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时期,秦晋为世仇,为何还有秦晋之好一说呢?

2.秦晋之好的解释

3.秦晋之好的成语

秦晋之好是什么生肖_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ín jìn zhī hǎo)意思是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自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译文:我不才,就请**来完成秦国和晋国的好,也不玷污侮辱了他,他怎么就不相容。

近义词:秦晋之缘、天作之合

反义词:反目成仇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两家联姻。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天作之合,汉语成语,读音是tiān zuò zhī hé,意思是好像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满的话。

出自《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译文:上帝在天明察人世间,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现。就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皇天给他缔结好姻缘。

反义词

反目成仇,读作fǎn mù chénɡ chóu。在旧时多指夫妻之间,现代也常用于朋友间不和,矛盾激化,互相对立。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后头了,甚于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

春秋时期,秦晋为世仇,为何还有秦晋之好一说呢?

秦晋之好的意思:泛指两家联姻。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

秦晋之好出自元·乔孟符《玉箫女》第三折。《玉箫女》,全名《玉籍女两世姻缘》,元乔吉撰,杂剧。剧据唐范搪《云溪友议·玉箫化》演绎而成。成都书生韦皋游学至洛阳,与名妓韩玉箫相爱,韩母逼韦皋进京应举,约定不出三年,便来迎娶。

扩展资料:

1、反义词:反目成仇

译文:反目:翻脸了。翻脸而变成仇敌。双方从和睦的关系转变成仇视敌对的状态。

[出处]《周易·小畜》:“舆说辐;夫妻反目。”清·曹雪芹《红楼梦》:“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甚致怜新弃旧;反目成仇;多着呢?”

2、近义词:秦晋之匹

译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 泛指两家联姻。

[出处]《晋诸公赞》:“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润之望,所谓秦晋之匹也。”

3、秦晋之好的历史典故:

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春秋时代,晋国和秦国是相邻的大国,晋献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称“穆姬”,以加强同秦国的关系。献公死后,公子夷吾即位。夷吾因长期在外,于是请秦穆公派兵护送,答应割让河外五城给秦国作报酬。

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嬴改嫁给他,第二年,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成为晋怀公,跟秦国不相往来。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的解释

春秋时期的秦晋两国,可以称得上是一对冤家。晋国於崤之战后,阻断了秦国的东出之路,而得以独霸中原。秦国便转而与楚国交好,屡屡跟随楚国攻打晋国,而晋国也时不时地带领一帮小兄弟痛扁一下秦国。《左传》中有明确记载的秦晋之战,亦多达十余次,但为何却有秦晋之好一说呢?

秦晋之好这则历史典故,是诞生在秦晋的一段蜜月期(晋献到晋文时期),时间并不长,而且还时有龃龉。先是晋献公将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缪公,后来秦缪公又将女儿怀赢嫁给了晋怀公(晋献公之孙,晋惠公之子)。晋怀公的私自逃归(曾为秦国人质),深深恼怒了秦国。于是,秦国便决定助晋公子重耳继位,此即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秦国不但派兵助公子重耳回国争位,还送了五位女子给重耳,而这其中也包括了怀赢(晋文公的侄媳)。再据《左传?文公七年》记载:..穆赢(晋襄公夫人)日抱大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宣子(赵盾)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可见,晋襄公的夫人应该也是秦国的公女。秦晋之间,这种彼此频繁密集的政治联姻,被后世称为秦晋之好。而秦晋之好,也被后世用作对新婚夫妇的祝贺语。

但秦晋之好,却并不能代表整个春秋的秦晋关系。而从整体上看,秦晋之好远不如秦楚之好,秦晋关系自崤之战后,便成为世仇。而秦楚却自崤之战后,大为亲密,秦楚联姻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长达三四百年之久。

即便是在秦晋蜜月期,秦晋之好也没有后世想象得那么甜蜜。两个相邻的大国,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势力此消彼长,晋强则秦弱,晋弱则秦强。春秋时期,晋国强盛,阻断秦国的东出之路。战国时期,晋国三分而力弱,秦国则东出以争天下。

春秋时期,大家也明白这个道理。晋献公去世之时,秦国就有过争议,是拥立公子重耳继位?还是拥立公子夷吾继位。通过秦国大夫公子絷的考察,公子重耳比公子夷吾贤能,但当秦缪公想拥立公子重耳继位时,公子絷却说道: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

公子絷的意思很明白,您(秦缪公)若为晋国考虑,就拥立贤能的公子重耳;您若为秦国考虑,想成名於天下,就拥立不贤的公子夷吾。于是,秦缪公就拥立了不贤的公子夷吾继位,这就是后来的晋惠公。晋惠公还向秦缪公许诺,继位之后,割以河西之地与秦。但晋惠公继位之后,却立即成了白眼狼。

不仅如此,晋惠公继位之后,晋国饥荒,向秦国借粮,秦缪公借了。次年,秦国饥荒,向晋国借粮,晋惠公不但不借,还要趁机出兵攻打秦国。后世有诗道:泛舟远道赈饥穷,偏遇秦饥意不同。自古负恩人不少,无如晋惠负秦公。晋惠公成为春秋时期忘恩负义的代名词,秦晋在韩原大战,晋军战败,晋惠公也成为秦国的俘虏。其后,秦国放回了晋惠公,而让晋割以河西之地,并以太子圉(即后来的晋怀公)为质。

秦晋之好,在晋惠、晋怀时期极为不愉快。而在晋文、晋襄时期,其实也不咋样。秦缪与晋文也的确能算有一段蜜月期,在晋楚城濮之战,秦国就出兵相助了晋军。此外,秦军还与晋军联合攻打郑国。结果,秦国却在郑人烛之武的劝说之下,不但与郑国盟约,私自撤军,还留三位将领助郑国守城,此即《左传》中名篇《烛之武退秦师》。

当时,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就恼怒了,请求攻击秦军。而晋文公还算仁厚,说道:如果没有秦缪公的帮助,也不会有我们的今天,我们也撤吧。

其后,晋文公去世,而正在晋国的国丧期间。郑国留守的三位秦将,传消息给秦国,让秦国出兵偷袭郑国。而这次,晋国就不客气了,晋国中军将原轸便说道: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郑与晋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于是,晋军会姜氏之戎而击秦军於崤,秦军全军覆没,三位主将被擒,此即崤之战。而自此之后,再无秦晋之好。可见,秦晋之好,不过是彼此双方一时的政治联姻罢了。而秦晋两国关系却实在不咋样,也终因两国的利益冲突拔刀相向而成为世仇。

秦晋之好的成语

秦晋之好的解释

春秋 时 秦 晋 两国世为 婚姻 ,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 三国演义 》 第十六回:“ 胤 到 徐州 见 布 ,称说:‘ 主公 仰慕 将军 , 欲求 令爱为 儿妇 ,永结 秦 晋 之好。’” 《明史·孙鑨传》 :“ 乃至 鑨 割 渭阳 之情, 南星 忍 秦 晋 之好。”亦作“ 秦晋之盟 ”。 清 蒲松龄 《 聊斋 志异·小梅》 :“年伯 黄 先生 ,位尊德重,求使主 秦 晋 之盟,则唯命是听。”

词语分解

秦晋的解释 原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通婚姻,后泛称任何两姓之联姻。亦指双方 和睦 相处永结秦晋之好详细解释.指 春秋 时期的 秦 晋 两国。《 左传 ·成公十一年》:“ 秦 晋 为成,将会於 令狐 。”《 国语 ·晋语八 好的解释 好 ǎ 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与“坏” 相对 : 好人 。好汉。 好歹 。好事多磨。 身体康健,疾病 消失 , 生活 幸福 :您好。 安好 。 友爱,和睦:友好。相好。 容易:好办。好使。好懂。 完成,完善:办好了。 表示应允、

秦晋之好 [qín jìn zhī hǎo]

基本释义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褒义

出 处

元·乔梦符《两世姻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近义词 朱陈之好

反义词 反目成仇

典 故

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共河上下,大江南北,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互相征伐,争夺霸权,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利益。他们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甚至发生战争。

当时的秦国地处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四川的一部分地区,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南部,是两个相邻的强国。两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但仅指两家结亲,不一定包含什么政治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