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经六十章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

2.烹小鲜若治大国下一句

3.烹小鲜是什么意思

4.治大国如烹小鲜以什么思想治理天下

5.《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6.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意思

7."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什么意思?

8.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

若烹小鲜_治大国若烹小鲜

今日学习《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治大国就像煎小鱼。以道治理天下,鬼怪就不会显灵;不是鬼怪不显灵,而是显灵也不会伤害人;不是显灵不会伤害人,是圣人不伤害人。鬼怪和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功德归于圣人。

此章老子运用“煎小鱼”之烹饪技巧来论述治国之道。河上公 注:“鲜,鱼。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会烹饪的人应该有所了解,在煎小鱼的过程中一不可随意翻搅,程序不可繁杂,意指政令不可繁苛,不得随意轻举妄动,清静无为最好;二是不得使用猛火煎炒,意指治理过程中须戒骄戒躁,谨慎为之,不敢随意大动干戈。否则随时都可能“煎鱼失败”。老子提倡以道治国,以清净心面对天下,才能因德正而天下归焉。

以道莅天下,鬼怪都不显灵,即使显灵也不伤人,鬼怪之所以不伤人,是因为圣人之治德正归焉,此处的圣人意指理想的治理者,以道治国,以德治国,其政体恤于民,问政于民,用现在的话来说,为了人民的一切,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这样的思想来治理国家,所谓的“牛鬼蛇神,魍魉魑魅”自然不会伤害于人民,这里的鬼怪并不是所谓迷信之妖魔鬼怪,而是现实中那些走斜道歪路的人,当领导者至上而下以正为身,以正治国,国家自然少祸乱,人民生活自然安居乐业,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效果。

我们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一个“烹小鲜”的过程,政策的制定或改革,一定是来源于基层人民群众的心声,有时甚至需要反复实践论证后方可实施。在处理问题时,只要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会慎之又慎,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问政于民。这也是这些年来国家能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石所在。

小至团队,“烹小鲜”之道也是值得借鉴的,管理制度越繁杂苛刻,团队成员受到约束越多,越容易滋生是非,越有人钻制度的空子。与其从制度管理上入手,不如从管理者修己正身入手,从团队成员的切身利益出发,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此,方能上下一心,精诚团结,打造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队,也只有团队凝聚力才能最大化地激发集体智慧、群体能量的发挥。

终于补足了前两天的内容,要坚持好写作这件事,真的不仅仅是勇气就足够,还需要毅力与持续不断的输入,每完成一篇都极度地烧脑,时不时地还被锁定发不出来。最近开始看一诺的《力量从哪里来》,感谢好朋友JANE的友情相赠,希望一次次的坚持,一次次的书写,也能造就一个不端不装的真实的自己。

道德经六十章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为:政治浑沌,人民淳朴忠诚;政治清晰细密,人民狡黠、抱怨。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

这段话用白话讲,就是:从政者能够做到无为宽厚,这样可使百姓安居乐业行善积德天下太平。若从政者总去斤斤计较越多设施刑法,百姓就会变得狡猾缺少大智慧都是小聪明。

注释:

1、闷闷:昏昏昧昧的状态,有宽厚的意思。

2、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朴厚道的意思。

3、察察:严厉、苛刻。

4、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之意。

作者简介:

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扩展资料:

赏析:

闷闷:人员处理国家事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故“闷闷”。察察:政令反复无常,大小事务实施行政干预。“察察”和“闷闷”相对。

前者是法治社会,后者是专制社会,不同的社会制度,带来不同的社会面貌。在法治社会里,圣人莅临天下,施行“无为之治(释义: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的治理方法。)”和“不言之教(释义:无言的教诲)”,根据人民的心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法律。

不搞形式,不搞运动,不搞个人崇拜,各级行政官员都默默无闻地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工作程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表面看来,里并没有什么天才人物,也没有轰动天下的大手笔,但是,社会却在健康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水平日益提高,淳朴、厚道的社会风貌自然形成。

相反,在专制社会里,统治者独断专行,惟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失去了既得利益。人民失去了自主权,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发挥,致使生活越来越贫穷,国家越来越混乱,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百度百科——道德经·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烹小鲜若治大国下一句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

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要象烹煎很小的鱼那样不能时常翻动。运用“道”的原则去治理天下,连鬼也不能出来作崇。不是鬼不作崇,而是它的作用不能显示出来,不是它的作用不能显示,而是圣人也不伤人。人神各得其所和平共处,那么,“德”就归于“道”了。

大意:

本章以烹小鱼不可经常搅动为喻,阐述治国应取无为的原则。老子指出无为是合乎道的,以此治天下,各种势力如鬼、神、圣人都不能侵害人民,于是天下安泰。

烹小鲜是什么意思

原句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下一句是“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治大国如烹小鲜以什么思想治理天下

烹小鲜的意思是:比喻治国便民之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原本内容:

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其一,治大国应当“无为而治”。

古人煎小鱼时,仅简单洗一下,不去肠,不去鳞,担心把弄断了。

煮小鱼时, 也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治国也一样,不能扰民,不能乱折腾。

其二,治大国要掌握火候。

小鲜是很娇嫩的,烹的时候火太急会焦,火太弱会烂,因此必须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治大国也一样,如果人民生活都很祥和,不要打破这种平静。除非到了一定关口,民怨高涨,非动不可时,再行改革,实乃众望所归,赢得民心。

语出《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段话,我翻遍了网络,解释千奇百怪;我也听过国内众多学者的解读,语言文字上解的教授居多。后遇一不愿宣扬的教授,此人兼修儒释道,深谙心理学,经指点,方晓此段的真义。此段描述的是大道的功能德性。

《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以以正治国、选贤与能、无为而为来治理天下。

解释:

“治大国若烹小鲜”(鲜: 鲜美的食物、味美的食物)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原文内容: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词语出处: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名家解释:

《诗经·桧·匪风》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

河上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

《韩非子·解老》篇:“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淮南子·齐俗训》说:“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为宽裕者,曰勿数挠,为刻削者,曰致其咸酸而已。'

玄学家王弼则注谓:“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的众心矣”。

注家范应元对于“烹小鲜”说本作“亨小鳞”,并注:“小鳞,小鱼也。治大国譬如亨小鳞。夫亨小鳞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烂。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伤。盖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列代帝王也是如此注解。

唐玄宗注:“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小鲜,小鱼也,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

宋徽宗注说:“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明太祖、清世祖多注如此。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什么意思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1),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2)。 

[注释]

(1)小鲜:小鱼。小鱼很鲜嫩,如果烹调时在锅里频频搅动,鱼肉就碎了。以此比喻治理国家也不要常常翻弄。古语有“烹鱼繁(一再翻动)则碎,治民繁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句。

(2)故德交归焉:鬼怪、圣人和平民彼此能以德相待,都相安无事。

"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什么意思?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一句出自《道德经》的名言,其含义是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应该像烹小鲜一样细致入微,不能大意疏忽。这句话告诫人们在治理国家的时候不能掉以轻心,要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仔细的思考和研究,做到万无一失。

这句话的出处是《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制小鲜菜一样,需要细致入微,不能有丝毫的大意。这句话是老子在阐述治理国家的道理时所说的,是一句极具启示性的名言。

这句话告诫人们在治理国家时不能掉以轻心,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不能有丝毫的大意。如果治理国家像烹小鲜菜一样,就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做到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够做到万无一失。

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鲜一样,需要注意每一个环节。如果在某一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治理的效果。因此,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细节,不能掉以轻心。

总之,“治大国若烹小鲜”告诫人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不能有丝毫的大意。只有像烹小鲜一样,细致入微地对待每一个环节,才能够做到治理国家万无一失。这句话虽然简洁明了,但是却包含了极其深刻的道理,对于治理国家的人们来说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

治大国如烹小鲜”原文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老子的一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

关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一种解释说,小鲜是很嫩的,如果老是翻过来、翻过去,就会弄碎了;因此治理大国也不能来回折腾。这种解释虽然接近本意,但没讲到“妙”处。懂得烹饪的人都知道,烹饪技术(?艺术)的核心部分,就是掌握火候。而小鲜,又是各种烹饪材料中最为娇嫩的,更要细心伺侯。所以治理大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小心翼翼地掌握火候。那么,怎么掌握火候,大国又如何可以被比作小鲜?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但也可以大而化之道来。简单地说,治理国家,首先要考虑人民的性质。从经济学角度看,人民的性质就是趋利避害。如果能够提供和维系一套基本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任何个人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就对社会有利;在做对社会有害的事情时,就对自己有害,就可以使全社会的成员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使社会繁荣起来。一般而言,这套制度包括保护产权、维持秩序、调解纠纷的功能。 一旦有了这么一个制度框架,人们明确地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成本,什么是自己的收益,从而自动地按照对成本和收益的计算行事。

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为管理一个大国就像烹制一条小鱼一样。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1、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治大国若烹小鲜,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2、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变还没有迹象时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溶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消散。要在发生前就把它安排妥当,要在祸乱未发生以前就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积累的泥土筑起的;潜力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有为就会有失败,有得就会有损失。因为圣人无为,所以就不会失败、无得,所以就无失。管理一个大国就像烹制一条小鱼一样,人们做事往往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当事情快要办完的时候还能象开始时那样谨慎,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没有欲望,不重视稀有的货物;圣人的学问就是没有学问,以补救众人常犯的过错。用以万物自然发展不敢去妄加干涉。

《道德经》赏析

《道德经》把治国的道理和生活中的道理融会在一起,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远在我国古代的商朝,就有一位丞相伊尹向商朝的君主汤说,治理国家就像做菜,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过于懈怠,要恰到好处。

能把治理国家的学问和烹调小鱼的道理融会贯通,说明老子智慧的高深。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把自然界的道理同人生和社会的道理融会在一起论述,说明老子的哲理已经贯通了人生、社会和自然界,是对世界比较彻底的认识。

春秋战国时的韩非子,被后人称为最得老子思想精华者之一。他曾经很好地解释了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韩非子·解老》中讲:“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