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古人讲“寡欲精神爽,多思气血衰”,有什么含义?

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4.老子说过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什么意思?

5.少私寡欲是什么意思

6.能翻译出来就是大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究竟是什么意思?

少私寡欲的真正含义_少私寡欲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讲究“道法自然”、“顺势而为”,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精神。比如老子《道德经》中说的“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等等,道家思想让我们尊重自然本性,顺势而为,尊重万事万物的天性。

在道家思想中,对欲望的克制是“顺其自然”的前提,“无为”也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太刻意,不要带着自己的私心欲望去做。欲望就像装在瓶子里面的恶魔,从而避免自己被欲望所牵引,成为欲望的奴隶。

就像老子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只有让人们只看到事物原始状态,以保持人们朴素无华的天性;让人们减少利己的私心,以削弱人们对巧利的欲望;让人们放弃欺人的仁爱礼义的说教,那么就没有什么真正可扰患的了。

《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原文: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为政者)弃绝智谋算计和巧言令色,对百姓是有百倍之利;弃绝投机取巧和功利之心,那么也就没有盗贼之行;弃绝虚伪和焦虑,百姓方能复归于孩童般真实。当然,仅仅以这三个方面作为规定条文还不够,还要经常有师来耳提面命地嘱托为政者:要内怀纯朴、表里如一,要减少自己私欲,清静为政。

感悟:现在我们欲望太多了,私心太重了。人都有私心,有欲望,但是不要欲望膨胀,不要欲壑难填,不要私利,什么事情都只考虑到自己的私心私利,所以少私寡欲。说白了,人生两种方式,要么你做加法,不停地增加增长,要么做减法。其实有时候我们的欲望少一分,私心减一分,其实幸福也多一分,它两个是殊途同归的。所以一个就是“见素抱朴”,一个是“少私寡欲”。把上边这些东西,断它。这不是已经讲了吗?绝智弃辩,绝巧弃利,绝伪弃虑,把这些东西去掉。前边讲的此三者,圣智、仁义、巧利,把这些东西去掉,那么这就是另有所属,说白了就一句话,返璞归真,让大家心都回归于简单而朴素。做个好人,存点好心,行些好事。

古人讲“寡欲精神爽,多思气血衰”,有什么含义?

一、原文

经典本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楚简本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为政者)弃绝智谋算计和巧言令色,对百姓是有百倍之利;弃绝投机取巧和功利之心,那么也就没有盗贼之行;弃绝虚伪和焦虑,百姓方能复归于孩童般真实。当然,仅仅以这三个方面作为规定条文还不够,还要经常有师来耳提面命地嘱托为政者:要内怀纯朴、表里如一,要减少自己私欲清静为政。

*十九章系后学者借老子之名攻击儒家之语,属于窜入,故按楚简本重新梳理,正本清源。

2、南怀瑾《老子他说》

(1)“王”“贼”并列的烂账

由这一章的反证,更可以看出老子的精神,不是如后代所说的反对仁义、反对孝慈。他只是指出当时社会不对劲的地方,希望当时的人慎重处理,将之归导于正途。实际上老子、孔子都是同一精神,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老子对那个时代,深深感到痛苦和不满,因此便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人们如果不卖弄聪明才智,本来还会有和平安静的生活,却被一些标榜圣人、标榜智慧的才智之士搅乱了。

仁义的道理也是一样,那时不只是孔子提倡,孔子综合了仁义的精华,传给后代。在春秋、战国时候,各国之间,相互争战,彼此攻城掠地,都以仁义的美名作口号。等于一些极权政体,也是标榜民主、标榜自由及。他们所谓,是你听命于我的,我要你怎样,你便乖乖地怎样。

所以老子非常讨厌,又主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社会上不需以仁义作宣传口号,越是特别强调仁义,越是尔虞我诈,毛病百出。

(2)唯大英雄能本色

并且,人也需抛弃自己引以为傲的聪明——“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那么自然不会有盗贼作奸犯科。这是“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那么,把这些绝圣弃智的观念,归纳到怎样的生命理想呢?——“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社会人类真能以此为生活的态度,天下自然太平。乃至个人拥有这种修养,一辈子便是最大的幸福。其实,这正是大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

“见素”,“见”指见地,观念、思想谓之见;“素”乃纯洁、干净。

而“抱朴”,“朴”是未经雕刻、质地优良的原始木头。有些书用“璞”字,“璞”与“朴”通用,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外壳为璞。“朴”与“璞”,表面看来粗糙不显眼,其实佳质深藏,光华内敛,一切本自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我们的心地胸襟,应该随时怀抱这种原始天然的朴素,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道德经》一书中,圣人主要有两种指谓。一个是指事天道之人,行不言之教的圣人。另一种是指无道之人,行伪巧之智的圣人。本句中的圣,是后一种。民利百倍,说明如果统治者不妄为,百姓依循天道而自然而然地生产生活,他们只会更富足,更加幸福。

(2)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禁绝这些人为的社会行为准则,让百姓摒弃它们,这样百姓就能恢复自己的淳朴天性,亲爱自己的家人,这才是最纯净的亲情,而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伪装出来的亲情。

(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而机巧滋生,则百姓被从天伦中抛了出来,去追逐更先进的机巧和私利,这是个没有尽头的事情。这样最后就会形成阶级分化,竞争失败的人,只能图谋盗窃那些赢得竞争的人。《道德经》认为,可以的,只要百姓可以放弃追逐机巧和私利就行了。如何让百姓放弃追逐呢?《道德经》给君王的方案是:绝弃那些机巧和私利,让人们重新和自然融为一体。

(4)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三者。文,是指礼义之文。儒家以文隆礼,以礼隆人。以为文,把这三者立为礼义来教化百姓,不足以教化百姓。这样做,会以文胜质,破坏百姓淳朴的本性。老子所批判的三者,实际上都是儒家所推崇的。

(5)故令有所属。

令,有美好、美善之意。这里是指善为道者的意思。属,从属不离的意思。故令有所属,所以善为道者,应该从属不离于天道。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一个人,他的本性没有被后天人为的思想熏染过,也没有被后天的伪巧雕琢加工过。见素抱朴,回归自己的自然本性为见素,抱一而不散,为抱朴。

君王不以文胜质,不离素朴。那么百姓自然就会见素抱朴。见素抱朴,自然就会少私寡欲。在文质之辨中,质,并不是野蛮的意思,而是质朴天真的意思。

三、我之体悟——抱朴永续

这一章又出现了一个我们经常提及的概念“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现在在农业生态系统设计中,有一种概念叫做“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朴门这个词虽然是音译,但却很有《道德经》里“抱朴”的意味。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翻译者有意借用。

朴门永续设计的核心理念,也正是提倡通过效法自然的方式,在满足人类的食物、能源、住所等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需求同时,彰显出人与大自然的协调统一,开发出可持续的生活系统。

我自己是学环境保护的,现在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不了解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人会以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可以让环境变的更好,但实际并不是,环境保护只能防止环境变得更差,而环境治理也不过是将人们不需要的东西,集中收集起来,再运到另一个地方处理掉而已。而所谓的处理,也并不能让这些污染物消失,物质是不灭的,我们能做的也只是通过转化,将它们对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而且有些还可能是饮鸩止渴。所以,我们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保护环境,而真正可以保护环境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回归自然,降低消耗,少加工制造才能少制造污染——即所谓的“抱朴永续”!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生而为人,总要为自己着想。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都懂得节制,唯有节制才能成就自己,主宰人生。

克己、节制,针对的都是欲望,也就是?寡欲?。古人常说:

寡欲精神爽,多思气血衰?

,下半句同样是精华。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句老话的真义所在。

寡欲精神爽,多思气血衰

少思寡欲?,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是: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意思是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心贪念,节制自身欲望。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不可否认,社会之所以进步,与人的欲望不无关联。可见,欲望具有双面性。

合理的利用欲望,可以?心有所成?,只可惜大多数人,停留在了坏的一面。控制欲望、修身养性,是一种境界。

所谓修行,不过是修心。

心,在佛学中含义颇多。可指真心;可指?意?,具体为贪、嗔、痴、慢、疑;又可指第六意识,即思维妄念。

佛家言修行,都是从?心猿意马?开始,彻底制服心猿和意马,起正思、正经、正信、正念时,便是圆满。

人从呱呱落地,到第一次认识这个世界,便就有了自己的欲望。欲望可大可小,可强烈,可淡泊;太过强烈,容易为欲望主导。太过淡薄,则显得无情无性,所以适度即可。

人不必将欲望视为洪水猛兽,要正视它的存在。

如佛家说?心猿意马?,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是不可能消失的,哪怕修行至圆满,也只是让?心猿意马?走上正途,不影响自己罢了。

做自己真正应该做的事,事成之后,有所得,自然欣喜,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也就顺理成章了。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冥思苦想,脑细胞大量死亡,需要血液不断供给。脑子经常不思考,会变得愚钝,但若过量,又会生出疲劳,影响身体健康。

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当了个小驿丞,仆从先后病倒,王阳明亲自为他们煮粥熬药,甚至为他们唱起故乡民谣,唤起人们生的希望,驱散阴霾。

事实上,王阳明本应该是最痛苦的那个人,官场不得意,生活不顺遂,但是王阳明却并没有耿耿于怀,而是一笑了之。轻轻拿起,轻轻放下。

生活总是这样,毕竟困难挫折总是说来就来,患得患失,睡不着觉,倒不如不要去想,轻轻放下。紧闭眉头、彻夜苦思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人更加憔悴。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熬坏了身体,于是事业而言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是一种拖累。既然如此,不如养精蓄锐、蓄势待发,一旦机会来临,一鸣冲天,破境而出,岂不美哉。

少杯不乱性,忍气免伤财

酒,最能抒情。于是成了文人墨客、丧国游子、职场失意者的必备良药。人生多有落魄、寂寞时,唯饮酒,可缓解内心落寞感触。

如韩愈送别友人,?莫辞酒,此会固难同?;如白居易叹岁月流逝,?酒盏酌来须满满,花枝看即纷纷?;如范仲淹思乡情切,?酒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换言之,除了情感上的需要,大多数时候是不值得?酒入愁肠?的。酒后乱性,乱的不仅是节操,更是性情,让自己辛苦树立的形象顷刻间崩塌。

误事、误人、误情,甚至一误便是终生。

所以,酒桌上切莫贪杯,少杯,方能?不乱性?。

与人相处,最忌讳伤了和气。待人处事是门学问,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一种度量。及时制怒,不仅有益于人际交往,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忍气?,不是为了吞声,而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更好地与人相处。

有格局的人,面对令自己生气的事,会首先考虑值不值得。

王振因为也先谎报使者人数,怒火中烧,结果导致了明朝与瓦勒的土木堡之战,差点导致上丧国;张飞性情刚烈,眼里揉不得沙子,一喝酒便要打人,结果身首异处;

林则徐眼看世事不平,先是破口大骂,结果给小人制造了借口,于是他便在房中挂起一块?制怒?的牌子,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生气。伤了他人,败了自己,?忍气?方能?免伤财?。

结语

寡欲、少思、少杯、忍气,和身体状态息息相关。学会了这四点,再去看待生活琐事,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柳暗花明又一村?。

老子说过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什么意思?

文/若冰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九章里重点阐述了它的社会观。

希望世人摒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些巧饰,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其原文是:“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直译过来就是:“抛弃聪明智巧,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虚伪的仁义,百姓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这些巧饰巧诈和趋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这些并不是人民内心的基本思想,所以不足以拿来治理天下。

所以,要让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那么怎么才能够让民众“见素抱朴”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少私寡欲”。

“私”是一种个人倾向性,说白了就是个人的喜好,喜欢什么或者选择什么。而“欲”是想要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说白了就是我想要什么。

比如我喜欢旅游,这就是“私”;而我想要去旅游,这就是“欲”。

私”和“欲”是人们的自然所有,不是说不能有“私”和“欲”,而是要尽可能地减少私心,尽可能地降低除正常生活需求之外的欲念。

“少私寡欲”也就是要控制自己的“私”和“欲”。

这个世界上能引起人们“私”和“欲”的事物太多了,而且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像我们挣1000元的时候,觉得我如果能挣2000元就满足了,而当你真的挣到2000元的时候,你又觉得还是太少,如果能挣3000元就好了……如此往复,永无止境。

我们常常听有些人说,我如果怎样怎样就好了,但是当他真的怎样怎样了,有几个满足了、罢手了的呢?

如果这个“私”和“欲”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够付诸实施的还好,如果能力达不到,非要把那份“私”和“欲”强行去实现,就保不准去做一些越礼违规的事。

所以,老子指出了治理病态社会的药方是“绝圣”“绝仁”“绝巧”,而让这个药方产生功效的基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的这些理想的社会观不一定都能够实现,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尽可能的按照事物本来的发现规律去做事,就是学习老子《道德经》的最好实践,有一份力,发一分光,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和谐。

夏,骄阳似火,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地里的庄稼都朵拉下了脑袋,只有知了不知疲倦地鸣叫着。

出田地里劳作归来,大汗淋漓,像刚从水里出来一般。

坐在同样闷热的屋里,咕咚咕咚灌下一大碗凉开水,那浑身的火苗好似稍微降低了一些。

此时,想起小时候在家乡和小伙伴去山里的防空洞玩耍的事,那防空洞深处凉爽宜人,心想:如果现在有那么一个地方该多好。想着想着,就发现屋子走廊的末端出现了一个往下去的楼梯,似乎是一间地下室,出于好奇,急急忙忙地沿着楼梯往地下室走去。

刚开始往下走,没有光亮,黑乎乎的,只好用手摸索着两边的扶手小心翼翼地往下走,待走过十几阶楼梯后,前面出现了光亮,越往前走越明亮。

楼梯的结束处是一间宽敞的地下室,大约有二三十平方吧,非常凉爽,墙壁都是淡蓝色的,这种淡淡的蓝色犹如水一般清凉 。

地下室里陈设简单,整个地下室里只有正中间位置上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这让偌大的地下室显得更加空旷。我坐在椅子上,全身倍感舒适,这里全无外面是燥热。

正在享受这凉爽之时,突然发现正对着楼梯的地下室墙壁上,在那淡蓝之间有一块显眼的粉红色图案,这块粉红的图案离地面有一米半左右,而且是一只右手的形状,这粉红色在淡蓝的墙壁上十分显眼,于是我好奇地走过去观望,并把右手放在这粉红的手型图案上。

我的手刚刚放到这个图案上,奇迹出现了,这个图案左侧的墙壁慢慢向左移动,原来这是一道暗门,这个手型图案就是一个开关。

待这道暗门慢慢打开,眼前又出现了奇迹,原来里面有一个更大的房间,这个房间里整个都是晶莹剔透的水晶做成的,从墙壁到室内的桌子、椅子等等,全是清一色的水晶,使整个屋子冰雕玉砌一般,华贵无比。

屋子正中间有一个大大的水晶桌案,桌案上摆着一盘围棋,围棋的白子是粉色的透明水晶,黑子墨玉一般,桌案两边分别有一把水晶椅子,不知道是谁在这里下棋下到中局而停止了,也不知对弈的二人现在何处。

桌案对面的一面墙上,有一幅巨大的壁画,这幅壁画几乎占据了整面墙。

壁画是用简单的黑色线条勾勒而成,画的内容很少古怪,不是山水,也不是人物,而是一些毫不关联的物品。

比如说有一组物品: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普通轿车、豪华轿车、轮椅… …

还有一组是:茅草棚、土坯房、砖瓦房、楼房、豪华别墅,最后面是一个黑盒子。

看着这些稀奇古怪的画面,我冥思苦想,这些画作想表达什么思想呢?

正在思考之际,耳边隐隐约约传来一个声音:欲望,是无止境的,少私寡欲,思想方可有所归属,此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

此时此刻,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老子的社会观,要治理理病态社会的药方是“绝圣”“绝仁”“绝巧”,而让这个药方产生功效的基础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是什么意思

原文:绝圣弃智,利民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意思是:铲除惑世盗名的圣人,抛掉名实背谬的伪智慧,可利民百倍。除掉仁义行径,使人性恢复真正意义上的孝慈。清除投机取巧、牟私利。就无从产生小人祸害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意思是:人们清廉无私恪守道义,少些私妄作为,不学“三言”中那些背道行为,人间便会没有或少些忧患之事。

能翻译出来就是大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究竟是什么意思?

拼音:

shǎo sī guǎ yù

解释:

寡:少;欲:欲望。指仆人的欲望很小。

出处:

《庄子·山木》:“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

例句:

古人之贵义轻财,~,忌盈恶满,_穷血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出自《道德经》十九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需要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原文还有一句“绝学无忧”,意思就是“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简单可以理解是 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保持纯洁朴实,减少私欲才能避免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