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信什么什么成语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

3.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是为何?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所用的技巧是什么

5.《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6.《道德经》81章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几句话用哲学的观点该怎么解释?

美言不信的意思_美言不信

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摘自《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如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白话释义: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注释:

1、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2、善者:言语行为善良的人。

3、辩:巧辩、能说会道。

4、博:广博、渊博。

5、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6、既以为人已愈有: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

7、多:与“少”相对,此处意为“丰富”。

8、利而不害:使在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

9、圣人之道:圣人的行为准则。

扩展资料:

延伸阅读:

1、王弼《道德经注》

信言不美,

实在质也。

美言不信。

本在朴也。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

极在一也。

博者不知。圣人不积,

无私自有,唯善是与,任物而已。

既以为人己愈有,

物所尊也。

既以与人己愈多。

物所归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动常生成之也。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顺天之利,不相伤也。

2、苏辙《老子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则为实而已,故不必美。美则为观而已,故不必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以善为主,则不求办。以辫为主,则未必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有一以贯之,则无所用博。学而日益者,未必知道也。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抱一而已,他无所积也。然施其所能以为人,推其所有以与人,人有尽而一无尽,然後知一之为贵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势可以利人,则可以害人矣。力足以为之,则足以争之矣。能利能害而未尝害,能为能争而未尝争,此天与圣人所以大过人,而为万物宗者也。凡此皆老子之所以为书,与其所以为道之大略也,故於终篇复言之。

不信什么什么成语

《道德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其实完全可以理解成忠言逆耳。

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值得相信的话都是不那么好听的,好听的话又是不值得相信的。这句话就是为了警示人们,不要因为听到了好听的话就得意忘形,完全被对方所蒙蔽,这样的话很可能就是讨好和迷惑自己的,所以当听到好听的话的时候需要多考虑一下,不要轻易相信。

在人们听到不好听的话的时候也不要着急生气发脾气,应该冷静下来好好的想一想,对方说得话到底有什么有到底,不要被自己主观的感受影响到了自己的判断。虽然这些话似乎听起来不好听,但是很可能揭露了真相,所以这也是需要好好考虑的。

毕竟只有身边亲近,并且真的对自己好的人才会说真话,但是真话往往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这些真话都是指的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这肯定就会不好听。但是没有人愿意听不好的话,因此往往就会忽略掉真话的内容到底对不对。

而那些谄媚的小人,往往就会用好听的话来阿谀奉承的讨好对方,所以什么话好听就说什么话,一点坏话都不会说。谁都愿意听好听的话,表扬自己的话,但是往往这样的话都会失真,让自己沉迷在被捧高的迷局之中而忘记了自己。古代的时候奸臣都是这样做的。

所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也是在讲述这个到底,古代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做忠言逆耳也是同样的意思。就是说真话的忠臣,虽然话听起来会不好听,但是确实也是为了对方好。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

没有这样的成语 ?含有不信的成语在下面

半信不信 指不完全相信。

美言不信 信:信实,真实。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

无征不信 没有验证的事不可相信。

谓予不信 如果以为我的话不真实。

言而不信 见“言而无信”。

不言而信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信言不美 信:真实。美:美妙,漂亮。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是为何?

信言不美,意思是说能够让人信任的话都是真实不华丽的,没有美丽的词藻,也不是花言巧言.

美言不信,意思是说许多华丽动听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或者是不可全信的,因为美言从中国古代就知道是说好话的意思.

善者不辩,意思是善良有能力的人不屑于去与别人辨别什么,不会去告诉别人这件好事是我做的,我有多么历害的本领,多么有能力等,他往往是在埋头做事,是一个实干家,是一个务实的人,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是一个能够让人放心的人,值得托付的人.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好而不邀功,他不会因为自己作好了一件大事而去要求奖赏.

辩者不善,意思是说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有能力的人,他们与别人辩论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表现自己有多么棒,其实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所用的技巧是什么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信而不美,善而不信”。真实并不美丽,美丽也不真实。在这里,美和信是一对矛盾。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矛盾。例如,一个人通常喜欢在别人面前拍别人的马屁,他也喜欢在别人背后拍别人的马屁。谦虚是一种美德,但过于谦虚的人可能有一颗欺骗性的心。沉默是一种好行为,但是那些故意保持沉默的人可能会犯阴谋罪。不要认为外表诚实的人内心诚实。那些看起来像绅士但意图不良的人应该学会谨慎。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内心和外表往往是不同的,这很难看透。有些人微笑着看别人,心里可能不友好。有些人哭了,心里不一定难过。说别人的坏话是不公正的。帮助别人做坏事是不正义的。古人也忌讳那些甜言蜜语。甜言蜜语和慷慨的金钱礼物通常有其它的动机,表面上它们很友好,但实际上它们是为了贿赂人们玩玩法律游戏。

俗话说,画老虎的皮和骨头时,要知道老虎的脸和心是不容易的。事先,你内心的变化往往是不可预测的。随着事物的发展,真理和谬误自然会出现。那时,你会发现是你的老师给了你适当的批评。给你正确的肯定是你的朋友。对你撒谎的人是你的敌人。这其实与我们现代人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些人说最美丽的话,但最终你会被他们骗了。因为他如果伪装得漂亮,如何打动你,让你上钩。相反,外观真实而朴素,没有包装。它通常没有外表的美,也就是新面孔的美,这就是“信言不美”。老子的智慧是从生活和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以验证生活和历史。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所用的技巧是诠释和表达一些简洁、深刻、易于理解,同时富有哲学思想的道理。

他倡导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原则,表明了他对言辞之道的把握与挑战。他以造句的方式来表达人生中的智慧和真谛,让人们通过简短的语言,深入领会人生的真正含义。

老子所用的首要技巧是简洁。他以简洁而明确的方式表示他的思想,用最少的字数表达最深刻的哲学思想。他深知言多必失,因此他的言辞简洁明快,可以一语道破人生的本质。这样的语言质朴而有力,能够启迪人心,使人们在生活中得到指引。

其次,老子所用的技巧是使用比喻和隐喻。他善于用生动的比喻和富有哲理的隐喻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他的比喻往往使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的深意,隐喻则常常使用抽象的概念来传达某种全局的思想。这样,他用富有意境的语言让人们感受到诗意,也同时传达了哲学的思想。

老子所用的技巧之一是深刻的愁绪和真正的内涵。他在行文中经常运用对比和反证的手法,以凸显思想的深刻性。他的言辞没有过多简单朴素的表面意义,而是直指人的本质,从而能够让人们获得深入思考的启示,或者对一些自己一直未能理解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最后,老子所用的技巧是明确而不矫饰。他使用平实而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引导人们直接探索生命和自然现象的本质。相比之下,那些过于繁琐或者使用华丽词藻的言辞则无法达到此效果。因此,他的言行非常亲近人心,不失真实的味道。

综上所述,老子所用的技巧包括简洁、比喻、隐喻、深刻的愁绪和真正的内涵、明确而不矫饰等。这些技巧使他的话语变得简单而深入人心,使他的思想可以在如此短暂而稀缺的时光内被永恒牢记。他的言语语录永久地铭刻在世人之心,引导着新世代在追求智慧和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道德经》81章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一、原文

通行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帛书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真诚的话不华美,漂亮的话不真诚;行善的人不去争辩,总是争辩的人不是良善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认为自己博学,总是认为自己博学无所不知的人其实是没有智慧的。圣人不积累私藏,帮助别人的越多,自己越是充足;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越是感觉获得的多。天道,利万物而不伤害;圣人之道,做好事情却不为自己争名夺利。

2、南怀瑾《老子他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好话听起来都不好听,而好听的话却都是不可靠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要辩论就不是真理。“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智慧到了,不读书也万事皆知。悟了道,一悟百悟千悟一样知道。但是一般知识越多,真智慧反而被知识蒙蔽,就是佛学讲的所知障,知道得越多越不能入道。所以,他说真正的圣人不自私,不占有,就是“圣人不积”的意思,不放在自己口袋里。这与佛学讲布施的道理一样,不占有,不储藏,一切贡献出来。其实,真能布施出来,不但你自己有贡献,而且给出的越多,你的成就越高。“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真为人服务的话,付出得越多,你自己则会越加富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老子》真正的中心,要我们效法天地。天地生长万物,生生不已,只有付出,不想收回,不想得到报酬,所以天地还是天地。人处处要想占有天地,占有别人的利益,结果反而什么都得不到,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原则。

3、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真话往往说出来就不好听吗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里的“信”指真实、真诚。真诚的话,不会特别悦耳动听。那种特别悦耳动听的话,往往“不信”,让人听了觉得不信服。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成,真实、可靠的话其辞藻不一定有多美,而辞藻美好的话不一定有多可信。

(2)有时候念头一转,事就成了

“越学越多”是学知识的一个过程,当您掌握规律以后,会觉得越来越简单,这就是老子说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您掌握了规律,就不用再盲目地浪费精力。正常的情况下,“博”很可能是到达“知”的一个过程,因为您在“博”的基础上掌握了规律,才能提升。老子的意思是,如果您满足于“博”的状态,觉得“博”了不起,就会处于一种“博者不知”的状态,您永远不知道真理到底是什么。

(3)“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这句话在通行本写的是“辩者不善,善者不辩”,如果按照通行本的写法,这句话的含义和前面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应该很接近。“多”是对自己的,达到了上善的境界的人,不会为自己多求。老子在这里指领导者,那种利用平台为自己多求的领导者,一定没有达到上善的境界;而那些达到上善境界的领导,绝对不会为自己多求。只要我们能弄清楚“不多”和“多”的对象是自己,找到这句话的核心,就很好理解了。

(4)如何实现双赢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圣人无积”,“积”是积蓄的意思,圣人指有道的领导者。老子说,有道的领导者不为自己处心积虑地谋划、捞取,他们从来不这样想。“既以为人,己愈有”,他们总是为别人做事、增加,结果他们最终拥有的也越来越多。“既以予人矣,己愈多。”圣人总是在为大家付出,这叫“予人”,越给别人,自己拥有的越来越多。

三、我之体悟——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发展规律

这一章前几句话,大家的解释都是“真诚的话不华美,漂亮的话不真诚;行善的人不去争辩,总是争辩的人不是良善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认为自己博学,总是认为自己博学无所不知的人其实是没有智慧的。”

我觉得这样解释有点违背老子“有无相生”的原则,老子不会只取一端。我觉得解释为“真诚的话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话不一定真诚;善人不一定会去争辩,争辩的人不一定是善人;智慧的人不一定博学,博学的人不一定智慧”更为妥当。

老子是想通过这一段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并不都是表面看到的那样。我们要透过表象,看到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那么根本规律是什么呢?就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这段话老子是想告诉我们,先“舍”才会有“得”,对他人付出越多,就会收获越多。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努力付出而不争不抢,这才是符合自然和人类社会根本发展规律的行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几句话用哲学的观点该怎么解释?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美言、辩、博、积,这些都是争,争的原因只能是私欲。

美言,是因为贪图名利,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不是贪图名利,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就好了,说那么多漂亮话干什么?漂亮话说多了,自然就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去踏实做事。不做事,说出来的话就没有办法实现。

日常生活中,咱们听到那些大包大揽夸海口的人,动不动就说“这事包我身上了!”自己可要留个心眼了,这种人十有八九最后会让你失望。为什么呢?

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用心去琢磨这件事的难度,精力全花在了口舌上面。反倒是那些沉吟犹疑,把丑话说在前面的人,你倒是可以相信他。他们真的花心思去思考了,也清楚的知道难点在哪里,有一个正确的预期,也有预案,遇到困难才不会糊弄,这样的人才能给你你想要的结果。

我们怎么对待这两种人呢?

巧言令色的,一定要追问,你打算怎么干?你觉得难点是什么?有没有可能实现不了?如果实现不了,有什么补救措施等等。通过这些问题,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问题,帮他们重新聚焦,这样可以避免不少麻烦。

犹豫不决的,同样是与他沟通这些问题,目的是帮他们把问题摆出来,梳理清楚脉络,一个一个给出应对方案。这样,消解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同时也调整彼此的预期,让事情可以顺利开始。开始之后再快速迭代,防止裹足不前,防止跌倒就爬不起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形式逻辑的特点是,设相同,双方通过形式逻辑推导出来的结论就必然相同。如果不同呢?说明一个人的推导过程错了,这个人并不擅长形式逻辑,就是不善。如果是“善者”,大家的答案本就是一致的,为什么还要花时间辩论呢?

如果是价值判断,美与丑、善与恶、高与下,本就没有固定标准。有人爱吃甜豆腐脑,有人爱吃咸豆腐脑,哪种好吃?有必要辩论吗?如果有,辩论的目的是什么?得出结论之后要如何做?难道要消灭甜豆腐脑?所以,价值判断就是私人的事情,不需要辩论。

如果有人非要跟咱们辩论怎么办?

告诉他,“你高兴就好!”如果还是不依不饶怎么办?离他远点,不要无谓的浪费生命。

求知欲有时候跟繁殖欲引起的表现欲会被很多人搞混,因为两种人看似都知道挺多。

而区别就在于,求知欲驱动的人,他虽然处处好奇,时时渴求信息,但他会把获取的信息分门别类,按部就班的放进自己的知识框架中,使他们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会不断的抽象,经验抽象为方法,方法再抽象为理论,理论继续抽象为方法论,最终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模型,达到“一以贯之”。

而(由繁殖欲)所驱动显得表现欲强的人,他们只是记住了很多零散的信息,时不时的“显摆”一下自知道的多。但是你会发现,他们并没有一个贯穿的主线,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他们说一件事的时候,就只是在说一件事,为什么要说这件事?这件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或者帮助?然后你想说什么?统统不知道。因为他的底层驱动是引起别人的注意和争取(在同性中的)有利态势。

如何解决“显摆”的问题呢?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为什么说容易?因为我们只要管好嘴,说之前先格一下想说话这个念头,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说这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什么目的?如果回答不了,那就不要说了,因为你只是想显摆自己而已。

为什么说难?因为大多数人说话,其实是不大过脑子的,如果他们真的能在说每一句话之前格一下自己的欲、情、念,解决“表现欲”也不会这么难。如果他们认识不到这是个问题,别人说得再多,也是对牛弹琴。

认知,是一个人最难突破的障碍。这也是为什么老子说,知者不言,认知的事情,说再多也无济于事。

圣人不存占有之心,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

自然的法则,是利成万物而不伤害。圣人的准则,施惠与人而不刻意标榜自己。

觉得太多,记不住,怎么办?

那就记住最后这四个字吧,为而不争,从小事开始实践,弱者道之用。

我讲的是我的,你看了再多遍,也没办法变成你的。

怎么才能变成你的?终究还是要自己在事上磨出来才行。

哲学上,这些观点属于绝对论,是有失偏颇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就是信实可靠的引人入道之言,必以真为本。有道者言语质朴简约。其文风既不像表现情感的诗词歌赋,更不像猎取功名的八股文章。虚华美言,也能传世以扬名,邀宠以获利,但不能启人本性,救人真命。老子的文风质朴无华,绝无“美言”媚世之病。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此处的“善”,不指狭义的“仁善”,而是有道之上善。有道者的“理论”风格是彻底的实事求是,必合于“大道至简至易”,其宗旨是知行合一,方有效验。因此不会搞繁琐哲学,更不会玩弄诡辩的概念游戏以惑人

取胜。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这里的“知”指觉悟了的宇宙-生命真相,可称真知。

“博”则是博学,指书本学问的广泛,也包括修炼理法的博杂。修道是化繁为简、万法归一的实修实证,而非求博学,因此最忌理障杂陈,使心不专。而有道明师的启示形式,也是一理贯串,方可通达人心,不会显示博学,喧宾夺主 、横生枝节。老子的“学说”形式之实质,就是始终不离于“道”性的无为大法、最上乘法、顿悟渐修之法、全方位高层次养生大法。

参考《现代道德经》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