝茶交流过之后,便邀他跟自己一起去阿里冈仁波齐转山。后来,他又邀作者去拉卜楞寺找他。书里更多的对话记录便是在作者去了拉卜楞寺之后发生的。

作者描写自己在这里看到的景象:“很多过来转经的藏人,早晚围绕着寺院边缘的转经走廊,转动经筒,顺时针绕行。路很漫长,延伸到山上。围绕寺院一圈,大概四五十分钟。快步超过的基本上都是藏人。手里拿着佛珠,轻声念诵经文或咒语,风一般从身边掠过,赶到前方。”对当地的百姓来说,每天转经,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这让我想起我2014年去西藏时看到的围着布达拉宫转山的人群,围着大昭寺一步一叩拜的人们。他们的虔诚体现在他们专一的动作上,坚定的眼神中。连我们这些游人也受到感染,认真地跟着转山,也去抚摸转山经过的每一个转经筒。

桑济嘉措说,“人最后怀疑的不是某些事情,是怀疑自己为什么要做。而佛法是让人超越自我”。

作者庆山说,“但很多人并不觉得需要超越自我。自我是他们最为注重的。自我需要得到满足。他们认为自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也是很多人无法进入信仰的原因”。

作者问他,如果一直待在这里,有时会觉得有体验的局限吗?

他说:“不造作就没有局限,刻意做一些事反而是一种局限。”

这话对我的触动很大,生活中,我们刻意而为的东西还少吗?我们自己给自己设下了多少籓篱?局限,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

在这个言论能随意发出的时代,太多人的表达变得急切而不加注意。桑济嘉措说了这么一番话:“所有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一句话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伤害到别人。但是现在很多人不这样去想,不关心。而当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对全世界失望。”

他谈到自己打坐时的体验:“如果进入很深沉的禅定状态,所有东西会变得特别缓慢。最细致、最细微的心是存在的。在这种禅定状态下,或许可以唤起一些记忆。这些经历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仿佛存在于某个空间。只是被发现了。就像放**一样可以看到。”

作者问他对素食怎么看,他说,没有完全的素食,在没有任何伤害的情况下吃东西不太可能,“不了解吃素真正的意义,光是在现象上那样做,没有作用。牛也是吃素的”,“比如一些吃素的人去素食餐厅,餐厅里又很执着于肉,把很多东西做成肉的味道,把蔬菜做成动物的样子,在根本上还是没有驱除对这些东西的依赖和贪欲。这样吃不吃素就没有任何区别”。

对于持戒,他的看法是,最好的戒律是超越自己的欲望,这才是真正的持戒。他说:“一个真正的智者,如果内心达到很高的层次,可能不持戒而是完全超越它。真正寻求真理的人,会超越于道德和人为的范畴,觉得那一切都是局限的。但一开始要遵守界限,没有遵守就不可能打破。”

作为一个僧人,他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证悟,最终的生命的目的是获得终极的自由。“终极的智慧是不再有困惑和痛苦,不再受情绪的控制,包括身体、环境种种局限。这也是修行者最终的目的。”

庆山与桑济嘉措的对话交流,让我们看到了僧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大多数人所不曾了解的另一面。

这一章节写的是八十多岁的苏州叶名佩先生,一个几乎每天都弹奏古琴的高龄女士。年轻时的她曾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弟子,认真学习过绘画。一直画到2006年,因为老花眼加白内障,这才不画了。而她从十四岁开始学琴,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中断练习。她也教古琴带弟子,她认为文化遗产应该推广、传承下去。

叶先生向作者讲述了自己在那个年代是怎样学习古琴与绘画的,这绝对离不开父亲的喜好与支持。而在这断断续续的讲述之后,庆山听到了叶先生弹奏的《阳关三叠》。作者感慨,善之至者,莫如中和,她觉得自己从叶先生的琴声中,听出了那份简静与中和。

而作者问叶先生的很多问题,叶先生都打了擦边球,感觉她是一个撇去自我的人。叶先生的朋友桐含却说,一个把某件事做得特别好的人也许就不会想描述,就像得道高僧会在深山里头待着,不会出来。“真正达到了某个境界,觉得事情就是这样,该怎样就怎样。”

在叶先生休息的时间,作者闲着无聊,便去了苏州有名的怡园,十几年前我也去过的地方。她描写到的地方我印象不太清晰了,但有一处我却还记得,就是面壁亭里那幅对联:“扫地焚香无俗韵,清风明月有禅心。”

后来作者又经朋友介绍,去访了苏州一个做乐器的老手艺人,李兆霖。他曾经做过古琴。他详细介绍了做古琴用的材料及制作过程。

看到他说起用什么木材做古琴好的时候,我突然就想起了久已遗忘的一件事。我上小学的时候,有次得了一块桐木板,我那大字不识的父亲竟然又找来五根铁丝,桐木板两头钉上钉子,分别把五根铁丝平等固定在两头的钉子上,且松紧不同。逐一弹来,竟有了五音之分。我拿着那张像我爷爷的算盘那么大的自制小琴来到学校,还引来很多同学的围观和试弹呢。

再回到这本书中来。作者庆山在苏州遇见的这些会弹奏乐器的老人,都有一些相同之处,单纯而干净,清清爽爽;即便已年老,却都还是这样干脆利落,健谈而聪慧。作者说,“也许是因为长期而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并且充分享受和尊重这件事情。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因为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保留了赤子之心”。

这本书中,在作者访的四个人物里,叶名佩先生是话少的那个,弹过两曲,言论不多,但作者感觉这种淡然质朴的气场,始终存在于她的周围。作者感慨,“岁月冉冉,人的心可以做到平稳从容。大抵是,有怎么样的心,才能有怎么样的音”。

《得未曾有》这个书名,我在读完全书后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它的意思,即前所未有,今始得之。扉页上的佛经语,“得未曾有,心净踊跃”,得到了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内心一下变得纯净起来,欢呼雀跃。字面意思给我的感觉便是这样。

安妮宝贝抛去自我,专注发现挖掘他人的生活方式与内心世界,从而成了庆山。我觉得,这种改变我更喜欢。

得到这本书并细细读完的我,也有了“得未曾有,心净踊跃”的感觉了。

前所未有,今始得之,净化我心,何其欢欣!

庆山《得未曾有》,愿你有所得!

得未曾有。心净踊跃。——出自《佛经》

意为,收获之前未有的知识,心灵会开心。

《得未曾有》也是庆山的书名。知无戒喜欢庆山的作品,想着挑选一本来读。网上看到这个名字,瞬间觉得世界很安静。或许,是封面上黑衣长发女子安静的坐姿所致。

果断购买。

选择一本书来读,跟认识一个人相似,是一种缘分。在书中能悟到什么,则要看自己读书时的需求。

有些道理,都懂。有人用其对自己说教,就会反感。若是让自己去悟,悟出了,却会觉得开心。道理还是那些道理,得到的东西却不一样。

书很好,会让人安静下来。句子简单,干净,朴实,却蕴藏着大道理。

1.所有新的发生,建立于原先的基础,而不是离开自己的过去。

2.这些年,一直只是写着自己的字,保持写作之外的生活,十多年也就这样过完了。

3.如果我们尝试去真正地了解和接纳他人,就会得到来自他们的给予。为这个世间而散发出来的光和热。

1.各式滋味以合理的方式调和,互相渗透,口感清爽。并非大餐厅的形式华丽,情意欠缺,也不是家庭里的手作辛劳,方式草草。这顿饭平淡而讲究,如此结合起来不算简单。

2.朱自清曾经评价南通人的性格,说他们坚毅而温厚。

3.所谓随顺的人,是愿意以他人的想法为重,不会坚持或一定要遵从自己的方便。

4.烹饪方式不应该局限于地域特点,而是按照食材的本质来做,食材适合怎么做就怎么做。食无定味,适合自己的口感最重要。

5.做菜就是,怎么样把食材的临界点最好地体现出来。

6.餐饮环境随社会风气一起在变形,人们觉得应该多吃,用鸡鸭鱼肉招待朋友很重要,却没有人觉得在合适的季节做一个清爽新鲜的毛豆是好的,渐渐改变人们对饮食的态度是一种社会责任。

7.每天独揽山岚朝夕,看过一年四季。

8.像我们这样,老了也不会感觉孤单,因为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9.银杏树厚砧板,喜玛拉雅岩盐,张小泉特制菜刀,大火力的煤气灶台。另有一处柴灶。电磁炉在沸腾后马上冷却,柴灶则会持续给予温暖。

10.酒里有氨基酸,菜的滋味会更鲜美。

11.现在人对吃的技能掌握得越来越少,都希望用工业化的方法迅速制作。

12.书读得太多有好处也有坏处。读太多你会陷进去,只有自己认识提高了才出得来。

13.菜市场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每到一个城市都爱去看看当地菜市场,知道食材和价格,就大概了解了这个城市的整体水平和生活状态。

14.应该返璞归真,不必天天大鱼大肉。吃菜带点苦味,少点油,对身体更有好处。油腻重口味就像甜言蜜语,会让人依赖。就像人与人交往,别人恭维你,你觉得很好。实话难听。做菜也是一种交往,人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15.很多人号称自己是吃货,其实对于如何吃并不清楚。只是炫耀自己尝到了新菜,去到了某家特别的餐厅,却不知道什么样的食材是最好的,以及应该怎么样做出来是好的。

16.生活是多元的,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想法,状态不一样。只要自己觉得是开心的就可以了。

17.生活的经历不能复制也不会再返。即便再发生一次,也是另外一种。

18.一千万是过日子,一百万是过日子,十万是过日子,一万也是过日子。物质的标准无止境,一旦掉进去人就活得累。有内心生活会比较愉悦。如果太过依赖物质,就会容易产生怨言怨气。

19.白居易有两首写酒的诗,“青旗沽酒趁梨花”说的是春天的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秋天的酒。

20.就像说话,你很愉悦,语调就会很好。如果心里很压抑,说话就不好。酒也是这样。

21.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22.大海的启迪?

那种深邃和无形的气势。还有涛声带来的感觉。我经常在可以看到海的树林里坐上几十分钟,半个小时,有时也去游泳。如果有月亮,大海挺亮的。环境的选择和视角有关,主要看什么样的心情,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如果冬天有暖阳,找靠窗的位置看看西湖,看看雪景也很舒服。

23.他认为比较理想的生活方式,是有一点养老的钱,有一个地方,可以做一个长久的园子。

1.喜欢冬日下雪天迎风而立的棉梗。在荒原的映衬下总以为它有某种风骨在。

2.如果有足够的财力,或者说完全不愁生计,我更愿意做一个不称职的农民。跟土地接触的幸福感远远大于做一个所谓的艺术家。

3.他们觉得重返乡下的就两种人,一种是大款,一种是在城里混不下去的。我的形象已经渐渐由第一种朝第二种转变。真是对不住乡亲们的期待。

4.我不需要太多跟外界的交流,也厌倦所谓高雅的。最终心还是要跟自然来呼应,从那里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

5.房前屋后要有一些掉叶子的树,这样才能看到四季,要不然无趣。

6.农民都是土命。见多了,随便种,自然而然就活了。

7.春天勃勃生机,秋天萧沉,夏天浓郁,冬天宁静。只要你有心境,就能看到不同季节所释放的不同的美。

8.人的命运是被拨弄的,有时完全不由自主,如同狂风暴雨之中的汪洋上的一条船。但心的承受力和对其接受的态度,却是最重要的。

9.人的生命很短,很珍贵,且只属于自己。不要浪费在跟自己无关的时势、人和事上。就是你说的退,活我自己,独善其身,尽可能远离污浊。

10.早已厌倦城市。不仅生活压力大,更多还是觉得活得毫无意义。就像被卷入了一个洪流之中,失去了自我地活着。这种牺牲如果谈得上奉献也罢,但事实上就是互相之间的消耗。

11.回到农村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可能代表很大一批我们这个年龄段有一定自觉的人的倾向。只不过有些人无家可归,有心无力,没有归属感,没有了家。

12.如今一切便利,但一些小相机,把人拍出来都不好看,各种荒废的表情和姿势。那是因为被拍的人没有准备好,拍的人又太粗暴急促。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珍重感被掠夺了。

13.湖南的冬天,雾总是如复一日。雾,抹去了俗世的具体,呈现出诗意。好照片,是要与神相会。那一刻,你已不在。

14.女人是把男人往人间拽的人。男人身上有神兽两面性,要么往神性上走,要么往兽性方面走。他会以仰望的姿态去看待自己的事业。事业是神圣的,不仅仅只是混碗饭吃,所以为此愿意牺牲自己所有的东西。但如果选择了一个家庭,作为男人就应该承担下来。

15.荷花花瓣朝开暮合。黄昏时把茶叶放进去,晚上花瓣把茶叶裹住了,次日早上拿出来茶叶浸润了荷花的馥郁香气,这是一个很美的细节。

16.农村出去的孩子分两类,一类是出去了就必须衣锦还乡,否则数年也不回家。一类,就是想彻底摆脱农民身份 ,做城里人。

17.要足够彻底,就不做艺术,不做跟艺术有关的事,让它只存在于呼吸的过程中,而不是把它实践,拿出去换钱。

18.完全得意,忘了行,一天到晚就是喝耍,找不着北,挥霍青春,现在觉得这种挥霍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该见的都见过了,欲望也释放了。黄山归来不看岳。

19.对我来说,内心宁静的话,守着几棵树一样也可以过一辈子。他们可以成为永久的知己。山色这么美,看一整天也不会厌倦,得到的愉悦,远胜过赚1000万开奔驰宝马。金钱科技物质解决不了人的空虚,这不是阿q精神。幸福感90%跟这些没关系。这些想法也许是上帝赐给我的一点慧根,加上童年的经历,后来的自觉。

20.他们更享受一个恒温的游泳池,一辆昂贵的保时捷,然后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仿佛可以带给他们愉悦和成功的感受,即便这种感受转瞬即逝。人的心灵,有时躁动得一刻都离不开外景和万物,需索各种新闻讯息声色,并被这些控制。

21.静通万物,多欲则苦。

22.农村的孩子起点会低些,可能开窍要晚些,但不要紧,他们天生接触土地,天质好,能嗅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都是自然。有足够的感知,蓄积的能量够,自然有爆发的时候。这种储备很重要,城里孩子缺的就是这个。所以他不能让孩子在城里的尾气中度过童年和少年。

23.时间都是小块小块的,总是被生活琐事扯得支离破碎。我是危机意识很重的人,有时会感觉焦躁。因为正值壮年,得拼命工作,不工作就等着喝西北风。后来觉得一定要迈过这个坎儿,把平常琐碎的生活当成修炼。其实是一个心态的转变,要去接受,平淡的看待。

24.艺术家不能缺钱,缺钱了就很难保有尊严。我尚算,否则一样要被卷在城市的洪流之中。

25.能想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手段,别人早用过了,而且远远超出想象。所以根本不用考虑别人做没做过,有什么情感只管挤出来。不用担心形式和内容会不会跟别人重复,只要是自己的是真诚的就行了。

26.有时安安静静待着也好,不是非要马上弄出一个什么东西来。有些人停不下来,是因为要依靠创作存在,如果没有创作,自己感觉不到存在。

27.树枝疏朗而有劲,如果下了雪,积雪堆在树枝上,这样很美。

28.她很疲惫,脸上依旧是朴素而安静的微笑,道了再见。

29.本来一个人生活,要了孩子,很快变成三个人。选择了就要承受,与其被动, 不如拥抱。

30.如果真的热爱,就无所谓苦难,无所谓离开大众的价值观 。不用管别人,一辈子就这点事 把自己说服了。其实也没有那么多人真的关心你。

1.音乐没有解释任何东西。一本书也没有解释任何问题。问题都是自己的,它只是给你一面镜子,是你自己在解释。

2.真正的不和谐,不是我出现在那里,而是我的出现让他们感觉到的不和谐,这说明他们自身是不和谐的。

3.不造作就没有局限,刻意做一些事反而是一种局限。

4.有时候,你会问自己为什么这么辛苦,而别人看起来在山洞里活得很开心,会由此得到一些提示。

5.在一种觉得钱很重要的环境里,人们才会认真对待金钱。

6.在房间里有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不觉得孤独,突然来了人会觉得孤独。与很多人在一起狂欢的时候,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虚无感,不知道为什么在做这件事。

7.如果我喜欢一个女孩子,会觉得她很漂亮,像花园里的一朵花,很美很自由,但占有一段关系,就像把花园里的蒲公英来放在房间里,可能会干枯,没办法怒放。它是暂时的,不是究竟,就像你抓着一个东西,但随时可能失去,这很累,很花时间。

8.有些事情的发生也许是好的,但不拥有那样的经历,同样也是好的。

9.我觉得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人也是一个。其他人不能够感受他那样的感受。

10.应该训练自己的心智,以便应对包括死亡在内的无常,这样真正面对时就会坦然。

11.如果一个人要走错路,就让他走,直到他走投无路,自然会承认。

12.有一个决定,就要试着去做。有强大的决心就会找到自己想要的道路,包括找到一个好的老师。很多人还是空有想法,但缺少实践,光有好奇心很容易幻灭。

13.可能会看到一些大师或别人写的东西,但那不是你的知识,只是给了一个方向,可以这样去找,最后还是需要靠自己领悟去得到智慧。

14.我可能不会在乎对错,一开始就没有以为一定要有真实或者虚幻。这不重要,要看它能产生什么作用,会对我的心有多大帮助。对错是不存在的。

15.没空在乎自己的身份处境,这不重要。在做什么是最重要的,我所有的决定都很坚定,要做到的,就一定去做。

16.所有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一句话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伤害到别人。但是现在很多人不这样去想,不关心。而当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对全世界失望。

17.最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完成,这是对生命负责,不浪费时间。

18.无常使所有事情都不会长久,心不是永恒的,感受时刻都在改变,不会在哪件事上完全固定,痛苦也不是固定的,有了出现就一定会有消失。一般我们会考虑最坏的结果,如果可以接受,自然就没有恐惧。

19.有一种方法是观想空旷庞大的一个世界,然后试着把它融化,就像把雪放在火炉上,那时仍处在完全的空间中,内在的自己也幻化掉。像镜面上的呵气慢慢消失,产生一个很强大的虚空,与佛教里谈到的死亡经历类似。

20.这些修行的人对一切情况都是接受的,没有抱怨,没有遗憾,也不担忧,也不慌张,路上没有见到有人打伞,又是一个无所事事的空白的时刻。

21.如果是一个智者,在世俗中同样获得自在,不受限制,或者说不受无奈的驱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烦恼也会减少。的时候一些真正修行的学者高僧,他们被抓进牢房里面好像没有什么区别,照样不误修行,在那里也得到一种自在。环境的改变对他们没有影响,在监狱里面待过十几年的也有。

22.应该为自己的心去做一件事,事情改变心也会跟着改变,团队和别人都在改变,我们很难控制一切,如同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但有时会被云挡住,所以要先为自己着想,选择让自己开心或是甘愿的事情,不然会引发更多困惑和忧虑。

23.大家都是普通人,也许因缘让彼此关系变得不一般,比如看到对方会有畏惧感或很紧张,我们碰到自己的上师也会有这样的情绪,但那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心跟别人是没有关系的,他也影响不到别人。

24.我们应该试着接受,把对方当做自己,这种敌对或碰撞的关系或许会慢慢消失,开始时的敌人最后会变成朋友。

25.更多人想要的是一条快速的道路。没有用跟得上自己的智慧和烦恼的方式去学习。

26.到了旅馆旁边的十字路口,告别的时候到了,没有握手,没有拥抱,没有多余叮嘱,只是简单说了声再见,各自转身离去。

1.弹琴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于尘世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

2.她在古琴上造诣很高,却没有过多感想。一个把某件事做得特别好的人也许就不会想描述,就像得到高僧会在深山里头待着不会出来。真正达到了某个境界,觉得事情就是这样,该怎样就怎样。

3.所有空洞下来的园子,即便被游客人潮日日冲斥洗刷,也依然是荒废,如此便有一种幽幽的惆怅。

4.琴有十四宜弹:欲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开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仙阜。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即便是对物也要:惟乔木怪石,江梅崖挂,松风竹雪,槐阴萝月之下,猿鹤麋鹿之前。

5.在南昌时,每个礼拜全家人都要一起出去看场**。父母穿的很漂亮,也把孩子打扮整齐,邻居中没有人像他们这般心态安宁享受生活。看完**在外面吃饭,之后回家,她去玩,他们休息,每个礼拜都有这样的一天。

6.操琴也有戒。头不可不正,坐不可不端,容不可不肃,足不可不齐,耳不可乱听,目不可邪视,手不可不洁,指不可不坚,调不可不知,曲不可不终。这些是弹琴之人的戒律。

春节读《得未曾有》后感

很喜欢庆山的这本《得未曾有》,拿到手,很快就读完了。

书中讲了四个人的故事,一个开私房菜馆的厨师;一个的摄影师回乡定居,拍摄一些家乡的古旧物品并在图上用毛笔题上一些文字;一个年轻喇嘛;还有一位终身与古琴为伴的老者。对应四个标题:拾花酿春,还乡记,渡过轮回梦海,素琴.古音.淡味。

庆山在自序中写道:这些人,虽然年龄、身份、经历、生活截然不同,但也有隐约的相同之处。相对于很多人对所置身的时代的热衷和身不由已,他们做出自己可选限度的决定。

每一个人的言行,生命存在的状态,都在影响这个世界的变化。息息相关,共为一体,从不曾分离。可以去学习和体会平静、素直、坚定、自省这些品质的含义,去获取思考、交流、布施、分享这些行为的价值。

全书行文朴素、简洁、贴近人心,我想这大概就是高深文字功夫的体现。

厨师的故事里有讲到很多私房菜的做法,食材都很家常,易得,比如酱油肉:选肥瘦适中的五花肉,切成三五公分长的条肉。不洗,稍做风干,下酱料。酱料是:生抽、老抽搭配,生姜,葱,高度白酒。肉下酱之后十二个小时,取出晒一天。天热时冷藏保存。食用前稍作清洗,可以整条蒸熟,也可以切片蒸熟。

庆山还特意向他请教了三种简便家常菜的做法:糖醋带鱼,酱萝卜,泡菜。大家都可以一试。

其中一些做菜的理念也很有启发性。

他不仅做菜,也画画。他说做菜和画画,之间也有相通的道理,掌握格局,就会产生一个形态,一个意识。格局里包罗万象。你看这盘子上的两只樱桃,它们佊此的位置。做菜也是掌握尺度,搭配、菜量、火候、比例关系等。特别注意到他提到了菜量,也想起大餐厅里的菜总是一个超大的盘子里面摆了精致,份量不多的食物,粗看时觉得美是美,就是少了一点,但吃完其实是刚刚好的,不会太饱,才真正体会到这其间的妙。

还有作为常年烹饪的人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杀生,他也给出了一个不同于往常的观点。

“食物有自然的生命。当人终结它,让它的生命达到最后的完美,也是一种赞扬。比如我做一道虾,味道绝伦,大家吃得流连忘返,这是值得的。反之它就会很怨气。要用心去对待食物。

庆山也说,他的这段话让她想起一个关于墨西哥巫师的书。人们饥饿时,在沙漠上没有别的东西,捕捉 一只兔子,准备吃掉它。师父对弟子讲,你在吃之前要真心感谢这只兔子。并对它承诺,当你死去后,也会把自己的身体化作肥料去养育其他生命。

“做厨师不可避免杀生。有一年过年,初一不动刀,初二我杀了两只鸡,不让任何人帮忙。如果这是罪孽,就自己承担。做鱼,我总是挑最好的鱼,做出来才美味。用自己的心对待它,知道自己全心全意,这也是一种心灵的解脱。

也让我想起《红楼梦》中晴雯撕扇那一段宝玉的一席话,先前晴雯失手不小心跌折了扇股,宝心恼她顾前不顾后,后来又让她拿果子吃,晴雯笑道:"我慌张的狠,连扇子还跌折 ,那里还配打发吃果了?倘或再打了盘 ,更 了不得 。“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供人所用,你爱那样,我爱这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顽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摔碎 ,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宝玉这一爱物说虽是贵公子口吻,周汝昌先生在此处也有批语说:宝玉虽如此说,终究是贵公子吻。俗语云,成物不可损坏,岂有随意任性糟蹋毁坏之理。但我觉得如没有随意任性糟蹋毁坏成物这样的先入之理念,宝玉的说法倒是很能让我接受。

我爱种花,可家里偏生是北阳台,一年只有三四个月能照到太阳,所种之花草只有在四到八月间能生长得茂盛,很难过秋冬季,我也常常自责这样是否太糟蹋那些植物了,依宝玉和厨师的观点看来,只要我认真的对待它们,细心伺弄,欣赏它们的每一次萌芽,拔节,仔细体会每一朵花带给我的欢欣之情,也可算是尽到我的爱花之情了。

这是厨子的故事让我生产的一些感谢!

其他三个故事就不一 一细诉了,大都有兴趣可以把书找来一读。

如庆山如说,愿你在书中有所得。

书中的插图照片也很让人喜欢,拍一些供大家欣赏。

庆山《得未曾有》经典句子_《得未曾有》经典语录

庆山的《得未曾有》,是我大年三十开始读的。大年三十中午,先生负气出走后,我下午带孩子做年夜饭,晚上忙好孩子们后,他们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看春晚,其实我对吵闹的春晚不感兴趣的。那我回到房间,想写点字,电脑让孩子们用来接电视看春晚了。用笔写字,我不习惯了,我看本书吧。

我在书架上下搜索,看育儿的吗?不想看,这一整年都在写育儿日记,我不想看了。

历史的,个人修养的,经济的?文学的?还是国学经典?不!我只想看本让自己安静的书,她来了,庆山的《得未曾有》。我得到了以前没有的,就是我有家,也有丈夫,却得到了自己一个人带娃的春节。

嗯,就是她了。真好!半个晚上,我都在看这本书,后来连续的几天春节,只要我有空就看她!如春风拂面,如夏风习习,如秋风吹起,如冬日暖阳,给我极大的抚慰。

得到了,就去接受。尽管过去从来没有得到过,尽管可能是痛苦,可能是悲凉,但是得到了就接他。悲凉的日子里,因为认真接受,这个悲凉也显得这么微小,不值得一提了。

因为内心安定,也就无惧于周围的一切变动。

庆山的书上指出,每一个人的言行,生存存在的状态,都在影响这个世界的变化。息息相关,共为一体,从不曾分离。可以去学习和体会平静、素直、坚定、自省这些品质的含义,去获取思考、交流,布施、分享这些行为的价值。

是的,看完了这本书,我也写写读书后的收获,与大家分享。我们共在,我们前行,我们日日在变化,好与不好都是我们自己所定义的,你的好生活定义是什么呢?慢慢去思考,然后朝着自己的目标奔去。

第一个故事是一个会画画的厨师。对食材要求极高的厨师,让我心生敬昂,这么多年,我一直瘦不下来,就是如师傅所说,在厨房做饭,总是东吃一点,西吃一点,剩下的也好,好吃也吃,不好吃也吃,最后都比较胖。要有节制,对食材要有要求,不是什么菜都拿来做,对吃的量要有节制,吃为了长身体,保营养,不是长多肥肉的

记下了。做一个优雅的厨师,要健康,还要有身材。

真好。对于食材,我真有感觉。现在速成的食材真不好吃,我喜欢萝卜干

,现在工业时代的萝卜干没有我小时候的味道,是因为没有了阳光的味道,于是我自己晒,一小根,吃一碗白粥,就好。

第二个故事,一个摄影师从大城市还乡,建一栋自己的房子,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挣一点钱,和妻儿在乡间生活着。真好,我也向往这样的生活,回到乡下,种一点菜,养几鸡鸭,

还有一份自己养活自己的事儿。如此也好。不过,现在还是梦想,只能在书里回味一下。不过我儿时就是这样的日子啊,也不枉此生了,天明能看到日出,天黑能看到日落。

第三个故事是一个藏族僧人,24岁,画唐卡,念经诵佛。作者问他,不打算还俗吗?他说不。任何事都是无常的,世间有世间的乐,同时也有苦,有一些欲望可以克制的。他更喜欢做一个僧人。他也听音乐,也看书。他说,音乐没有解释任何东西,一本书也没有解释任何问题。问题都是自己的。它只是给你一面镜子,是你自己在解释。因缘也是自己的欲望招来的。

是的呢。出世,入世都是自己的选择,所有的烦恼都是自己招来的。来也好,去也好,自己修自己就好了。桑济嘉措从12岁开始学习佛,很辛苦,他说,任何学习都是困难的事情。就算下雪,也要在雪里诵经,很冷,但这些会让自己变得强大,变得柔软。头脑的知识可能没学到很多,只是先把心弄大。

是的呢。我心安定,我心安静,才能强大。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进步了才能无惧一切。

第四个故事,苏州,那个美丽的地方,有一个84岁还弹古琴老人,叶名佩先生。庆山对她称先生是一种尊称。叶老师身体偿好,退休后,开始接学生,不多,只想好好教上几个人,籍此可以保留古琴的继承。叶老师不好名,不好利,心执一事,每日弹琴,84岁仍自理生活,与琴共在。叶老师说,现在学琴的人不多,说还要吃得饭,没饭吃就没办法去玩这个东西了。

对我感触挺深。得吃得饭才能继续学习写字,我现在没有收入,是的,这个春节过后,我就好好挣钱去了。这样才能安心写字。

没有挣钱,我就是一个吃闲饭的,即使我要带娃,要做所有家务,但没有一分钱收入,就只能是个吃闲饭的。

不过我还可以再好好吃几天闲饭,接下来,我会把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再看一次。这个我得再学习,这个精神上有毛病的人,就什么事都做不了的。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派克会告诉我。虽然我已经看过一次了,但还学好的。得继续学习。

感谢庆山的书,感谢大家仍在一起学习,我们继续学习,共同进步!

写完这一篇读书笔记,我要和孩子们一起烤一个蛋糕,日子不能因为别人说了什么,就成为了什么,成为什么,自己的心里要有一个定,要过什么样的日子,心里也要有底的,与孩子们一起烤个蛋糕,这个可以有。

《得未曾有》:得未曾有,心净踊跃

 《得未曾有》是安妮宝贝改名之后的一本书,用她的话说,安妮宝贝还存在,只是每个阶段有属于每个阶段的记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庆山《得未曾有》 经典 句子 ,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庆山《得未曾有》经典句子

 1. 内心宁静的话,守着几棵树,一样可以过一辈子,它们可以成为你永远的知己。

 2. 我试图在寻找的,也许是一种清晰而诚恳的自我表达。

 3. 在得到的背后,必有踏实的付出和支撑。

 4. 能读懂的经典很少。时而能看懂几句就够受益一辈子。

 5. 最终心还是需要跟自然来呼应,从那里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

 6. 在无限的时空中,人的确不算什么的。但表达出自己,完成自己,这是生命度过的方式。

 7. 外界可以变动或者影响我们,自己的心要能够应付。心不能受限于它们的影响,心要超越于那些。

 8. 所有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一句话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会不会伤害到别人。但是现在很多人不这样去想,不关心。而当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对全世界失望。

 9. 僧人不应该只知道闭关房里面的知识,也需要知道人性,其他人的想法,不然很容易受到伤害。

 10. 无常使所有事情都不会长久。心不是永恒的,感受时刻都在变,不会在哪件事上完全固定。痛苦也不是固定的,有了出现,就一定会有消失。

 11. 时间是一个艺术家,完成了画家没有完成的一些东西,包括给这件作品赋予一种灵性,一种价值力,或者是一种意念。

 12. 认清楚事情的原因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那样做的原因很浅薄,或者追求下去并没有什么效果。

 13. 一些吃素的人去素食餐厅,餐厅里又很执着于肉,把很多东西做成肉的味道,把蔬菜做成动物的样子,在根本上还是没有驱除对这些东西的依赖和贪欲。这样吃不吃素就没有任何区别。

 14. 这个时代是这样的,很多人知识是广的,不是深的。

 15. 应该为自己的心去做一些事,事情改变心也会跟着改变。

 16. 一种选择或者说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要承受它。

 17. 生起黄金一样的心,大地一样的心,月亮一样的心,珍宝一样的心,湖一样的心,金刚一样的心,药一样的心。这些都是指菩提心。

 18. 我们这一代送走了农耕文明,送走了手工时代,也许是在做绝后的事情。

 19.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需要经营。刚开始互相包容很容易,生活久了,彼此需要给对方提供能量。

 20. 从小就从书本里找到了智慧,心无旁骛,向着智慧的光芒前进着。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可以不经历痛苦。

庆山《得未曾有》精彩语录

 1. 既然你不能佛(非人也),也不能仙(山中人),那就儒(人之所需)吧。

 2. -生活可以很自在,并非每天需要大鱼大肉,我们的快乐和享受,可以来自很微小的事物。

 3. -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言传身教

 4. 现在的人对吃的技能掌握得越来越少,都希望用工业化的 方法 迅速制作,都只想吃现成。很少用最原始最简 单的方式了。

 5. 食材本身有很多学问,比如 寒露 以后的茄子就得换种做法,吃过露水后的茄子只能做酱茄子,因为寒性重。古人吃得简单,对食材的了解却极为深刻。

 6. 福田广种,种了才有收获,不应该只是乞求。

 7. 书读得太多有好处也有坏处。读太多你会陷进去,只有自己认识提高了才出得来。有的人进去后很难出来,也无法站在自己想要的高度之上。主要看怎么去感悟。

 8. 很多人怕麻烦,最后反而会给自己找更多麻烦。

 9. 其实我给你的,不等于要你给我。为别人做了什么事情不一定要求回报。

 10. 要真正做一个画家或者搞艺术的,不能一辈子平平坦坦,这样会少有灵感,痛苦的时候人的灵感会迸发。没有困境的逼迫,斗志达不到一种境界。

 11. 还是要平静地生活。没有太多奢望,用理性去处理问题。平等交往,真实,平和,不做作。不急切地做一些事,不刻意回避。顺其自然,一直往前走。

 12. 得未曾有,心净踊跃-佛经

 13. ?远处有金色屋顶的是什么地方一个观音殿。?

 14. 生活可以很自在,并非每天需要大鱼大肉,我们的快乐和享受,可以来自很微小的事物。-拾花酿春

 15. 建一个庭院,一块石头、一块砖,自己弄起来。

庆山《得未曾有》语句摘录

 1. 性子不紧不慢的人做菜好。都是逐渐的过程,没有天生。

 2. 快乐和享受不需要那么奢侈,完全可以来自微小的事物。

 3. 宁可少吃一点,一点。只要吃,就买最好的食材。-庆山关于吃的经典语录

 4. 我给你的,不等于要你给我。为别人做了什么事情不一定要求回报。

 5. 艺术可以提高心智,站立的角度和看事物的思维会因此不一样。

 6. 庭院纸灯笼亮起,人声光影浮动,甚是热闹。不知今夕何夕。直到尽兴而归。

 7. 为别人也好,为自己也好,人生觉得愉快,能承受,就可以了。

 8. 发酵的时候可以听,做的不好声音就会涩闷。就像说话,你很愉悦,语调就会很好。酒也是这样。-庆山关于酒的经典语录

 9. 13.有时很纠结,觉得人生很短暂,怀疑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10. 内心宁静的话,守着几棵树,一样可以过一辈子,它们可以成为你永久的知己。-还乡记

 11. 15.我试图在寻找的,也许是一种清晰而诚恳的自我表达。

 12. 如果用放大镜看瓷片,会看到里面有气泡,非常美。他不关心年代,觉得美才 收藏 ,只用来把玩。

 13. 我不需要太多跟外界的交流,也厌倦所谓的高雅的。

 14. 最终心还是需要跟自然来呼应,从那里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

 15. 活我自己,独善其身,尽可能远离污浊。

 作者简介:

 安妮宝贝,[1] 浙江宁波人,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早前曾在银行、 广告 公司、文学网站、杂志社任职。出版长篇、短篇集、摄影图文集、 随笔 集等各种著作。2014年6月?安妮宝贝?发微博证明自己笔名改为?庆山?,随后并署名出版 散文 集《得未曾有》。2016年7月出版了最新散文集《月童度河》。主要作品有:《告别薇安》《七月和安生》《蔷薇岛屿》《八月未央》《素年锦时》《春宴》等。

 《得未曾有》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作家安妮宝贝改笔名?庆山?后首次发表的最新散文集。书中记录了她的长途旅行中与四个陌生人的相会:一位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倡导他的饮食方式;一位回归农村的摄影师,与妻儿相伴山居,礼敬故乡和大自然;一位年轻僧人,以诗歌以唐卡以修行以领悟,供奉信仰;一位以古法弹奏的老琴人,年过八旬,心守一事。种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命形态,以文字和的形式如实呈现,让读到的每一个人可以获取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看了庆山《得未曾有》经典句子的人还看:

1. 励志感慨经典句子

2. 诠释人生的经典句子

3. 回忆过去的句子经典

4. 2016最激励人心的话语

5. 绝美伤感的句子

6. 最动人的经典句子

7. 心痛流泪的经典句子

?

《得未曾有》是安妮宝贝改名庆山后出版的第一本书,内容分为酿花拾春、还乡记、渡过轮回梦海、素琴·古音·淡味四个部分,分别记录了作者在长途旅行期间与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刘汉林、回归乡居的摄影师魏壁、年轻僧人桑济嘉措和以古法弹奏的老琴人叶名先生四个人之间的相会和交集,以及由此获得的思考和感悟。

快乐源于简单丰盈的内心生活

刘汉林,四十余岁,身形清瘦,人很有精神,目前的工作是帮朋友管理餐厅。年轻的时候,他也曾向往外面的世界,现在则更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比起外面的世界,他更关心怎么把一日三餐做好。

工作之余,他常常为家人朋友做菜,做菜于他而言是一件愉悦身心的事,是对内心的一种关照。想要做好菜,需要对食材的特点、运用和搭配有充分的了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慢慢积累。他很享受这个过程,享受做菜时心里有把握,不紧不慢、认真专注、平静自然的状态。

除了做菜,闲暇的时候,他还乐衷于艺术和亲近自然,领略其中的情趣和清欢。画画、写字、喝茶、赏花、听琴、酿酒、游泳、看海、看月亮等等都是他的爱好。

他并不追求物质的享受,他追求的是内心世界的充实和丰盈。因为物质的标准无止境,一旦掉进去人就活得累。有内心生活会比较愉悦。如果太过依赖物质,就会容易产生怨言怨气。

确实如此。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虽然拥有了地位、权势、名利、大量的金钱,却并不快乐。他们没有内心生活,他们把精力都用来谋求世俗的成功,以为获得了世俗的成功就意味着拥有了快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可快乐与否从来都与外在的物质无关,快乐是属于个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它发自内心,来源于简单丰盈的内心生活。一个人倘若只有外在生活,却没有内心生活,他最多只能算活得热闹或忙碌罢了,绝不可能活得充实,也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快乐,自然也算不得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心灵需要与自然互动呼应

魏壁,四十来岁,一位回归乡里的摄影师。在他看来,跟土地接触的幸福感远远大于在城市生活。在城市生活,不仅生存压力大,而且毫无意义,就像被卷入了一个洪流之中,不断地自我消耗;而生活在故乡,就像生活在母亲的子宫里,让人觉得舒服自在。

奥地利著名的学家阿德勒说过这样一句话:“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诚然,童年对一个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魏壁坦诚他能有今天,全是仰仗童年时期父母朴素的言传身教和田野的滋养。

在农村长大的魏壁,从小便接触土地,嗅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都是自然,天长日久慢慢地便积蓄了丰富的感知和充裕的能量,这些都对他人生的方方面面有极大的助益。他的作品《梦溪》系列的素材内容大多来源于乡土,有农村传统或古老的用具,被废弃的生活用品,也有田间的植物和作物等,如打稻机、土砖砌的房屋、水车、母亲的老镜子、父母结婚时用的老床、祖宗留下的方桌、母亲做的棉鞋、飞鸟、湖景、滩涂、竹笋、蚕豆、番薯等等。

他从骨子里热爱故乡,热爱自然,一辈子可以只守着一片树林过活。因为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人的生命会得到滋养,内心世界会变得丰富、敏感和活跃,由此可以收获由内而外的欢喜。泥土、花木、山色、河流等自然之物给予他的愉悦远胜过赚一百万、一千万,开奔驰、宝马。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深情呼唤游子归乡。华罗庚先生曾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故乡不仅仅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也是我们安顿灵魂的港湾。如果说离开故乡是生活需要,那么回到故乡则是生命需要。

佛法和修行帮助人超越自我

桑济嘉措,二十四岁。在拉卜楞寺学习的藏族僧人。他看书、喝茶、游玩、写作、拍照片、画唐卡、学习、踢足球、野炊、做火锅、读诗歌、听音乐、晒太阳、种花、改装灯、和野猫做朋友……发表各种修行心得,也像个诗人,写下如同诗行般的句子,赞美故乡、母亲、上师、朋友及大自然。

他之所以成为僧人是为了自己能够超越,得到不依赖于任何条件的自在和自由,或者说不局限在这些里面。因为人活于世,并非是完全独立的。我们的生存依赖于任何条件,而且之间的关系并不固定。幸福、情绪、感受要依赖于自己的身体,身体本身是不自由的。需要喝茶,需要睡觉,需要更多。这些都是条件,都不确定。

自我是很被动的,当我们过度依赖于这些条件,就容易失去自我,被束缚和捆绑,陷入困顿之中,也容易产生贪念和欲求,而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引发烦恼、痛苦,甚至是仇恨等等可怕的事情。

桑济认为佛法和修行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自我,使我们的心不受限于外界的变动和外界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一种针对痛苦和烦恼的解决方法,一种获得心灵自由、灵魂解脱的道路。

人们习惯依照惯性安排自己的生命。常见的是用工作自己,用和物质消费来打发空闲时间。他觉得这样会带来很不好的后果,就像活在火宅当中,在火宅当中游戏,以为是快乐和享受,却不知道自己已身陷危险。

佛法告诉我们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快乐,如何超越痛苦和快乐这些情绪;告诉我们要心怀慈悲,避免制造伤害,在看到一个生命受伤害的时候,尽可能让它不受伤害;要为自己的心做事,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觉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完成……

修行则是不断学习,慢慢实践,从而掌握佛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遵守很多戒律,比如克服对异性的欲望,不妄语等等,这些戒律给人自由,使人不活在局限里,不受限于世俗习性,渡过轮回梦海,坦然面对包括死亡在内的一切无常,破除我执,不再困惑痛苦,不再受情绪的控制等等。

流离辗转中朴素坚守所爱

叶名先生,现今八十四岁高龄,定居苏州。受父亲的影响,她从十四岁开始学琴弹琴,到现在没有中断。会弹《关山月》《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龙翔操》《忆故人》《普庵咒》《思贤操》等二十多首曲子。

古琴是传达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载体,是个体寻求一种精神空间的载体,也是一种接近于心灵训练的途径。叶先生痴爱琴,学琴非常努力,对自己的要求是一定要学好。叶先生年轻的时候正处于中国社会剧变的年代,但不论境遇如何,不管到哪里工作,她都会把琴带着,闲暇的时候进行练习。现在日常便是弹琴,也一直坚持在教。只要身体允许,她会一直弹下去,教下去。她认为古琴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应该被尽量地宣传、弘扬和传承下去。

古人言弹琴之法,必须简静。认为琴曲的表达之中,中和是比冲澹、浑厚、正大、良易、豪毅、清越、明丽、缜栗、简洁、朴古、愤激、哀怨、峭直、奇拔等更高超的境界。善之至者,莫如中和。

在叶先生的琴声中,便有这样一份简静与中和。有怎么样的心,才能有怎么样的音。叶先生气质淡然质朴,内心安宁从容,生活清净简单,一生在流离辗转中朴素自守。如今八十四岁高龄,仍然单纯干净,清爽利落,健谈聪慧,保有赤子之心,为所爱之事竭尽全力。

刘向在《琴说》里写道:“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古琴,作为一种高雅的中国传统乐器,它的表现力丰富而深刻,音色飘逸空灵,强弱平衡,深幽有余韵,可营造一种“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的意境,产生“令人起道心”的效果,在现代社会却逐渐式微,着实有些可惜。

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我们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方向,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就像书中的四位。他们虽然年龄、身份、经历、生活都截然不同,但他们都在这个或令人欢喜或令人无奈的时出了自己可选限度内的最佳决定,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