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谜语:足下言重矣

2.最后一个字是耳的成语

3.尔怎么读

4.尔组词有哪些

5.耳朵相关的成语

6.辛弃疾 永遇乐 全诗

聊复尔耳的成语解释及意思_聊复尔耳

包含有“复”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

万劫不复——佛教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指永远不能恢复。

死灰复燃——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三翻四复——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日复一日——复:再,又。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七日来复——《周易》复卦,主十一月。复卦六爻,第一爻为阳,其他五爻为阴,表示阴气剥尽阳气复生,称为“来复”。现常指一星期。

聊复尔耳——姑且如此而已。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旧念复萌——萌:开始,发生。旧时的念头或想法又重新发生。多指重犯旧时的缺点或错误。

终而复始——不断地循环往复。

光复旧物——光复:恢复;旧物:旧有的东西。指收复曾被敌人侵占的祖国山河。

故态复萌——故态:老脾气,老样子;复:又;萌:发生。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

顾复之恩——顾:回头看;复:反复。比喻父母养育的恩德。

复旧如初——复:恢复;如:像,好像。恢复旧的,就像当初一样。

( )

复蹈前辙——蹈:踏上;前辙: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踏上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错误。

余烬复燃——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同“死灰复燃”。

一日三复——指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虽覆能复——覆:翻倒;复:复原。虽然已经翻倒,但还能复原。后也指反复无常的手段。

死灰复然——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死而复生——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山重水复——指山峦重迭,水流盘曲。

山复整妆——明月高悬,青山辉映,更为秀丽,如同重整妆饰。

三复白圭——指慎于言行。

劬劳顾复——劬劳:劳累,操劳。顾复:照顾抚育。

年复一年——一年又一年。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无往不复——指未有往而不返的。指事物的运动是循环反复的。同“无平不顾”。

聊复尔尔——姑且如此而已。同“聊复尔耳”。

反复无常——无常:变化不定。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翻复无常——变化无常,说变就变。

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

旧态复萌——旧态:老脾气,老样子;复:又;萌:发生。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

成语谜语:足下言重矣

尔耳的诗词有:《灵真道人久无诗来用协甫韵并前篇寄之且拉尔耳翁同赋》《纪德·眼中儒生聊尔耳》。

尔耳的诗词有:《灵真道人久无诗来用协甫韵并前篇寄之且拉尔耳翁同赋》《纪德·眼中儒生聊尔耳》。注音是:ㄦˇㄦˇ。拼音是:ěrěr。结构是:尔(上下结构)耳(独体结构)。

尔耳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如此罢了;如此而已。

关于尔耳的诗句

居士戏笔聊尔耳梓涧使君之赠尚尔耳生涯聊尔耳

关于尔耳的成语

此疆尔界涣尔冰开尔汝交尔雅温文公尔忘私吊尔郎当出尔反尔不过尔尔

关于尔耳的词语

聊复尔耳公尔忘私此疆尔界尔汝之交尔汝交尔雅温文涣尔冰开

关于尔耳的造句

1、就晒晒这身工作服,“未能免俗,聊复尔耳”!他说的是魏晋时两个名士的故事,恰好我知道,便笑了起来。

2、而在中国反应亦不过尔耳,影评人老晃形容这是“一碗难以下咽的夹生饭”。

3、当然,对于没有接触过那些旷世巨作的观光客来说,巴黎自然不过尔耳。

4、蒙此吉言,果真这届“聊复尔耳”,有些困难了。

5、跟做买卖带了空箱子,可见这群半兽人还有点智商,不过他们还随便按武器上的红色按钮,证明也不过尔耳。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尔耳的详细信息

最后一个字是耳的成语

人云亦云

[ rén yún yì yún ]

解释: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出自: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示例:刊物内容如果只是“~”,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

◎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出处

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例句

1. 所以我们管~叫“鹦鹉学舌”。

尔怎么读

最后一个字是耳的成语大全

 最后一个字是耳的成语

 忠言逆耳  盗钟掩耳  轰雷贯耳  隔墙有耳  搔头抓耳  出口入耳  方面大耳

 苦口逆耳  墙风壁耳  垂头塞耳  不绝于耳  聊复尔耳  洋洋盈耳  风吹马耳

 俯首戢耳  挠腮撧耳  伏首贴耳  长目飞耳  袖手充耳  搔头摸耳  两豆塞耳

 俛首帖耳  不堪入耳  如风过耳  如雷灌耳  褎如充耳  嵬目鸿耳  言犹在耳

 肥头胖耳  秋风过耳  历历在耳  赖有此耳  交头接耳  属垣有耳  嵬眼澒耳

 交头互耳  盗铃掩耳  俯首贴耳  贱目贵耳  俯首帖耳  如雷贯耳  飘风过耳

 东风过耳  鼎铛有耳  危言逆耳  俯首弭耳  蹑足附耳  妥首帖耳  肥头大耳

 洞心骇耳  顿足捩耳  东风马耳  言提其耳  游心骇耳  闭目塞耳  窃钟掩耳

 最后一个字是耳的成语及其解释

 不绝于耳: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不堪入耳:堪:可,能;入耳:听。指说的话使人听不进去(多指脏话)。

 长目飞耳:看得远,听得远。比喻消息灵通,知道的事情多。

 出口入耳: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盗钟掩耳:盗:盗窃;钟:古代一种乐器。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鼎铛有耳: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肥头大耳:一个肥胖的脑袋,两只大耳朵。形容体态肥胖,有时指小孩可爱。

 俯首帖耳:象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隔墙有耳:隔着一道墙,也有人偷听。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免得泄露。

 交头接耳: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

 苦口逆耳:苦口:药吃起来特别苦。逆耳: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诚的规劝。

 赖有此耳:赖:依赖、倚靠。幸亏有一着(才得解救)。

 两豆塞耳: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聊复尔耳:姑且如此而已。

 秋风过耳: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如风过耳: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

 如雷贯耳:贯:贯穿,进入。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搔头摸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言犹在耳:犹:还。说的话还在耳边。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褎如充耳:褎:常带笑容。面带笑容,塞耳不闻。

 忠言逆耳: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属垣有耳:有人靠着墙偷听。

 闭目塞耳: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垂头塞耳:指不问不闻,装聋作哑。

 盗铃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同?盗钟掩耳?。

 洞心骇耳:形容使人震惊。

 东风过耳: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同?东风射马耳?。

 东风马耳: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顿足捩耳:形容束手无策的困态。

 方面大耳:方脸盘,大耳朵。旧指富贵相。

 肥头胖耳:形容体态肥胖,有时指小孩可爱。同?肥头大耳?。

 风吹马耳:比喻对别人的话无动于衷。

 俯首戢耳: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同?俯首帖耳?。

 俯首弭耳: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同?俯首帖耳?。

 伏首贴耳:畏缩恐惧的样子。

 俯首贴耳:俯首:低头。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恭顺服从,屈卑驯服的样子。

 轰雷贯耳:打雷的声音贯满耳边。形容人的声名很大。

 交头互耳:犹交头接耳。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

 贱目贵耳: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

 历历在耳: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

 挠腮撧耳: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

 蹑足附耳:踩人足以示意,附耳说悄悄话。

 飘风过耳:比喻对某件事情漠不关心或不当一回事。

 如雷灌耳:①形容声音大(多指语音)。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搔头抓耳: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

 妥首帖耳:犹言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危言逆耳: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

 嵬目鸿耳:犹言动人观听。同?嵬眼澒耳?。

 嵬眼澒耳:犹言动人观听。亦作?嵬目鸿耳?。

 言提其耳:揪着他耳朵。指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洋洋盈耳: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游心骇耳:发人遐想,动人听闻。

;

尔组词有哪些

尔可以这样读:ěr

其他关于尔字的内容:

包含"尔"字的成语

戚戚具尔

戚戚具尔,汉语成语,拼音是qī qī jù ěr,意思是指兄弟友爱。出自《诗经·大雅·行苇》。

菀尔而笑

菀尔而笑,汉语成语,拼音是wǎn ěr ér xiào,意思是指微微一笑。出自《论语·阳货》、战国·楚·屈原《楚辞·渔夫

聊复尔耳

聊复尔耳,汉语成语,拼音是liáo fù ěr ěr,尔:如此。耳:而已,罢了。意思是姑且就这样罢了。表示对某种事情只不

尔诈我虞

尔诈我虞,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这则成语原意是,我不欺骗你,你也用不着防备我。

尔的演变:

初为象形字。殷商甲骨文像三足的络丝架,上有锐头,中有器身,下有竖足,为 “?” (nǐ,络丝?)之初文。到西周春秋时,锐头下各衍出一点,遂成“尔”字,且由原本的象形构件转化为表音构件,原来的象形字也就演进为形声字,尔与尔同为日纽脂部。此时,器足消失,与器身整合为一,器身上用多少不等、方向不同的线条表缠绕之丝。

到战国时,繁体作从人、尔声,简体作。至《说文》将其整理作从冂、从?、尔声,属于理据重构。其实冂与?是器身与器足的演化,尔声是器首的演化,本形声字出自象形字的讹变。隶变后楷书作尔,简化字作尔。尔与尔原本同为一字,后由尔分化出尔。简化时以尔代尔是以简代繁,也是尔与尔复归为一。

字形信息:

(1) 形声。本义:窗格花纹 [1]?

(2) 同本义

(3) 后引作_。华盛的样子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诗·小雅》。毛传:“尔,华盛貌。”

(4) 又如:丽尔(华丽的样子)

(5) 近。通“迩”

(6) 浅近

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

(2) 你(加上等就是你们的意思)

(3) 又如:尔当(你);尔躲(你身上);尔汝(尊对卑称;贵对贱称;朋友间的亲密互称);尔济(汝辈,你们)。

(4) 您;你们——通常放在关系词“所”之前。如:尔曹(你们大家)。

(5) 那

(6) 又如:尔俸尔禄(那些俸禄。尔:其,那);尔语(那样言语);尔时(那时,彼时)。

(7) 这个;此。

(8) 如:尔夕(今夕,这个晚上);尔日(当天,这天);尔为(这样,如此)

(9) 如此;这样。

(10) 又如:果尔;乃尔;尔馨(六朝时语词。即如此);尔为(如此);尔许(若此,如许。尔,此也。许,助辞);不尔;云尔。

助词

(1) 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

(2) 相当于“了”

非死则徙尔。——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应诺声。相当于“是”。如:尔尔(应答之词。等于唯唯,是是)

(4) 通“耳”,表示限止用在句末,可译为“而己”“罢了”。

唯手熟尔。——宋· 欧阳修《归田录》

语气词

(1) 相当于“罢了”。

(2) 表示各种语气。

表示陈述:噫嘻成王,既昭尔。——《诗·周颂·噫嘻》

表示判断:器之与人,非有尔。——《公羊传·桓公二年》

表示疑问,相当于“呢”:远国至矣,则中国曷为独言齐、宋至尔?——《公羊传·僖公二年》

康熙字典

《唐韵》儿氏切《集韵》《韵会》忍氏切,?音迩。《说文》丽尔,犹靡丽也。本作?。从冂从?,其孔?,_声。此与爽同意。

又《玉篇》尔,汝也。《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

又《礼·檀弓》尔毋从从尔。尔毋扈扈尔。《注》尔,语助。《广韵》_义与尔同。词之必然也。

又_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诺诺复尔尔。《世说》聊复尔耳。

又同迩。《诗·大雅》戚戚兄弟,莫远具尔。《笺》尔,谓进之也。《疏》迩是近义,谓揖而进之。《仪礼·少牢馈食礼》上佐食尔上敦黍于筵上右之。《注》尔,近也。或曰移也。右之,便尸食也。《周礼·地官·肆长》实相近者,相尔也。《注》尔,亦近也。

又《前汉·艺文志》尔雅三卷二十篇。《注》张晏曰:尔,近也。雅,正也。

又《集韵》乃礼切,音祢。《集韵》本作_。满也。

又一曰尔尔,众也。

又《诗·小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注》尔华,盛貌。《释文》尔,乃礼反。

又《尔雅·释草》綦,月尔。《疏》綦,一名月尔,可食之菜也。?

耳朵相关的成语

尔组词有:卓尔不群、出尔反尔、温文尔雅、尔虞我诈、不过尔尔、新婚燕尔、率尔操觚、率尔成章、尔汝之交、聊复尔耳、尔诈我虞、卓尔独行、戚戚具尔、国尔忘家、涣尔冰开、不得不尔等。

一、卓尔不群?[ zhuó ěr bù qún ]?

超乎寻常,与众不同。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二、出尔反尔 [ chū ěr fǎn ěr ]?

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今指说了又反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三、温文尔雅 [ wēn wén ěr yǎ ]?

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现也形容做事不大胆泼辣。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辛弃疾 永遇乐 全诗

不绝于耳bù jué yú ěr

出处:

意思: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不堪入耳bù kān rù ěr

出处:明·李开先《市井艳词序》:“二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艳亵狎,不堪入耳。”

意思:堪:可,能;入耳:听。指说的话使人听不进去(多指脏话)。

长目飞耳cháng mù fēi ěr

出处:《管子·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鸣,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

意思:看得远,听得远。比喻消息灵通,知道的事情多。

充耳不闻chōng ěr bù wén

出处:《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意思: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出口入耳chū kǒu rù ěr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

意思: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当耳边风dāng ěr biān fēng

出处:《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意思:比喻对听到的话毫不在意。

盗钟掩耳dào zhōng yǎn ěr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意思:盗:盗窃;钟:古代一种乐器。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鼎铛有耳dǐng chēng yǒu ěr

出处: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

意思: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东风吹马耳dōng fēng chuī mǎ ěr

出处: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意思: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耳边风ěr biān fēng

出处:唐·杜荀鹤《赠题兜率寺闲上人院》诗:“百岁有涯头上雪,万般无染耳边风。”

意思: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耳鬓斯磨ěr bìn sī mó

出处:

意思: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小儿女)。

耳聪目明ěr cōng mù míng

出处:《周易·鼎》:“耳目聪明。”

意思: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耳根清净ěr gēn qīng jìng

出处:《集论》卷一:“何等耳根?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静色。”

意思:耳边无事噪聒。指无事打扰。

耳红面赤ěr hóng miàn chì

出处:

意思: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

耳后生风ěr hòu shēng fēng

出处:《梁书·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日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

意思:像耳后刮风一样。形容激烈、迅速运动时耳后根产生的感觉。

耳目股肱ěr mù gǔ gōng

出处: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意思: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耳目一新ěr mù yī xīn

出处:

意思:耳目: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耳目昭彰ěr mù zhāo zhāng

出处:

意思: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

耳濡目染ěr rǔ mù rǎn

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意思: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耳软心活ěr ruǎn xīn huó

出处:

意思: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

耳食之谈ěr shí zhī tán

出处:《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意思: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

耳视目听ěr shì mù tīng

出处:《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意思: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耳熟能详ěr shú néng xiáng

出处: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意思: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耳提面命ěr tí miàn mìng

出处:《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意思: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耳听八方ěr tīng bā fāng

出处:

意思: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

耳听心受ěr tīng xīn shòu

出处:

意思: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耳闻不如目见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出处: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意思: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耳闻目睹ěr wén mù dǔ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意思: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耳闻目击ěr wén mù jī

出处: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回刘汀州书》:“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闻目击,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遂得附名骥尾,以诏不朽,岂非幸欤!”

意思: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耳闻目见ěr wén mù jiàn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徵,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意思: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ěr wén shì xū, yǎn guān wéi shí

出处:

意思: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耳闻则诵ěr wén zé sòng

出处:《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意思: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肥头大耳féi tóu dà ěr

出处:

意思:一个肥胖的脑袋,两只大耳朵。形容体态肥胖,有时指小孩可爱。

俯首帖耳fǔ shǒu tiē ěr

出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意思:象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附耳低言fù ěr dī yán

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遂附耳低言道:‘这桩事,除非先如此如此,种下根基,等待他落入我套中,再与你商量后事。’”

意思: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隔墙有耳gé qiáng yǒu ěr

出处:《管子·君臣下》:“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意思:隔着一道墙,也有人偷听。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免得泄露。

贵耳贱目guì ěr jiàn mù

出处: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意思: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黄耳传书huáng ěr chuán shū

出处:《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意思: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疾雷不及掩耳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出处:《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意思: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交头接耳jiāo tóu jiē ěr

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意思: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

酒酣耳热jiǔ hān ěr rè

出处: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意思:形容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口耳并重kǒu ěr bìng zhòng

出处:

意思: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

口耳之学kǒu ěr zhī xué

出处:《荀子·劝学》:“小人之学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意思: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苦口逆耳kǔ kǒu nì ěr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意思:苦口:药吃起来特别苦。逆耳: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诚的规劝。

赖有此耳lài yǒu cǐ ěr

出处:《晋书·石勒载记》:“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意思:赖:依赖、倚靠。幸亏有一着(才得解救)。

两豆塞耳liǎng ěr sāi dòu

出处:《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意思: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聊复尔耳liáo fù ěr ěr

出处:《晋书·阮咸传》:“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意思:姑且如此而已。

六耳不同谋liù ěr bù tóng móu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

意思:原意是三个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

马耳东风mǎ ěr dōng fēng

出处: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意思: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面红耳赤miàn hóng ěr chì

出处:《朱子语类》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意思:脸笔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

面命耳提miàn mìng ěr tí

出处:《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意思: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目击耳闻mù jī ěr wén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意思: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目濡耳染mù rǔ ěr rǎn

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意思: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目食耳视mù shí ěr shì

出处: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意思: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逆耳之言nì ěr zhī yán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听起来不舒服的话(多指尖锐、中肯的劝告或批评)。

倾耳而听qīng ěr ér tīng

出处:《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意思: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

倾耳注目qīng ěr zhù mù

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意思: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

秋风过耳qiū fēng guò ěr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意思: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如风过耳rú fēng guò ěr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意思: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

如雷贯耳rú léi guàn ěr

出处: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意思:贯:贯穿,进入。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搔头摸耳sāo tóu mō ěr

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两个人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意思: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舌敝耳聋shé bì ěr lóng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意思: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挖耳当招wā ěr dāng zhāo

出处:

意思:人家用手挖耳朵,却以为是在招唤自己。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洗耳恭听xǐ ěr gōng tīng

出处: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

意思: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迅雷不及掩耳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出处:《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意思: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言犹在耳yán yóu zài ěr

出处:《左传·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意思:犹:还。说的话还在耳边。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掩耳盗铃yǎn ěr dào líng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意思: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人耳目yǎn rén ěr mù

出处:《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意思: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象迷惑人,欺骗人。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yǎn guān sì lù,ěr tīng bā fāng

出处: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意思: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以耳代目yǐ ěr dài mù

出处:

意思: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褎如充耳yòu rú chōng ěr

出处:《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意思:褎:常带笑容。面带笑容,塞耳不闻。

在人耳目zài rén ěr mù

出处:明·张岱《奇字问·序》:”近取《左(传)》、《国(语)》、《史记》……诸书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释之。”

意思:表示为人们所听到看到,都已熟知。

遮人耳目zhē rén ěr mù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因为幕友赵大架子被参在内,留在衙门恐怕不便,就叫自己兄弟二大人通信给他,叫他暂时搬出衙门,好遮人耳目。”

意思:遮:遮掩。遮掩他人视听。指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震耳欲聋zhèn ěr yù lóng

出处:

意思: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执牛耳zhí niú ěr

出处:《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意思: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忠言逆耳zhōng yán nì ěr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思: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属垣有耳zhǔ yuán yǒu ěr

出处:《诗经·小雅·小宛》:“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意思:有人靠着墙偷听。

抓耳挠腮zhuā ěr náo sāi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

意思:挠: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帮子。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可比。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自诩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来,孙权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刘裕住处,已沧海桑田,易为寻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记得旧时主人?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让人想哭。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十三载矣,人生能再有一个四十三载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遂。此时,眺望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然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又苦恨相煎。拓跋焘庆功的场景,一想起来,就使人拊胸痛惜。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辛弃疾真不愧为个中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