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记.表记》诗解3君子能仁

2.四字成语努力坚持有关

3.形容努力后取得成绩的成语诗句

4.孔子名言

5.已和己的区别的好方法

毙而后已_毙而后已的毙是什么意思

击毙的成语有:坐而待毙,犬兔俱毙,束手受毙。

击毙的成语有:毙而后已,犬兔俱毙,安坐待毙。2:词性是、动词。3:拼音是、jībì。4:注音是、ㄐ一ㄅ一_。5:结构是、击(独体结构)毙(上下结构)。

击毙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击毙jībì。(1)用枪打死。

二、引证解释

⒈打死。例如:这场战斗,击毙敌人三十名,缴获十支。

三、国语词典

打死。如:「警匪枪战中,歹徒被警方击毙。」

四、网络解释

击毙击毙是一个汉语词汇,常作为警方(军方)用枪打死歹徒(匪徒)。

关于击毙的近义词

处决枪毙

关于击毙的单词

accountfor

关于击毙的词语

毙而后已作法自毙束手就毙以弱毙强束手受毙敛手待毙束手待毙养虎自毙车烦马毙束手自毙

关于击毙的造句

1、谈到情报的重要性,没有那件事情比今年五月一日在巴基斯坦藏匿处击毙更能说明问题。

2、后果可想而知,缀玉轩外乱枪齐下,王维琛急红了眼,一枪打死了张汉举,他自家也随即被乱枪击毙。

3、李勋右臂急晃,将一只破窗而入,龇牙咧嘴的丧尸犬当场击毙,而后淡道继续前进。

4、一打叛军被击毙,陆战队员零伤亡。

5、给你一把快乐的刀子,崭掉所有烦恼,送你一只幸福的手枪,击毙全部忧愁,给你一把如意的剪刀,剪掉一切哀伤,送你一条安慰短信,三个字放宽心。愿你明天会更好,生活更美满。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击毙的详细信息

《礼记.表记》诗解3君子能仁

而后的近义词

此后、而后、然后、尔后、继而

而后的造句 而后的相关词语

而后、知耻而后勇、此后、而后、然后、尔后、继而

而后的相关成语

而今而后、死而后已、穷而后工、强而后可、毙而后已、三思而后行、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快、鞠躬尽力,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马后炮、跋前疐后、百岁之后、背前面后、放马后炮、酒后失言、恐后无凭、后进之秀、后手不接、皇天后土、敛后疏前、前跋后疐

四字成语努力坚持有关

《礼记.表记》诗解3君子能仁

题文诗:

仁有大小,义有长短.中心憯怛,爱人之仁;

率法强之,假资仁者.丰水有芑,武王真情,

诒厥孙谋,燕安翼子,仁及子孙,数世之仁.

情真义深,终身之仁.仁为器重,其为道远,

举莫能胜,行莫能致,中心安仁,天下一人.

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比人,贤者可知.

德輶如毛,民鲜克举;大道至仁,至简易行,

诗者好仁,向道而行,行仁不止,中道而废,

忘身之老,日有孳孳,真情所至,毙而后已.

仁之难成,君子能之:恭则近礼,近礼寡过;

俭则近仁,近仁易容:言而有信,信近人情,

敬让温恭,惟德之基.不以所能,病人不能.

圣人制行,不制以己,使民自知,劝勉愧耻.

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文之,衣服移之,

朋友极之,欲民有壹,至一至善,真情至诚.

君子真情,服服有容,有容有辞,有辞有德,

有德有行.衰绖色哀,端冕色敬,甲胄不屈.

惟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

正文:

全文:

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数世之仁也。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终身之仁也。」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壹也。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是故君子衰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诗》云:『惟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

分段释解:

? 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数世之仁也。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终身之仁也。」

郑玄注:

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资,取也。数,与长短小大互言之耳。性仁义者,其数长大。取仁义者,其数短小。数,所住反。憯,七惑反。怛,丹葛反。《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数世之人也。芑,枸檵也。仕之言事也。诒,遗也。燕,安也。烝,君也。言武王岂不念天下之事乎,如丰水之有芑矣,乃遗其后世之子孙以善谋,以安翼其子也。君哉武王,美之也。丰,芳弓反。芑音起。诒,以之反。烝,之承反。数,色主反。枸本亦作苟。檵音计。遗,于季反,下同。《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终身之仁也。”阅,犹容也。皇,暇也。恤,忧也。言我今尚恐不能自容,何暇忧我后之人乎。“我今”,《毛诗》作“我躬”。阅音悦。

[疏] “子言”至“仁也”。正义曰:自此以下至“不称其服”,更广明仁义之道,又显中心外貌内外相称,故更称“子言之”。“仁有数”者,行仁之道有度数多少也。“义有长短小大”者,言义之为体,有长有短,有小有大。言仁有数,则义亦有数。义言长短小大,则仁亦有长短小大,互言之也。若天性仁义者,则其数长而大。若强取仁义而行者,则其数短而小。长谓国祚久远,大谓覆养广多,短谓世位浅促,小谓所施狭近也。“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此明性有仁者,以天性自仁,故中心凄憯伤怛,怜爱於人,故云“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此明取仁者。率,循也。资,取也。率循善法,自强行之,非是天性,直取仁道行之者也。“《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者,证天性之仁其数长。所引《诗》者,《大雅·文王有声》之篇,美武王之德,言丰水自然有芑,喻武王之身自然有天下之事,故云“武王岂不仕”。仕之言事也。言武王岂不念天下之事乎,犹如丰水岂无此芑乎。“诒厥孙谋”者,诒,遗也;厥,其也;孙,谓子孙;谋,谓善谋。言武王能遗其子孙以美善之谋,谓伐纣定天下,以王业遗於子孙。“以燕翼子”者,燕,安也;翼,助也。言武王能安助其子孙也。“武王烝哉”者,烝,君也。言武王有为君之德哉。“数世之仁”者,以武王行仁,遗及子孙,是仁之所及其数长也。“《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此引《国风》者,明取仁义者,其数短也。所引《诗》者,是《邶风·谷风》之篇。妇人被夫弃绝,初忧子孙困苦,还自悔之。云“我今不阅”,阅,容也。言我今尚不能自容,被夫放弃。“皇恤我后”者,皇,暇也;恤,忧也。言我有何闲暇能忧我后世子孙之人乎。引之者,证取仁而行主,唯在我当身之主,何暇能忧及后世,是“终身之仁也”。唯望终竟一身,是其数短也。前文云“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仁义并言,此独说“仁”者,以仁事为重,故举仁言之,则其“义”可知也。注“芑枸”至“之也”。正义曰:“芑,枸檵”,《尔雅·释木》文。孙炎云:“则今枸芑也。”云“乃遗其后世之子孙以善谋”者,孙,谓子孙也。云“以安翼其子也”者,翼,助也。谓以王业保安翼助其子孙。案《诗笺》以“诒”为“传”,以“孙”为“顺”,以“翼”为“敬”,言传其所顺天下之谋,以安其敬事之子孙,谓使其长行之也。与此乖者,引《诗》断章。此经云数世之仁,故以为子孙而翼成之也。

经文

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①。 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②!’数世之人也③。《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④。’终身之仁也。”

今注

①数、长短小大:这两句互文见义。②以上五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芑(qǐ):通“杞”,枸杞。③人:应作“仁”,声近而误。④以上二句出自《诗经·邶风·谷风》。只是“今”,《毛诗》作“躬”。

今译

孔子说:“仁有几种,有大小之分;义也有几种,有长短之别。一个人如果遇到不幸的事情,就会从内心发出忧伤悲痛的感情,这就是真正的爱人的仁;依据法律勉强行仁,这不是真正的仁,而是借助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诗经》说:‘丰水边有杞树,周武王又怎能不惦念天下事? 留下安民的好谋略给子孙,使他们得享安乐。周武王真是英明伟大啊!’这就是嘉惠流及几代的仁。《国风》说:‘我现在尚且担心不能自容,哪里还有功夫顾及到后代呢?’这就是随着自身死亡而结束的仁。”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郑玄注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於仁者,不亦难乎?“取数多”,言计天下之道,仁居其多。胜音升。数,色住反。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言以先王成法拟度人则难中也,当以时人相比方耳。度,待洛反,注同。拟,鱼起反。中,丁仲反。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輶,轻也。鲜,罕也。仪,匹也。图,谋也。爱,犹惜也。言德之轻如毛耳,人皆以为重,罕能举行之者。作此《诗》者,周宣王之大臣也。言我之匹谋之,仲山甫则能举行之,美之也。惜乎时人无能助之者,言贤者少。輶音酉,一音由。鲜,息浅反,注及下并同。《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高勤行者,仁之次也。景,明也。有明行者,谓古贤圣也。仰止,本或作“仰之”。景行,下孟反,注“明行”同。行止,《诗》作“行之”。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废,喻力极罢顿不能复行则止也。俛焉,勤劳之貌。毙,仆也,好,呼报反,下同。乡,许亮反。数,色住反。强,其两反,一本作俛,音勉,本或作儳,非也。孳音兹。毙音币,仆也,本又作弊。已音以。罢音皮。顿如字,又徒困反。复,扶又反。仆,蒲北反,又音赴。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言仁道不成,人所由不得其志。故仁者之过,易辞也。”辞犹解说也。仁者恭俭,虽有过,不为甚矣。唯圣人无过。易,以豉反,下同。解,古买反,徐又音蟹。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言罕以此失之。近,附近之近。下同。《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言能成人道者少也。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病、愧,谓罪咎之。咎,其九反。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以中人为制,则贤者“劝勉”,不及者“愧耻”,圣人之言乃行也。甫行,下孟反。己音纪。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壹也。移,读如“禾氾移”之“移”,移,犹广大也。极,致也。壹,谓专心於善。移,昌氏反,注“氾移之移”、“移犹大也”同,徐又怡耆反,一音以示反。氾,芳剑反。《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言人有所行,当惭怖於天人也。怖,普故反。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遂,犹成也。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无其行”,谓不行其德。是故君子衰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言色称其服也。衰,七雷反。绖,田节反。胄,直又反。《诗》云:‘惟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鹈,鹈胡,污泽也。污泽善居泥水之中。在鱼原以不濡污其翼为才,如君子以称其服为有德。鹈音啼。鹈,鹈胡,音徒兮反,一名淘河。濡,而朱反。记,徐纪吏反。污泽一音乌,下又作洿,一音化故反。濡污,污辱之污。

[疏]“ 子曰”至“其服”。此一节广明仁,故言“子曰”。“仁之为器重”者,仁是爱养,非贤圣不能行,故言“为器重”。“其为道远”者,以广博覆物,是为道广远也。“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据凡庸,於仁不能胜致也。“取数多者仁也”,言於万种善事之中,论利益於物,取数最多者是仁也。言仁恩於善事之中,利益最多也。“夫勉於仁者,不亦难乎”,言仁为爱养,行之不易,故勉力行仁者不亦难乎,言其难也。“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者”,义,宜也。言在上君子,以先王之义拟度於人,欲使人必行先王成法,则难可为人,言人难中於古法也。“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者,望,比也。言以今世人道比望於古人,能合於今世事者,则是贤人也。若不能合於今世事者,则非贤人也,故云“则贤者可知已矣”。“已矣”,语助也。此明仁道不可以古义责人,当以时事拟人,是仁恩之心。“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言中心安静行仁,是天性仁者,天下之间唯一人而已矣,言少也。“《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引《诗·大雅·烝民》之篇,以明行仁者少也。“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者,此诗美宣王之大臣仲山甫也。輶,轻也。鲜,罕也。克,能也。言德之轻,易举如毛然,民尚以为重,罕能举而行之也。“我仪图之”者,仪,匹也;图,谋也。诗人言我与伦匹共图谋能举行之也。“雅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者,爱,惜也。言唯有仲山甫能举行其德,可惜乎无人能助行之者。记人引此者,证中心安仁者少,亦无人能行之,言贤者少也。注“輶,轻也。图,谋也”。正义曰:“輶,轻也”,《尔雅·释言》文。“图,谋也”,《释诂》文。“《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此《小雅》剌幽王之《诗·车舝》之篇。言幽王若能脩德如高山,则天下之人瞻仰之。若幽王有景明之行,则天下之人仰行之。引之者,证古昔贤圣能行仁道,则后世之人瞻仰慕行也。“子曰:诗之好仁如此”者,言高山景行,瞻仰慕行,是好爱仁德如此之甚也。“乡道而行,中道而废”者,言好仁之甚,乡仁道而行,在於中道,力之罢极而始休废之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言行仁勤急,忘己身之衰老,不自觉知年数之不足,言己虽年老,谓为数浅少,不复盈足,犹行仁不止。“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者,言形貌俛俛焉,勤劳行仁,每日恒有孳孳,唯力之毙仆而后已止,言行仁之道深也。熊氏云:“‘俛焉’,谓前儳焉可轻贱。”以为字同而注异。熊氏之说非也。

经文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大雅》曰:‘德毛,民鲜克举之。 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①。’《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②。’”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今注

①以上五句出自《诗经·大雅·烝民》。輶(yóu):轻。仲山甫:周宣王时的大臣,封在樊,今河南济源县,排行第二,所以又称樊仲、樊仲山甫或樊穆仲。②以上二句出自《诗经·小雅·车?》。 止:语尾助词,通“之”。

今译

孔子说:“仁就像一件很重的器物,如果道路很远,那么没有谁能举着它,也没有谁能走完这段路,也只能从程度的比较上,以多的算作仁了。像这样勉力去实行仁,不是也很困难吗? 所以君子如果用先王的成法来衡量一个人,那么做人就很难达到标准了;如果用今天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那么就可以知道谁是贤人了。”孔子说:“天行仁道的人是非常少的。《大雅》说:‘道德就像羽毛一样轻,但却很少有人能举起它。仔细揣摩一下,只有仲山甫能举起它,许多人虽然有心,却无力帮助它。’《小雅》说:‘高山是大家所仰望的,大路是众人所共行的。’”孔子说:“作诗者的爱好仁道到了这样的地步,朝着大道前进,一直到不能再继续前进,才停止;忘了自己已经衰老,也不计较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仍然毫不懈怠,勉力向前,死而后已。”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言仁道难成,非始今日,其来久矣。“人人失其所好”者,人人,谓天下众人。由仁道不成,天下众人皆失其所爱好之事,若有仁道,人皆得其所爱好之事。所爱好者,是吉庆福祥也。注“言仁”至“其志”。正义曰:言“仁道不成”,解“仁之难成久”矣。云“人所由不得其志”,解经“人人失其所好”。由仁道不成,无所依恃,民人由此不得其志意之所好,多有祸害。若仁道成,人皆得所原也。“故仁者之过遥蹔辞也”者,以仁是善行,故仁者有过,其恶不甚,易可以言辞解说也。此谓取仁行者,故有过耳。其圣人天性仁者,全无过也。子曰:“恭近礼,礼主於敬。”故恭近於礼。“俭近仁”者,以俭不费用,无害於物,故“近仁”也。“信近情”者,信,谓言语信实,故“近情”也。“夫恭寡过”者,恒能恭敬,故寡少於过也。“情可信”者,以情示人,故“可信”也。“俭易容也”者,以俭则寡求,故“易容”也。“《诗》云:温温恭人,惟德之基”者,此《大雅·抑》之篇,剌厉王之诗。言颜色温温和柔恭敬之人,惟能为德之基也。引之者,结上文恭近,其过寡少,是为德之基也。

经文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 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 《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①。’”

今注

①以上二句出自《诗经·大雅·抑》。

今译

孔子说:“行仁道的难以成功,这已有很长久的时间了! 因为人们已经失去了爱慕仁道的心,所以仁者如有些过失,也就很容易解说了。”孔子说:“恭敬很接近于礼,节俭很接近于仁,信实很接近于人情。做人如果能恭敬谦让,那么虽然有过错,也不会是大错。为人恭敬能少犯过错,近于人情就让人信赖,日用节俭就很容易被容纳。由于这样做而犯错误的人,不也是很少见的吗?《诗经》说:‘恭敬谦让的人,才是道德的基石。’”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壹也。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是故君子衰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诗》云:『惟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者,谓不以己之所能使他人必能,若他人不能则为困病,是不以所能之事病困於人也。“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者,谓他人力所不能,必欲使之能行,若他人之所不能则以为愧耻,故不以人之所不能耻愧困苦於人。若能如此,亦仁者之行也。“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者,言圣人之制法立行,不造制以己之所能,谓不将己之所能以为制法,恐凡人不能行也。“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者,既不制以己之所能,但制以中人之行,使得可行,则民有所自劝勉,不能者自怀愧耻。如此则民得以行其圣人之言也。“衣服以移之”者,言圣人用中礼而作法,故制以礼信容貌,又用衣服移大之,使之尊严也。“朋友以极之”者,谓朋友相劝励,以极致於道也。“欲民之有壹也”者,壹谓专壹於善道,所以为此教化者,欲使民人专心壹意於善道也。“《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者”,此《诗·何人斯》之篇,是苏公剌责暴公。暴公谗谮於己,是不愧惭於人,不畏惧於天。引之者,言人之行,当须愧於人,畏於天也。“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者,遂,犹成也;实,犹充也。言君子既成其文辞,则当充实之以君子之德也。“耻有其德,而无其行”者,德在於内,行接於外。内既有德,当须以德行之於外,以接於人民。若有德无行,是君子所耻,故云“耻有其德而无其行”也。“《诗》云:惟鹈在梁,不濡其翼”者,此《诗·曹风·候人》之篇,剌曹共公之诗。鹈是污泽也,言鹈在鱼梁之上,能不濡湿其翼,以其为善,犹如君子在朝,能称可其服,亦为善。“彼记之子,不称其服”者,记是语辞。言彼曹朝小人之子,内无其德,不能称可其在外之服。引之者,以前经言君子内外皆须相称,故引此诗结之。注“鹈鹈”至“有德”。正义曰:“鹈,污泽”,《尔雅·释鸟》文。郭景纯云:“今之鹈鹕也,好群飞,沈於水,食鱼,故名‘污泽’,俗呼之为‘淘河’也。”云“以不濡污其翼为才”者,言凡鸟居水中,必濡湿其翼。今鹈鹕在水中,独能不濡其翼,故为才。案《诗》注云:“鹈鸟在梁,可谓不濡其翼乎?”言必濡其翼也,犹如小人在位,必辱其职。与此乖者,《注》礼在前,注《诗》在后,故所注不同也。

?经文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壹也。《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①?’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是故君子衰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诗》云:‘惟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②。’”

今注

①以上二句出自《诗经·小雅·何人斯》。②以上四句出自《诗经·曹风·候人》。惟、记:《毛诗》作“维”、“其”。鹈:水鸟名。即鹈鸪。梁:鱼梁,一种捕鱼设施。用土石或竹片横截水流,留缺口,然后用笱承接着,鱼随水流入笱中。

今译

孔子说:“仁道的难以成功,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只有德行高尚的君子才能成功。所以君子不会用只有自己做得到的事去责备别人,也不会用别人做不到的事去讥笑别人。所以圣人规范别人的行为,不是用自己的行为作标准,而是使人民互相勉励,使人民有羞耻心,从而按照圣人所说的去做。用礼来节制他们,用诚心来团结他们,用庄敬的仪容来修饰他们,用合乎礼的服饰来影响他们,用朋友的情义来勉励他们,这样做就是想让他们一心向善。《小雅》说:‘难道在别人面前不觉得惭愧? 难道就不怕上天报应?’所以君子穿上他们的衣服,还要用君子的仪容来修饰;有了君子的仪容,还要用君子的言辞来文饰;言辞高雅了,还要用君子的道德来充实自己。所以君子常以光有君子的服饰而没有君子的仪容为可耻,以光有君子的仪容而没有君子高雅的辞令为可耻,以光有君子的辞令而没有君子的美德为可耻,以光有君子的道德而没有君子高尚的行为为可耻。所以君子穿了丧服,脸上就会有悲哀的表情;穿了朝服,脸上就会有恭敬的表情;穿上军服,脸上就会有威武不可侵犯的表情。《诗经》说:‘鹈鸪在鱼梁上捉鱼,还不曾沾湿翅膀;那些没有德行的小人,真不配穿他那一身好衣裳!’”

形容努力后取得成绩的成语诗句

1. 描写坚持努力的四字词语

描写刻苦学习的成语:

穿壁引光、刺股读书、冬寒抱冰,夏热握火、钝学累功、顿学累功、

攻苦食淡、攻苦食俭、刮摩淬励、积雪囊萤、坚苦卓绝、艰苦卓绝、

聚萤积雪、聚萤映雪、绝甘分少、刻苦耐劳、刻苦钻研、口不绝吟、

匡衡凿壁、临池学书、埋头苦干、磨砺自强、磨砻淬砺、驽马十驾、

勤学苦练、深自砥砺、十年寒窗、十年磨剑、孙康映雪、铁面枪牙、

卧薪尝胆、衔胆栖冰、宵旰攻苦、悬梁刺股、雪天萤席、引锥刺股、

饮胆尝血、圆木警枕、凿壁借光、枕戈尝胆、枕戈饮胆、志坚行苦

2. 励志坚持的四字成语

人定胜天 《逸周书·文传》:“人强胜天.”宋·刘过《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人定:指人谋.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白手起家 一切靠自己艰苦奋斗,创立了一番事业. 卷土重来 人马奔跑时卷起的尘土.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图恢复. 晨钟暮鼓 古代佛寺中晨敲钟,暮击鼓以报时,用以使人惊悟的言论. 破釜沉舟 比喻行事果决,抱持著只往前看而不回头的决心. 投笔从戎 《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金石为开 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连金石都被打开了.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勤能补拙 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人定胜天 比喻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有志竟成 有坚定的志向,只要努力从事,一定可以成功的意思. 良药苦口 能治病的好药,味苦难吃.比喻直言劝戒批评的话,虽然听起来不舒服,但对人却是有益的. 悬梁刺股 形容刻苦学习.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问心无愧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就是将来外面有点风声,好在这钱不是老爷自己得的,自可以问心无愧.”问心:问问自己.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志在四方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五回:“妾闻‘男子志在四方’.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 四方:天下.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磨杵作针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前车之鉴 《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大器晚成 有本事的人,要经过磨练,到晚年才成功.用以形容才器大者立业迟. 卧薪尝胆 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凿壁借光 高凤流麦苏秦刺股 截蒲为牒 三余读书陶侃运甓 临池学书 孙康映雪 囊萤映雪奋发图强 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精益求精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力争上游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 勤能补拙 指勤勉努力能弥补天资上的不足. 立志砺志强学博览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笨鸟先飞 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笨)鸟先飞.” 专一不移不甘后人 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手不释卷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典故: 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愚公移山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胸怀大志 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业精于勤 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笃志好学策顽磨钝发愤忘食 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孜孜不倦 孜。

3. 努力的四字成语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

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百无一成:百:一切。

形容一切的努力和作为没有一样成功,即毫无成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

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毙而后已:指努力工作或为某一目的奋斗终生,至死才罢休。并心同力:想法一致,共同努力。

同“同心协力”。跛行千里:比喻只要努力不懈,即时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就。

不辞辛苦:辞:推辞。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不辞辛劳:辞:推辞。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不敢告劳: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

不知寝食:犹言废寝忘食。形容异常专心、努力。

策驽砺钝:驱策劣马,磨砺钝刀。指勉为其难,努力从事。

驽,低能的马;钝,不锋利的刀。朝夕不倦:朝:早晨。

早晚都不懈怠。形容勤奋努力,孜孜不倦。

陈言务去: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务必。陈旧的言词一定要去掉。

指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人要有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

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大匠:指在某方面造诣高的人;巧:灵巧。高明的匠人只能教人规矩,不能使人心灵手巧。

指必须要主观努力,不能单依靠客观条件。得失在人:指人生的胜利失败就取决于本人的努力与否。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滴水穿石: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

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发奋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

发愤图强: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废寝忘食: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专心努力。奋身独步:独步:独一无二,无可比拟。

指努力去出人头地。奋勇向前:奋发而努力鼓起勇气朝前方挺进。

服田力穑:服:从事;穑:收获谷物。指努力从事农业生产。

甘贫苦节:甘:自愿;贫:穷苦;苦:尽力地,有耐心地。情愿过贫困的生活,也努力保持忠贞的气节。

甘贫守节:甘:自愿;贫:穷苦;守:保持。情愿过贫困的生活,也努力保持忠贞的气节。

竿头日进: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躬体力行:躬体:亲身体验;力行:努力实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

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鼓:鼓动,振作;上游:比喻前列或高位。

把劲头鼓足,努力争取进入先进行列。急起直追:立即行动起来,努力追赶上去。

节俭力行:指生活俭朴,又肯努力躬行。尽心而已:原指直到竭尽心力才罢休。

后指明知无济于事,但仍然努力去做,以尽心意。尽心竭力:尽:全部用出;竭:用尽。

用尽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

惊人之举:值得赞叹的、令人惊奇的、好像超出人的能力或努力所达到的事情。九转丹成:转:循环变华。

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九转功成:转:循环变华。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

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九转丸成:转:循环变化;丸:指金丹。

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久坐地厚:比喻在某一职位上长期磨炼努力,地位自然安定稳固。开足马力:比喻为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尽最大的努力,拿出全部力量去工作。

苦学力文:力:努力;文:著文。用功学习,努力写作。

来处不易: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经过了艰苦努力。乐事劝功:指乐于从事所业,努力获得成效。

乐天任命:犹言听天由命。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

也比喻碰机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力争上游:上游:河的上流,比喻先进的地位。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路在人走,事在人为:路是人走出来的事情成功是人做出来的。

指在一定条件下,事情的好或坏在于人的主观努力。黾勉从事:黾勉:努力。

努力工作。勉求多福:勉:努力。

努力追求更多的福禄。多用于对别人的规劝或祝语。

僶俛从事:努力工作。牧豕听经:一面放猪,一面听讲。

比喻求学努力。逆水行舟: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

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如不努力推进,则会随水流后退。

比喻学习或做事须克服困难,奋勉向前。驽马十驾: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

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朋心合力:朋:。

4. 有关坚持的四字成语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

绳锯木断、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滴水穿石、

始终如一、

始终不渝、

有始有终、

矢志不渝、

铁杵成针、

驽马十驾、

自强不息、

跛鳖千里、

不耻最后、

守经达权、

动心忍性、

艰苦奋斗、

安贫乐道

5. 关于奋斗的四字成语

毙而后已 指努力工作或为某一目的奋斗终生,至死才罢休。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发愤图强 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

出处:老舍《鼓书艺人》十七:“你越是发愤图强,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你得下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否则就一事无成。”

艰苦奋斗 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出处:陶铸《崇高的理想》:“我们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还要经过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力争上游 上游:河的上流,比喻先进的地位。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五言古·闲居读书作之五》:“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任重道悠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同“任重道远”。

出处:《后汉书·皇后纪序》:“任重道悠,利深祸速。”

任重道远 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死而后已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松柏后凋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出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衔沙填海 犹言衔石填海。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坚韧不拔地奋斗到底。

衔石填海 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坚韧不拔地奋斗到底。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自强不息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出处:《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千日打柴一日烧 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也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同“千日斫柴一日烧”。

千日斫柴一日烧 ①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②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亦作“千日打柴一日烧”。

孔子名言

1. 关于的努力诗句成语

关于的努力诗句成语 1.有哪些是关于努力的成语或古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关于勤奋的成语、名言或诗句

★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敏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勤”字。

★天才就是98%的汗水加2%的灵感 --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 ★没有人会因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懒于天赋 —— 约翰·塞尔登 ★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 —— 富兰克林 ★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 朝鲜 ★勤奋和智慧是双胞胎,懒惰和愚蠢是亲兄弟 —— 民谚 ★天才绝不应鄙视勤奋 —— 小普林尼 ★勤奋者废寝忘食,懒惰人总没有时间 —— 日本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 民谚 ★我在科学方面所作出的任何成绩,都只是由于长期思索、忍耐和勤奋而获得的 —— 达尔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聃 引自《老子·道德经》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 引自《荀子,劝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张少成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 ★在艺术上我决不是一个天才。为了探求精深的艺术技巧,我曾在苦海中沉浮,渐渐从混沌中看到光明。

苍天没有给我什么独得之厚,我的每一步前进,都付出了通宵达旦的艰苦劳动和霜晨雨夜的冥思苦想。 --------------范曾(当代书画家) ★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

--------------钱三强(当代物理学家) ★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 --------------华罗庚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

--------------陈景润(当代数学家)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现代桥梁工程专家)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华罗庚转引自1980年5月20日《文汇报》 ★才华是刀刃,勤奋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 --------------老舍(现代作家、艺术家) ★在每一条路上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勤奋,所以知名之士为数不少。

大海里已经挤满了鲸鱼。 ——法莱塞 ★如果说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有毅力的结果。

——达尔文 ★成大事者,争百年,不争一息。 ——冯梦龙 ★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

★不要心平气和,不要容你自己昏睡!趁你还年轻,强壮、灵活,要永不疲倦地做好事。 ——契诃夫 ★开创伟大事业的是天才,完成伟大事业的是辛苦。

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 ——欧阳修 ★早晨要撒你的种,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

——《旧约全书·付道书》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会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勤奋是智慧的双胞胎,懒惰是愚蠢的亲兄弟。

——佚名 ★通向面包的小路蜿蜒于劳动的沼泽之中,通向衣裳的小路从一块无花的土地中穿过,无论是通向面包的路还是通向衣裳的路,都是一段艰辛的历程。 ——福斯 ★勤奋是财富的右手,节俭是它的左手。

——佚名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忘身。 ——欧阳修 ★勤奋是一种可以吸引一切美好事物的天然磁石。

——罗·伯顿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精神浩翰,想象活跃,心灵勤奋,就是天才。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颜真卿。

3.有关勤奋的成语 名言

凿壁偷光、闻鸡起舞、勤能补拙、好学不倦、孜孜不倦等。

1、凿壁偷光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而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而不照不到。张衡于是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的。

2、闻鸡起舞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译文: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了。于是起来舞剑。

3、勤能补拙解释:勤奋能够弥补不足。出自:宋·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轮勤。”

译文:玩假像真始终是假的,用勤奋能够弥补不足终归是勤劳的。4、好学不倦解释:喜欢学习,不知疲倦。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了也,有宠于献公,好学不倦 。”译文:过去我们文公,狐季姬的了啊,献公对他宠爱有加,喜欢学习,不知疲倦。

5、孜孜不倦解释: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译文:于是又潜心研究学习典籍,不知疲倦。

4.四首古诗,10句名言,刻苦努力的成语15个

古诗四首(一)相 思南陵美酒岭南客,明月相思醉寂寥。

离离依稀轻似梦,寒星点点云水遥。(二)西楚霸王 人间好风月,四面楚歌声。

小舟从此逝,一马一离影。滚滚乌江泪,一剑向天横。

古今一出戏,长叹又天明。(三)村 雪沉沉犬吠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四)遣 怀胸有狂涛拍天浪,任凭大江去西东。

茫茫苍山依旧在,人间万代旭日红。●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

——易卜生●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托尔斯泰●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的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

——达·芬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高尔基●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

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雨果●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罗曼.罗兰●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列夫·托尔斯泰●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高尔基●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

——爱迪生●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爱迪生●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

——歌德●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的缘故。——牛顿●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生活便是寻求新的知识。

——门捷列夫●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卢梭●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高尔基●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左拉●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罗曼·罗兰●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生命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裴多菲●时间,就象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卓别林●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赫胥黎●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描写刻苦学习的成语: 穿壁引光、刺股读书、冬寒抱冰,夏热握火、钝学累功、顿学累功、攻苦食淡、攻苦食俭、刮摩淬励、积雪囊萤、坚苦卓绝、艰苦卓绝、聚萤积雪、聚萤映雪、绝甘分少、刻苦耐劳、刻苦钻研、口不绝吟、匡衡凿壁、临池学书、埋头苦干、磨砺自强、磨砻淬砺、驽马十驾、勤学苦练、深自砥砺、十年寒窗、十年磨剑、孙康映雪、铁面枪牙、卧薪尝胆、衔胆栖冰、宵旰攻苦、悬梁刺股、雪天萤席、引锥刺股、饮胆尝血、圆木警枕、凿壁借光、枕戈尝胆、枕戈饮胆、志坚行苦。

5.关于努力的成语有哪些

毙而后已:指努力工作或为某一目的奋斗终生,至死才罢休。

并心同力:想法一致,共同努力。同“同心协力”。

跛行千里:比喻只要努力不懈,即时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就。不辞辛苦:辞:推辞。

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不辞辛劳:辞:推辞。

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形容工作勤奋努力。不敢告劳: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

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不知寝食:犹言废寝忘食。

形容异常专心、努力。策驽砺钝:驱策劣马,磨砺钝刀。

指勉为其难,努力从事。驽,低能的马;钝,不锋利的刀。

朝夕不倦:朝:早晨。早晚都不懈怠。

形容勤奋努力,孜孜不倦。陈言务去: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务必。

陈旧的言词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人要有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大匠:指在某方面造诣高的人;巧:灵巧。

高明的匠人只能教人规矩,不能使人心灵手巧。指必须要主观努力,不能单依靠客观条件。

得失在人:指人生的胜利失败就取决于本人的努力与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滴水穿石:水不断下滴,可以闹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发奋图强: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发愤图强: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

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奋。废寝忘食:废:停止。

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奋身独步:独步:独一无二,无可比拟。指努力去出人头地。

奋勇向前:奋发而努力鼓起勇气朝前方挺进。服田力穑:服:从事;穑:收获谷物。

指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甘贫苦节:甘:自愿;贫:穷苦;苦:尽力地,有耐心地。

情愿过贫困的生活,也努力保持忠贞的气节。甘贫守节:甘:自愿;贫:穷苦;守:保持。

情愿过贫困的生活,也努力保持忠贞的气节。竿头日进: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

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躬体力行:躬体:亲身体验;力行:努力实行。

亲身体验,努力实行。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

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鼓:鼓动,振作;上游:比喻前列或高位。把劲头鼓足,努力争取进入先进行列。

急起直追:立即行动起来,努力追赶上去。节俭力行:指生活俭朴,又肯努力躬行。

尽心而已:原指直到竭尽心力才罢休。后指明知无济于事,但仍然努力去做,以尽心意。

尽心竭力:尽:全部用出;竭:用尽。用尽心思,使出全力。

形容做事十分努力。惊人之举:值得赞叹的、令人惊奇的、好像超出人的能力或努力所达到的事情。

九转丹成:转:循环变华。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

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九转功成:转:循环变华。

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九转丸成:转:循环变化;丸:指金丹。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

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久坐地厚:比喻在某一职位上长期磨炼努力,地位自然安定稳固。

开足马力:比喻为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尽最大的努力,拿出全部力量去工作。苦学力文:力:努力;文:著文。

用功学习,努力写作。来处不易: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财物的取得,经过了艰苦努力。

乐事劝功:指乐于从事所业,努力获得成效。乐天任命:犹言听天由命。

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也比喻碰机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6.形容很努力的成语

形容很努力的成语

:

废寝忘食、

悬梁刺股、

焚膏继晷、

牛角挂书、

卧薪尝胆、

凿壁偷光、

夙兴夜寐、

韦编三绝、

夜以继日、

勤学苦练、

圆木警枕、

闻鸡起舞、

发愤忘食、

引锥刺股、

鸡鸣而起、

攻苦食淡、

埋头苦干、

朝乾夕惕、

穿壁引光、

刺股读书、

映雪读书、

将勤补拙、

囊萤映雪、

幼学壮行、

废寝忘食

[fèi

qǐn

wàng

shí]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褒义

南北朝·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

总理为了国家大事,日理万机,~。

近反义词

反义词

夜以继日

发愤忘食

旰食宵衣

兢兢业业

焚膏继晷

已和己的区别的好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孔子名言及解释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

已和己的区别的好方法:己己己,自己不出头,已已已,已经半出头,巳巳巳,巳巴全出头。

己、巳、已三字简体和繁体相同,己、巳、已三字字形相近,在普通话中的读音亦有相似之处,在汉字教学中为区别这三个字经常会使用一些顺口溜。

如:已半巳满不出己,堵巳不堵己,半堵是个已,开口己,半口已,合口巳,巳全,已半,己中空,已字口半开,己字口全开,巳字嘴巴闭起来等,以此来加强记忆。

已字的竖弯钩是出头的。己字的几乎和第二笔横平行。己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己本意说法不一,朱骏声认为己像丝的形状,是纪的本字。还有人认为己像弋射时绑在箭或石上的丝线。

已本作巳,后为了区别,遂留下了缺口作已。故已与巳同源。金文和篆文中是同一个形象。都是巳的倒形。即头朝下的胎儿形,表示胎儿已经成熟,即将要降生。

已的常见成语:

1、逼不得已:逼:逼迫。迫不得已。

2、毙而后已:毙:倒下,死亡。指努力工作或为某一目的奋斗终生,至死才罢休。

3、不得已而用之: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

4、不为已甚:已甚:过分。不做过分的事,要适可而止。多指对人的谴责或处罚要适可而止。

5、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6、不能自已: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7、大势已去:大势:事情发展的趋势。有利的形势已经丧失,前途已经没有希望。

8、低回不已:低回:徘徊留恋;不已:不停止。不停地徘徊,留连忘返。形容伤感难忘的心情。

9、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10、方寸已乱:心已经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