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宋时期重要类书有哪些

2.带有从的四字成语大全

3.史记 《李广》译文

4.《史记》分为几大类

5.汉书·刑法志的原文

以类相从_以类相从写作手法

岳飞,字鹏举,是相州(河南)汤阴人。(岳飞)年少时就具有气节(负,具有),沉稳忠厚,很少说话。

出处:元朝·脱脱《宋史·岳飞传》

原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

白话译文:

岳飞,字鹏举,是相州(河南)汤阴人。(岳飞)年少时就具有气节(负,具有),沉稳忠厚,很少说话。天资聪慧悟性好,擅长记诵书与传〔书传:指经书及解释经书的著作)。尤其喜好《左氏春秋》及孙武、吴起的兵法。家里比较清贫,捡拾柴禾作为照明工具。背诵复习通宵达旦。

(岳飞)天生就有非常大的力气,不到二十岁(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能挽起三百斤的弓箭(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单位)。(岳飞)向周同学习射箭,周同发射三支箭都射中靶子,以此示范给岳飞看,岳飞拉开弓射一箭(就)穿透了靶子(筈kuò,箭的尾部),再发一箭又中。周同大吃一惊,把自己所喜爱的好弓箭送给岳飞。岳飞于是就练习得更勤快,全部得到了周同的箭术。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宋史》是由元朝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官修正史,《岳飞传》是其中一篇,属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主要记录了岳飞及子岳云领兵抗金,精忠报国,最后却为奸臣所害的历史资料。集中反应了元朝的官方观点,给予岳飞以极高的评价。

《岳飞传》在整个《宋史》列传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宋史》列传共225卷,其编纂原则是:“人臣有大功者,虽父子各传。余以类相从,或数人共一传”。编纂体例分类是:“后妃、宗室、外戚、群臣、杂传”。

《岳飞传》列于124卷,隶属群臣类。而且群臣类中,各人亦以类相从。于是,岳飞被归入南宋军事将领类中。在入传的南宋军事将领中,岳飞名列第二,仅次于韩世忠之后。而且,岳飞与其子岳云独占一卷。足见岳飞在元朝史官眼中的地位。

在《岳飞传》的字里行间中渗透着对岳飞人品的赞誉。《岳飞传》开篇在简述其家世之后,说:岳飞“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岳飞不仅有气节,还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如对教过他老师周同终生不忘,“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

唐宋时期重要类书有哪些

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出处:《史记·伯夷传》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赏析:

1.五体会通。综合前代史书中各种体例,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形成从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2.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3.追根求源,详因略果。

4.条理清晰。

带有从的四字成语大全

类编在明清时运用较少,但在唐宋时期,却是诗歌结集的一种重要方式。袭《文选》余风,初唐的诗歌总集,差不多都是类编的,如刘孝孙《古今类聚诗苑》和僧慧净《续古今诗苑英华》。《玉海》卷五四引《中兴馆阁书目》谓慧净书乃续刘书所成。慧净撰书事见《续高僧传》卷三:“净以人之作者差非奇挺,乃搜采近代藻锐者,撰《诗英华》一帙十卷。”并录刘孝孙所作序。可见此二书关系密切,体例也应相同。《大唐新语》卷九云:“(时)有诗篇十卷,与《英华》相似,起自梁代,迄于今朝,以类相从,多于慧净所集,而不题撰集人名氏。”此部佚名编选的诗集编排方法为“以类相从”,且与《续古今诗苑英华》面貌相近,据此可知《古今类聚诗苑》、《续古今诗苑英华》二书确为类编诗集。

中唐时期的类编诗集有李吉甫所编的《丽则集》。《郡斋读书志》卷二○论此书曰:“集《文选》以后至唐开元词人诗,凡三百二十首,分门编类。贞元中,郑余庆为序。”④晚唐时期出现了一部规模极大的唐人选唐诗,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尊杜选本,即顾陶编选的《唐诗类选》。《唐诗类选序》中谈到了全书的收录范围与编撰体例:“始自有唐,迄于近末,凡一千二百三十二首,分为二十卷,命曰《唐诗类选》。篇题属兴,类之为伍,而条贯不以名位毕崇、年代远近为意。骚雅绮丽,区别有观。”⑤全书以类相编,各类之中也不以年代先后为序。

北宋时编撰的类编诗集依然不少,如《郡斋读书志》卷二○云:“《唐宋类诗》二十卷。皇朝僧仁赞序称罗、唐两士所编,而不详其名字。分类编次唐及本朝祥符以前名人诗。”南宋时期类编诗集大盛,出现了题为刘克庄编选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是最早的一种《千家诗》。还有赵孟奎所编的《分门纂类唐歌诗》和宋末元初方回编选的《瀛奎律髓》。

普通类编诗集包纳各种题材,但若将某种特定题材的诗歌再进行类编而成集,即是类编专集。如北宋宋绶的《岁时杂咏》及南宋初年蒲积中的《古今岁时杂咏》。《岁时杂咏》在《郡斋读书志》中著录为二十卷,录诗一千五百零六首。《古今岁时杂咏》按一年四季节气时令编排,如元日、春分、清明、立夏、端午、中秋、重阳、冬至、岁暮等,选录汉魏至宋时诗歌二千七百零九首⑥,《四库提要》云:“古来时令之诗,摘录编类,莫备于此。”⑦全书前有绍兴年间蒲积中所作序,称此书与《岁时杂咏》的关系是“取其卷目,而择今世之诗以附之”。二书体例相同。类编专集也有可能以别集的形式出现,如刘辰翁的《须溪四景诗集》,全书分春夏秋冬四门,多以古人四时写景诗句为题,是为教授其子学诗之需而作的范本。宋代另一部重要的类编专集是南宋孙绍远所编题画诗集《声画集》,《四库提要》云:“所录皆唐宋人题画之句”,“分作二十六门”。清康熙时编大型题画诗总集《历代题画诗》,就沿用了这种方式。地方专集有孔延之编的《会稽掇英总集》。全书将歌咏会稽山水人物的诗文编为二十卷,前十五卷为诗,依题材分为州宅、西园、贺监、山水、寺观、送别、寄赠、感兴、唱和九类,每类又先列律体再列古体,后五卷为文,按文体编排。自《文选》起,类编诗文集都多是诗赋类编而文分体,因为文的外在形态差别较为明显,实用性也极强,按照用途自然地形成了诸多文体,不需要借助题材分类就可以达到区分的目的。但《文苑英华》因选录文的数量太多,各体之下又依题材分为若干子类,是个例外⑧。

唐宋时期的诗歌别集也有一些采用了类编方式⑨,最早为李峤《杂咏》,分乾象、坤仪、芳草、嘉树、灵禽、祥兽、居处、服玩、文物、武器、音乐、玉帛十二部,每部十首诗。另如樊晃在大历五年至七年间所编的《杜工部小集》,其序云:“文集六十卷,所于江汉之南……今采其遗文,凡二百九十篇,各以事类,分为六卷。”⑩白居易在江州时,自编诗集共分四类,收讽谕诗一百五十首,闲适诗一百首,感伤诗一百首,杂律诗四百余首,计八百首左右,编为十五卷,其时在元和十年(815)。这是白诗第一次结集,采用了体裁、题材并行的分类法。

宋人对自己和时人的诗文集较少类编。哲宗元符时宋绩臣走访宣城梅家,从梅尧臣后人手中得到家藏的《梅尧臣全集》,该全集就是按题材而非古律体编排的,然而这种情况极少(11)。但宋人喜好将唐集重新编类,较早者如宋敏求编《李太白集》与《孟东野集》,王钦臣编《韦苏州集》。《蔡宽夫诗话》云:“景祐、庆历后,天下知尚古文,于是李太白、韦苏州诸人始杂见于世。”(12)宋王二人的编集正符合了时代的需要。《李太白集》先以歌诗、古赋、表、序等分体,诗又分为古风、乐府、歌咏、赠、寄、别、送、酬答、游宴、登览、行役、怀古、闲适、怀思、感遇、写怀、咏物、题咏、杂咏、闺情、哀伤诸类。《韦苏州集》分类较为简单,仅赋、杂拟、燕集、寄赠、送别、酬答、逢遇、怀思、行旅、感叹、登眺、游览、杂兴、歌行十四类。杜诗在宋代受到了极高尊崇,宋人用力最勤的唐集当然是杜甫集,以《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为例,全书分月、星、河、雨雪至花、草、竹、木七十二门,“居室”、“纪行”、“述怀”、“时事”、“送别”、“简寄”各门内容较多,又分上下或上中下。类编杜诗在宋代颇为风行,宋元以后就不多见,明代著名藏书家徐跋《分类杜诗》即云;“世传杜诗不下数百本,笺注者十之七,编年者十之二,分类者十之一。”(13)

南宋人也将北宋的一些名家诗集重新以类编次。最著名的即是王注苏诗,书名《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旧题王十朋撰,分七十八类。而宋麻沙本《类编增广颍滨先生大全文集》即苏辙诗文集,前六十卷为诗,分目几近百类,其“四时”类下复分“春”、“夏”、“秋”三子类,“庶官”类下复分“省掖”、“奉使”、“将帅”等九小类,颇为繁复。《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中的诗歌分类更是多至一百零四门。有时这种分类实在没有必要,如《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八卷,前两卷录古律诗仅四十二首,却分成了十九门,每门平均还不到三首。

从文献编撰的历史来看,类编诗文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古代别集的出现早于总集,《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的《屈原赋二十五篇》、《宋玉赋十六篇》、《枚乘赋九篇》等,即可视之为别集。这些别集虽经刘向等人加工成为定本,但它们应早就编辑成书而不是单篇流传。《汉书·艺文志》所录者均为专体别集,或者收诗,或者收赋,作品数量相对较少,内容也较为单一。包括诸多文体的别集出现于东汉,《隋书·经籍志》云:“别集之名,盖汉东京所创也。自灵均以降,属文之志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东汉时期,将一位作家各种文体的作品汇聚成集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如《后汉书·列女传》云:“(班昭)所著赋、颂、铭、诔、问、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子妇丁氏为撰集之。”据《文选·东征赋》注可知此书被称为《曹大家集》(14)。这些别集自然不会采用类编的形式。

当别集达到一定数量之后,编纂总集才成为必要和可能。《隋书·经籍志》云:“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而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之《流别》。”从《文章流别集》残存的文字对于诗、赋、七、箴、铭、诔、哀辞、墓志等文体所作的论述分析可知这是一部分体的文章总集,但是否类编已不可考。倒是此后梁僧祜所编的《弘明集》采取了近于类编的体例,《弘明集序》云:

撰古今之明篇,总道俗之雅论,其有刻意剪邪,建言卫法,制无大小,莫不毕采。又前代胜士,书记文述,有益三宝,亦皆编录,类聚区分,列为十四卷。

全书既非按文体编排,亦非依作者排序,而是根据论辩主题分类。如卷四录何承天与颜延之围绕神灭与不灭而写的论辩文章六篇,卷七收录四人批驳顾道士“夷夏论”的文章四篇。《弘明集》与《文选》产生的时代大致相同,二书的编选也都经历了一个过程,分类方法的形成又非朝夕之事,所以很难说二者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佛教文献《弘明集》的分类方式和对象都显得极为特殊,因此真正对后世类编诗文集体例产生重大影响的只能是《文选》。

类编诗文集与类书最大的相通之处是它们都采用了内容分类这种编排方式。分类思想的演进,从侧面反映出民族认识水平的发展过程。《周易》中已将事物分门别类,构建起一个有序的宇宙体系。但最早对事物作出具体划分的则是字书《尔雅》。《尔雅》全书除前四篇所释较为抽象之外,余十五篇均释实物名称,有宫、器、乐、天、地、丘、山、水、草、木、虫、鱼、鸟、兽、畜等类。后来类书所用分类体系就是《尔雅》分类方法的延伸和发展,该分类体系又进一步地影响到了类编诗文集。

类书与类编总集起初在选材方面相差甚远,前者分门录事,后者则是分类录诗文。但类书的出现比类编诗文集要早,二者也存在着一定联系。汉魏六朝是赋的兴盛期,写赋需广征博采事实典故,赋可谓类书之前身(15),六朝人编撰类书时自然会到赋中找寻材料。赋的创作程式性极强,同题之作内容相像。依题逐篇抄录典故字句成为类书,照录全篇就是类编赋集了。诗的情况亦与此类似。到初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就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既抄撮故实,又选录诗文。《艺文类聚序》云:

前辈缀集,各杼其意。《流别》、《文选》,专取其文,《皇览》、《遍略》,直书其事。文义既殊,寻检难一。爰诏撰其事且文,弃其浮杂,删其冗长,金箱玉印,比类相从,号曰《艺文类聚》,凡一百卷。其有事出于文者,便不破之为事。故事居于前,文列于后。俾夫览者易为功,作者资其用。(16)

先事后文,这是类书编撰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传统类书如《皇览》是“事出于文”,“破之为事”,这里却将成篇的“文”(文章)附于单行的“事”(语汇)之后,相当于传统类书与类编诗文集的合一。闻一多先生对此有极好的论述:

《文选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初唐某家诗集。

我们便看出了一首初唐诗在构成程序中的几个阶段……(《初学记》)每一项题目之下,最初是“叙事”,其次“事对”,最后便是成篇的诗赋或文。其实这三项中减去“事对”,就等于《艺文类聚》,再减去诗赋文便等于《北堂书钞》。所以我们由《书钞》看到《初学记》,便看出了一部类书的类化史。(17)

闻先生所说的“初唐某家诗集”,最妥切的例子莫过于李峤的《杂咏》了。这是类书发展的高级阶段,即作者不再是编撰而是直接创作出一部示范性的诗体类书,同时也是一部类编诗集。将《杂咏》与《艺文类聚》、《初学记》的典故和类目作一对比,就可以充分证实这一结论(18)。

除却面貌的相似之外,类书与类编诗文总集往往出现于同样的文化背景之下,都是封建帝王宣扬文治,“盛世修典”的重要方式,编撰人员也时常一身二任,因此二者经常是伴生的关系,也经常会对当时的文学风气产生重要影响。如唐龙朔年间,类编总集有许敬宗等《文馆词林》,类书有许敬宗《累璧》,许敬宗、上官仪等《瑶山玉彩》,秀句集有元兢等《古今诗人秀句》,诗格有上官仪《笔札华梁》、元兢《诗髓脑》。以类书为资料汇编,以类编诗集与秀句集为创作典范,以诗格为理论指导,创作出的成品即是“糅之以金玉龙凤,乱之以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的上官体(19)。

宋初也有一次大型修撰类书的活动。宋初四大书中,《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编撰在先,与《文苑英华》修书人员,时间互有交叉,其编撰体例也影响到了《文苑英华》。《文苑英华》与《太平御览》的分类体系大致相同,而且其编撰程序是“阅前代文集,撮其精要,以类分之”(20),这个“类”在“阅前代文集”之前就应该明确下来,否则编书就会变得难以操作,应该也参考了《太平御览》的分类方法。

正因为面貌相近,背景相同,作用相当,大型类编诗文总集常被人误认为类书。尤袤《遂初堂书目》将《文馆词林》、《文苑英华》既列为类书,又归于总集。胡应麟也将《文苑英华》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并视为类书(21)。而《艺文类聚》等类书却反被认为是总集: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九:“(类书)有数种,如《初学》、《艺文》兼载诗词,则近于集。”

祁承《澹生堂藏书约·藏书训略·购书》:“《艺文类聚》之备载词赋,《合璧事类》之详引诗文,是皆类而集矣。”

章学诚《校雠通义》二之五:“《艺文类聚》之类,当附集部总集之后。”

其实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文选》、《文苑英华》这种严格意义上的类编总集只录全篇诗文,原则上不录散句断篇,更不录字词典故。而类书的范围却广泛得多,既可以收录典故,也可以节录或全录诗文。

由于体例有相通之处,类书与类编诗文集在编撰时经常互有取资。类书取材于类编诗文集的情况较为普遍,类编诗文集取材于类书的情况则较少,可见者如题为刘克庄的《分门编类唐宋名贤千家诗》实系南宋书贾令人所为,书中袭录了类书《锦绣万花谷》(22)。除却互相取资之外,类编诗文集也时常被改编成各种类书。唐宋时期,《文选》是世人学习的诗文典范,备受关注。唐代除注本外,也出现了一些续书、拟书,如孟利贞《续文选》、卜长福《续文选》、卜隐之《拟文选》。宋人则喜好将《文选》改编成类书。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曰:“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文选》中此类代称颇多,如日曰“曜灵”、“灵晖”、“悬影”、“飞辔”、“阳乌”,月曰“素娥”、“望舒”、“玄兔”、“蟾魄”(23),一一去记势必费时费力,于是产生了专门汇聚《文选》双字的类书,苏易简的《文选双字类要》。《四库提要》云:“是编选《文选》丽藻之语,分类纂辑,其中语出经史偶为汉以来辞赋采用者,亦即以采用,注为出典。”似乎又回到了“事出于文”、“破之为事”的老路,然而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复归。又如王若虚《选腴》“以五声韵编辑《文选》中字”(24),显然是为了押韵的方便。

比摘取字词更进一步的是摘句,可见文士们竭力从语言的各个层面——字、词、句、篇全方位地学习《文选》。该类著作以刘攽的《文选类林》最为典型,《四库提要》论之曰:“编取《文选》字句可供词赋之用者,分门标目共五百四十九类。”(25)《文苑英华》在宋人心目中是《文选》的续书,一部分量更大、时代更近的《文选》,真宗景德四年(1007)就曾下诏同时校刻《文选》与《文苑英华》(26)。基于此种认识,高似孙也用编撰《文选句图》的方法编撰了《文苑英华纂要》。据其序,该书编成于嘉定十六年(1223),此书有宋刊本,见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称其为“宋高似孙钞”,价值在于“撮取《英华》中丽句,可供渔猎者编之”(27)。元人赵彣对其颇为推许:“凡古今名贤,诸作有一联一句至妙者,必博采无遗,予读之神弛心醉。”(28)可见宋元文士们对此类书籍的偏好。

与《文选》同样被宋人推尊的还有杜诗,它也被改编成各种类书。《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云:“《杜诗六帖》十八卷,建安陈应行季陵撰,用白氏门类,编类杜诗语。”即依《白氏六帖》的类目摘录杜诗字词。同类的书还有《八诗六帖》,《四库提要》云:“《八诗六帖》二十九卷,旧本题宋王状元撰,而不著其名,盖坊贾所为之赝本。八诗者,李杜韩柳欧王苏黄之诗。六帖者,窃白居易之名也。分类猥琐,摘句割裂。全书托名王十朋,亦应宋人所为。”

类书最基本的编撰体例有二,即分类与分韵(29)。杜诗被宋人视为用韵的典范,郑卬《杜少陵诗音义序》云:“国家追复祖宗成宪,学者以声律相饬,少陵矩范,尤为时尚。”蔡梦弼《草堂诗笺跋》亦云:“设科取士,词赋之余,继之以诗,诗之命题,主司多取是诗。”(30)与类编杜诗和《杜诗六帖》的情况相似,宋代也出现了韵编杜诗及韵编杜诗类书。韵编杜诗如陈造《韵类诗史》,其自序云:“予读子美诗能上口,来房州多暇,创以韵类之,庶便歌诵成书矣。”陈造认为,诗歌创作要想取得高度成就的话,就必须对前人的经典著作熟悉到能够随口背诵的程度,他举例说:

昔庞佑甫问诗法于东莱,东莱问之曰:“子读子美诗乎?能暗诵矣乎?”“未也。”授以善本。“余方他之,反将语子,请诵此。”既还,则皆上口。东莱遣之,曰:“子自有师矣。”庞自是以诗名。

除了杜诗外,他还精熟宋代优秀诗人的著作,“本朝东坡、黄、陈其正派,予亦韵类坡诗千三百篇,并黄陈诗皆能暗诵”,可惜效果并不明显,“然诗学终愧古人,又何也?”(31)陈造显然是走入了学诗的误区。而韵编这种诗集编撰方式也运用得极少,远无法与分体、类编、系年三者相比。

韵编类书在宋代并不少见,《郡斋读书志》卷一四就记载了这样两部著作:

《押韵》五卷。右皇朝张孟撰。辑六艺、诸子、三史句语,依韵编入。以备举子试诗赋之用。

《歌诗押韵》五卷。右皇朝杨咨编古今诗人警句,附于韵之下,以备押强韵。

宋人也用同样方法将杜诗改编为韵编类书,书名《诗史字韵》。魏了翁《古郫徐君诗史字韵序》云:“徐君乃取《杜少陵诗史》分韵摘句为《字韵》四十卷,其于唱酬,似不为无助矣。”全书摘录杜诗诗句,以韵相编,以资作诗之用,理学家魏了翁虽受人请托作序,但对此并无好感,“余犹愿徐君玩心于六经,如其所笃意于《诗史》,则沉潜乎义理,奋发乎文章,盖不得如目今所见而已也”(32)。

同类著作影响较大的是《杜诗押韵》,有域外翻刻本。《杜诗押韵》,原名《李杜韩柳押韵》,李吕编,孙觌序,坊刻本称之为孙觌《杜诗押韵》。此书成于南宋初年,为杜诗韵编类书之最早者,孙觌《押韵序》云:“李师武得官建康,家居待选次,悉取杜工部、李翰林、韩吏部、柳仪曹四家诗,以《礼部》四声之次,集而录之,以类相从,号《李杜韩柳押韵》,凡二十四卷。”李吕也是一位背诵杜诗的专家,“读杜子美古律诗十八卷,通念不遗一字”(33)。比《杜诗押韵》体例更为完备的是《诗宗集韵》,宋裴良甫撰。此书又称《十二先生诗宗集韵》,录杜甫、李白、高适、韩愈、柳宗元、孟郊、欧阳修、曾巩、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十二人之诗,唐代宋代各六家,并尊唐宋的意味甚为明显。全书按《广韵》韵目排列,先注出韵字的反切,再举诸家诗句为例。如此字过于生僻,则仅注音释义而已。

类书与类编诗集的界限本该较为清楚,可实际情形并不是这样,更况二者间还有一种过渡类型秀句集。如《瑶山玉彩》是许敬宗、上官仪等人“博采古今文集,摘其英词丽句,以类相从”所成(34),应归于类书之列。元兢的《古今诗人秀句》与之性质相像,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一却将它列入唐人选集。由于将诗集类编和将诗集改编为类书的作法相近,有时甚至出现二者的复合体,如宋代萧元登的《古今诗材》,《四库全书》列入类书类,《四库提要》云:“是书取唐宋人诗分类编辑,或录全篇,或割取一二联及数句,惟绝句则多全载。有评注,皆杂取诸家诗话,而稍参以己意。”录全篇诗歌似类编诗集,摘取一联或数句又有些像秀句集或句图;采诸家诗话并加入个人之见,则多少又近于类编诗话,如阮阅《诗话总龟》一类。同样的例子还有《全芳备祖》,每一种花名之下先是“事实祖”抄录典故,再是“赋咏祖”依诗体收录诗歌全篇及散句、散联,最后是“乐府祖”收录词。全书仿佛类书、类编诗集、类编诗歌秀句集、类编词集四者的统一体。由此可见类编书籍的各种形式的内在相通之处。

从文献保存的角度来讲,类编并不是一种好的方式。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无论多么完备的分类都有削足适履之弊,而且分类本身也会变得繁琐不堪。但就诗歌学习或者说模仿的实用角度而言,类编诗文集查找方便,易于检寻,又自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类编诗文集是类书与普通诗文集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它仍然是诗文集,却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类书的作用。而当类编诗文集还不能满足学习需要的时候,人们又会将其进一步地改编成各种类书。

类编诗文集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不仅限于简单地提供材料和范本。作为古人对于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进行主题学研究的初步成果,将相同题材的诗作依次排列,有助于学诗者辨析异同(35),更好地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与演变规律,明了作者为文之用心(36),从而“以故为新”甚至推陈出新。《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六中载:“子美《九日蓝田崔氏庄》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王摩诘《九日忆东山兄弟》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往》云:‘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此三人,类各有所感而作,用事则一,命意不同。后人用此为九日诗,自当随事分别用之,方得为善用故实也。”胡仔所言三诗俱可见于《古今岁时杂咏》“重阳”一门中,学诗者倘熟悉此类书籍自然对“善用故实”大有裨益。可见诗集依题材分类的编撰方法与宋人所言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歌创作方法有着一定的内在相通之处,都是继承前代诗歌遗产的一种积极手段。宋代类编诗文集的繁盛,与宋代诗学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层联系。

注释:

①关于《文选》文体分类的多少,有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种三说,详见穆克宏《〈昭明文选〉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107页。此据傅刚所论三十九种之说,见其《〈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192页。

②据曹道衡《试论〈文选〉对作家顺序的编排》,《文学遗产》2003年第2期。

③据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93-194页。

④《郡斋读书志校证》,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⑤《文苑英华》卷七一四,宋李昉等编,中华书局1966年版。

⑥《古今岁时杂咏》,宋蒲积中编,徐敏霞校点,新世纪万有文库本,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这个数字是校点者以四库本和明抄本合并后去其重复统计的,见书中的《本书说明》。

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等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下引此书均简称《四库提要》。

⑧另一个例外是《类编增广颍滨先生大全文集》,“诗文皆以类分”,见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三。

⑨万曼《唐集叙录·韦苏州集》云:“大抵唐人诗集率不分体,也不分类。”(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87页)万曼先生是著名的唐集版本专家,《唐集叙录》一书考订颇精,但这个结论是片面的。

⑩引自《杜诗详注·附编》,《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37页。

(11)参看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12)引自《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5页。

(13)《红雨楼序跋》卷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14)此段论述参看徐有富《先唐别集考述》,《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

(15)《随园诗话》卷一云:“古无类书,无志书,又无字汇,故《三都》、《两京》赋,言木则若干,言鸟则若干,必待搜辑群书,广采风土,然后成文。果能才藻富艳,便倾动一时。洛阳所以纸贵者,直是家置一本,当类书、郡志读耳。”(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16)《艺文类聚》,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17)闻一多《类书与诗》,《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18)葛晓音《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盛唐诗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文学遗产》1995年第6期)一文从“编排”、“用典”两个方面证明李峤《杂咏》是“一部以诗体撰写的‘作诗入门’的类书”,所论极是。

(19)唐杨炯《王勃集序》,《杨盈川集》卷三,四部丛刊本。

史记 《李广》译文

1. 带有从的四字成语大全

含从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从容不迫、从天而降、从善如流、择善而从、无所适从、从长计议、喜从天降、言听计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病从口入、从中作梗、从轻发落、力不从心、何去何从、祸从口出、唯命是从、碍难从命、各从所好、霞振云从、溯流从源、行不从径、弃恶从德、过从甚密、投笔从戎、三占从二、凫鹤从方、不知所从、横从穿贯、怒从心生降格相从、枝附影从、执意不从、枵腹从公、惟上是从、弃德从贼、顺从其美、从俗就简、急处从宽、苟容曲从、从中斡旋、广谋从众、审慎从事、舍经从权、委曲从俗、面从腹非、择祸从轻、杖履相从、从一以终、配享从汜、降邪从正、善善从长、操切从事、从令如流、指顾从容、面从背违、从恶如崩、家道从容、文从字顺、从流忘反响和景从、舍正从邪、从风而服、罪疑从轻、从容应对、以色从人、胁从罔治、坚执不从、唯利是从、计合谋从、肩从齿序、云集景从、合从连衡、从中渔利、退食从容、鸡尸牛从、云合影从、从善如登、各从其类、面从背言、从容指顾、青州从事、悲从中来、随类相从、应天从民、誓死不从、从俗浮沉、惟命是从、十部从事、祸从天降。

2.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尽字开头的有哪些

尽人皆知 尽:全部,所有.所有的人都知道 尽心尽力 指费尽心力 尽忠报国 为国家竭尽忠贞,不惜牺牲一切报效国家 尽多尽少 指尽其所有 尽入彀中 彀中:弓箭射程以内,比喻牢笼、圈套.尽数网罗,全部就范.尽善尽美 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尽态极妍 容貌姿态美丽娇艳到极点.尽欢而散 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尽心竭力 用尽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尽如人意 尽:人;如:依照,符合.事情完全符合人的心意.尽力而为 用全部的力量去做.尽其所长 尽:全部用出;长:特长,擅长.把所擅长的东西全部发挥出来.尽诚竭节 诚:忠诚.节:气节,义节.竭尽自己全部的忠诚和义节.亦作“尽节竭诚”、“尽心竭诚”、“尽忠竭力”、“尽忠竭诚”、“尽忠竭节”、“竭忠尽节”.尽付东流 比喻完全丧失或前功尽弃 尽忠竭力 竭:尽.用尽气力,竭尽忠诚.尽美尽善 〖解释〗尽:极.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无缺.同“尽善尽美”.尽释前嫌 〖解释〗尽释:完全放下.嫌:仇怨,怨恨.把以前的怨恨完全丢开.。

3. 带有从的四字成语大全

含从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

从容不迫、从天而降、从善如流、择善而从、无所适从、从长计议、

喜从天降、言听计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病从口入、从中作梗、

从轻发落、力不从心、何去何从、祸从口出、唯命是从、碍难从命、

各从所好、霞振云从、溯流从源、行不从径、弃恶从德、过从甚密、

投笔从戎、三占从二、凫鹤从方、不知所从、横从穿贯、怒从心生

降格相从、枝附影从、执意不从、枵腹从公、惟上是从、弃德从贼、

顺从其美、从俗就简、急处从宽、苟容曲从、从中斡旋、广谋从众、

审慎从事、舍经从权、委曲从俗、面从腹非、择祸从轻、杖履相从、

从一以终、配享从汜、降邪从正、善善从长、操切从事、从令如流、

指顾从容、面从背违、从恶如崩、家道从容、文从字顺、从流忘反

响和景从、舍正从邪、从风而服、罪疑从轻、从容应对、以色从人、

胁从罔治、坚执不从、唯利是从、计合谋从、肩从齿序、云集景从、

合从连衡、从中渔利、退食从容、鸡尸牛从、云合影从、从善如登、

各从其类、面从背言、从容指顾、青州从事、悲从中来、随类相从、

应天从民、誓死不从、从俗浮沉、惟命是从、十部从事、祸从天降

4. 有关丛字有什么四字成语

言出祸从、

同类相从、

病从口入、

从风而靡、

草偃风从、

顺天从人、

从头至尾、

轻车减从、

从一而终、

改行从善、

风行草从、

从恶若崩、

碍难从命、

字顺文从、

从壁上观、

从容就义、

杖履相从、

凫鹤从方、

从容自若、

从轻发落、

喜从天降、

言听计从、

计合谋从、

轻车简从、

言听行从、

笑骂从汝、

从流忘反、

便宜从事、

无所适从、

洁己从公

5. 四字成语大全500个

1、行尸走肉、金蝉脱壳、百里挑一、金玉满堂、背水一战、霸王别姬、天上人间、不吐不快、海阔天空、情非得已、满腹经纶、兵临城下、春暖花开、插翅难逃、黄道吉日、天下无双、偷天换日、两小无猜、卧虎藏龙、珠光宝气、簪缨世族、 *** 、绘声绘影、国色天香、相亲相爱、八仙过海、金玉良缘、掌上明珠、皆大欢喜、逍遥法外、生财有道、极乐世界、情不自禁、愚公移山、魑魅魍魉、龙生九子、精卫填海、海市蜃楼、高山流水、卧薪尝胆、壮志凌云、金枝玉叶、四海一家、穿针引线、无忧无虑、无地自容、三位一体、落叶归根、相见恨晚、惊天动地、滔滔不绝、相濡以沫、长生不死、原来如此、女娲补天、三皇五帝、万箭穿心、水木清华、窈窕淑女、破釜沉舟、天涯海角、牛郎织女、倾国倾城、飘飘欲仙、福星高照、妄自菲薄、永无止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431366333境、学富五车、饮食男女、英雄豪杰、国士无双、塞翁失马、万家灯火、石破天惊、精忠报国、养生之道、覆雨翻云、六道轮回、鹰击长空、日日夜夜、厚德载物、亡羊补牢、万里长城、黄金时代、出生入死、一路顺风、随遇而安、千军万马、郑人买履、棋逢对手叶公好龙、后会无期、守株待兔、凤凰于飞、一生一世、花好月圆、世外桃源、韬光养晦、画蛇添足、青梅竹马、风花雪月、滥竽充数、总而言之、没完没了、欣欣向荣、时光荏苒、差强人意、好好先生、无懈可击、随波逐流、袖手旁观、群雄逐鹿、血战到底、唯我独尊、买椟还珠、龙马精神、一见钟情、喜闻乐见、负荆请罪、三人成虎河东狮吼、程门立雪、金戈铁马、笑逐颜开、千钧一发、纸上谈兵、风和日丽、邯郸学步、大器晚成、庖丁解牛、甜言蜜语、雷霆万钧、浮生若梦、大开眼界、汗牛充栋、百鸟朝凤、以德服人、白驹过隙、难兄难弟、鬼哭神嚎、声色犬马、指鹿为马、龙争虎斗、雾里看花、男大当婚、未雨绸缪、南辕北辙、三从四德、 *** 、高屋建瓴阳春白雪、杯弓蛇影、闻鸡起舞、四面楚歌、登堂入室、张灯结彩、而立之年、饮鸩止渴、杏雨梨云、龙凤呈祥、勇往直前、左道旁门、莫衷一是、马踏飞燕、掩耳盗铃、大江东去、凿壁偷光、色厉内荏、花容月貌、越俎代庖、鳞次栉比、美轮美奂、缘木求鱼、再接再厉、马到成功、红颜知己、赤子之心、迫在眉睫、风流韵事、相形见绌诸子百家、鬼迷心窍、星火燎原、画地为牢、岁寒三友、花花世界、纸醉金迷、狐假虎威、纵横捭阖、沧海桑田、不求甚解、暴殄天物、吃喝玩乐、乐不思蜀、身不由己、小家碧玉、文不加点、天马行空、人来人往、千方百计、天高地厚、万人空巷、争分夺秒、如火如荼、大智若愚、斗转星移、七情六欲、大禹治水、空穴来风、孟母三迁绘声绘色、九五之尊、随心所欲、干将莫邪、相得益彰、借刀、浪迹天涯、刚愎自用、镜花水月、黔驴技穷、肝胆相照、多多益善、叱咤风云、杞人忧天、作茧自缚、一飞冲天、殊途同归、风卷残云、因果报应、无可厚非、赶尽杀绝、天长地久、飞龙在天、桃之夭夭、南柯一梦、口是心非、江山如画、风华正茂、一帆风顺、一叶知秋草船借箭、铁石心肠、望其项背、头晕目眩、大浪淘沙、纵横天下、有问必答、无为而治、釜底抽薪、吹毛求疵、好事多磨、空谷幽兰、悬梁刺股、白手起家、完璧归赵、忍俊不禁、沐猴而冠、白云苍狗、贼眉鼠眼、围魏救赵、烟雨蒙蒙、炙手可热、尸位素餐、出水芙蓉、礼仪之邦、一丘之貉、鹏程万里、叹为观止、韦编三绝、今生今世草木皆兵、宁缺毋滥、回光返照、露水夫妻、讳莫如深、贻笑大方、紫气东来、万马奔腾、一诺千金、老马识途、五花大绑、捉襟见肘、瓜田李下、水漫金山、苦心孤诣、可见一斑、五湖四海、虚怀若谷、欲擒故纵、风声鹤唳、毛遂自荐、蛛丝马迹、中庸之道、迷途知返、自由自在、龙飞凤舞、树大根深、雨过天晴、乘风破浪、筚路蓝缕朝三暮四、患得患失、君子好逑、鞭长莫及、竭泽而渔、飞黄腾达、囊萤映雪、飞蛾扑火、自怨自艾、风驰电掣、白马非马、退避三舍、三山五岳、称心如意、望梅止渴、茕茕孑立、振聋发聩、运筹帷幄、逃之夭夭、杯水车薪、有的放矢、矫枉过正、睚眦必报、姗姗来迟、一鸣惊人、孜孜不倦、一马平川、入木三分、沆瀣一气、天伦之乐兄弟阋墙、藕断丝连、心猿意马、想入非非、盲人摸象、眉飞色舞、三教九流、高楼大厦、锲而不舍、过犹不及、狗尾续貂、斗酒学士、高山仰止、形影不离、小心翼翼、返璞归真、见贤思齐、按图索骥、枪林弹雨、桀骜不驯、遇人不淑、道貌岸然、名扬四海、虚与委蛇、门可罗雀、水落石出、不卑不亢、无法无天、拔苗助长、大快朵颐因地制宜、单刀直入、时来运转、天方夜谭、一蹴而就、踌躇满志、战无不胜、插翅难飞、图穷匕见、鬼话连篇、亢龙有悔、望洋兴叹、爱屋及乌、惊鸿一瞥、风华绝代、名胜古迹、如履薄冰、持之以恒、潜移默化、昙花一现、巫山云雨、狡兔三窟、栉风沐雨、骇人听闻、断章取义、曲突徙薪、谢天谢地、脱颖而出、垂帘听政、一马当先不耻下问、不以为然、春华秋实、欲盖弥彰、人琴俱亡、投。

6. 四字成语大全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万象更新、抱头鼠窜、鸡鸣狗盗、千军万马、亡羊补牢、杯弓蛇影、鹤立鸡群、对牛弹琴、如鱼得水、鸟语花香、为虎作伥、黔驴技穷、画龙点睛、鼠目寸光、虎背熊腰、守株待兔、鹤发童颜、狗急跳墙、盲人摸象、画蛇添足 含有两个动物名称的成语鹤立鸡群、鸡鸣狗盗、鹬蚌相争、蚕食鲸吞、蛛丝马迹、龙争虎斗、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骧虎步、龙潭虎穴、龙跃凤鸣、车水马龙、指鹿为马、兔死狐悲、鸡犬不宁、心猿意马、狼吞虎咽 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 眼高手低、目瞪口呆、胸无点墨、头重脚轻、手足情深、口是心非、手疾眼快、耳闻目睹、头破血流、眉清目秀、袖手傍观、口出不逊、手无缚鸡之力 含有昆虫名称的成语 飞蛾扑火、金蝉脱壳、积蚊成雷、蟾宫折桂、蚕食鲸吞、蜻蜓点水、螳臂挡车、蛛丝马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含有一组近义词的成语 见多识广、察言观色、高瞻远瞩 、左顾右盼 、调兵遣将 、粉身碎骨狂风暴雨、旁敲侧击、千辛万苦、眼疾手快、生龙活虎 、惊天动地七拼八凑 、胡言乱语、改朝换代、道听途说 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 前呼后拥 东倒西歪 眼高手低 口是心非 头重脚轻 有头无尾 前倨后恭东逃西散 南辕北辙 左顾右盼 积少成多 同甘共苦 半信半疑 大材小用先人后己 有口无心 天经地义 弄假成真 举足轻重 南腔北调 声东击西转危为安 东倒西歪 反败为胜 以少胜多 由此及彼 多字格成语 九牛二虎之力、手无缚鸡之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不可貌相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天时地利人和、习惯成自然 、一年之计在于春久旱逢甘露、一言以蔽之、解铃还须系铃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急来抱佛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宁为鸡首,无为牛后 、三人行必有我师、化干戈为玉帛 描写情况紧急的成语 千钧一发 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十万火急 火烧眉毛 燃眉之急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心旷神怡 心平气和 目不转睛 呆若木鸡 眉开眼笑 愁眉苦脸愁眉紧锁 目瞪口呆 垂头丧气 嬉皮笑脸 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急中生智 仰不愧天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描写春天美好的成语 春光明媚 万紫千红 春雨如油 生机勃勃 春色满园 春意盎然 鸟语花香春暖花开 百花齐放 和风细雨 “想”的成语 苦苦地想(苦思冥想)静静地想(静思默想)想得周全(深思熟虑)想得混乱( 胡思乱想)想得厉害(浮想联翩)想得很多(左思右想)想得荒唐(痴心妄想) 想得离奇(异想天开)想了又想(朝思暮想) “多”的成语 观众多(座无虚席)贵宾多(高朋满座)人很多(摩肩接踵)人才多(人才济济) 兵马多(千军万马)事物多(林林总总)色彩多(五彩缤纷)类别多(千差万别) 困难多(千辛万苦)话儿多(滔滔不绝)读书多(博览群书)见识多(见多识广) 变化多(千变万化)走得多(走南闯北)颜色多(五颜六色)花样多(五花八门) 带有“看”的近义词的成语 见多识广 望而生畏 察言观色 一视同仁 一览无余 高瞻远瞩 坐井观天举世瞩目 管中窥豹 左顾右盼 带有“龙”字的成语 生龙活虎 龙争虎斗、龙马精神 龙飞凤舞 龙腾虎跃 龙骧虎步 画龙点睛龙潭虎穴 龙跃凤鸣 车水马龙 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鹬蚌相争 刻舟求剑 鹏程万里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杯弓蛇影 抱薪救火 源自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安步当车 暗渡陈仓 按图索骥 程门立雪 班门弄斧 兵不厌诈 三顾茅庐 首尾同字的成语 微乎其微 神乎其神天外有天 痛定思痛 数不胜数 举不胜举 人外有人防不胜防 忍无可忍 闻所未闻 带有鸟类名称的成语 欢呼雀跃 鸦雀无声 鹏程万里 一箭双雕 风声鹤唳 鹤发鸡皮 鹤发童颜 鹤立鸡群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成语接龙(“不”字开头) 不耻下问 问道于盲、盲人瞎马 马到成功 功败垂成 成人之美 美不胜收收回成命 命中注定 定时炸弹弹尽粮绝 绝无仅有 有机可乘 乘虚而入入木三分 分秒必争 争权夺利 利欲熏心心安理得 得意洋洋 根据书籍名称说出有关词语 《三国演义》草船借箭 、过五关,斩六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赔了夫人又折兵 、舌战群儒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圆、林黛玉葬花 《西游记》西天取经 猪八戒大闹高老庄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水浒》 逼上梁山林冲棒打洪教头 劫取生辰纲 武松打虎 武大郎卖烧饼 三碗不过景阳岗 三字俗语类 1、(变色龙)立场不稳,见风使舵的人。

2、(笑面虎)笑脸相迎,两面三刀的人。3、(地头蛇)强横无赖,称霸一方的人。

4、(铁公鸡)一毛不拔,吝啬钱财的人。5、(哈巴狗)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

6、(替罪羊)代人受过,替人挨揍的人。7、(井底蛙)孤陋寡闻、知识不广的人。

8、(孺子牛)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9、(千里马)得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

10、(纸老虎)比喻外强中干的人。 给动物安家 猪圈 鸟巢蛇洞 龙潭虎穴 兔窝 牛棚 鸡笼 马厩 蚁巢 狗窝 数字成语 一唱一和 一呼百应 一干二净 一举两得 一落千丈 一模一样 一暴十寒 一日千里 一五一十一心一意两面三刀 三长两短 三番五次 三三两两 三头六臂 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 四分五裂 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四平八稳 五光十色 五湖。

7. 带有车的四字成语大全

带有车的四字成语大全 :

腹载五车、

老牛破车、

骥服盐车、

素车朴马、

柴车幅巾、

泥车瓦狗、

快犊破车、

覆车之戒、

宫车晏驾、

盈车嘉穗、

下车作威、

车龙马水、

车马骈阗、

宝马雕车、

汗血盐车、

甘雨随车、

弃车走林、

连车平斗、

辅车唇齿、

羊车望幸、

柳车变姓、

共挽鹿车、

灵雨随车、

杯蛇鬼车、

杀马毁车、

悬车告老、

鸠车竹马、

辅车相依、

车驰马骤、

单车之使

8. 四字成语大全500个

1、行尸走肉、金蝉脱壳、百里挑一、金玉满堂、背水一战、霸王别姬、天上人间、不吐不快、海阔天空、情非得已、满腹经纶、兵临城下、春暖花开、插翅难逃、黄道吉日、天下无双、偷天换日、两小无猜、卧虎藏龙、珠光宝气、簪缨世族、 *** 、绘声绘影、国色天香、相亲相爱、八仙过海、金玉良缘、掌上明珠、皆大欢喜、逍遥法外、生财有道、极乐世界、情不自禁、愚公移山、魑魅魍魉、龙生九子、精卫填海、海市蜃楼、高山流水、卧薪尝胆、壮志凌云、金枝玉叶、四海一家、穿针引线、无忧无虑、无地自容、三位一体、落叶归根、相见恨晚、惊天动地、滔滔不绝、相濡以沫、长生不死、原来如此、女娲补天、三皇五帝、万箭穿心、水木清华、窈窕淑女、破釜沉舟、天涯海角、牛郎织女、倾国倾城、飘飘欲仙、福星高照、妄自菲薄、永无止境、学富五车、饮食男女、英雄豪杰、国士无双、塞翁失马、万家灯火、石破天惊、精忠报国、养生之道、覆雨翻云、六道轮回、鹰击长空、日日夜夜、厚德载物、亡羊补牢、万里长城、黄金时代、出生入死、一路顺风、随遇而安、千军万马、郑人买履、棋逢对手 叶公好龙、后会无期、守株待兔、凤凰于飞、一生一世、花好月圆、世外桃源、韬光养晦、画蛇添足、青梅竹马、风花雪月、滥竽充数、总而言之、没完没了、欣欣向荣、时光荏苒、差强人意、好好先生、无懈可击、随波逐流、袖手旁观、群雄逐鹿、血战到底、唯我独尊、买椟还珠、龙马精神、一见钟情、喜闻乐见、负荆请罪、三人成虎 河东狮吼、程门立雪、金戈铁马、笑逐颜开、千钧一发、纸上谈兵、风和日丽、邯郸学步、大器晚成、庖丁解牛、甜言蜜语、雷霆万钧、浮生若梦、大开眼界、汗牛充栋、百鸟朝凤、以德服人、白驹过隙、难兄难弟、鬼哭神嚎、声色犬马、指鹿为马、龙争虎斗、雾里看花、男大当婚、未雨绸缪、南辕北辙、三从四德、 *** 、高屋建瓴 阳春白雪、杯弓蛇影、闻鸡起舞、四面楚歌、登堂入室、张灯结彩、而立之年、饮鸩止渴、杏雨梨云、龙凤呈祥、勇往直前、左道旁门、莫衷一是、马踏飞燕、掩耳盗铃、大江东去、凿壁偷光、色厉内荏、花容月貌、越俎代庖、鳞次栉比、美轮美奂、缘木求鱼、再接再厉、马到成功、红颜知己、赤子之心、迫在眉睫、风流韵事、相形见绌 诸子百家、鬼迷心窍、星火燎原、画地为牢、岁寒三友、花花世界、纸醉金迷、狐假虎威、纵横捭阖、沧海桑田、不求甚解、暴殄天物、吃喝玩乐、乐不思蜀、身不由己、小家碧玉、文不加点、天马行空、人来人往、千方百计、天高地厚、万人空巷、争分夺秒、如火如荼、大智若愚、斗转星移、七情六欲、大禹治水、空穴来风、孟母三迁 绘声绘色、九五之尊、随心所欲、干将莫邪、相得益彰、借刀、浪迹天涯、刚愎自用、镜花水月、黔驴技穷、肝胆相照、多多益善、叱咤风云、杞人忧天、作茧自缚、一飞冲天、殊途同归、风卷残云、因果报应、无可厚非、赶尽杀绝、天长地久、飞龙在天、桃之夭夭、南柯一梦、口是心非、江山如画、风华正茂、一帆风顺、一叶知秋 草船借箭、铁石心肠、望其项背、头晕目眩、大浪淘沙、纵横天下、有问必答、无为而治、釜底抽薪、吹毛求疵、好事多磨、空谷幽兰、悬梁刺股、白手起家、完璧归赵、忍俊不禁、沐猴而冠、白云苍狗、贼眉鼠眼、围魏救赵、烟雨蒙蒙、炙手可热、尸位素餐、出水芙蓉、礼仪之邦、一丘之貉、鹏程万里、叹为观止、韦编三绝、今生今世 草木皆兵、宁缺毋滥、回光返照、露水夫妻、讳莫如深、贻笑大方、紫气东来、万马奔腾、一诺千金、老马识途、五花大绑、捉襟见肘、瓜田李下、水漫金山、苦心孤诣、可见一斑、五湖四海、虚怀若谷、欲擒故纵、风声鹤唳、毛遂自荐、蛛丝马迹、中庸之道、迷途知返、自由自在、龙飞凤舞、树大根深、雨过天晴、乘风破浪、筚路蓝缕 朝三暮四、患得患失、君子好逑、鞭长莫及、竭泽而渔、飞黄腾达、囊萤映雪、飞蛾扑火、自怨自艾、风驰电掣、白马非马、退避三舍、三山五岳、称心如意、望梅止渴、茕茕孑立、振聋发聩、运筹帷幄、逃之夭夭、杯水车薪、有的放矢、矫枉过正、睚眦必报、姗姗来迟、一鸣惊人、孜孜不倦、一马平川、入木三分、沆瀣一气、天伦之乐 兄弟阋墙、藕断丝连、心猿意马、想入非非、盲人摸象、眉飞色舞、三教九流、高楼大厦、锲而不舍、过犹不及、狗尾续貂、斗酒学士、高山仰止、形影不离、小心翼翼、返璞归真、见贤思齐、按图索骥、枪林弹雨、桀骜不驯、遇人不淑、道貌岸然、名扬四海、虚与委蛇、门可罗雀、水落石出、不卑不亢、无法无天、拔苗助长、大快朵颐 因地制宜、单刀直入、时来运转、天方夜谭、一蹴而就、踌躇满志、战无不胜、插翅难飞、图穷匕见、鬼话连篇、亢龙有悔、望洋兴叹、爱屋及乌、惊鸿一瞥、风华绝代、名胜古迹、如履薄冰、持之以恒、潜移默化、昙花一现、巫山云雨、狡兔三窟、栉风沐雨、骇人听闻、断章取义、曲突徙薪、谢天谢地、脱颖而出、垂帘听政、一马当先 不耻下问、不。

9. 最简单四字成语大全

四字词语大全一唱一和 一呼百应 一干二净 一举两得 一落千丈 一模一样 一暴十寒 一日千里一五一十 一心一意 两面三刀 三长两短 三番五次 三三两两 三头六臂 三心二意三言两语 四分五裂 四面八方 四通八达 四平八稳 五光十色 五湖四海 五花八门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 七颠八倒 七零八落 七拼八凑 七上八下 七手八脚 七嘴八舌八面玲珑 九死一生 九牛一毛 十马九稳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百孔千疮 百战百胜百依百顺 千变万化 千差万别 千军万马 千山万水 千丝万缕 千辛万苦 千言万语千真万确 千锤百炼 千方百计 千奇百怪 千姿百态 千钧一发 千虑一得 千虑一失千篇一律 万水千山 万无一失 万众一心 万紫千红 万死一生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一碧千里 万紫千红 花红柳绿 翠 *** 流 姹紫嫣红 五光十色青红皂白 绿水青山春华秋实 春兰秋菊 春光灿烂 春风和气春光漏泄 春晖寸草 春回大地 孤标傲世大地回春 春花怒放 春色撩人 春色满园淅淅沥沥 雨声沙沙 细雨淅沥 春雨连绵雨过天晴 细雨如丝 春雨阵阵 含苞欲放风和日丽 和风细雨 柳绿花红 气象万千欣欣向荣 莺歌燕舞 春光明媚 春花秋月春山如笑 春深似海 春生秋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1363033杀 春笋怒发春蛙秋蝉 绽红泻绿 春意阑珊 红情绿意花红柳绿 花香鸟语 枯木逢春 漏泄春光双柑斗酒 寻花问柳 雨丝风片 草长莺飞纷红骇绿 风吹雨打 风花雪月 浮花浪蕊春意昂然 花枝招展 春风拂面 万木争春春山如黛 泉水丁冬 满园春色 春暖花开春光满面 春和景明 鸟语花香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 绿树成荫 百花齐放 姹紫嫣红春光融融 春雨绵绵 春草萋萋 山清水秀青山绿水 湖光山色 重峦叠嶂 古木参天冰雪融化 春风送暖 春江如练 春意盎然雪化冰消 东风送暖 万物复苏 百花盛开万象更新 万紫千红 阳春三月 乍暖还寒雨后春笋 有脚阳春 暗香疏影 桂馥兰香百花争艳 春寒料峭 倡条冶叶 尺树寸泓春风宜人 倡条冶叶 尺树寸泓 出水芙蓉摧兰折玉 繁花似锦 凡桃俗李 纷纷扬扬时当三月 春寒时节 春寒季节 春天渐近 春天来临 春天降临春令已到 春回大地 春归大地 春到人间 春满人间 大地加春天地加春 春回地暖 天加地转 冰雪消融 冰融雪消 冰消雪化冰消雪融 天地回转 冰雪融化 雪化冰消 万物解冰 风和日丽风和日暖 风暖日丽 日暖风清 风清日暖 料峭春寒 乍暖乍寒春寒料峭 乍暖还寒 暮春气暖 和暖如春 春光融融 春日融融春意融融 春光溶溶 春水盈盈 春水淙淙 春水湍湍 春水潺潺春雨绵绵 春草如丝 春草繁茂 春草发芽 春芽破土 春花怒放春花盛开 春花万朵 春木发枝 春大蔚然 春树萌芽 春树葱茏春树繁茂 春阳和煦 春光初露 春光荡漾 春光明媚 春光无限春光万里 春光勃发 春光艳丽 春风送暖 春风得意 春风和煦春风轻拂 春风瑞雪 春山如笑 春山如黛 春意正浓 春意甚浓春色怡人 春色迷人 春色正浓 春江如练 春山如妆 春和景明。

《史记》分为几大类

李 将 军 列 传

作者:司马迁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 。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 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 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 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们都是武骑常侍,俸禄 八百石。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 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还 用说呢!”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 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徒成纪。广家世世 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 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 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 岂足道哉!”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 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 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 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伏本领高查强 ,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世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 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 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 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 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 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 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1/10]

《李将军列 传》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 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 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 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 。”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 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 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 。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 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 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 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 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 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 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 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 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 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 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 。天亮,李广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 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 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遗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 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 ,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 ,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 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 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 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 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 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2/10]

《李将军列 传》

选自《史记》

李 将 军 列 传

作者:司马迁

过了很久,孝景帝死,武帝即位。左右大臣认为李广是名将 ,于是将他从上郡太守调为未央宫卫尉,而程不识也调为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从 前与李广都当边郡太守,屯兵驻防。出击匈奴时,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 队列阵势,只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 ,幕府公文簿册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远出侦察,部队从未遇到危险。程不识就 要求严格部队编组和扎营布阵,晚上打更巡夜,士吏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 ,全军不得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军非常简单省事, 然而敌人如突然袭击他,他就无法阻挡了;可是他的土卒也很安逸痛快,都乐意 为他去死。我抬军虽然繁忙,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这时汉朝边郡李广、程不 识都是名将,然而匈奴怕李广的谋略,士卒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 为苦。程不识在孝景帝时因为几次直谏调任太中大夫,他为人清廉,认真执行朝 廷的法令条文。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 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 ,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 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不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 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 李广而苦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埋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 谷里,而由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统领。这时单于发觉了这个策略,就 撤走,汉军都没有立功。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 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

[3/10]

《李将军列 传》

2001/03/10

选自《史记》

李 将 军 列 传

作者:司马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4/10]

过了四年,李广从王尉 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 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 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 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 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 。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 ,所以得以逃脱。于是回到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吏判决李 广折损伤亡人马多,又被匈奴活捉,依法当斩,经纳粟赎罪,成为平民。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 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 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 ,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 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 ,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 当斩,赎为庶人。

转眼之间,李广已在家 居住了几年,李广与前颍阴侯的孙子一起隐居在蓝田南山射猎。有一天夜间他带 一名骑从出去,与人在乡下饮酒,回来走到霸陵驿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禁止 李广通行。李广的骑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 夜行,何况前任的呢!”便让李广住在亭下。过了不久,匈奴入侵杀了辽西太守, 打败韩安国将军,韩将军调任右北平后病死,于是武帝下诏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 。李广就请霸陵尉同去,到军中就斩了他。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 与故颖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 ,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 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徒右 北平死,于是天子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4/10]

《李将军列 传》

选自《史记》

李 将 军 列 传

作者:司马迁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 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 ,不敢入右北平。

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 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李广所在的郡 ,听说有虎,他常自己去射。他在右北平射虎,虎曾跳起来抓伤过他,李广也终 于把虎射死。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 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 李广一生到死,任俸禄两千石的官四十余年,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他始终不谈 家产的事。李广身材高大,臂膀象猿一样,他的善射也是天赋。虽然子孙或别人 向他学,但谁也不能赶上他。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阵 势,比赛箭射的远近,饮酒专以射箭作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 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 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 ,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下。因此,他带 兵出击多次被围困受辱,射猛虎也被虎扑伤。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 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 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 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 云。

[5/10]

《李将军列 传》

2001/03/10

选自《史记》

李 将 军 列 传

作者:司马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6/10]

过了不久,石建死,于是皇上召令李广代替石建作郎中令。 元朔六年,李广又任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出定襄,抗击匈奴。许多将领 杀敌斩首的数目符合朝廷奖励的规定,因功封侯,而李广的部队没有功劳。过两 年,李广作郎中令带领四千名骑兵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带领一万名骑兵和李广 一同去,各行一路。走了大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李 广的军士都恐慌,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向敌人驰去。李敢独自带领几十名骑兵 冲去,一直穿过匈奴骑兵的包围圈,抄过敌人的左右两翼再回来,他向李广报告 说:“敌人很容易对付啊!”这样军心才安定下来。接着李广布成圆形阵势,所 有的人都面向外,匈奴猛烈攻击,箭如雨下,汉兵死亡过半,汉军的箭将要用尽 。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发箭,李广亲自用大黄强弩射敌人的裨将,射杀数人 ,敌人攻势逐渐减弱。这时天刚黑,将吏士兵都面无人色,而李广意气自如,更 加努力整顿军队。军中从此更佩服他的勇气了。第二天,再奋力作战,博望侯的 军队也来到,匈奴军队就解围而去。汉军因疲劳,不能追击。这时李广几乎全军 覆没。收兵回去。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未能在约定日期到达,判处死罪 ,出钱赎为平民;李广所立的军功和应得的罪罚相抵,没有封赏。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 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 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 。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 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 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 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 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 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 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6/10]

《李将军列 传》

选自《史记》

李 将 军 列 传

作者:司马迁

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 和李广两人都侍奉孝文帝。景帝时,李蔡积累功劳升到禄秩二千石。孝武帝时做 到代国的相。元朔五年做轻车将军,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右贤王,有功合于封 赏的律条,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间,代替公孙弘做丞相。李蔡的人品在下中等 ,名声在李广之下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封邑,官职在九卿以下,而李蔡作 了列侯,职位高至三公。李广部下一些军吏士兵也有的得到封侯。李广曾经与星 象家王朔私下交谈,说:“自从汉朝出击匈奴,我没有一次不在其中,各部队一 些校尉以下的人,才能不到中等,由于抗击匈奴有功而得到封侯的有几十人,我 李广并不在人后,却没有尺寸之功而得到封邑,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我的骨相 不该封侯吗,还是命该如此呢?”王朔说:“将军自己想想,是不是做过悔恨的 事?”李广说:“我过去做陇西太守时,羌人曾经反叛,我诱降了他们,投降的 有八百多人,我用歁诈的方法在一天里把他们杀死了。直到现在最悔恨的只有这 一件事。”王朔说:“罪祸没有比杀投降的人再大的了,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 原因。”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 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 车将军,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 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 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 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 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 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宁 ,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 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此后两年,大将军卫青 、骠骑将军霍去病大举出击匈奴。李广多次自己请求出征,天子以为李广年老, 不允许;过了好久又答应了他,派他做前将军。这一年,是元狩四年。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 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是岁,元狩四年也。

李广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塞以后,卫青捉到俘虏知 道了单于居住的地方,就亲自率领精兵去追赶,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的部 队合并,从东路出兵。东路稍微绕远,而大军行军途中水草也少,势必不能集结 赶路。因此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部是前将军,现在大将军竟调开我走东路, 再说我从年轻时起就和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一个机会和单于直接对敌,我愿居 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也是密受武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老, 命运不好,不要派他与单于对敌,怕达不到原来的期望。而这时公孙敖新失掉侯 位,作为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与自己一同对付单于,所以调 开前将军李广。李广当时知道这个情况,亲自向大将军表示坚决拒绝调动。大将 军不听,派长史下文书给李广的幕府,说:“急速带领部队按照文书中的指示去 办。”李广没有辞别大将军就出发,他十分恼怒地到军部,带领士卒与右将军赵 食其合军从东路进军。军中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延误了约定与大将军会师的 时间。大将军和单于接战,单于逃跑,没能得到战功而回。大军南归横渡沙漠, 遇到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见过大将军,回到军中。大将军派长史拿干粮和酒送 给李广,并问李广、赵食其二人的迷路情况,卫青打算上书给天子详细汇报军情 。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催李广的幕府接受传讯。李广说:“众位校尉 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现在我自己去接受讯问。”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李 广从年轻到现在,和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仗,这一次幸而随大将军出征和单于接 战,可是大将军调我部走绕远的路,而且又迷了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再说我 李广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之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李 广的军士、大夫等全军都哭了。百姓听说李广死,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他的,无论 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流泪。右将军赵食其独自被送交执法官审处,判处死罪, 出钱赎罪成为平民。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 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 ,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 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 ,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 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 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 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 ,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 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 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 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徒广部行回远,而 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 吏,当死,赎为庶人。

《李将军列 传》

李广有三个儿子,名叫当户、椒、敢,都做郎官。皇帝和弄 臣韩嫣戏耍,韩嫣有点不恭敬的表现,当户就打韩嫣,韩嫣跑了。于是皇帝认为 当户勇敢。当户死得早。皇帝封李椒做代郡太守。当户和李椒都死在李广之前。 当户有遗腹子,名叫陵。李广在军中死时,李敢正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李广死 后第二年,李蔡作丞相犯了侵占孝景皇帝陵园空地的罪,应交执法官吏审处,李 蔡也自杀了,不愿去受审,侯国封邑被撤除。李敢作校尉跟随骠骑将军攻打匈奴 左贤王。拼死战斗,夺得左贤王战鼓战旗,斩杀首级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 户,代李广作郎中令。不久,李敢因怨恨大将军卫青使他的父亲抱恨而死,击伤 了大将军。大将军隐瞒了这件事。又过了不久,李敢随从武帝去雍县,到甘泉宫 打猎。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卫青是亲戚,射杀李敢。当时霍去病正显贵受宠,武帝 隐瞒真相而说是鹿撞死的。过了一年多,霍去病死。李敢有个女儿,是太子的侍 妾,受太子宠幸。李敢的儿子名禹,也受太子宠爱,但好利爱财。李氏渐渐没落 衰微了。

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 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当户早死,拜椒为代郡太守,皆先广死 。当户有遗腹子名陵。广死军时,敢从骠骑将军。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 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 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 。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 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 杀之。居岁余,去病死。而敢有女为太子中人,爱幸。敢男禹,有庞于太子,然 好利,李氏陵迟衰微矣!

[9/10]

《李将军列 传》

2001/03/10

选自《史记》

李 将 军 列 传

作者:司马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10/10]

李陵到了壮年,被选拔为建章监,监督羽林军的骑兵。李陵 善射,爱士卒。皇帝认为李家世代为将,派李陵统率八百骑兵。李陵曾深入匈奴 境内二千多里,过了居延察看地形,没有发现敌人而回来。朝廷拜他为骑都尉, 带领丹阳的楚人五千,在酒泉、张掖教练射术,驻屯防卫匈奴。数年后,天汉二 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攻打祁连天山的匈奴右贤王,而派李陵带领 射手、步卒五千人,出居延以北约千余里,打算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让匈奴集中 兵力对付贰师。李陵到指定日期撤兵回来,而单于用八万兵围击李陵的部队。李 陵部队五千人,兵矢已尽,士卒死亡过半,而所杀伤的匈奴兵也达万余人。他们 边退边战,连战八天,往回走,离居延不到百余里了,匈奴堵住狭谷截断了归路 。李陵部队粮食缺乏而救兵不到,匈奴猛烈攻击,招降李陵。李陵说:“我没有 面目回报皇帝了。”就投降匈奴。他的部队全军覆没。残部分散逃回汉朝的四百 余人。单于得到李陵以后,因向来听说过他家声名,战斗中又见他勇敢,就把女 儿嫁给李陵为妻而给予高贵的地位。汉朝听说这事,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全家 都杀了。从此以后,李氏名声败落,而陇西士人曾在李氏门下作过宾客的,都因 而引以为耻了。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 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 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数岁。天汉二年 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 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 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 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 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 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 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 耻焉。

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 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 ,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 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 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 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 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汉书·刑法志的原文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一、本纪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

二、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三、书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四、世家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五、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扩展资料: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另外,《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从历史上说,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中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文中描绘的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的项羽经典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人物编排名实兼顾,以类相从。《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即:同样一件事涉及好几个人物时,在一处详叙,在别处就略而不叙,有时以“语在某某事中”标出。这不仅避免了重复,对于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

百度百科—史记

夫人宵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爪牙不足以供耆

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无毛羽以御寒暑,必将役物以为养,用仁智而不恃力,此

其所以为贵也。故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不足。群而不足,

争心将作,上圣卓然先行敬让博爱之德者,众心说而从之。从之成群,是为君矣;

归而往之,是为王矣。《洪范》曰:“天子作民父母,为天下王。”圣人取类以正

名,而谓群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爱待敬而不败,德须威而久

立,故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圣人既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制礼作教,

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故曰:先王立礼,“则天之明,因地之性”也。

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曜杀戮也;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也。《书》云“天

秩有礼”,“天讨有罪”。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大刑用甲兵,

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之市

朝,其所繇来者上矣。

自黄帝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定水害。唐、虞之际,至治之

极,犹流共工,放讠雚兜,窜三苗,殛鲧,然后天下服。夏有甘扈之誓,殷、周以

兵定天下矣。天下既定,戢臧干戈,教以文德,而犹立司马之官,设六军之众,因

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方十里;成十为终,终十

为同,同方百里;同十为封,封十为畿,畿方千里。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

兵。故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也,有戎马一匹,牛三头。四丘为甸。甸,

六十四井也,有戎马四匹,兵车一乘,牛十二头,甲士三人,卒七十二人,干戈备

具,是谓乘马之法。一同百里,提封万井,除山川沈斥,城池邑居,园囿术路,三

千六百井,定出赋六千四百井,戎马四百匹,兵车百乘,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

是谓百乘之家。一封三百一十六里,提封十万井,定出赋六万四千井,戎马四千匹,

兵车千乘,此诸侯之大者也,是谓千乘之国。天子畿方千里,提封百万井,定出赋

六十四万井,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故称万乘之主。戎马、车徒、干戈素具,春

振旅以搜,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狝,冬大阅以狩,皆于农隙以讲事焉。五国为属,

属有长;十国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四为州,州有牧。连

师比年简车,卒正三年简徒,群牧五载大简车、徒,此先王为国立武足兵之大略也。

周道衰,法度堕,至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国富民安。公问行伯用师之道,管仲

曰:“公欲定卒伍,修甲兵,大国亦将修之,而小国设备,则难以速得志矣。”于

是乃作内政而寓军令焉,故卒伍定虖里,而军政成虖郊。连其什伍,居处同乐,死

生同忧,祸福共之,故夜战则其声相闻,昼战则其日相见,缓急足以相死。其教已

成,外攘夷狄,内尊天子,以安诸夏。齐桓既没,晋文接之,亦先定其民,作被庐

之法,总帅诸侯,迭为盟主。然其礼已颇僭差,又随时苟合以求欲速之功,故不能

充王制。二伯之后,浸以陵夷,至鲁成公作丘甲,哀公用田赋,搜、狩、治兵、大

阅之事皆失其正。《春秋》书而讥之,以存王道。于是师旅亟动,百姓罢敝,无伏

节死难之谊。孔子伤焉,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故称子路曰:“由也,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而子路亦曰:“千乘之国,摄虖大国之间,加之以师

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治其赋兵教以礼

谊之谓也。

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而秦

更名角抵,先王之礼没于*乐中矣。雄桀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吴有

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当此之时,合纵

连衡,转相攻伐,代为雌雄。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世方

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时唯孙卿明于王道,而非之曰:“彼孙、吴者,

上势利而贵变诈;施于昏嫚之国,君臣有间,上下离心,政谋不良,故可变而

诈也。夫仁人在上,为下所卬,犹子弟之卫父兄,若手足之扞头目,何可当也?邻

国望我,欢若亲戚,芬若椒兰,顾视其上,犹焚灼仇雠。人情岂肯为其所恶而攻其

所好哉?故以桀攻桀,犹有巧拙;以桀诈尧,若卵投石,夫何幸之有!《诗》曰: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言以仁谊绥民者,无敌于天下

也。若齐之技击,得一首则受赐金。事小敌脆,则偷可用也;事巨敌坚,则焕然离

矣。是亡国之兵也。魏氏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

上,冠胄带剑,嬴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如此,则

其地虽广,其税必寡,其气力数年而衰。是危国之兵也。秦人,其生民也狭厄,其

使民也酷烈。劫之以势,隐之以厄,狃之以赏庆,道之以刑罚,使其民所以要利于

上者,非战无由也。功赏相长,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有数,故能四世有胜于天

下。然皆干赏蹈利之兵,庸徒鬻卖之道耳,未有安制矜节之理也。故虽地广兵强,

鳃鳃常恐天下之一合而共轧己也。至乎齐桓、晋文之兵,可谓入其域而有节制矣。

然犹未本仁义之统也。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

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

故曰:“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若夫舜修百

僚,咎繇作士,命以“蛮夷猾夏,寇贼奸轨”,而刑无所用,所谓善师不陈者也。

汤、武征伐,陈师誓众,而放擒桀、纣,所谓善陈不战者也。齐桓南服强楚,使贡

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存亡继绝,功为伯首,所谓善战不败者也。楚昭王遭

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

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秦人为之出兵。二国并力,

遂走吴师,昭王返国,所谓善败不亡者也。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

起、王翦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

之徒,还为敌仇,CA76起云合,果共轧之。斯为下矣。凡兵,所以存亡继绝,救乱

除害也。故伊、吕之将,子孙有国,与商、周并。至于末世,苟任诈力,以快贪残,

急城盈城,争地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

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汉兴,高祖躬神武之材,行宽仁之厚,总揽英雄,以诛秦、项。任萧、曹之文,

用良、平之谋,骋陆、郦之辩,明叔孙通之仪,文武相配,大略举焉。天下既定,

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京师有南、北军之屯。至武帝平百粤,内增七校,外有楼船,

皆岁时讲肄,修武备云。至元帝时,以贡禹议,始罢角抵,而未正治兵振旅之事也。

古人有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鞭扑不可弛于家,

刑罚不可废于国,征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耳。孔子曰:“工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辅助也。夫文之

所加者深,则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三代之盛,至于刑

错兵寝者,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极功也。

昔周之法,建三典以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邦用轻典;二曰,刑平邦用

中典;三曰,刑乱邦用重典。五刑: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

杀罪五百,所谓刑平邦用中典者也。凡者踣诸市,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

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完者使守积。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舂槁。凡有

爵者,与七十者,与未B062者,皆不为奴。

周道既衰,穆王眊荒,命甫侯度时作刑,以诘四方。黑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

髌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盖多于平邦中

典五百章,所谓刑乱邦用重典者也。

春秋之时,王道浸坏,教化不行,子产相郑而铸刑书。晋叔向非之曰:“昔先

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谊,纠之以政,

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惧其未

也,故诲之以忠,竦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断之以

刚。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

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侥幸以成之,弗可为矣。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

今吾子相郑国,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

之德,日靖四方。’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

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货赂并行。终子之世,郑

其败虖!”子产报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材,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偷薄

之政,自是滋矣。孔子伤之,曰:“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导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亦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

而勿喜。”

陵夷至于战国,韩任申子,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加肉刑、

大辟,有凿颠、抽胁、镬亨之刑。

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

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日县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

愁怨,溃而叛之。

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

兆民大说。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

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从

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

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

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风流笃厚,禁罔疏阔。选张释之为廷尉,罪疑者

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

即位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淳于公无男,有五女,

当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其少女缇萦,自伤悲泣,乃

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

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

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遂下令曰:“制诏御史:盖闻有

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

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故夫训道不纯而陷焉,

《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

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休,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

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

年而免。具为令。”

丞相张仓、御史大夫冯敬奏言:“肉刑所以禁奸,所由来者久矣。陛下下明诏,

怜万民之一有过被刑者终身不息,及罪人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于盛德,臣等所

不及也。臣谨议请定律曰:诸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

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及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

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

三岁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隶臣妾

满二岁,为司寇。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其亡逃及有罪耐以上,

不用此令。前令之刑城旦舂岁而非禁锢者,完为城旦舂岁数以免。臣昧死请。”制

曰:“可。”是后,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斩右止者又当死。斩左止者笞五百,

当劓者笞三百,率多死。

景帝元年,下诏曰:“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其定律:笞五

百曰三百,笞三百曰二百。”狱尚不全。至中六年,又下诏曰:“加笞者,或至死

而笞未毕,朕甚怜之。其减笞三百曰二百,笞二百曰一百。”又曰:“笞者,所以

教之也,其定箠令。”丞相刘舍、御史大夫卫绾请:“笞者,箠长五尺,其本大一

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节。当笞者,笞臀。毋得更人,毕一罪乃更人。”

自是笞者得全,然酷吏犹以为威。死刑既重,而生刑又轻,民易犯之。

及至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发烦数,百姓贫耗,穷民犯

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于是招进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

临部主之法,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其后奸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罔浸密。律、

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

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国承用者驳,或罪同而论异。奸吏因

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

宣帝自在闾阎而知其若此。及即尊位,廷史路温舒上疏,言秦有十失,其一尚

存,治狱之吏是也。语在《温舒传》。上深愍焉,乃下诏曰:“间者吏用法,巧文

浸深,是朕之不德也。夫决狱不当,使有罪兴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伤之。

今遣廷史与郡鞠狱,任轻禄薄,其为置廷平,秩六百石,员四人。其务平之,以称

朕意。”于是选于定国为廷尉,求明察宽恕黄霸等以为廷平,季秋后请谳。时上常

幸宣室,斋居而决事,狱刑号为平矣。时涿郡太守郑昌上疏言:“圣王置谏争之臣

者,非以崇德,防逸豫之生也;立法明刑者,非以为治,救衰乱之起也。今明主躬

垂明听,虽不置廷平,狱将自正;若开后嗣,不若删定律令。律令一定,知所

避,奸吏无所弄矣。今不正其本,而置廷平以理其末也,政衰听怠,则廷平将招权

而为乱首矣。”宣帝未及修正。

至元席初立,乃下诏曰:“夫法令者,所以抑暴扶弱,欲其难犯而易避也。今

律、令烦多而不约,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罗元元之不逮,斯岂刑中之意哉!其

议律、令可蠲除轻减者,条奏,唯在便安万姓而已。”

至成帝河平中,复下诏曰:“《甫刑》云‘五刑之属三千,大辟之罚其属二百’,

今大辟之刑千有余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奇请它比,日以益滋,自明习者

不知所由,欲以晓喻众庶,不亦难乎!于以罗元元之民,夭绝亡辜,岂不哀哉!其

与中二千石、二千石、博士及明习律、令者议减死刑及可蠲除约省者,令较然易知,

条奏。《书》不云乎?‘惟刑之恤哉!’其审核之,务准古法,朕将尽心览焉。”

有司无仲山父将明之材,不能因时广宣主恩,建立明制。为一代之法,而徒钩摭微

细,毛举数事,以塞诏而已。是以大议不立,遂以至今。议者或曰,法难数变,此

庸人不达,疑塞治道,圣智之所常患者也。故略举汉兴以来,法令稍定而合古便今

者。

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

“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

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彭越、韩信之属皆受此诛。

至高后元年,乃除三族罪、袄言令。

孝文二年,又诏丞相、太尉、御史:“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

今犯法者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收,朕甚弗取。其议。”

左、右丞相周勃、陈平奏言:“父、母、妻、子、同产相坐及收,所以累其心,使

重犯法也。收之之道,所由来久矣。臣之愚计,以为如其故便。”文帝复曰:“朕

闻之,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既不能道,又以

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于民,为暴者也。朕夫见其便,宜熟计之。”平、勃乃曰:

“陛下幸加大惠于天下,使有罪不收,无罪不相坐,甚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等

谨奉诏,尽除收律、相坐法。”其后,新垣平谋为逆,复行三族之诛。由是言之,

风俗移易,人性相近而习相远,信矣。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犹有过刑谬论

如此甚也,而况庸材溺于末流者乎?

《周官》有五听、八议、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五听:一曰辞听,二曰色听,

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八议: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贤,四曰议

能,五曰议功,六曰议贵,七曰议勤,八曰议宾。三刺: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

三曰讯万民。三宥:一曰弗识,二曰过失,三曰遗忘。三赦:一曰幼弱,二曰老眊,

三曰蠢愚。凡囚,“上罪梏BF25而桎,中罪梏桎,下罪梏;王之同族BF25,有爵者

桎,以待弊。”高皇帝七年,制诏御史:“狱之疑者,吏或不敢决,有罪者久而不

论,无罪者久系不决。自今以来,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

其罪名当报。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

傅所当比律、令以闻。”上恩如此,吏犹不能奉宣。故孝景中五年复下诏曰:“诸

狱疑,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其后狱吏复避微文,遂其愚心。至

后元年,又下诏曰:“狱,重事也。人有愚智,官有上下。狱疑者谳,有令谳者已

报谳而后不当,谳者不为失。”自此之后,狱刑益详,近于五听三宥之意。三年复

下诏曰:“高年老长,人所尊敬也;鳏、寡不属逮者,人所哀怜也。其著令:年八

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者未乳,师、朱儒当鞠系者,颂系之。”至孝宣元康四年,

又下诏曰:“朕念夫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既衰,亦无逆乱之心,今或罗于文

法,执于囹圄,不得终其年命,朕甚怜之。自今以来,诸年八十非诬告、杀伤人,

它皆勿坐。”至成帝鸿嘉元年,定令:“年未满七岁,贼斗及犯殊死者,上请

廷尉以闻,得减死。”合于三赦幼弱、老眊之人。此皆法令稍近古而便民者也。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善人为国百年,可以胜残去杀矣。”言圣

王承衰拨乱而起,被民以德教,变而化之,必世然后仁道成焉;至于善人,不入于

室,然犹百年胜残去杀矣。此为国者之程式也。今汉道至盛,历世二百余载,考自

昭、宣、元、成、哀、平六世之间,断狱殊死,率岁千余口而一人,耐罪上至右止,

三倍有余。古人有言:“满堂而饮酒,有一人乡隅而悲泣,则一堂皆为之不乐。”

王者之于天下,譬犹一堂之上也,故一人不得其平,为之凄怆于心。今郡、国被刑

而死者岁以万数,天下狱二千余所,其冤死者多少相覆,狱不减一人,此和气所以

未洽者也。

原狱刑所以蕃若此者,礼教不立,刑法不明,民多贫穷,豪杰务私,奸不辄得,

狱不平之所致也。《书》云“伯夷降典,哲民惟刑”,言制礼以止刑,犹堤之

防溢水也。今堤防凌迟,礼制未立;死刑过制,生刑易犯;饥寒并至,穷斯滥溢;

豪杰擅私,为之囊橐,奸有所隐,则狃而浸广:此刑之所以蕃也。孔子曰:“古之

知法者能省刑,本也;今之知法者不失有罪,末矣。”又曰:“今之听狱者,求所

以杀之;古之听狱者,求所以生之。”与其杀不辜,宁失有罪。今之狱吏,上下相

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功名,平者多患害。谚曰:“鬻棺者欲岁之疫。”非憎人欲

杀之,利在于人死也。今治狱吏欲陷害人,亦犹此矣。凡此五疾,狱刑所以尤多者

也。

自建武、永平,民亦新免兵革之祸,人有乐生之虑,与高、惠之间同,而政在

抑强扶弱,朝无威福之臣,邑无豪杰之侠。以口率计,断狱少于成、哀之间什八,

可谓清矣。然而未能称意比隆于古者,以其疾未尽除,而刑本不正。

善乎!孙卿之论刑也,曰:“世俗之为说者,以为治古者无肉刑,有象刑、墨

鲸之属,菲履赭衣而不纯,是不然矣。以为治古,则人莫触罪邪,岂独无肉刑哉,

亦不待象刑矣。以为人或触罪矣,而直轻其刑,是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也。

罪至重而刑至轻,民无所畏,乱莫大焉,凡制刑之本,将以禁暴恶,且惩其未也。

者不死,伤人者不刑,是惠暴而宽恶也。故象刑非生于治古,方起于乱今也。

凡爵列官职,赏庆刑罚,皆以类相从者也。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德不称位,能不

称官,赏不当功,刑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夫征暴诛悖,治之威也。者死,伤

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

罪故重,犯乱之罪故轻也。《书》云‘刑罚世重世轻’,此之谓也。”所谓“象刑

惟明”者,言象天道而作刑,安有菲屦赭衣者哉?

孙卿之言既然,又因俗说而论之曰:“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

汤、武顺而行之者,以俗薄于唐、虞故也。今汉承衰周暴秦极敝之流,俗已薄于三

代,而行尧、舜之刑,是犹以鞿而御駻突,违救时之宜矣。且除肉刑者,本欲以全

民也,今去髡钳一等,转而入于大辟,以死罔民,失本惠矣。故死者岁以万数,刑

重之所致也。至乎穿F1BE之盗,忿怒伤人,男女*佚,吏为奸臧,若此之恶,髡钳

之罚又不足以惩也。故刑者岁十万数,民既不畏,又曾不耻,刑轻之所生也。故俗

之能吏,公以杀盗为威,专杀者胜任,奉法者不治,乱名伤制,不可胜条。是以罔

密而奸不塞,刑蕃而民愈嫚。必世而未仁,百年而不胜残,诚以礼乐阙而刑不正也。

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二百章,以应大辟。其余罪次,于

古当生,今触死者,皆可募行肉刑。及伤人与盗,吏受赇枉法,男女*乱,皆复古

刑,为三千章。诋欺文致微细之法,悉蠲除。如此,则刑可畏而禁易避,吏不专杀,

法无二门,轻重当罪,民命得全,合刑罚之中,殷天人之和,顺稽古之制,成时雍

之化。成、康刑错,虽未可致,孝文断狱,庶几可及。《诗》云“宜民宜人,受禄

于天”。《书》曰“立功立事,可以永年”。言为政而宜于民者,功成事立,则受

天禄而永年命,所谓“一人有庆,万民赖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