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路人皆知的上一句歇后语是什么?

2.成语故事 路人皆知

3.司马诏之心,路人皆之是什么意思?

4.路人皆知的意思是什么

路人皆知的意思_路人皆知

路人皆知的解释

[be known to all;everybody knows]

比喻 都知道 秦桧之恶,路人皆知。 《野叟曝言》 详细解释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 高贵乡公 卒”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 王沉 、尚书 王经 、散骑常侍 王业 ,谓曰:‘ 司 马昭 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后以“路人皆知”指某些人的用心、 隐私 等 为人 所共知。 清 黄宗羲 《御史余公墓 志铭 》 :“尾大末强,路人皆知, 不敢 声扬,公独奋笔。” 《野叟曝言》 第七二回:“ 秦桧 之恶,路人皆知。”

词语分解

路人的解释 ∶行人,过路人 ∶路遇的 陌生 人,比喻不相干的人视若路人详细解释.指路上的行人。《尹文子·大道上》:“ 楚 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 凤凰 也。’” 宋 苏轼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 知的解释 知 ī 晓得,明了:知道。知名( 著名 )。知觉(有感觉而知道)。 良知 。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 使知道:通知。知照。 学识,学问: 知识 ,求知。无知。 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

路人皆知的上一句歇后语是什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拼音: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

意思是: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出自:《汉晋春秋》

例句: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你不要为他掩饰。

2、别再拿班做势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十年中,“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野心有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4、然而,处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特定历史年代,黑暗险恶的政治局势使其理想志向无从实现。

扩展资料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军司马懿有个儿子叫司马昭。魏国在魏文帝曹丕死后,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家父子手里。司马家在魏国呼风唤雨,甚至能左右皇位更替。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十三岁的皇帝曹髦(máo),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

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

"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

此次行动却被司马昭知晓,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随即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大意是说:当初援立曹髦是看中他“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但是不成想“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我这个太后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来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要废立之,大将军认为他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要以观后效。

但没想到他得寸进尺,还拿弓箭射我的宫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我前后数十次让大将军废立他,曹髦知道后,甚至贿赂我的身边人打算下毒药害我。后来事情败露,就要出兵入西宫杀我。幸亏大将军及时知道,而他自己混杂在士兵之中,被大将军的将士杀死。

这小儿“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应当“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由于曹髦死后被褫夺皇帝封号,因此其在位期间的年号均为高贵乡公某年。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百度百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语故事 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解释: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出处: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扩展资料

反义词:一无所知

读音:yī wú suǒ zhī?

意思:什么也不知道。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五:“小学生望后便倒,扶起,良久方醒。问之一无所知。”

翻译:小学生看到后就倒在地上,被人扶起后半天才醒了过来,问的问题什么也答不上来。

举例:对你指责的事,我真的是一无所知,并非想要推卸责任。

司马诏之心,路人皆之是什么意思?

路人皆知成语故事。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死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佐曹睿执政。曹睿死,司马懿杀了曹爽,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立曹髦为皇帝。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不把曹髦看在眼里,威胁要封晋公。曹髦气愤不过,说:“司马昭的心,路人所知也。”

注音lù rén jiē zhī

典故《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注引《汉晋春秋》

解释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相近词家喻户晓

押韵词击石弹丝、切问近思、错落参差、以权谋私、背公徇私、背公循私、三人行,必有我师、鞠旅陈师、力竭声嘶、秉公灭私、......

示例尾大末强,路人皆知,不敢声扬,公独奋笔。  清·黄宗羲《御史余公墓志铭》

成语例句

◎ 袁世凯帝制自为,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了。

◎ 请注意这个"自带馍馍",这可是一个绝招:社会上确实有一些喜欢中午去"解决"问题的人,但他们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吴天祥中午去则是另一回事,若接待者想用请吃来"解决问题",没门!

◎ 都说张安邦与何氏的,路人皆知。

路人皆知的意思是什么

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意思是: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出处:《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典故: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

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刺死(见司马昭弑君),而司马昭未受追究,后来更被封为晋王,死后其子司马炎篡魏自立(见魏晋禅代)。?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扩展资料:

曹髦死后,司马昭做贼心虚,伯人咒骂,就惺惺地自己责备自己,灭了凶手成济的三族,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之后,他另立十四岁的曹奂为傀儡皇帝,改年号为景元元年(公元260年)。至此,司马昭篡权活动的步骇已经完成,曹魏名存实亡。

公元263年春,司马昭派18万大军分三路伏蜀,刘禅出降,蜀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他的儿子司马炎迫使魏帝曹奂“禅位”,自己称帝,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

公元279年,司马炎发兵20万伐吴,吴军不战自溃。第二年,吴王孙皓出降,吴灭亡。至此,东仅末年以来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历史上出现了西晋的短期统一。

百度百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路人皆知的意思是比喻人所共知。多指一些人的罪恶、不良用心、隐秘之事等都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拼音:Sīmǎ Zhāo zhī xīn,lùrén jiē zh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汉晋春秋》。

成语故事:

三国时代魏国末年,魏王朝大权渐渐旁落。战功卓著的司马懿与魏宗室为了权势明争暗斗。魏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兵变,诛灭曹爽集团,从此魏国的大权完全落在司马氏手中。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掌握军事重权,特别是司马昭权重一时。

为了独揽大权,司马昭大肆屠戮曹氏家族的成员。司马昭后来又由大将军升任为相国,被封为晋公,并加赐九锡,进而威逼魏帝曹髦。魏帝曹髦见自己的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愤恨,实在无法忍受这种傀儡皇帝的生活。

魏元帝景元元年(260年)五月,曹髦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个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着等他来收拾我,遭受被废黜的耻辱,今日我将亲自与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铲除这个逆贼。”

可是大家都知道要跟司马昭作对,简直是鸡蛋碰石头。王经就劝他忍耐,不要闹出大祸来,说:“以前鲁昭公就因无法忍受季氏独断专权,贸然兴兵讨伐季氏,结果因兵败逃走,好端端的一个国家也丢了,还要遭受天下人的耻笑。如今司马昭专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他的势力已经几乎到了坚不可摧的地步,而且朝廷的大臣几乎全部都是他的人,为他效命。

同时,宫里的那些兵力实在太弱小了,根本就不足以与强大的司马昭抗衡,陛下凭什么去征讨他呢?您这样轻率出动,只怕会招来更大的祸患。”可是曹髦这时心意已定,当即从怀中掏出黄绢诏书扔在地上说:“朕已经决定了!就是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还不一定会死呢!”说完就进内宫禀告太后。

曹髦哪里知道这三个大臣当中,早有两个人背叛了自己。王沈、王业乘机偷偷溜出去向司马昭通风报信了,只有王经对他比较忠心,没有去告密。曹髦年轻气盛,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对付老谋深算的司马昭。他拔出剑登上辇车,率领宫内的禁卫军和侍从太监,吵吵嚷嚷地呼喊着从宫里杀了出来。

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在东止门遇到魏帝曹髦,曹髦身边的人怒声呵斥司马伷,司马伷的兵士被吓得逃走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知道后,连忙带了许多士兵在南面宫阙挡住了曹髦的去路。曹髦亲自用剑拼杀。曹髦毕竟是一国之君,皇帝亲自动手了,士兵们不免有些心虚胆怯,一个个吓得不敢动手,有的还准备逃走。

正在紧急关头,贾充手下有个叫成济的,问贾充说:“你说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平时养着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天。该怎么办,这还用得着问吗?”贾充这么一说,成济才壮着胆子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曹髦跌下车来死了。

毕竟是自己的手下诛杀了皇帝,这可不是小事。司马昭听到消息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瘫倒在地上。太傅司马孚闻讯跑过去,扑在曹髦的尸体上痛哭,把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哭喊道:“陛下被杀,这都是我的罪过啊!”

司马昭走到宫殿,把群臣都召集过来商议。尚书左仆射陈泰拒绝参议,但家人都惧怕司马昭的权势,逼着陈泰去,陈泰这才不得已而入宫。见到司马昭后,陈泰悲恸欲绝,司马昭也惺惺地对着他流泪,说:“玄伯(陈泰),您说怎么办呢?”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才能向天下人谢罪。”

司马昭不忍心杀掉自己的心腹大臣,感到很为难,考虑了很久才说:“你再想想其他办法。”陈泰说:“我说的只能是这些,没有别的办法了。”司马昭就不再说话了。狡猾的司马昭贼喊抓贼,逼着太后下令,给曹髦罗列了一大堆罪状,将他废为庶人,以百姓的丧礼安葬曹髦,又拘捕了王经及其家属。王沈由于及时告密,立了大功劳,被封为安平侯。

曹髦被杀后,15岁的曹奂被司马昭看中,接替了曹髦的皇位,这就是魏元帝。后来曹奂当了多年傀儡皇帝以后,渐渐没有利用价值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执政时将他废黜,自立为帝,建立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