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弘景有什么之称?

2.山中宰相陶弘景翻译

3.为什么陶弘景有着“山中宰相”之称?

4.南朝山人是谁

5.辞官为民的他,为何却被世人称作是“山中宰相”?

6.为什么陶弘景被称之山中宰相?又为何在句曲山隐居?

山中宰相指的是什么人_山中宰相

1、陶弘景本性喜爱山水自然的隐居生活,质性高洁;为官之时虽才华横溢,小心谨慎,但终不免差错,故归隐也是为免于官场之害。

2、个人概况: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3、原文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林陵人也。幼有异操,年四五岁恒以获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所取焉。永明十年,脱朝服挂神武门,上表辞禄。诏许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遍历名山,寻访仙药。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谓门人曰:“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之心。望高岩,瞰大泽,知此难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禄,得辄差舛;若不尔,岂得为今日之事。岂唯身有仙相,亦缘势使之然。”

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又尝造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以机动之,悉与天相会。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译文

陶弘景字通明,是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人。从童年时候起,陶弘景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四五岁时常常用芦荻作为笔,在画土灰中学习书法。等到长大成人后,他读了一万多卷书,一件事不了解,他就以之为耻辱。二十岁不到,便被荐举为“诸王侍读”, 授予他“奉朝请”的官职。他虽然身居权贵之门,却始终藏形匿迹,不与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阅读。朝廷中有关礼仪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决定。永明十年,他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上奏章辞去官职。皇帝下诏准许了他的请求。

他便隐居在句容县的句曲山上。他常说:“过去汉代有咸1习三茅君,他们得道后,来掌管此山,所以又叫它茅山。”于是他在山的中部建造了一处住宅,自号“华阳陶隐居”。他游历遍访各座名山,寻求仙药。本性喜爱山水,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吟咏诗文,久久徘徊,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二听到松涛响,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他对弟子说道;“我见到权贵之家,华屋大厦,虽然见识过华贵之欢愉,却没有向往之心。远望高高的山,俯瞰广阔的湖,(虽然)知道这难以容身居住,但却常常想要接近它们。而且永明年间做官时,得到的总是差错;(但)如果不是那样,(我)怎么会能做到今天的事‘清呢。难道只是(我’自身具有神仙的体鳃卜华是(因为我)顺从趋势才变成这样的。”

陶弘景为人谦虚谨慎诵达事理而不拘泥,无论在官在隐都自然地符食桃‘他的心明白如镜,遇到任何事都能立刻就了然于心。他生性喜好著书立说,崇尚奇暴超常的事物,爱惜自然的风光,年龄越大,其爱越深。又曾经造了浑天仪,高三尺多,地球仪套中间,天体球转动而地球仪不转,用机器使它转动,全部与天体球相聚。他说“我造浑天象是修道的需要,不止是史官才用它”。

沈约,正在东阳郡作郡守。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 但他始终没有接受。

梁武帝原来就和他很有交情,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经常派特使前去探望他,还给他送礼物去。但他并不出仕,只是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放养在水草之间,另一头牛戴着金笼头,有人手拿绳子牵着,用棍棒驱赶它。梁武帝笑着说道:“这个人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做的,想要学曳尾之龟,怎么会有被我召见进宫任职的道理呢。”每当国家有凶吉征讨的事情,一定会来向他咨询。当时人们就称他为山中宰相。

参考资料:

好好听故事网

陶弘景有什么之称?

因为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出处:唐.李延寿《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山中宰相陶弘景翻译

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陶弘景出身于士族大家,他自幼好学,好奇心很强,有许多不同于常人的想法。他博览群书,在10岁读了葛洪的《神仙传》后,从此迷上了养生之道。

15岁时写下《寻山志》,流露出隐居的情怀。17岁时,凭借不凡才华而声明远播。萧道成登基称帝后,便把20岁的陶弘景封为诸王侍读,之后又授予“奉朝请”的官职,深受帝王器重。

然而陶弘景志不在官场,他无意于仕途,36岁时辞去官职,正式开启隐居生活。陶弘景与梁武帝萧衍很早就有交情,当时南朝的时局很不稳定,萧衍曾多次请他出山,都被拒绝了。但陶弘景还是会为朝廷出谋划策,萧衍有关国家大事都会写信向陶弘景咨询,“山中宰相”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后世影响

陶弘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经历也和葛洪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草经集注》在中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写下了重要的一页,诸多创新与发展是勤劳聪敏、博学广识的先贤在中医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也成了我们学习、借鉴和研究的珍贵资料。

陶弘景一生爱松,尤其喜欢听松涛。他闻松涛声如闻仙乐,有时仅一人进深山,专去山野谷壑听松涛,人们因而称他为“仙人”。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进佛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并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对道教颇有贡献。

陶弘景一生执迷道教的“神仙之术”,固不足取,然而陶弘景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药物、棋琴书画乃至阴阳五行,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陶弘景为寻仙访药,常漫游于名山大川中。行至山幽水静的美景之处,陶弘景便坐卧其间,吟诗作赋,作有许多优美诗文。南朝时,散文有了长足的发展,内容上出现了叙事、言情或寄情山水的文章,形式上则出现追求对偶、排比、用典,讲究辞藻华丽和声律求工的骈文。

为什么陶弘景有着“山中宰相”之称?

陶弘景得到葛洪所给的《神仙决》,于是产生了修身养性的想法,他说:“仰头观苍天,看见太阳,没有觉得很遥远。”陶弘景到了句容(地名)的句曲山(即矛山)这个地方安顿下了,自己称自己为“华阳陶隐居”。但凡跟外人有书信来往,就用“隐居”来代替他的名字。他(陶隐居)建造了一栋三层的房屋,自己住在房屋的最上层,(他所收的)弟子住在中间那一层,(来往的)宾客住在最下面那一层,不与俗世接触。梁武帝多次想要征用(纳贤)陶弘景,弘景都不见,仅仅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放养在水草之间,另一头则戴着奢华的金笼头,有人拿着鞭子,用棍棒趋赶它们。梁五帝笑着说:“这个人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做的,想要学"曳尾之龟",怎么会有被我召见进宫任职的道理呢.”每当国家有凶吉征讨的事情,一定会来向他咨询,每个月当中常常多次书信来往,当时人们就称他为山中宰相。

南朝山人是谁

陶氏与梁武帝关系密切,很受梁武帝宠信,梁武帝曾多次派人请他出仕,均婉辞不就,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往谘问”,故时人有以“山中宰相”称之者。陶氏思想杂糅儒、佛、道三者,尤以道教为主,为南朝著名道教徒。梁武帝曾赐以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炼制神丹,加之晋著名道教徒葛洪也是句容人,致使道教此一时期在三吴及浜海各地尤为得势。陶氏晚年又皈依佛门,曾“自誓受五大戒”。

辞官为民的他,为何却被世人称作是“山中宰相”?

陶弘景:南朝梁的“山中宰相”,佛道兼修的传奇人物

史家之韵

2020-05-03 08:58

陶弘景(公元456年—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陶弘景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在当时是一个具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他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医术药物、棋琴书画乃至阴阳五行,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

陶弘景自幼就有不同常人的想法,10岁的时候得到了东晋葛洪的《神仙传》后,便不分昼夜地研读,并从此有了养生的志向。

陶弘景曾对人说:“仰视青云,目睹太阳,感觉不是很遥远的事了。”

陶弘景15岁时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十七岁就以才学而闻名于世。

宋升明元年(477年),陶弘景21岁的时候,宋领军将军萧道成(即齐高帝)发动兵变,除宋后废帝刘昱,控制朝政,两年后代宋称帝,建南齐王朝。

由于陶弘景才名在当时很高,萧道成便把他封为诸王的陪读,并授予奉朝请的官职。

齐永明十年(492),36岁的陶弘景无意于仕途,特上表辞官,挂朝服于神武门后,退隐于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不与世交。

从此,陶弘景就在这里隐居了下来,他常常说:“这座山的下面是道教的第八洞天,名叫金坛华阳之天,周围有一百五十里,从前汉代的时候又咸阳三茅君修炼成仙,来掌管这座山,所以叫它茅山。”

陶弘景还在山里修建了一座道观,自称华阳隐君,开始跟随东阳人孙游岳学习道家的符图经法。

陶弘景在此弘扬上清经法,并撰写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并对天文历算、地理方物、医药养生、金丹冶炼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据统计,作品多达七八十种。陶弘景也成为道教“茅山宗”的开山祖庭。

陶弘景还编订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谱系——《真灵位业图》,其中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诸多仙真,大约3000名,以7个等级排列。

502年,萧衍代齐建梁,是为梁武帝,萧衍和陶弘景很早就有交情,两人之间书信问候就一直没断过,等他当了皇帝后,友谊更加深厚了,“恩礼愈笃,书问不绝”。

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都要向陶弘景咨询,鉴于此,总有达官贵人到陶弘景隐居的山里去拜访,所以,时人才给陶弘景取了个“山中宰相”的称号。

虽然梁武帝对陶弘景恩遇有加,但梁武帝又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比较笃信佛教的君主,因此,在南梁那种举国崇佛的大环境下,陶弘景作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也不得不接受佛教。

有一次,陶弘景做梦梦到佛祖传给他《菩提记》,并称他为胜力菩萨,于是,陶弘景在醒来后以道教上清派宗师的身份,前往鄮(mào)县(今浙江宁波)礼阿育王塔去发受戒,成为一位佛道兼修的传奇人物。

其实,陶弘景此举,实非自愿,而是为维护茅山道众的生存不得已而为之。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一世而亡的下场。

陶弘景隐居于茅山长达四十五年之久,在八十一岁那年去世,死的时候容貌颜色都没有改变,梁武帝下诏赠他为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并派皇宫里的官吏为他料理丧事。

为什么陶弘景被称之山中宰相?又为何在句曲山隐居?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中国人因为受到传统道教的影响,对隐士山林的奇人情有独钟,认为这些人大多品行高杰,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所以,自古以来都很受统治者的欢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隐士比较多,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之前便是隐居的名士,孔子的弟子颜回也是相当有名的隐士。?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陶弘景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诸王侍读;兼管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书事务的书记职务。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不利,三十六岁时,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请?,心甚怏怏。?

陶弘景继承的是庄子的思想,早年曾在朝中为官,与还未称帝的梁武帝萧衍是至交好友。只不过陶弘景厌倦了勾心斗角的生活,辞官归隐后开始精研医术,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梁武帝即位,其初国号未定,陶弘景引诸谶记,皆成?梁?字,上书武帝,告之?梁?是运符。武帝遂立国号为梁。后来武帝欲聘弘景入朝为官,亲手写诏召之弘景终是不应。武帝见其意已决,遂不复提聘官之事。然国家遇有大事,无不前往咨询,梁武帝与陶弘景之间,书信不绝,月常数信。帝每得其书,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

陶弘景也确实能力很强,在他的帮助下,南梁政权非常稳定,政务上取得的成就也非常显著,整个朝廷蒸蒸日上,很有一种鲸吞天下在姿态 ,固人们封其?山中宰相?之美名。

幼年成名惊天下

《南史.陶弘景传》:陶弘景幼有异操,年四五岁乃好书,"恒以荻为笔,书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及长,"神仪明秀,朗眉疏目","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便立志养生,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十七岁以才学闻名,与江斅、褚炫、刘俣合称升明四友。

话说啊,在北朝时期,有这么位奇人,这位从四五岁的时候就很喜欢学习,用树枝当笔,在灰中学字,九岁开始读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要放咱现在,有这学习态度,还有什么清华北大考不上去啊?不说别的,就这《尚书》有几个人知道这本书的?这可不是什么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的大官啊。

儒家嘛,格物致知正心意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么下去这位天才儿童当个大官儿肯定不成问题。可没想到的事发生了,这位不知道从哪得到一本葛洪写的《神仙传》,这下可就深深迷上了黄老道学,到了十五岁便可自作《寻山志》,端的是文采飞扬,一个十五岁少年便有这功力,孔圣人也就是如此了。

山中宰相震朝野

《南史.陶弘景传》:"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到了十七岁便已经素有才名,二十二岁便被召去当官儿了,干了一段时间感觉到了官场的黑暗,太没意思了,怎么办呢,上表、辞官,老子不干了,归隐山林去茅山修仙去咯。

梁武帝上位,想让其出山辅助他治理天下,这位梁武帝可也是个人物,他在南朝这么多政权中,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早年励精图治,有一番作为,晚年不知道抽了什么风,沉溺于佛教,结果侯景之乱爆发,凉凉了。

梁武帝的圣旨到了怎么办呢?要一般人早就沐浴更衣焚香摆案的迎接天使了,但这位爷不慌不忙,画了一幅画:两头牛,一头在自由自在的吃草,另一头被关在黄金做的笼子里,进退不得。梁武帝一看就明白了,这是让我别打扰他修仙啊,但这不做官可以,不干活可不行。国家有大事发生,梁武帝总是书信给这位奇人询问治国之策,而这位的建议也时常被采纳。当时的人们都称他是山中宰相。

说 到这儿估计大伙儿就明白这位是谁了,正是山中宰相陶弘景,陶弘景小时候父亲被小妾害死,所以陶弘景也终身不娶,并且这位还是个多面手,胸怀治国韬略,同时也懂炼丹采药治病救人,在当时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郎中,著有多部医典传世。陶弘景祖师的硝酸钠火焰分析法,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

陶弘景祖师一生痴迷于道家神仙之术,知识渊博无比,上知天文历法、下明山川地理,从医科药物到阴阳五行,从琴棋书画到铸剑练兵甚至生物、化学、数算都对后世大有贡献。

老柳这也不是乱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七个学科分卷,即《宗教》卷、《中国历史》卷、《中国文学》卷、《哲学》卷、《美术》卷、《中国传统医学》卷、《化学》卷,都有"陶弘景"条目,从古至今,中国有多少大佬啊,陶弘景祖师一个人在七个领域都有篇幅,足见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