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儆效尤和杀鸡儆猴的区别

2.杀鸡儆猴的意思

3.杀一儆百与杀鸡儆猴有啥不一样?

4.杀鸡儆猴的出处是哪里

5.杀鸡儆猴和敲山震虎用法有什么区别呢

6.杀鸡什么猴四字成语

杀鸡儆猴的下一句是什么_杀鸡儆猴

杀鸡儆猴

shā jī jǐng hóu

解释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出处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七章:“他们用的是杀鸡儆猴法,有意叫大哥难堪。”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杀一儆百、杀鸡骇猴

例句他现在玩的就是杀鸡儆猴的把戏

以儆效尤和杀鸡儆猴的区别

一、杀鸡儆猴的成语故事:

有个杂耍艺人新买来一只受过训练的猴子,这只猴可机灵了,它会跳舞,也会翻跟斗。可有时候就不听主人指挥,鼓声四起,那猴像没听到似的,坐在那里东张西望,一动不动。主人很生气,于是想出一个办法。他抓来一只公鸡,对着公鸡又是打鼓又是敲锣,公鸡怎么会演戏呢,它被吓呆了。

主人拿起一把刀,把公鸡宰了,坐在旁边观望的猴子吓坏了。以后,只要主人一打鼓它就跳舞,一敲锣它就翻跟斗,一点不含糊。观众们都佩服艺人的训练办法。

二、释义:

杀鸡儆猴为常用成语,读音为shā jī jǐng hóu,本意是杀鸡给猴子看,警告别的人。

“杀鸡儆猴”也作“杀鸡吓猴”、“杀鸡骇猴”,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杀鸡吓猴”和“杀一儆百”都含有“惩罚一个来警诫其余”的意思。但杀鸡吓猴所警诫的可以是很多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杀一儆百”所警诫的必须是多人。

三、近义词

杀一儆百:儆,警告;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

扩展资料:

一、英文翻译:punish someone as a warning to others

成语资料常用程度:常用感彩:褒义词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

二、由来

绳之以法,犯军令韩信斩殷盖。杀鸡儆猴,振军心枪毙韩复榘。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

三、典故

春秋时期,齐景公任命田穰苴为将,带兵攻打晋、燕联军,又派宠臣庄贾作监军。穰苴与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营门集合。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营中,命令装好作为计时器的标杆和滴漏盘。约定时间一到,穰苴就到军营宣布军令,整顿部队。

可是庄贾迟迟不到,穰苴几次派人催促,直到黄昏时分,庄贾才带着醉容到达营门。穰苴问他为何不按时到军营来,庄贾无所谓,只说什么亲威朋友都来为我设宴饯行,我总得应酬应酬吧?所以来得迟了。

穰苴非常气愤,斥责他身为国家大臣,有监军重任,却只恋自己的小家,不以国家大事为重。庄贾以为这是区区小事,仗着自己是国王的宠臣亲信,对穰苴的话以为然。

穰苴当着全军将士,命令叫来军法官,问:“无故误了时间,按照军法应当如何处理?”军法官答道:“该斩!”穰苴即命拿下庄贾。庄贾吓得浑身发抖,他的随从连忙飞马进宫,向齐景公报告情况,请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没有赶到之前,穰苴即令将庄贾斩首示众。

全军将士,看到主将杀违犯军令的大臣,个个吓得发抖,谁还再敢不遵将令。这时,景公派来的使臣飞马闯入军营, 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庄贾。 穰苴沉着地应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见来人骄狂,便又叫来军法官,问道:“乱在军营跑马,按军法应当如何处理?”

军法官答道:“该斩。’来使吓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说道:“君王派来的使者,可以不杀。”于是下令杀了他的随从和三驾车的左马,砍断马车左边的木柱。然后让使者回去报告。穰苴军纪严明,军队战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胜仗。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杀鸡儆猴

杀鸡儆猴的意思

意义和词性不同。

1、根据查询中国文学网显示,以儆效尤和杀鸡儆猴词性不同,以儆效尤是褒义词,杀鸡儆猴是贬义词。

2、以儆效尤和杀鸡儆猴意义不同,以儆效尤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学着做坏事的人,杀鸡儆猴指杀鸡给猴子看,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一儆百与杀鸡儆猴有啥不一样?

杀鸡儆猴的意思是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一、历史

1、姜太公灭了商纣,周朝立基之后,要罗致一批人才为国家效力。在齐国有两位贤人狂矞,华士。很为地方上人士推重。姜太公慕名,想请他出来做事,拜访了三次,都吃闭门羹。姜太公忽然把他们杀了,周公旦想救也来不及。

2、问姜太公:“狂矞,华士是两位贤人,不求富贵显达,自己拙井而饮,耕田而食,正所谓隐者无累于世,为什么把他杀了?”姜太公说:“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天下大定之时,应为国家出力。只有两个立场,不是拥护就是反对。

3、绝不容有犹豫或中立思想存在,以狂矞,华士这种不合作态度,如果学他样,那还有什么可用之民。可纳之饷呢?所以把他杀了,目的在于儆效尤!”果然经此一杀,想杯葛周朝的人都不敢自命清高,隐居下去了。

二、造句

1、这种杀鸡儆猴的做法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完全没有用;我们这次必须要杀鸡儆猴,不然我们就完全没有威信了;这种杀鸡儆猴的做法只能够是一次两次,千万不能每次都是用;杀鸡儆猴是我们的新领导给我们的下马威。

2、如果他想杀鸡儆猴的话就一定会拿我开刀的;我不想在他杀鸡儆猴的时候你们还带着对我的鄙视目光,所以我今天把你们这些不知道的事情都告诉你们;对于那些长期不做作业的学生我们必须处分一两个给他们来个杀鸡儆猴。

三、成语

1、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2、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杀鸡儆猴的出处是哪里

两者的具体释义不同。

杀一儆百的意思是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成语故事是公元949年,后汉叛将李守贞率军进攻河西。行动前,他叫人扮卖酒商贩,以小利引诱河西郭威部众畅饮,然后乘其酒醉,偷袭河西军营。郭威得知后,立即下令:河西除犒赏、设宴外,一律不准私自饮酒,违者当斩。

一次,郭威最亲近的将领李审违犯规定喝了酒,他派人将李审找来怒斥一顿后,立即拖出斩首。河西官兵从此再不敢随便喝酒。

杀鸡儆猴的意思是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某个个体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成语故事是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

捉猴子的人就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

扩展资料:

杀鸡儆猴的历史:

姜太公灭了商纣,周朝立基之后,要罗致一批人才为国家效力。在齐国有两位贤人狂矞,华士。很为地方上人士推重。姜太公慕名,想请他出来做事,拜访了三次,都吃闭门羹。

姜太公忽然把他们杀了,周公旦想救也来不及,问姜太公:“狂矞,华士是两位贤人,不求富贵显达,自己拙井而饮,耕田而食,正所谓隐者无累于世,为什么把他杀了?”

姜太公说:“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天下大定之时,应为国家出力。只有两个立场,不是拥护就是反对,绝不容有犹豫或中立思想存在,以狂矞,华士这种不合作态度,如果学他样,那还有什么可用之民。可纳之饷呢?所以把他杀了,目的在于儆效尤!”

果然经此一杀,想杯葛周朝的人都不敢自命清高,隐居下去了。

百度百科-杀鸡儆猴

杀鸡儆猴和敲山震虎用法有什么区别呢

杀鸡儆猴的出处是《官场现形记》。

杀鸡儆猴是一个中国成语,意思是通过惩罚一个典型案例来警告其他人,以达到震慑和预防类似行为发生的目的。这个成语的出处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五十三回,原文为:俗语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杀鸡儆猴这个成语的意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从惩罚的角度来看,杀鸡儆猴是通过惩罚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人或行为来警告其他人,以避免类似行为的发生。这种惩罚可以是对某个人的惩罚,也可以是对某个群体的惩罚。

在这个成语中,鸡代表了一个被惩罚的人或行为,猴则代表了其他人或群体。通过惩罚鸡,希望能够震慑和警告猴,以达到预防类似行为发生的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杀鸡儆猴是一种示范效应。当人们看到某个行为被惩罚时,他们往往会感到害怕或恐惧,并且会避免做出同样的行为。这种示范效应是通过传递一种信息来实现的,即某种行为是不被接受或容忍的。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学会遵守规则和法律,避免受到类似的惩罚。

杀鸡儆猴造句:

1、他的严厉惩罚让那些企图的人知难而退,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

2、杀鸡儆猴的做法虽然有效,但也容易引起其他动物的反抗。

3、老师对我们的惩罚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班上再也没有人敢迟到了。

4、他的行动犹如杀鸡儆猴,让其他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5、经理对犯错的员工取杀鸡儆猴的策略,让其他人都不敢抱怨。

6、他的惩罚让那些违法的人感到害怕,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

7、他的行动犹如杀鸡儆猴,让其他人都不敢违反规定。

8、他的惩罚让那些企图的人感到害怕,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9、他的行动犹如杀鸡儆猴,让其他人都不敢做出违法行为。

10、老师的惩罚让那些迟到的人感到害怕,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

11、老板的行动犹如杀鸡儆猴,让其他人都不敢抱怨工资问题。

12、老板的惩罚让那些早退的人感到害怕,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13、经理的惩罚让那些偷懒的员工感到害怕,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

14、领导的行动犹如杀鸡儆猴,让其他人都不敢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

15、主管的惩罚让那些旷工的人感到害怕,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杀鸡什么猴四字成语

一、用法不同

杀鸡儆猴:作谓语、定语、宾语。针对的是很多对象,例如处罚某个犯规球员,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其他球员更加注意公平竞赛的准则。

敲山震虎:作谓语、定语。针对的是某个对象,例如处罚某个球队的犯规球员,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让该俱乐部在训练中更重视公平竞赛的准则。

二、意思不同

敲山震虎:意思是指故意示警,使人震动。

杀鸡儆猴:意思是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三、出处不同

敲山震虎:出自刘流《烈火金钢》第12回:“不怕你敲山震虎,等你打过枪以后,你放心大胆往前走,老子才捧你哩!”

杀鸡儆猴:出自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七章:“他们用的是杀鸡儆猴法,有意叫大哥难堪。

成语

古代汉语词汇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杀鸡儆猴”是一个四字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取惩罚措施来警告其他人,以达到震慑、警示的目的。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杀鸡给猴子看”,意思是通过惩罚一个无足轻重的对象(鸡)来警告那些更重要的人(猴)。这个成语的来源说法不一,但通常认为它与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取的行政措施有关。在古代,当某个地方发生叛乱或者治安问题时,当地的官员通常会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比如杀掉一些不听话的平民或者罪犯,以示警示,从而稳定局势。

在现代社会中,“杀鸡儆猴”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团队或者组织中取惩罚措施来警告其他人。比如,领导为了震慑员工,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此来保证组织的纪律和秩序。

需要注意的是,“杀鸡儆猴”这个成语在使用时常常会与“杀一儆百”这个成语混淆。虽然它们的含义有些相似,但是“杀一儆百”强调的是通过惩罚一个人来警告其他人,而“杀鸡儆猴”则更强调通过轻微的惩罚措施来警告其他人,因此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语境进行区分。

总之,“杀鸡儆猴”是一个具有警示、警告意味的四字成语,通常用来比喻通过惩罚一些对象来警告其他人,以达到震慑、警示的目的。在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语境进行区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