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戒十善和十恶五逆 请详细的介绍下

2.何谓五戒十善及五逆十恶九十六邪道?

3.用佛法来说,现代人每天在造五逆十恶业吗?现代人全都会堕地狱吗?

4.求佛教师父解答 犯了五逆罪才会进无间地狱,其中有一条是出佛身血,那是恶意毁坏佛像

5.念佛百问:五逆十恶之流为什么也能往生

6.佛教,犯五逆罪的人,必须要出家才能忏悔销净吗?

7.五逆十恶之人也能往生吗?

8.印光大师:五逆十恶、诽谤正法如何往生(文白对照)

十恶五逆_十恶五逆有哪些

1、这是法制史的吧?

我是从来没有听到过“堕胎被列为“五逆”重罪,不可”的说法。据我所学知识,在我国古代,是没有这样的规定的。在封建社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别说是胎儿了,哪怕是已经生下来了,要弄死也不是什么太难的问题。

古代的十恶不赦的十恶就是指:(1)谋反,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2)谋大逆。指毁坏皇家的宗庙、陵寝、宫殿的行为。(3)谋叛。谋叛是指叛逃到其它敌对国家。(4)恶逆。指打杀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长辈和尊亲。(5)不道。无道。(6)大不敬。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7)不孝。指咒骂、控告以及不赡养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辈死后亡匿不举哀,丧期嫁娶作乐。(8)不睦。(9)不义。指殴打、杀死长官(一般指州县长官),丈夫死后不举哀并作乐改嫁等。(10)内乱。指与祖父、父亲的妾通奸。

2、如果是在现代,胎儿是不是人,在不同的国家是有不同的规定。如在美国,某些州是允许堕胎的,有些州则是不允许堕胎的。而在中国,胎儿根本就不是人,堕胎是合法的,并不是“五逆”,根本就不是。

五戒十善和十恶五逆 请详细的介绍下

指四重罪与五逆罪。四重罪即杀生、偷盗、邪*、妄语。五逆罪于小乘所说为害母、害父、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僧等弃坏恩田、福田之五种罪业;大乘所说则一为破坏寺塔,二为毁谤声闻、缘觉与大乘法,三为妨害出家人修行或之,四为犯小乘五逆之一,五为否定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教唆他人行十恶。

何谓五戒十善及五逆十恶九十六邪道?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五戒

[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戒〕,谓人若*泆无度,好犯他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故以不邪*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不邪*者,谓不行邪*欲事,即是止*之善。既不邪*,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引佛经: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十恶原来称“重罪十条”,设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律》中,是将严重危害国家利益和伦理道德的行为归纳成十条,放在法典的第一篇,以示为重点镇压对象。到隋唐时,定型为“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1.谋反

妄图推翻政权,即夺皇帝位。古文是“谋危社稷”,国家通称社稷,代称君主。

2.谋大逆

图谋毁坏皇室的宫殿、宗庙、陵墓。

3.谋叛

即预谋叛国,投向敌对政权。

4.恶逆

殴打或谋杀父母、祖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丈夫、丈夫的祖父母、父母。

5.不道

杀死一家没有犯死罪的三人。

6.大不敬

触犯皇帝尊严地位的七种犯罪,例如,盗窃皇帝宗庙的用品、现用、备用和用过的物品;医生没有照药方为皇帝配药;御用船造不牢固的;诽谤皇帝;对抗皇帝使臣等。

7.不孝

控告、咒骂父母、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健在时分家,不供养祖父母、父母,诈称父母、祖父母死等。

8.不睦

谋杀五服内的亲属,殴打、控告丈夫,殴打其他亲属等。

9.不义

杀死长官或老师、长辈等。

10.内乱

家族内的**,奸*近亲。

如果犯了十恶中任何一条,一般是不赦免的(包括皇帝下旨赦免),即俗话说的“十恶不赦”,但也不绝对,有的罪名是遇到国家大赦时改变处死方式,有的则改判流放。

十恶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杀 杀谓生命。

二、盗 盗谓**财物。

三、* *谓*狎行动。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七、两舌 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由于意造者三:

八、悭贪 悭吝贪着。

九、嗔恚 嗔恚忿怒。

十、邪见 暗昧迷理。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一、不杀生。

一、身三┤二、不偷盗。

└三、不邪*。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二、口四┤

│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悭贪。

三、意三┤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一、救护生命 不惟不行,更能行其救护。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 不惟不行**,更能行其给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邪,更能行其清净。

┌四、说诚实语 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

│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语 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怀舍心 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嗔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五逆 [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部分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嗔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低级。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遍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山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遍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用佛法来说,现代人每天在造五逆十恶业吗?现代人全都会堕地狱吗?

更新1:

谢谢。请问是那九十六邪道?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五逆可分为大乘或小乘2个观点: 小乘五逆 1. 杀母 2. 杀父:父母生身,弑父母大违孝亲尊师、诸佛之教。 3. 杀阿罗汉 4. 出佛身血:参见提婆达多欲以大石释迦牟尼佛,以代之领导僧团的历史典故。 5. 破和合僧:破坏修六和敬的修行众(不分出家在家,皆为「僧团」)的和谐无诤。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大乘五逆 1.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2. 盗毁常住:自为或教唆他人破坏**塔寺、经像等三宝之物。 3. 诽谤大乘:诽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4. 出家人或妨碍出家人修行:参见歌利王凌迟忍辱仙人的历史典故。 5. 不信因果:主张所有心行皆无业报,或不畏果报,自行或教唆他人行十恶之事。 九十六邪道:有96种的邪道 edcity/project/newasia/resources/tjk/index.p?fname=T46/1912_014

求佛教师父解答 犯了五逆罪才会进无间地狱,其中有一条是出佛身血,那是恶意毁坏佛像

这个说法比较偏驳,现代人每天的行为有恶也有善,不能一概而论。至于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也不容易触犯,所以并没有您想的那么严重。而六道轮回,则由一生造业与临终一念决定,也有往生三善道的,也有往生三恶道的,不可能人人都下地狱

念佛百问:五逆十恶之流为什么也能往生

 心里恶意诋毁也是毛病 要多多忏悔才好

五逆

指五种极恶之行为。又名五逆罪、五无间业、五无间罪或五不救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或作害。其中前四是身业,后一为口业。造此五罪必堕无间地狱受苦,故称五无间罪、五无间业。又因杀父、杀母是违逆恩田,其他三种为背逆福田,故称五逆或五逆罪。

关于无间业,《俱舍论》卷十七云(大正29·92c)∶‘约异熟果决定,更为余业余生能为间隔,故此唯目无间隔义。或造此业补特伽罗,从此命终定堕地狱中,无间隔故名无间。’此外,《大乘义章》卷七举出四义∶

(1)趣果无间,此业舍此生,次生直受果,中无间隔之业。

(2)受苦无间,其果一劫间苦苦相续无间断,由果得名,称为无间。

(3)寿命无间,其果寿命一劫无中绝。

(4)身形无间,其果之身形遍满狱中。

《俱舍论》卷十八另载与五逆同类之五无间同类业,即∶

(1)污母及无学尼,

(2)杀正定聚菩萨,

(3)杀有学圣者,

(4)夺僧和合缘,

(5)破坏佛塔。

此中,污母及无学尼罪同杀母;菩萨恩深如父,杀住定菩萨罪同杀父;有学、无学圣者同是圣福田,杀之罪同杀阿罗汉;夺僧和合缘,谓使僧离散,故罪同破和合僧;众人敬佛塔似敬佛,故破坏佛塔罪同出佛身血。

此上为小乘五逆之说。

慧沼于《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将《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灭业障品〉所载(大正16·414a)∶‘由身语意造无间罪∶恶心出佛身血、诽谤正法、破和合僧、杀阿罗汉、父母。’释为三乘通说之五逆。又谓依《萨遮尼干子经》等所载,大乘之五逆为∶

(1)破坏塔寺焚烧经像,或取佛物法物僧物,或教人作见他人作心生欢喜。

(2)毁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乘法。

(3)逼令沙门还俗,或断其命。

(4)犯小乘五逆之一者。

(5)谤无一切善恶业报,长行十不善业;不畏后世果报,自作或教唆他人行十恶业。

佛教,犯五逆罪的人,必须要出家才能忏悔销净吗?

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致

《佛说观无量寿经》 里说过 可以先去九品往生 下品下生12大劫后 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不用必须成佛 也可以的 这个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殊胜之处··

经文原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生辈想,名第十六观。

五逆十恶之人也能往生吗?

1、犯了五逆十恶重罪,那是要下阿鼻地狱的重罪,怎么可能是只要出家就能消掉罪业的呢?\r\n2、犯了五逆罪,最好的方法不是是否出家,而是:真心悔过、后不再造,全心全意念阿弥陀佛名号,把念佛功德统统回向给怨家债主;平时要修净业三福、要忍辱,权当还债想。\r\n3、乾隆朝时代的高僧大德慈云灌顶法师说过:一个人即使犯了五逆十恶重罪,如果其他忏悔仪式都没法消掉罪恶,那么还有最后的解救方法,那就是诚心诚意念阿弥陀佛名号。\r\n4、诚心诚意地念一声阿弥陀佛名号,可消掉十亿劫的生死重罪。\r\n5、《佛说大乘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曾经发愿,其中有“十念必生愿”、“悔过得生愿”,这就保证了无论何种重罪,只要临终之前真心悔过并且念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阿弥陀佛都必定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如果这种愿望不能实现,阿弥陀佛绝不成佛。现在,既然阿弥陀佛在十劫之前就已经成佛了,那么他就一定会兑现自己的承诺的。\r\n6、《佛说观无量寿经》中说的往生极乐世界的有一类人,生前造作极重的恶业,即五逆十恶之人,只要临终时真正悔过并且发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绝对能够往生。生到极乐世界以后,他们虽然是“下品下生”,需要十二个大劫才能从莲花中出来,但是也是具备了阿弥陀佛承诺的“三十二相”、五种神通,更重要的是永远脱离的轮回而且将来必定成佛。\r\n7、当然,最好不要造作重罪,这是自找麻烦,自己毁掉了自己的前程;将来即使成佛了,这些罪业还得去偿还,只不过那时候的心态不同于凡夫了,而是觉得早点还债早点解脱。\r\n8、即使出家,如果心灵不净化,修为得不到提升,那么罪业都忏悔不干净的。在末法时代,希望通过修禅、修密的方式达到内心的完全纯净和断除一切分别、妄想和执着,太难太难了,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可是,如果依靠阿弥陀佛的强大佛力加持,再加上自己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坚定信心和愿望,就一定能够超脱生死轮回而不堕落三恶道。

印光大师:五逆十恶、诽谤正法如何往生(文白对照)

1.五逆十恶之人,如果信愿念佛,临终求生阿弥陀佛国土,能往生。

2.断见思惑,即是须陀洹以上圣人,是上品往生。这种往生,现在时代已经几乎没有。

3.初断见思惑,是须陀洹果,还没有脱离六道,还要七返人间,继续修行断“人我执”,证阿罗汉,才脱离六道。

4.现在讲的往生,都是指带业往生,就是带着见思惑往生。临终十称阿弥陀佛,是真正信愿具足的表现,所以必能往生。五逆十恶的人临终能有十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正是他的大福德大因缘大善根,所以能往生没有疑问。

5.许多人虽念佛但不精进,到临终很可能就忘了自己的信愿,临终时念念子孙、念念家财、念念冤仇等等,一念阿弥陀佛都没有了,最终前功尽弃不能往生,所以说往生净土难。如果现在不努力,专等临终十念确实是很难啊。

五逆十恶、诽谤正法如何往生译文你的信收到,详细情况已经知道。《无量寿经》中说:“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从平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五逆十恶的罪过相当重,诽谤佛法不能生信,这种罪障,岂是漫不经心的修持所能消除的吗?而《观无量寿经》中说:“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这里不论是出家、在家还是男人、女人,只要是能教临终人念佛的人,就叫做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这里的十念,比平常的十念,那一种的猛厉、真切有着天渊悬殊的不同,所以能够往生。因为被地狱极苦所逼迫,他一听到阿弥陀佛名号,于是用全副精神来称念。除了这个念头外,绝没有其他的念头。虽然不是亲自证得一心不乱,然而他的心中毕竟完全没有其余的杂念。此时此刻,绝没有三心二意,和怀疑相信掺半的想法,所以不谈及谤法。就是平时谤法的人,这时候也必定如堕落水火之中以求救援那样的迫切,哪里有闲暇顾及怀疑、诽谤呢。《往生论》中说谤法的人必定不能往生。因为既然谤法的人,自然没有正信,怎么能往生。这是极力劝导人生正信向。如果在先曾经诽谤佛法,后来知道改悔,便能往生。比如疾病好了,就是好人。叛乱投降了就是顺民。如果说谤法的人,后来纵然改悔,也不能往生,便是完全不明白修持的准则。这样和儒家的理念尚且不溶合,何况佛法看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应当成佛呢?古书中说:圣人如果迷失了正念就会变成轻狂之人,轻狂之人如果能够克制邪念就能变成圣人。所以说儒家和佛家都是以改正过错趋向慈善,以期望能够成圣作贤,断除烦恼惑业证得真如佛性为志事。世间的人不善于领会其中的道理,徒然执著于字面的意思,不过是自己产生了障碍,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印光不过是一个平庸的出家人,丝毫没有所长。见到又有什么好处,不见又有什么损失。如果真想见,又有何难。大约七月十五之后,必定会到苏州太平寺,在那里耽搁二、三个月。等到这个印书的事结束后,就长期隐居,永远和所有的人不再往来了。你想皈依,现在为你取个法名,叫做慧新,意思就是本来具有的智慧,原来是自己旧有的东西。只是由于烦恼惑业障碍,不能够享用这种智慧。现在以念佛的力量,消除烦恼惑业,重新让他恢复,得以彰显。虽然是旧的东西,也不异于新获得的一样。所以叫做慧新。还有请用念佛法门,度化一切有缘人。使得这些人都能够日日新进他们的德行,这样多么庆幸。至于修持的要义,在于敦笃伦常、去邪留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其余的详细阅读《文钞》、《嘉言录》,请把这两本书做为修持的准则,此外就不多说了。原文  手书备悉。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约平时说。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往生论谓谤法者,决定不生。以既谤正法,自无正信,何能往生。此极劝人生正信耳。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与儒教尚不合,况佛以一切众生同具佛性,皆当成佛乎。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是知儒佛皆以改过迁善,以期希圣希贤,断惑证真为事也。世人不善会其意。徒执其文,自生障碍。可不哀哉。光一介庸僧,了无长处。见之何益,不见何损。若欲见者,又有何难。大约七月半后,必到太平寺,有二三月之耽搁。待其印书事了,即灭踪长隐,永与一切人不相往还矣。汝欲归依,今为取一法名,名为慧新。谓本有智慧,原是自己故物。但由惑业障蔽,不得受用。今以念佛之力,消除惑业,令其复得彰显。虽是旧物,不异新得。故名慧新。又祈以此念佛法门,化度一切。俾彼咸皆自新其德,则幸甚。其修持之要,在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余详文钞嘉言录,祈检阅之,此不备书。《文钞》之《复陈薪儒居士书》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