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带有“荐”字的成语

2.东门之杨原文_翻译及赏析

3.形容饥荒的成语

4.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5.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七十五吴奎翻译

带有“荐”字的成语

饥馑荐臻-饥馑荐臻的荐

称贤荐能

擢荐进

飞谋荐谤

潢潦可荐

饥馑荐臻

交口荐誉

举善荐贤

荐贤举能

荐贤不荐愚

雷轰荐福碑

毛遂自荐

祁奚荐仇

祁奚之荐

荣膺鹗荐

送爵荐脯

推毂荐士

章甫荐履

章父荐屦

众品交荐

东门之杨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先秦·佚名《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诗经爱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依偎著东城门外小白杨,浓密叶片辉映着金色夕阳。约好黄昏时相会在老地方,却让我苦等到明星闪闪亮。

我来到东城门外白杨林边,晚霞映红了白杨浓密叶片。明明和人家约好黄昏见面,却让我苦等到星星嵌满天。

鉴赏

这首诗中那在白杨树下踯躅的人儿,究竟是男、是女,很难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或她)一定是早早吃罢晚饭,就喜孜孜来到城东门外赴约了。这约会在初恋者的心上,既隐秘又新奇,其间涌动着的,当然还有几分羞涩、几分兴奋。陈国都城的“东门”外,又正是男女青年的聚会之处,那里有“丘”、有“池”、有“枌”(白榆),“陈风”中的爱情之歌《东门之池》、《宛丘》、《月出》、《东门之枌》,大抵都产生于这块爱情圣地。

此时主人公的伫足之处,正有一排挺拔高耸的白杨。诗中描述它们“其叶牂牂”、“其叶肺肺”,可见正当叶儿繁茂、清碧满树的夏令。当黄昏降临、星月在天的夜晚,乌蓝的天空撒下银白的光雾,白杨树下便该映漾出一片怎样摇曳多姿的树影。清风吹过,满树的叶儿便“牂牂”、“肺肺”作响。这情景在等候情人的主人公眼中,起初一定是异常美妙的。故诗之入笔,即从黄昏夏夜中的白杨写起,表现著一种如梦如幻的画境;再加上“牂牂”、“肺肺”的树声,听来简直就是心儿的浅唱低回。

但当主人公久待情人而不见的时候,诗情便出现了巨大的逆转。“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以为期,明星晢晢”——字面的景象似乎依然很美,那“煌煌”、“晢晢”的启明星,高高升起于青碧如洗的夜空,静谧的世界便全被这灿烂的星辰照耀了。然而,约会的时间明明是在黄昏,此时却已是斗转星移的清寂凌晨,连启明星都已闪耀在东天,情人却不知在哪儿。诗讲究含蓄,故句面上始终未出现不见情人的字眼。但那久待的焦灼,失望的懊恼,分明已充溢于字里行间。于是“煌煌”闪烁的“明星”,似也感受了“昏以为期”的失约,而变得焦灼不安了;就是那曾经唱着歌儿似的白杨树声,也化成了一片嘘唏和叹息。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背景,《毛诗序》认为是“刺时之作”,以为刺的是“昏姻失时,男女多违,亲迎女犹有不至者”。这种观点今人多不取。今人多赞成朱熹的观点,认为这是一首男女约会而久候不至的诗。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先秦·佚名《汉广》

汉广

先秦 : 佚名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展开阅读全文∨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爱情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壁既卒,宁莫我听?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梗。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遯?旱既大甚,黾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旱既大甚,散无友纪。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马师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昂昊天,云如何里!瞻昂昊天,有嘒其星。大夫君子,昭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昂昊天,曷惠其宁?——先秦·佚名《云汉》

云汉

先秦 : 佚名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壁既卒,宁莫我听?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梗。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

展开阅读全文∨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壁既卒,宁莫我听?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斁下土,宁丁我梗。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遯?

旱既大甚,黾勉畏去。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鞫哉庶正,疚哉冢宰。趣马师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昂昊天,云如何里!

诗经忧国忧民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先秦·佚名《渭阳》

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诗经 , 送别怀人

形容饥荒的成语

菜蔬之色 比喻人们在饥荒年景度日所显现的营养不良的脸色。

出处:晋·潘岳《籍田鼠》:“野有菜蔬之色,朝靡代耕之秩。”

饿莩载道 莩:饿死的人。载道:满路。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同“饿殍载道”、“饿殍满道”。

饿殍满道 殍:饿死的人。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

出处:汉·仲长统《昌言·损益篇》:“坐视战士之蔬菜,立望饿殍之满道,如之何为君行此政也。”

饿殍枕藉 饿殍:饿死的人;枕藉:交叠而卧。饿死的人纵横交叠,形容饥荒之年的悲惨景象。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2回:“那个庄上不饿殍枕藉。”

饥馑荐臻 饥馑:饥荒;荐臻:接连到来。连年灾荒不断。

出处:《诗经·大雅·云汉》:“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

积谷防饥 储存粮食,防备饥荒。

出处:元·高则诚《琵琶记·谏父》:“又道是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

意思是看那多么高远,白光闪亮回旋在天。

选自《诗经》三百零五篇中的《大雅·云汉》,是一篇写大旱求雨的诗歌,上下文内容为:“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壁既卒,宁莫我听?”

翻译为:看那多么高远,白光闪亮回旋在天。周王无奈仰天长叹,当今百姓有何罪愆!老天降下死丧祸乱,饥饿灾荒接二连三。没有神灵不曾祭奠,奉献牺牲毫不吝悭。礼神圭璧全都用完,神灵还是不听我言!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七十五吴奎翻译

[宋史 吴奎传]

原文

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举《五经》,至大理丞,监京东排岸。庆历宿卫之变,奎上疏曰:“涉春以来,连阴不解,《洪范》所谓‘皇之不极,时则有下伐上’者。今卫士之变,起于肘腋,流传四方,惊骇群听。闻皇城司官六人,其五已受责,独杨怀敏尚留。人谓陛下私近幸而屈公法,且获贼之际,传令勿杀,而左右辄屠之。此必其党欲以灭口,不然,何以不奉诏?”遂乞召对面论,仁宗深器之。再迁殿中丞,策贤良方正入等,擢太常博士、通判陈州。

入为右司谏,改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每进言,惟劝帝禁束左右奸幸。内东门阑得赂遗物,下吏研治,而开封用内降释之。奎劾尹魏瓘,出瓘越州。彭思永论事,诏诘所从受。奎言:“御史法许风闻,若穷核主名,则后谁敢来告以事?是自涂其耳目也。”上为罢不问。郭承佑、张尧佐为宣徽使,奎连疏其不当,承佑罢使,出尧佐河中。

皇佑中,颇多灾异,奎极言其徵曰:“今冬令反燠,春候反寒,太阳亏明,五星失度,水旱作沴,饥馑荐臻,此天道之不顺也。自东徂西,地震为患,大河横流,堆阜或出,此地道之不顺也。邪曲害政,阴柔蔽明,群小纷争,众情壅塞,西、北贰敌,求欲无厌,此人事之不和也。夫帝王之美,莫大于进贤退不肖。今天下皆谓之贤,陛下知之而不能进;天下皆谓之不肖,陛下知之而不能退。内宠骄恣,近习回挠,阴盛如此,宁不致大异乎?又十数年来下令及所行事,或有名而无实,或始是而终非,或横议所移,或奸谋所破,故群臣百姓,多不甚信,以谓陛下言之虽切而不能行,行之虽锐而不能久。臣愿谨守前诏,坚如金石,或敢私挠,必加之罪,毋为人所测度,而取轻于天下。”

唐介论文彦博,指奎为党,出知密州。加直集贤院,徙两浙转运使。入判登闻检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奉使契丹,会其主加称号,要入贺。奎以使事有职,不为往。归遇契丹使于涂,契丹以金冠为重,纱冠次之。故事,使者相见,其衣服重轻必相当。至是,使者服纱冠,而要奎盛服。奎杀其仪以见,坐是出知寿州。

至和三年,大水,诏中外言得失。奎上疏曰:“陛下在位三十四年,而储嗣未立。在礼,大宗无嗣,则择支子之贤者。以昭穆言,则太祖、太宗之曾孙,所宜建立,以系四海之望。俟有皇子则退之,而优其礼于宗室,谁曰不然?陛下勿听奸人邪谋,以误大事。若仓卒之际,柄有所归,书之史册,为万世叹愤。臣不愿以圣明之资,当危亡之比。此事不宜,愿蚤裁定。定之不速,致宗祀无本,郁结群望,推之咎罚,无大于此。”帝感其言,拜翰林学士,权开封府。

奎达于从政,应事敏捷,吏不敢欺。富人孙氏辜榷财利,负其息者,至评取物产及妇女。奎发孙宿恶,徙其兄弟于淮、闽,豪猾畏敛。居三月,治声赫然。除端明殿学士、知成都府,以亲辞,改郓州,复还翰林,拜枢密副使。治平中,丁父忧,居丧毁瘠,庐于墓侧,岁时洁严祭祀,不为浮屠事。

神宗初立,奎适终制,以故职还朝。逾月,参知政事。时已召王安石,辞不至,帝顾辅臣曰:“安石历先帝朝,召不赴,颇以为不恭。今又不至,果病耶,有所要耶?曾公亮曰:“安石文学器业,不敢为欺。”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乱纲纪。”乃命知江宁。

奎尝进言:“陛下在推诚应天,天意无他,合人心而已。若以至诚格物,物莫不以至诚应,则和气之感,自然而致。今民力困极,国用窘乏,必俟顺成,乃可及他事。帝王所职,惟在于判正邪,使君子常居要近,小人不得以害之,则自治矣。”帝因言:“尧时,四凶犹在朝。”奎曰:“四凶虽在,不能惑尧之聪明。圣人以天下为度,未有显过,固宜包容,但不可使居要近地尔。”帝然之。御史中丞王陶,以论文德不押班事诋韩琦,奎状其过。诏除陶翰林学士,奎执不可。陶又疏奎阿附。陶既出,奎亦以资政殿大学士知青州。司马光谏曰:“奎名望清重,今为陶绌奎,恐大臣皆不自安,各求引去。陛下新即位,于四方观听非宜。”帝乃召奎归中书。及琦罢相,竟出知青州。明年薨,年五十八。赠兵部尚书,谥曰文肃。

奎喜奖廉善,有所知辄言之,言之不从,不止也。少时甚贫,,既通贵,买田为义庄,以赒族党朋友。没之日,家无余资,诸子至无屋以居,当时称之。

译文

吴奎, 字长文, 潍州北海人。记忆力强, 博览群书。通过《五经》科贡举考试,官至大理寺丞, 监管京东排岸司的工作。仁宗庆历年间御前侍卫后, 吴奎上书说:“开春以来, 阴雨连绵, 气候反常。正如《洪范》所说:‘上梁不正, 则会导致以下犯上的。’中央发生兵变, 动摇根本,影响极坏。听说皇城司官六人中已处罚五人, 只一杨怀敏留用。人们说皇上任人唯亲, 以情枉法。活捉反贼后, 您下令留活口, 有人却擅自杀掉了, 这些人必然是反贼的同党, 是为了灭口, 否则,为什么不听指挥?”于是请求仁宗召见面议, 深受仁宗器重。再升为殿中丞、策贤良方正人等, 又升为太常博士、陈州通判。

后调回京城任右司谏, 又改任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专给皇上提建议。多次极言进谏, 都是劝仁宗约束近侍佞媚拍马之辈。内东门司乱收贿赂, 交给吏部追究时, 开封府鉴于他们是亲近皇帝的官吏, 就把他们释放了。吴奎于是上书弹劾开封府尹魏馞, 结果魏馞被调到越州。彭思永论事时, 仁宗追问其中一些消息来源, 吴奎代答说:“按照法律, 御史有权保护其消息的来源, 如果盘根问底,那以后还有谁敢为我们提供情况? 这岂不是自己遮掩自己的耳目吗?”仁宗于是不再追问了。郭承佑、张尧佐任宣徽使,吴奎接连上书说他们不称职, 结果郭免职, 张调到河阳。

皇佑年间, 天灾颇多, 吴奎分析其症候说“: 今年冬暖春寒,太阳不够明亮,五大行星运行失度, 水旱二灾作恶, 饥荒接踵而至, 这是天道不顺; 从东到西, 地震

为患, 黄河改道, 地面还冒出山来, 这是地道不顺; 邪恶势力妨害朝政, 阴险小人挡住了皇上的光明, 尔虞我诈, 明争暗斗, 下情难以上达, 西夏、辽国二敌, 欲壑难填, 这是人事不和。帝王的品德最重要的就是亲近君子而斥退小人。现在有天下公认的贤才, 您知道了却不提拔; 天下公认的宵小, 您识破了却不斥退。嫔妃骄恣, 近侍邪恶, 阴风如此旺盛, 怎能不导致天灾人祸? 几十年来您发下的文件或开展的一些工作, 有些是有名无实,有些被下面的官吏变了样, 有些因迁就莫衷一是的议论而改变, 有些被奸贼蓄意破坏。因而全国上下, 都已不大相信政令的权威, 以为皇上说得再好也未必行动, 即使雷厉风行地行动一阵子也未必能坚持办好, 不过是一阵风而已。我希望皇上能将以前下发的文件坚决执行, 坚定不一, 持之以恒, 谁敢阻挠, 严惩不贷, 不要被人猜疑而被天下人轻视。”

唐介弹劾文彦博时, 指责吴奎是文彦博同党, 于是调吴奎任密州知州。后任集贤院直院, 又转任两浙转运使。又回京师供职于登闻检院, 任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出使辽国, 正碰上辽主加称号,要他进去庆贺。吴奎认为职有分工, 没有去。回国时路上遇到辽国使者。辽国以金冠为大, 纱冠次之。老规矩是, 两国使者相近, 服饰体现出的品级应相当。这次辽国的使者是纱冠, 而吴奎是盛服。于是吴奎降其服饰等级以会见辽使。回国后他也因此而被调任寿州知州。

至和三年闹水灾, 诏令朝野议论朝政得失。吴奎上书说“: 皇上在位三十四年了, 还未确定皇位继承人。据礼制, 嫡系无子, 就要在旁系中择贤而立。就左昭右穆的血统而言, 应立太祖、太宗的曾孙为太子, 这是众望所归。等您有亲子后再改立, 而给曾立为太子的人以一定地位, 谁说不合理呢? 皇上不要听小人的鬼话, 误了大事。若变生仓促, 以致大权旁落, 记录在史册上, 也为万代后人所叹惜愤恨。我不愿意皇上以如此贤明的资质而遇到不测。这件事不能犹豫, 但愿您早日决定。不迅速定夺, 宗族即无所本。导致宗族不和的最大原因就是无所本。”仁宗被他感动, 拜官翰林学士, 兼开封府知府。

吴奎在开封从政, 机智果断, 下吏不敢欺瞒。富人孙氏放高利贷, 欠债的人受其迫害, 直至被夺家产、妻女。吴奎收集孙氏的历年罪恶, 发配孙氏兄弟到淮、闽, 土豪劣绅从此不敢作恶了。任职三月, 政绩显赫。升任端明殿学士、成都府知府。为避亲讳, 改任郓州。又回翰林院, 拜为枢密副使。英宗治平年间, 父死, 悲痛伤身, 在墓旁搭棚守墓, 逢年过节时以洁净食物庄严地祭奠, 不举行佛教礼仪。

神宗即位时, 吴奎刚守满孝, 官复原职。一月后, 升任参知政事。当时神宗已经召见王安石, 王不来, 神宗对左右大臣说“: 王安石是先帝的大臣, 先帝请不动, 我很以为他不恭顺。现在又请不来,是真的病了吗? 还是有什么条件呢?”曾公亮说“: 王安石是个学者,不会玩弄权术的。”吴奎却说:“我曾与王安石共事,此人有错不认, 刚愎自用, 其主张也很迂阔。万一受重用, 必然紊乱朝纲。”于是命王安石任江宁知府。

吴奎曾对神宗说:“陛下对天诚敬,天意无他, 只是合人心罢了。若以至诚待万物, 万物无不回报以至诚, 则上下祥和的气氛自然形成。现在民力凋敝, 国库空虚, 必须先安民, 才能谈其他。帝王的职责, 就在于判断正邪, 使君子常常居于关键职位, 小人无法伤害, 天下自然就大治了。”神宗反驳说:“ 以尧的圣明, 朝廷也有四凶。”吴奎说:“ 四凶虽然在, 但不能妨害尧的圣明。圣人以天下为己任, 小人没有显著的劣行时, 就应该包容, 不能以潜在的可能性处罚人。只不过不能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上。”神宗认为有道理。御史中丞王陶, 因为韩琦不去文德殿押班而弹劾韩琦跋扈, 吴奎揭发王陶的险恶用心。皇上下令改任王陶为翰林学士, 吴奎仍坚决反对, 王陶又反告吴奎阿附韩琦。王陶被调出京城, 吴奎也以资政殿大学士任青州知州。司马光劝皇帝说“: 吴奎名声好,德高望重,现在因为王陶而贬谪吴奎, 恐怕大臣们会感到不安而辞官。皇上刚即位, 这样做会不利于您的形象的。”神宗乃召回吴奎去中书任职。韩琦罢相后, 吴奎出任青州知州, 一年后逝世, 享年五十八岁。追认兵部尚书, 谥号文肃。

吴奎喜好奖掖廉洁善良之人, 知无不言, 皇上不听他的他就不罢休。出身贫寒, 当官后, 买田修“ 义庄”, 救济乡邻亲友。死时家无余财, 儿子们甚至无房子可住, 为时人称道。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