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的四字词语

2.博物君子是什么生肖

3.真博物君子-张四维

4.什么君子

5.君子成语

6.史记 太史公曰 的内容

博物君子_博物君子下一句

旁求博考、仁言利博、远溯博索、博物君子、地大物博

造句及释义:

旁求博考[páng qiú bó kǎo]

释义多方搜求,广泛考证。

造句引用书目多至一百余种,旁求博考,洵大观也。

仁言利博[rén yán lì bó]

释义博:多,广。指有仁德的人说一句话,别人就能得到很大的好处。

造句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

远溯博索[yuǎn sù bó suǒ]

释义指广泛地推寻考索。

造句司马迁作《史记》,远溯博索,于孔子所不敢述者,皆采而实之。

博物君子[bó wù jūn zǐ]

释义指博学多识的人。

造句博物君子,前辈先贤,苦撑困局,荜路以成。

地大物博[dì dà wù bó]

释义博:丰富。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造句地大物博是我国的自然优势,如果不好好利用,就有愧于后代子孙。

君的四字词语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满腹经纶、

博学多才、

博览群书、

学识渊博、

出口成章、

汗牛充栋、

学贯中西、

才华横溢

博物君子 指博学多识的人。

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后汉书·周荣传》:“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集》之策,无所不览。”

博学多才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博学多闻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出处:《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荀子·修身》:“多闻曰博。”

博学洽闻 博学:广博。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出处:《晋书·荀顗传》:“性至孝,总角知名,博学洽闻,理思周密。”?

高才大学 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亦作“高才博学”、“高才硕学”。

青藜学士 指博学之士。

出处:《三辅黄图·阁》:“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直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来,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宿学旧儒 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出处:宋·胡仔《苕溪隐丛话前集·西昆体》:“老杜诗既为世所重,宿学旧儒犹不肯深与之。”

谈天论地 谈论天文地理。形容博学多识。

谭天说地 指所谈的内容极为广泛。形容谈论者知识广博。

出处:《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见那先生学问平常,故意谭天说地,讲论古今,惊得先生一字俱无。”

通才练识 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通材达识 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同“通才练识”。

出处: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文献之家 指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学老于年 指青年人的博学。

出处:《宋史·文苑传七·熊克》:“克幼而翘秀,既长,好学善属文,郡博士胡宪器之,曰:‘子学老于年,他日当以文章显。’”

 1、七步之才:形容才思敏捷。

2、通材达识: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

3、文献之家:指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

4、宿学旧儒: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5、超俗绝世:谓超出世俗,无人可比。

6、高才大学: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

7、才高八斗: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8、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9、喷珠吐玉:嘴里喷吐出珍珠美玉。形容博学多才,出口成章。

10、倒背如流: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

11、满腹诗书:比喻博学多才,知识丰富。

12、一目十行: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13、谈天论地:谈论天文地理。形容博学多识。

14、青藜学士:指博学之士。

15、名满天下: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16、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17、学界泰斗:一般用来称颂德高望重的,(www.lz13.cn)因其卓越成就、高尚品德、精深修养而为众人敬仰的杰出人物。

18、博学多闻: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19、喷唾成珠:唾:唾沫。咳嗽出来的唾沫都化成了珍珠。形容博学多才,出口成章。

20、学老于年:指青年人的博学。

21、一代楷模: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22、博物君子:指博学多识的人。

23、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24、博大精深: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25、通才练识:通才:学识渊博的人。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26、君子不器: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不器:不像某一种器皿。君子博学多才,可胜任各种工作。

27、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28、学贯中西: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29、出口成章: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30、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博物君子是什么生肖

君的四字词语:

1、国无二君

国无二君,汉语词语,拼音是guó wú èr jūn,意思是指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出自《礼记丧服四制》。

2、文君新醮

文君新醮,汉语成语,拼音是wén jūn xīn jiào,原指汉代卓文君嫁司马相如事。后指寡妇再嫁。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3、博物君子

博物君子,汉语成语,拼音是bó wù jūn zǐ,意思是指博学多识的人。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4、圣君贤相

圣君贤相,汉语成语,拼音是shèng jūn xián xiàng,意思是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辅佐大臣。出自《荀子富国》。

5、文君司马

文君司马,汉语成语, 拼音是wén jūn sī mǎ,意思是后指相爱的情人或夫妻。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真博物君子-张四维

博物君子指的生肖是:羊。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反映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

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文化活动的象征。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我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我国新年的祝福。

什么君子

张四维(1526-1585),字子维,号凤磐,明蒲州风陵乡人(今属芮城)。

芮城县属于山西运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端,南与河南相邻,西与陕西接壤。

大禹渡坐落在芮城县东南24华里的神柏峪内

四维生而颖异,年十五举秀才,名列优等,督学刘某甚奇,称其必为国家栋梁。

嘉靖二十八年(1549)乡试,以第二名中举。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因其文章、书法兼优,入翰林院为第一名庶吉士。

三十四年(1555)授翰林院编修。十一年(1562)和四十四年(1565)两充会试、同考官,分摹《永乐大典》副本。此时四维闭门读书,穷诣博览,深思考究,颇有成就。代袁文荣起草策士文牍,通古博今,计谋高明,被誉为“真博物君子”;为徐文贞考订国策大计,对各种策论,陈述利害,理据充分,博得好评,对参政很有价值。隆庆元年(1567),《永乐大典》副本录成,升右春坊右中元。皇帝首御讲幄,以四维充任经筵日讲官,他尽心答对,多所发挥,皇帝常竦意听之。同年主持顺天乡试,不久升为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

四维不仅擅长文辞,明习时事,而且风流脱洒,才智过人。他与杨博是同乡,又是王崇古的外甥,杨、王二人久守边陲,善谈兵事,受其影响,四维亦熟知边防事务,为首辅高拱所器重。高拱掌管吏部,

于隆庆三年(1569)破格提拔他为翰林院学士,升任吏部右侍郎,参与朝政。

四年(1570)十月,侵扰边疆的蒙古汉那吉归降朝廷,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王崇古将此事上奏朝堂时,朝议纷纷,相持不决。四维竭力支持高拱、张居正同鞑靼首领俺答和好的主张,遂使和议成功,边民通商贸易,发展经济。高拱重其才,旋转升他为吏部左侍郎。因四维办事从快从急,要求严格,竟受到同事的猜忌,从中干扰,使其无奈,自请辞职,以疾乞归。

六年(1572)春,皇帝出阁讲学,召四维充任东宫侍班官,协力詹事府,后即掌管府事兼教庶吉士。同年夏,穆宗死,张居正逐高拱,代为首辅。四维复引疾归。

万历二年(1574)明神宗诏四维以原官,仍掌管詹事府事,充任《世庙实录》副总裁。肃皇帝在位长久,章牍浩繁,诸司档案资料缺轶。四维极力搜集整理,自嘉靖十年以后的朝章、军务、国赋、人事等资料,皆井然具备,深得张居正的赏识。

万历三年(1575)三月,居正请增置阁臣,引荐四维出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四维侍皇帝讲读于便殿,神宗以其器度不凡,赐予“一德和衷”四个大字。四年(1576)充任重修《会典》总裁官。

五年(1577)主持会试,肃皇帝《实录》成,加太子太保,晋文渊阁大学士。

六年(1578)春,主持神宗婚礼,劳加少保,晋武英殿大学士。

八年(1580)一品满考,加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

十年(1582)以决策功,晋兼太子太师。

张居正主持国事之初,军政财坏,国库空虚,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危机严重。四维极力支持张居正的一切政令主张和改革措施,执行“得盗即斩”的镇压手段,推行“一条鞭法”赋税制度,裁汰冗员,减少支出,防御鞑靼,浚治黄淮等,并且取得成效。

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四维即为首辅,累官加至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执政时,以严刑、峻法、治理朝事,但亦结怨甚多。反对居正的人,遂与宦官内外勾结,朝议鼎沸,政令难行。

四维见怨恨居正的人甚多,决定以宽大从事,安定人心,遂乘神宗生子之际,劝皇帝放宽政策,荡涤繁苛,施惠天下,并使受居正排挤或罢官的重要人物复职。自是朝政稍变,言路始开。但宦官依然骄横,司礼太监冯保因两宫徽号封己为伯事,受到四维极力反对,即谓四维与吏部尚书王国光同乡相厚,进行构陷,嗾使御史曹一夔劾国光,并向四维发难,神宗怒斥他:“元辅忠臣,御史何得妄言。”御史张问达复劾,被降职调出。后四维门生李植与言官共同上疏揭发冯保罪状,神宗震怒,晓谕四维拟旨:“奴辈盗我威福,久其急诛之”。于是冯保及其党羽皆逐,朝事大变。四维居恒简重,至临大事、决大疑,迎刃而力断,志在扶危定倾,安利国家。

一次云南给朝廷输送贡金误期,神宗欲加罪地方官吏,经四维上疏而止。又诏取云南旧贮矿银二十万两,他又谏止。神宗欲下诏江西制陶瓷器物十余万件,而且要求样式奇巧,难以完成,四维又极力谏止。

万历十一年(1583)其父嵋川公亡,四维将归里服丧,辞朝廷于文华殿,劝神宗以法祖、孝亲、讲学、勤政、清心、寡欲、惜财、爱民,保终如始。四维带病匍匐奔丧,日夜兼程,废寝忘食,道病几殆。刚至家,后母胡夫人亦亡,两弟又亡,悲痛交集,带病致哀服丧。

十三年(1585)十月,四维服丧将满,病殁于家。神宗闻卒震悼,辍一日视朝,遣官治葬事,赠太师,谥文毅。>

君子成语

1、正人君子

[zhèng rén jūn zǐ]?

旧时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现多用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

2、淑人君子

[shū rén jūn zǐ]?

淑:美好,善良。指善良贤惠、公道正直的人。

3、梁上君子

[liáng shàng jūn zǐ]?

梁:房梁。躲在房梁上的君子。①窃贼的代称。②现也比喻悬在空中脱离实际的人。

4、谦谦君子

[qiān qiān jūn zǐ]?

原指谦虚并严于律己的人,现也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

5、仁人君子

[rén rén jūn zǐ]?

能热心助人的人,也指心地纯正、道德高尚的人。

6、二三君子

[èr sān jūn zǐ]?

犹二三子。

7、博物君子

[bó wù jūn zǐ]?

指博学多识的人。用于知识丰富的人。

8、恺悌君子

[kǎi tì jūn zǐ]?

泛指品德优良,平易近人的人。

9、岂弟君子

[kǎi tì jūn zǐ]?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有德君子。

史记 太史公曰 的内容

君子成语如下:

博物君子、君子三戒、君子之交、大雅君子、君子协定、梁上君子、读书君子、淑人君子、谦谦君子、二三君子、岂弟君子、仁义君子、鞠躬君子、仁人君子、正人君子、君子好逑。

德高望重、大公无私、高风亮节、拾金不昧、舍己为人、两袖清风、光明磊落、助人为乐、襟怀坦白、厚德载物、冰清玉洁、鞠躬尽瘁、怀瑾握瑜、忠心耿耿、不同流俗、高情远致、克己奉公、大义凛然。

如下:

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内涵,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君子为人应如大地一般,厚实和顺,仁义道德,容载万物。

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君子自然成为国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见于易中天《百家讲坛》——《先秦诸子》)

君子一词早在《易经》(传说为周文王所著)中就已出现了,但是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是自孔子始的,并且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在《大学》有“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中的“君子”应解释为“君王”,还有类似的章句,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也是如此.可见,先秦的君子是有“君主”之意的。

《吴太伯世家第一》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致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

搜索

翻译 太史公说:孔子曾说“吴太伯的品德可以说死至高无上了,他把天下让给了季历,人们都知道该怎么称赞他了”我读古文的《春秋》之后,才明白中原地区的虞国和荆蛮一带的吴国原来是兄弟之国。延陵季子有仁义之心,无止境地仰慕德义,能从一些微小的细节看出后世的清平和混乱,呜呼,这是一个多么有学问有见识的君子啊!

《齐太公世家第二》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翻译 太史公说:我到齐地,从泰山山脉延伸出来的琅琊山,向北一直延伸到大海,沃土有两千里,齐国百姓胸怀开阔,大多深藏智慧,这是他们的天性。依靠姜太公的圣名,奠定了国家的基础。桓公的时候是齐国的盛世,桓公推行善政,主持诸侯会盟,称霸天下,不也是理当如此吗?齐国盛大,原本就有大国的风范!

《鲁周公世家第三》太史公曰:余闻孔子称曰“甚矣鲁道之衰也!洙泗之间龂龂如也”。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隐桓之事,襄仲杀嫡立庶,三家北面为臣,亲攻昭公,昭公以奔。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行事何其戾也?

翻译 太史公说:我听孔子说"鲁国道德的衰败实在是太厉害了啊!洙水和泗水之间人们为了一些小事而激烈争吵"。回望隐公与桓公之间的事,以及襄仲杀嫡子立庶子,三桓北面称臣,竟然亲自率兵攻打昭公,昭公逃到国外,至于他们对于揖让之礼还是遵循的,既然如此,为什们他们办事却如此暴戾呢?

《燕召公世家第四》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北)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翻译 太史公说“召公奭真可以称为仁啊!连甘棠树都让人思念,何况他本人呢?燕在外受蛮貉逼迫,内与齐晋交错,在强国之间艰难生存,最为弱小,好几次几乎灭亡,但国家一直延续了八九百年,在姬姓国家中最后被灭亡,难道不是召公的功德吗?”

《管蔡世家第五》太史公曰“余寻曹共公之不用僖负羁,乃乘轩者三百人,知唯德之不建。及振铎之梦,岂不欲引曹之祀者哉?如公孙强不修厥政,叔铎之祀忽诸。”

翻译 太史公说,我看曹共公不用僖负羁,而有妻妾三百人,知道德政是没法实行了,后来关于振铎的那个梦,难道不是想延长曹国的祭祀吗?如果公孙强不推行他的政令,曹叔振铎的祭祀会那么快就断绝吗?

《陈杞世家第六》太史公曰:舜之德可谓至矣!禅位于夏,而后世血食者历三代。及楚灭臣,而田常得政于齐,卒为建国,百世不绝,苗裔兹兹,有土者不乏焉。至禹,于周则杞,微甚,不足数也。楚惠王灭杞,其后越王勾践兴。

翻译 太史公说,舜的功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他禅位于夏禹,后代享受祭祀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到楚国灭亡陈国后,田常在齐国掌握政权,终于又建立起了国家,百代没有断绝,子孙繁多,有封土的不乏其人。至于禹的后代,在周朝有杞,非常小,不值一提。楚惠王灭了杞国,禹的后代越王勾践兴盛起来了。

《卫康叔世家第七》 太史公曰:余读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此与晋太子申生不敢明骊姬之过同,俱恶伤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亦独何哉?

翻译 太史公说:我读世家,到宣公的太子因为女人被杀,弟弟寿争着死,这与晋太子申生不敢挑明骊姬的罪过相同,都是怕伤了父亲的心,但他们都死去了,这是多么悲哀啊!至于父子互相残杀,兄弟互相毁灭,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宋微子世家第八》 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之去,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仁义,褒之也,宋襄公之有礼让也。

翻译 太史公说:孔子说“微子离去,箕子当了奴隶,比干因劝谏死,殷朝有三位仁人了”。《春秋》讽刺宋国的混乱是从宣公废太子而立他的弟弟开始的,国家因此长达十代而不得安宁,襄公的时候,修行仁义,想当盟主。他的大夫正考父赞美他,所以追溯契,汤,高宗的功绩以及殷朝兴盛的原因,创作了《商颂》。襄公在泓之战失败后,仍有君子认为他值得赞美,这是因为他们感伤于中原地区礼仪沦丧,所以才褒奖他,表扬宋襄公的礼让之举。

《晋世家第九》太史公曰: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灵公既弑,其后成.景致严,至厉大刻,大夫畏诛,祸作。悼公以后日衰,六卿专权。故君道之御其臣下,固不易哉!

翻译 太史公说:晋文公是古人所说的贤明君主,逃亡居住在国外十九年,生活极其贫困,等到他即位后对大臣论功请赏,尚且遗忘介子推,更何况骄横的君主呢?灵公被杀后,成侯,景侯,对大臣很严厉,到厉公时,就更加苛刻了,大夫们害怕被杀,祸乱发生。悼公以后日益衰微,六卿专权。所以说国君驾驭他的臣下,本来就很不容易!

《楚世家第十》太史公曰:楚灵公方会诸侯于申,诛齐庆封,作章华台,求周九鼎之时,志小天下;及饿死于申亥之家,为天下笑。操行之不得,悲夫!势之于人也,可不慎与?弃疾以乱立,嬖*秦女,甚乎哉,几再亡国!

翻译 太史公说:当楚灵公在申地会聚诸侯,诛杀庆封,筑章华台,向周求九鼎的时候,藐视天下,当他饿死在申亥家的时候,被天下人笑话,不守操行,是多么可悲的啊!权势对人来说,能不谨慎对待吗?弃疾凭作乱而登上王位,宠爱秦国的女子到了*乱的程度,真是太过分了,几乎再次使国家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