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纣王真的昏庸无道吗?

2.隋炀帝非常勤政,为什么都说他是个昏庸无道的人?

3.剧中的商纣王真的是昏庸无道吗?

4.纣王在历史上是否真如史记所说“昏庸无道”?

5.武王伐纣的故事真实存在吗?

6.杨广真的如历史一样昏庸无道吗?

昏庸无道_昏庸无道的反义词

历史上最早的两位暴君夏桀和商纣王,究竟谁更昏庸无道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历经了无数的朝代兴衰轮替和帝王的优胜劣汰。大家对于历史应该都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了解的,对于春秋战国之前的历史,好像不是很多人了解。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朝代:夏朝和商朝。

关于这两个朝代,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这两个朝代的亡国之君:夏桀和商纣王。那么这两个人在历史上究竟谁更昏庸无道呢?

先说夏桀,他是发帝的儿子,左位52年,据说是文武双全,在他登基后,各国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进取,骄奢*逸。夏桀重用奸臣,排挤贤臣。他重用一个叫赵梁的小人,此人专投桀所好,教他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杀百姓。据《史记》记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夏桀*骄,乃放鸣条。夏桀在政治上倒行逆施,近小人,远君子,刚愎自用,听信谗言,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正直清廉者或遭,或离他而去。夏桀在位数十年,已众叛亲离。

再说说商纣王,对于他大家都不陌生,通过《封神演义》都有所了解,他宠幸妲己,祸国殃民。在历史上前期的他,也是一个胸怀壮志的帝王,他一味地要开疆拓土,打了不少的胜仗,据《史记》记载,纣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据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然后他一直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无法自拔。

甚至还说过: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后来,他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对鬼神傲慢不敬。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用酒当做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女赤身,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如此昏庸无道,真是罄竹难书啊!

对比夏桀和商纣王,我认为商纣王更加的昏庸无道,夏桀的夏朝到他这一代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而商纣王是把一个好好的商朝给祸害了!帝辛在位期间,政治上的政策和制度调整、对朝歌的营建和可能的迁都,以及经济上的搜刮政策和糜耗浪费等。

在对外政策上,帝辛继续进行对东夷的战争,其他见载史册的战争还有很多。所有这些,都未能挽救商朝,甚至适得其反,加速了商朝的衰亡。你们认为呢?

纣王真的昏庸无道吗?

《剑桥中国史》里是这样评价隋炀帝的:“儒家修史者对隋炀帝道义上的评价是极其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绘成了令人生畏的典型‘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曲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随性所欲地狂想大大歪曲了。”

这段评价,笔者还是比较认可的。

事实上,隋炀帝不仅“美姿仪”还“少敏慧”,颇具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开皇年间,年仅13岁的杨广,授封晋王,统帅并州兵马,20岁时,杨广拜隋朝兵马招讨大元帅,弛马援弓,统帅大军,突破长江天堑,一举灭陈,统一了全国。他对南朝百姓“秋毫无犯”天下皆称其为贤。

《隋书》中更是称赞杨广:“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着声绩”

隋炀帝还是一个天才诗人,其名作《饮马长城窟》:“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如今读来,还能感受到其中辉煌壮丽,气吞山河。正如《剑桥中国史》所言:“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

大业三年,隋炀帝下诏:“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于是影响中国历史接近1400年的科举制诞生了,而诞生之初的隋炀帝颁布的这十种选拔人才的标准,比后世八股取士却要高明许多。

但颇具才干的隋炀帝在执政14年后亡国,使得隋朝成为著名的短命王朝。后代学者往往将隋亡归因于征高丽,修运河,甚至归咎于杨广本人锦帆珠翠、大修宫苑的高消费。其实老百姓对封建天子的消费水平,本身就有相当的容忍度。乾隆下江南,奢华消费比之杨广更甚,可却不曾引起民变蜂起,国家动荡。

隋朝的灭亡,并不是隋炀帝一个人的责任,隋朝的问题,本身就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种政治生态的延续。即过度追求国家财富,而使得人民负担太重。往往有人据隋朝惊人的仓储粮食来证明隋朝的强大和富裕,隋朝留下来的粮食居然能吃到唐贞观年间。

可是却没有人思索,这样的粮食真的就是正常的税收么?

隋朝的赋税繁重,是四百年以来的一种延续,彼时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南北之间的,只有加强国家财富,以此来保障国家的延续。而隋朝也继续延续了这种政策,从它建立起那一刻开始,从世家大族手中夺户口,开启人口普查增加更多的税收,隋朝还未建立时,人口大致在2000多万的样子,到了隋朝大业时期,已经有5000万了,这种人口增长,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于从世家大族中夺来的隐户。

因此,隋朝对山东士族、江南士族的打击,以及后来对关陇集团的打击,才是真正导致其灭亡的原因,隋朝的扯旗造反的农民军,其实并没有什么实力,而真正有势力的各方诸侯,身后都有这三大集团的身影。

隋炀帝并不算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具有极强的政治才能,也有干一番大事业的野心,但就是这种野心最终害了他自己,亡了隋朝,隋朝的制度其实还是南北朝的延续,并不太适用于大统一王朝,毕竟王朝统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重点在内政,对世家大族的打击以求稳为主,而非为了积累财富而急切地跟士族们开战。

隋炀帝非常勤政,为什么都说他是个昏庸无道的人?

纣王不是真的昏庸无道。

他还是一个比较兢兢业业的皇帝。农业方面他重用费仲,大力推广牛耕和灌溉,鼓励百姓种植农桑,这样才有了后来商朝的繁荣昌盛、万邦臣服。在人才上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当时的武将蜚廉和恶来就是从平民提拔上来的,这两个人在担任将军期间为帝辛灭了黎国、苏国等,由此可见帝辛的眼光还是非常好的。

后世纪念

在殷墟遗址中,有一座无墓道、未葬人的HPKM1567(被称为“大墓”),杨锡璋认为它是未完工的墓葬,应属于帝辛, 范毓周等支持这一观点,但学界就此尚无定论。

在淇县城东8公里西岗乡河口村的淇河,有“纣王墓”。墓冢呈长方形,高12米,长50米,宽25米,?[186]?墓碑上书“纣王之墓”,系由学者周谷城于1987年题写。

该墓以北另有两座小型墓葬,据传为帝辛妃子(“姜王后”、“苏妲己”)之墓。该墓被列为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剧中的商纣王真的是昏庸无道吗?

说到隋朝的皇帝,大家可能会第一时间想到隋炀帝。在历史课本上,对于隋炀帝这个人的评价是非常不好的,认为隋炀帝是一个昏庸无道却暴虐的人。隋炀帝在位期间确实非常勤政,每天很早上朝在位13年,多次对外征战,而且有了收获,大大的扩大了国家的疆土,还修建了大运河。但是之所以说隋炀帝是一个昏庸无道的人,就是他从来没有为百姓考虑过,不去考虑百姓想要的是什么,在位期间也损伤了不少百姓,劳民伤财。

一、隋炀帝非常有野心

隋炀帝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从他在位之后经常征战和经常建造大型的工程,就可以看出他是非常想做出一番丰功伟绩,为自己名垂青史的。但是隋炀帝大多数时间只考虑自己要什么,而不考虑百姓要什么。在公元605年的时候,隋炀帝每个月都要征集250万个民夫来帮自己打造洛阳,在此期间还累死了100多万的民夫,这个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同年间,隋炀帝又修建运河,再次征集了100万民夫,结果民夫累死了六七十万,几乎是把百姓的积蓄全部掏空了。

二、隋炀帝特别喜欢搞事情

除此之外在公元607年隋炀帝又要修长城,掉了几十万民夫过来,结果死伤过半。到公元610年的时候,这样地再次征兵百万,第2年,黄河多个地方都受到了水灾,很多人被饿死和淹死,但是隋炀帝根本不管再次征调了百万的冥夫,要将这些粮食全部都运到北京去打仗。

隋炀帝在打仗的时候也没有用贵族的私兵或者是国家的兵,而是到各地去用那些民兵以及民夫,这也导致隋炀帝在位时期,人民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物资也是大量的损失,去征讨的士兵死了有2/3,很多将士都身首异处。所以隋炀帝在位期间虽然非常勤政,为后人也留下了很多丰功伟绩,但是也确实昏庸无道,害死了很多平民百姓。隋炀帝刚刚在位的时候,一共有900万户居民4,600万人,结果十几年后就只剩下200多万户人了。

纣王在历史上是否真如史记所说“昏庸无道”?

史书上所记载的纣王并非如剧中所描绘的那样昏庸无道。相反,纣王反而是一个兢兢业业的皇帝,他在治国、重用人才等多个方面都是很有本事的。

纣王并非昏庸无道

纣王作为商朝末代的君王,尽管现在的剧将其描述成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形象,但实际上,从史实方面来看,纣王并非是完全昏庸无道,反而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君主。首先,纣王对于百姓是否真的残暴,并没有真实的案例佐证。其次,纣王有无残害贵族,这在历史上也并无考量。但历史中却明确记载,纣王继位之后推行了用人制度,从底层中选取能用之人,在朝堂中进一步加强外服的控制,掌握中央集权。

纣王思想空前

商纣王的思想也是十分空前的,在奴隶制社会的时候,他已经在朝堂中推行法律,甚至还唯才是举,带领百姓摆正思想,不去随意相信神权。在纣王执政的过程中,他以一己之力将东夷和中原巩固合一起来,可见其能力也是绝然的。

武王伐纣的故事真实存在吗?

我们普遍知道的封神榜的故事,在故事中,纣王昏庸无道,宠奸妃妲己,设炮烙之刑,建酒池肉林,以及高百尺的摘星楼,而事实是否真的是这样呢?到底是否真的如史记上面所说?

但是,在后来出土的甲骨上面,我们得知历史真相并非如此。而这些相关的记载也只是一种相关的谣言罢了。首先,纣王并非为叫做纣王,而叫做辛。纣本身便有昏庸无道之意,试问哪一个皇帝会为自己起名叫做纣呢。而纣只不过是人们对于纣王的一个称呼罢了。

其次,在历史上面记载,妲己乃有苏式之女。据考古人员调查可知,有苏式可能只是古代的一个部落和商朝进行打仗,败后,便献上有苏式最美丽的女子妲己。而此时纣王早已六十岁了,又怎么会向历史里面记载的一般呢?

而在历史上面来说,有苏式的部落符号便是狐狸,而这可能就是人们在妲己身上误认为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会有武王伐纣呢?

其实,在商朝的记载里面,商朝并没有建造酒池肉林,也没有设炮烙之刑。只不过是在历史的演变中,渐渐被人们进行着加载上去而已。而姬发只是一个部落的首领,他的大儿子伯邑考在商朝为帝王辛驾车,出现事故,帝王辛便将伯邑考进行处死。从而结下了和姬昌的个人恩怨。

后来,姬昌被纣王囚禁了两年,并叫姬昌吃下自己儿子的肉。姬发的部落的臣子们向商朝进行着贿赂,想要把姬发赎回,之后,姬发讨回部落之后,便想要对纣王进行着报复。于是到处散发谣言,说纣王昏庸无道,并对纣王进行着相关的语言诽谤。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面,开始进行着讨伐。

之后,姬发的部落便不断的扩张领土。而商朝的子民们似乎都在像东西方向上面进行着扩张,而周便一直想南北进行着扩张。从而,商朝中间地方被周侵占,导致,商朝的中心势力下降,从而导致商朝的灭亡。而人们进行的说纣王无道的传说,也只不过是因为姬发为了个人恩怨想要进行着报复的一种散播谣言的政治手段罢了。之后,被人们进行着相关的传播,进而演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而周的胜利,也只不过是因为商朝的发展中心的变化,导致内部失守,从而才导致国家灭亡而已。

杨广真的如历史一样昏庸无道吗?

武王伐纣是真实存在的,真相就是商纣王昏庸无道,乱杀忠臣,武王忍无可忍,带领天下之士群起反抗,最终推翻了商朝的,建立了周朝,给了百姓一个安稳的朝代,使得国力逐渐强盛。

一、商纣王昏庸无道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任君王,他非常的昏庸无道,欺压百姓,商纣王暴虐、昏庸,了自己的王叔忠臣比干,而且囚禁自己的哥哥以及其他反抗自己的臣民。所以当时的朝歌朝堂混乱无比,奸臣当道,忠臣被陷害压迫。商纣王还搜刮百姓的钱财,欺压百姓,为自己铸造鹿台,整日载歌载舞,过着荒*无度的生活。这样的君王是得不到人心的,百姓不能够安稳度日生活困苦,大臣也不能够为国家进献良计发展国力。商朝的国力被商纣王挥霍的越来越差,在这种情况之下,武王才不得已以起义的名义进攻朝歌,推翻暴君的统治。

二、周朝还百姓安稳

武王伐纣时期收纳了很多的贤人志士,而且周武王姬发带领着自己的将士与各国的诸侯联合一起,起兵讨伐暴虐无道的商纣王。因商纣王不得人心,最终武王以几万的军队战胜了商朝十多万军队,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周武王推翻商朝之后,建立了周朝,并且将纣王所搜刮的钱财都分发给百姓,并派将士到边疆,巩固边疆的安稳,给农民提供好的政策和条件,让百姓能够渐渐恢复安稳的生活。所以周武王伐纣是历史上非常有意义的大,他是衰败的商朝向新兴周朝的转折,通过推翻商纣王的统治,还百姓一个安定,开创了周朝长达几百年的兴旺发达。

武王伐纣是真实存在的,它的真相就是商纣王昏庸无道,不得人心,为了百姓的安稳和国力的繁荣,武王联合其他诸侯,起兵讨伐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的。

胜者王侯、败者贼, 历史 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历史 上任何一位君王所有的治国之策都不是绝对的正确和错误的,都可能有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只是开创盛世的君王,史书和后人多淡化了他错误,而亡国之君,史书和后人又多记录和夸大了他的昏庸与无道。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13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588年,二十岁的杨广统兵南下灭陈,统一天下。同时,杨广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由此深得了朝野赞颂和隋文帝夫妇的欢心。600年,隋文帝废长子杨勇,立次子杨广为皇太子。

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既位。关于杨广”弑父夺位“的说法,后世史书多有争议,成为疑案。杨广登基后为巩固皇位,对废太子杨勇、其它弟弟和侄子以及隋朝的开国功臣,大肆杀戮。

605年,杨广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历时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东都在旧洛阳城之西,规模宏大,周长五十余里,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宫城是宫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处所在地。

在营建东都洛阳的同时,杨广又下诏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至余杭,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南北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和南北的统一的巩固。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杨广在位时,创立了科举制。科举制度在后世的封建朝代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寒门子弟出人头地提供了可能,让真正的人才能贡献国家和 社会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了一千三百年,到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终止。

可见,杨广也应该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只是一些浩大工程的立项开工过于集中,造成民力负担过重。加之,百姓尚未休 养生 息,他又忙于享乐,引发民变终至国灭身死。

隋炀帝杨广,应该是被后世误解的一个“昏君”,我们用现代的眼光看,他远不像演义里面描述的那么昏庸。我们就从大到小来罗列一下:

第一,劳民伤财攻打高丽。中国历代大一统的王朝,几乎都是要在东北方向掰一次棒子的,很少有例外,当然互有胜负。骂杨广骂的最凶的李世民,也打了好几次高丽,我们新中国开国立威之战,也是在朝鲜半岛,也是我我们主动出兵的。大家都干过的事情,那杨广也干就是劳民伤财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不讲道理嘛。

第二,开凿大运河。没有人否认这是一项伟大工程,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项惠及后世一千五百年的工程,也被后世批判,理由也是劳民伤财。在这件事上,杨广的情商太低了,开凿运河的理由是——方便去扬州看花!也怪不得被骂,如果他打着“加速南北交流,拉动经济增长,带动沿线地区工农业发展”的旗号去修河,那意义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了。后世的那些朝代,一边用着他的运河,一边骂他,太不讲究。 这是我工作附近的吴江运河大桥

第三,开科取士。这个举措变更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打破了朝堂被大门阀士族垄断的僵局。正因为如此,杨广得罪了隋朝的整个士绅阶层,跟他最后的结果不无关系。还是那样,这是一个创举,对封建 社会 统治者来讲科举是最合理有效的人才选拔方式,这个制度也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以上三点,是他最大的功绩,如果他在位十四年间只完成一个,就是千古名君。只可惜他急于求成,全都干了,隋朝没有那么强大的国力支撑在十几年里做成这么大的工程。征高丽得罪了底层,开运河得罪了中层,高科举得罪了高层,最终被宇文化及谋反杀死,落得一个“炀帝”谥号。

杨广是中国 历史 上有名的暴君,基本上所有人都认为杨广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却很少有人认为杨广治国昏庸无能。千户君也认为隋炀帝杨广“虽有无道,却非昏庸”,

杨广刚继位就要营建东都洛阳,每天役使民夫200万人,可以说是劳民伤财。但是当时隋朝原本的都城长安在大西北,往东的道路不太畅通,渭水河道弯曲多泥沙,漕运困难。而洛阳位于国家的中心,且“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以加强对关东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统一。

杨广在营建东都洛阳的同时,对,就是同时,杨广还下令开挖京杭大运河,又是役使民夫民妇数百万人。其主要作用也是为了 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对全国的统治,方便南粮北运。开挖运河同样有利于国家的稳定统一,促进南北交流、民族融合。

在人才选拔上,杨广开创科举制,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增置进士科,打破由关陇集团垄断仕途的局面。在军事上,攻灭吐谷浑、征讨契丹、琉求,三证高丽。除了三证高丽最后功亏一篑意外,其余都获得了胜利,开拓了疆土。

杨广自己也曾夸下海口,“吾当跨三皇,超五帝,下视 商 周 ,使万世不可及。”可见他也曾有很大的雄心抱负,只不过操之过急,太过激进。

其实客观的来说杨广是一个改革激进派且执行力超级强的人,只是改革的时候没有顾惜民力,才导致的民怨四起,最后身死国灭的。

“ 历史 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杨广是一位昏君,但并不平庸。如隋朝不亡国,隋炀帝经过后人的鼓吹,也是文治武功极为突出的皇帝。只是可惜隋朝二世而亡,后续的唐朝需要杨广昏庸无道而已,以此来证明自己获取天下的正当性。

杨广的功绩有哪些 为什么说杨广是昏君

营东都开运河,经略四方、三伐高句丽,这些其实都是于国有利。十几年的时间,其中任何一件做成功,都可以称得上功劳。但隋炀帝太心急了十几年的时间里,把这些全都一起做了。劳民耗财,无疑是当初人们怨恨他的原因。《隋书》里对此的描述是:“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其中,尤以三伐高句丽最为人诟病。河南、山东一带被做为攻打高句丽的粮草供应基地,但恰赶上这两个省份发生了灾害,百姓徭役繁重,民不堪命。于是,跨州连郡的农民起义就爆发了。

此外,隋炀帝也有好大喜功的毛病。他搜刮各地奇花异果到洛阳,加剧了人民的负担。他陈列文物,大兴歌舞,以夸耀于西域诸国。对于声色,隋炀帝也是大肆享受,使宫人穿上锦绣给自己跳舞。而且,杨广生性猜忌,许多大臣因为不合他的心意,被杨广找个理由杀掉。从这些方面来说,隋炀帝也确实符合昏君的标准。

杨广的名声为何那么差

杨广在位期间,既有功劳,也有过失,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他的功过。但为什么千余年来,杨广的名声这么差,一直被钉在耻辱柱上?原因大体有以下三点。

第一,他本人确实有昏君的表现 。隋炀帝继位之后,放任了自己的感官享受,其中有许多劳民伤财的举动,这是本来存在的事实。后面的李唐,自然也无替他正名的义务。相反,李唐还需要刻意把他的过失加以放大,以此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第二,没有继位人对他的鼓吹 。隋朝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没有后代替杨广鼓吹他的功绩,自然使得杨广的形象大打折扣。秦始皇也是和隋炀帝一样的境遇,缺少后代帝王的鼓吹,收获的都是不好的评价。

第三,隋炀帝不符合儒家的贤君形象 。隋炀帝的作为,是不符合儒家对君王的要求的。而古时候的舆论,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读书人的手中。千余年下来,人们对隋炀帝的形象已经固化,所以才有杨广是昏庸之君的印象。

综上所述, 隋炀帝固然有昏君的一面,但并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皇帝 。只因为“ 历史 是由胜利者书写”,后继的需要他是一个昏庸之君的形象,再加上没有后人替杨广鼓吹及读书人的刻意评价,这导致了杨广有这样的评价。但他无论是完善科举还是开凿大运河的举动,都是惠泽千年的功绩。这一点我们也不能无视,而应该客观地给他应有的评价。

但是 历史 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既然是有人记录的 历史 ,必然会有夸大郭黑化等主观性记录。而且隋朝 历史 是唐朝人编写的,为了凸显唐朝的正统性,隋炀帝必须昏庸无道,因为昏庸无道才会导致亡国。

那么,到底隋炀帝身上有没有昏庸无道呢?我们可以参考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纣王,这位国君力大无穷,平定了多次叛乱,是一位被伟人高度评价的纣王。但是在周朝的史书中,纣王昏庸无道,比干挖心,炮烙之刑,酒池肉林等字眼将他牢牢钉在 历史 的耻辱柱上,因为这样,才能让周朝安定天下。也就是说,给纣王泼脏水是加强新王朝统治的政治手段!

回到隋炀帝,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隋炀帝是被后人有意扭曲了,他的功劳被刻意掩盖和弱化,而生活细节被有意扭曲和夸大,使得他的影响发生了极大的颠覆!

史书是主观的,但 历史 是客观的,我们应该多一分思考,才能离真相更近。本质上隋炀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也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君主,正是这个急功近利,想着一代人干完几代人的活,违背了 社会 发展规律,才导致民怨沸腾,王朝瓦解。

如果把他的享乐当做昏庸无道,那么我相信李世民也是这样昏庸无道的人。只不过,史官会把他写成千古明君罢了!

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 历史 对他的褒贬向来争议很大。首先杨广挂帅灭亡了南方的陈朝,实现了中国南北的再次统一,他还开凿了大运河,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局面并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他在位期间,营建并迁都东都洛阳、改州为郡、改进度量衡。这都是他的 历史 功绩,但与此同时他频繁发动战争,无论是西征吐谷浑还是三征高句丽,都耗费了大量的民力,最终引得全国范围农民大起义,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说到杨广,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他的谥号“隋炀帝”。根据《谥法》的注释:“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离德荒国曰炀”。所以“炀”是一个非常恶毒的谥号,其恶劣程度甚至远超汉灵帝的“灵”。然而这是对杨广的不公,杨广被杀之后,唐国公李渊立王侑为隋恭帝。杨侑为杨广上谥号为明皇帝、庙号世祖,这符合追加谥的原则。夏王窦建德也曾为杨广追谥,曰“闵皇帝”。而人尽皆知的“炀皇帝”,则是李渊称帝后追谥的。

后世王朝摸黑前朝帝王的例子,在 历史 上比比皆是,所以要真正弄清楚杨广此人就必须走出“隋炀帝”这一谥号的桎梏。杨广灭南朝陈之后,为了避免数百年分裂所带来的隐患,他亲自学习南方方言、娶南方女子为妻、拉拢南方读书人让他们整理典籍。领土上的征服与统一,不代表大一统,但杨广的这种种行为无一不是为了巩固大一统。仅仅从这一点上来看,杨广就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开凿的大运河也功在当代、福泽万世,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隋朝灭亡的导火索是大规模进攻高句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我们并不能说杨广做错了,高句丽是一个割据东北的农耕文明,是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后来的唐太宗、唐高宗也多次派兵攻打高句丽并将其灭国,我们不得不承认杨广的战略眼光,只可惜他在战术上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但是真正威胁他的统治的,还是他确立了科举制。科举制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得寒门子弟也能够做官。

纵观数千年的 历史 ,王朝只能存续两三百年,而家族却可以兴盛上千年。杨广确立了科举制,无疑侵犯了世家大族们的既得利益,杨家得到了读书人的心却失去了世家大族的支持,这就是隋朝灭亡的最直接因素。滥征民力失去了民心、确立科举失去了大家族的支持,隋朝安能不亡?隋朝的确是因杨广而亡,但一善不能遮百恶的同时,一罪也不能废百功。从 历史 的全局来看,杨广有功也有过,他的功劳造福了后世王朝和百姓上千年。

在中国封建 社会 历史 上,建树能够比杨广更多的没有几个,甚至李世民对 历史 的贡献都不如他。李世民曾这样评价杨广:“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李世民被誉为一代雄主,然而他残害手足、霸占寡嫂的污点也是洗不干净的,为此他还修改了史书,将自己的兄弟甚至父亲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丑化和抹黑。但也是这样一位雄主,也肯定了杨广的能力,只不过他事与愿违。杨广不仅对 历史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他的文学造诣也相当出色。

比如下面这首五言绝句《野望》就是他的经典之作: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这首诗的意境,是元人马致远名篇《天净沙?秋思》也难以企及的。一位对 历史 有重要贡献、个人能力突出的皇帝,不会是昏庸无道之人。但杨广的过错也摆在这里,所以他是一个功过参半的皇帝。他或许达不到千古一帝的水平,但也绝不是昏庸之主,如果非要用一个负面的词语来形容,那也只能算“暴君”。所以我认为,杨广不是昏君,最多只能算个暴君。暴君和昏君是两个概念,暴君有能力、昏君则不然。

杨广在位期间也不能说是一点功劳都没有,他是我国 历史 上少有的“全能帝王”。不仅精通诗词,而且能文能武;他在治国上其实很有一套,还懂一些军事,能看到国家的不足之处。首先,他建立科举制度,这项制度影响后世各个朝代直到现在,让寒门学子也能入朝为官,为国家引进了大批的人才。单这一项,就足以名留千古。

然后他南征后陈,实现统一。杨广有着很大的野心,在伐陈结束后北上收服突厥,并三次征讨高句丽,虽然征讨失败,但也算是开创了向外界疆域扩张的先河。毕竟 历史 上皇帝那么多,敢于付诸实践的,走出国门开疆扩土的帝王却没有多少。在这个时期,隋朝的国力达到了一种空前的地步,即便后来的唐朝也很难达到这种程度。无奈在高句丽一战中精良尽失,不然李渊也很难起义成功。

再来说修建大运河。劳民伤财不,但谁能否定它在 历史 上乃至现在发挥的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实现了南北地区交通便利,还打下了经济流通的基础。所以这个不能全然认为是他的过,因为这里能看出他独特的眼光,包括与西方通商等行为,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与其说是李氏推翻了大隋,倒不如说是杨广自己失手倾覆了自己。我们都知道两晋隋唐时期是我国门阀政治最为兴盛的时候,权利都被一些大家族把持。杨广最激烈的一次动作就是科举制,大大触犯了这些家族的利益。底蕴不足,失败在所难免

杨广做了很多错事,但他对中国 历史 的推进也起到了很多的作用。大运河对南北交流的作用不可磨灭,现在还发挥着作用。

杨广,绝不是 历史 上那样的昏庸无道!

我们看到的剧中,杨广弑父杀兄*嫂,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作为一个君主,好大喜功、骄奢*逸,不体恤民情。

但是真是这样吗?史书中说,杨广虚伪。为表现自己生活简朴,在他爹和他妈来他家的时候,就把美貌年轻的侍女藏起来,把年老色衰的侍女摆出来。但是在史书记载中,杨广只有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比起古代其他皇帝几十个子女,在这方面已经是很自律的。

还有一些书和剧讲述,杨广为下江南游玩,所以开拓大运河。其实杨广曾经是平定南陈的统帅,实现三百多年来的南北统一的实施者。而后杨广被杨坚派往镇守江都,在此期间颇有建树。也正因为镇守过江南,所以杨广知道江南地区对位于关中的隋王朝并不认可。毕竟南北分裂三百多年了,南方的汉人对于北方的有胡人影响朝廷还是排斥的。所以开辟大运河加大对南方的控制是必要的。

另外科举制度是在杨广在位期间开始实施。这才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寒门学子终于有出头之路。

从他实行科举、经略西域、吞并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开拓大运河,可知杨广要的不是美女、好酒、玩乐,是青史留名、千古一帝。这样的皇帝,绝不会昏庸无道。

只是杨广,不知道’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他一个人想把几代人的事情都干了,将国力消耗殆尽,弄的民不聊生。

最终史书上的臭名昭著,只不过是成王败寇罢了。

大运河 高句丽 懂一点 历史 的 都不会黑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