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月观音的词语辨析

2.求:法兴寺水月观音

3.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的外形特征

4.水月观音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5.青白瓷中杰作:元代窟龛水月观音造像观赏

水月观音_水月观音像

九天云外揽明月,水月观音见真情的意思如下:

1、意思

“九天云外揽明月”的含义可能有多种解读。首先,“九天云外”常常被用来形容非常高的地方,可能意味着远大的目标或理想。在这里,它与“揽明月”形成了对比,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崇高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水月观音见真情”则可能指的是一个佛教概念。“水月观音”是佛教中一个象征内心清净与平和的形象,而“见真情”则可能指的是当我们达到内心的这种理想状态时,就能发现和显现出内心真实的情感或体验。

2、翻译

九天之外的云层中,揽起明亮的月亮,水中的月观音显现出真挚的感情。

理解诗句的方式:

1、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了解诗人的生平、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进行理解的时候应当结合诗句去思考,不要脱离诗句的表达意思。

2、分析诗句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诗句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诗人传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通过分析诗句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结合上下文和背景

理解诗句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背景,了解诗句所处的情境和环境,以便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义和内涵。

4、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诗的象征意义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通过理解诗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价值。

5、感受诗的艺术魅力

通过感受诗的艺术魅力,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成就,从而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诗的艺术价值。

水月观音的词语辨析

自在观音。大部分此类雕刻都是参照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宋代观音菩萨坐像创作,自在观音原名“水月观音”。她一改佛教造像直立或打坐的成规,右腿曲蹲,左脚轻踏荷叶,重心落在左胯,右手微抬微翘,左手为支撑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其姿态出色地突现了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人们于是忘却了她本来的名字,亲切地称她自在观音。

求:法兴寺水月观音

示例:夏衍《克农同志二三事》:“你得认清这个时期,这个地方,和菩萨要打交道,和恶鬼也要打交道。”  菩萨,梵语Bodhisattva,华言「菩提萨埵」,是旧译(唐前为旧)。大道心众生,新译云觉有情、菩提是道,萨埵是勇猛义。菩萨心愿,为悲愍众生,故勇猛求道。菩萨又译作开士、大士等,开发大智、 菩萨  大慧、大悲、大愿之有德行、有学养之人也,佛家总以此名为求佛果的大乘众。通常人以为泥塑、木雕等是菩萨,其实这只是将菩萨的精神形像化,供人忆念、膜拜、敬慕崇仰而仿其行践之道。凡能具足如此悲智精神,不论出家在家的大德皆可称为菩萨。学佛的人欲想实践菩萨愿心,即需实践六度波罗蜜(波罗蜜为究竟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修习。布施,有财施、法施、内施、外施、一切施;如舍身成仁、释迦舍身肉饲鹰,皆是布施的表现。持戒,大乘的菩萨戒,不只止息恶法,而且积极实行善法。忍辱,菩萨的行忍,是智力的表现。精进,有内外精进二种,勤修戒定慧是内,立誓息灭贪瞋痴的行动是外。禅定是去恶、静虑。菩萨有禅定功夫,方能引发智慧,繁兴大用。最后般若译为妙智慧,能解惑开慧的根本智,笃行修持应物设施是差别智。凡能积极内外实践这六度称为大菩萨。如大智文殊师利、大悲观世音、大行普贤、大愿地藏王、大势至等代表佛教中菩萨最高典范。以上引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菩萨道路」。 菩萨  (术语)具名菩提萨埵 Bodhisattva,又曰菩提萨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佛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萨埵者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注维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大乘义章》十四曰:“菩萨胡语,此方翻译为道众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众生。”《法华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萨埵此言心。”《法华经》(隋代嘉祥疏)一曰:“菩提云道,是无上正遍知果道也。萨埵言众生,为求果道故名道众生也。”《法华玄赞》二曰:“菩提觉义,是所求果。萨埵有情义,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萨。”《佛地论》二曰:“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萨埵者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净名疏》一曰:“菩提为无上道。萨埵名大心。谓无上道大心。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安师云开士始士。又翻云大道心众生。古本翻为高士。既异翻不定。须留梵音。今依大论释。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萨。”《天台戒经义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诃菩提质帝萨埵。今言菩萨。略其余字。译云大道心成众生。”《等不等观杂录》一曰:“菩萨之萨字,说文无之。今有人改作[萨-产+夆],谓是薛字之假借也。又有写作杀,更可骇也。考字典从萨,与古经不符。经中从廿从阝从立从生,当是译经时所撰,良有以也。”

(梵文Tankasri)

三十三观音之一。由于此尊观音之形像,多与水中之月有关,故被称为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这是观世音一心观水相的应化身。水月观音的图像在敦煌千佛洞中曾被发现。法国罗浮宫美术馆收藏有其中最古老的一种,相传是唐代中叶所作。 一天,观音菩萨来到姑苏城(今苏州),看到因为战火,有数十万百姓遭到金兵的。

观音菩萨心生慈悲,要施法力解救这些冤魂。于是,菩萨化作一个美丽的妇人,手持杨柳净瓶,来到冤魂集中的地方。她用石头叠成数丈高的高台,然后跏趺于石台之上,念诵《大悲咒经》。每念一千遍,菩萨便用杨柳在净瓶中蘸一下甘露,洒向空中;然后插好杨柳,继续诵念。

当地百姓看见一个美丽的妇人建台念经,十分不解,于是在旁围观,并且议论纷纷。观音菩萨对众人说道:“你们现在受金人欺侮,有数十万人冤死,非常可怜。这些亡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我今天有缘来到此地,决心超度他们,所以发愿筑台,诵经四十九天,遍洒杨柳甘露,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我既不是要募捐,也不是要化斋。等四十九天后,我再与你们详细解说。”众人知道她是在无偿替姑苏人做功德,就不再议论了。

四十九天后,菩萨诵经期满,众人也如期而至。观音菩萨向众人详细解说了所诵经文。其中一人悟到:这个美丽的妇人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他走上前拜道:“我听说观音菩萨时常云游人间,常常现出宝相,不知今天我们是否有福气得见您的真身?”菩萨说道:“可以。”然后指了指河边:“那河水中央不就是菩萨吗?”

众人顺着菩萨指的方向望去,看见水中有一个影子,呈现出观音菩萨的宝相。众人急忙下拜。当时水中正巧有一轮月影,非常明亮,菩萨的宝相渐渐隐没于月影中,慢慢消失了。等到大家起身,发现石台上美丽的妇女也消失了。众人这才明白,美丽的妇女正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众人在菩萨诵经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庙,观中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诵经洒水的法像,民间称之为“洒水观音”或“滴水观音”。

在河边看到菩萨现出宝相的人中有一位擅长绘画的人,名叫丘子靖。他为了让世人看到菩萨的宝相,就将菩萨在水月中的呈现的宝相用工笔画出,所绘制的画作出神入化,栩栩如生,众人无不叫绝。这幅水月中显现的观音菩萨像,世人称之为“水月观音”。后来,百姓纷纷向丘子靖求画,并在家中供奉。

至今,苏杭一带的民间所供仍以水月观音居多。

三亚南山寺三十三观音堂为其设有道场。 《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又名《水月观音经》

本经内容为向观音发愿,以求救度。对研究我国观音崇拜的流 传及其形态有一定的价值本经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载,故亦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发现一号,收藏于中国天津艺术博物馆,编号为4532 号。整理本以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本为底本,无校本。

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尔时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一切识情,种种人民,欲诵持念《大圣观音水月光菩萨经》名者,于诸众生,起慈悲愍,先当从我发如是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证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超于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成戒足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已同法性身。

若值刀山处,刀山自摧锋。或向火汤里,火汤云消灭。若遇地

狱者,地狱或竭枯。或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或向阿修罗,恶心自

发如是愿已,志心称念:

我大慈大悲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广大圆满无碍悲心陀罗尼,愿

救法界一切苦,能满众生于觉道。

其形像有多种。有一种是站立在莲瓣上,莲瓣则漂浮在海面,观世音正在观看水中之月。另一种是以莲华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莲华,左手作施无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此外又有坐相、三面六臂相等种。其所以命名为水月观音的缘由,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因为其形像作观看水中之月状,也有说是由于其形像浮在海上,犹如水中之月云云。 《华严经·入法界品》里善财童子去拜记观音的住处普陀洛迦山。一般认为这就是水月观音造型的创作源起。依经文上说:

尔时善财童子……渐渐游行至光明山。登彼山上周遍推求。见观世音菩萨住在山西阿。处处皆有流泉池。林木繁茂地草柔软。结跏趺坐金刚宝座。无量菩萨恭敬围绕。而为演说大慈悲经。

国南滨海有秣刺耶山……秣刺耶山东有布咀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奇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海。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

文中所描绘的流泉、岩石、草木等景象,不断出现在中国水月观音的造像系统中,影响深远。

另一幅著名的水月观音作品是由弗瑞尔美术馆收藏的唐代供养绢幡[南无大慈大悲水月观音菩萨],采传统观音造型,观音并不是如意坐姿,而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手持杨柳净瓶,端坐在圆月中,整个场景布局仍延续普陀洛迦山的山水意象。

相传,最早绘画水月观音的人是唐代的画家周昉(740—800)。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録》卷十有周昉在长安胜光寺画了一幅水月观音,画中绘一转圆月把观音团团围住,周围有一片竹林,构图很接近前面的画作。可惜这幅画作已失传,但却很可能是后来绘画者或雕刻者创作水月观音形象的根据。从周昉的画来推测,水月观音流行时代应该在西元八世纪中叶的唐朝。

宋代以后出现女性水月观音

唐代的水月观音是男性造型,脸上留有胡须。到了宋代以后,水月观音逐渐出现女性造型。元代颜辉的水月观音,背景依然有圆月、湖水、杨柳净瓶以及瀑布,观音却是身披长袍、坐姿忧雅的端庄女性。此时水月观音也完全变身成为女性观音的造型。

在中国民间盛行的女性观音,大多伴随大量灵验传奇、宝卷或朝圣地等,来催化信仰传播,例如白衣观音有白衣宝卷,妙善公主有香山寺等等。唯有水月观音缺乏这类民间文学推波助澜,也因此在宋元以后,水月观音不若其他女性观音普及与盛行。

拼音代码: sygy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的外形特征

水月观音

在首都北京博物馆“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的元代展厅内,有一件观音菩萨像特别引人注目,它就是元代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于北京市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这种姿势的观音一般称为水月观音。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

水月观音之由来,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与中唐画家周昉有关。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妙创水月之体”,并在各地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后世三十三观音之一。晚唐、五代时期水月观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画中能够见到。北宋以后水月观音的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后世观音造像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水月”意为“水中之月”,在佛经中寓意佛法皆无实体。身后的一轮圆月可以说是水月观音的标志。水月观音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并没有出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五代时期所见的水月观音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须。宋代人们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见水月观音形象已演变为女性形象,面容娇美,体态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

元代元世祖信仰藏传佛教,将藏传佛教视为国教,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广建寺庙,塑造佛像。同时在景德镇和龙泉窑也烧造了大量的瓷质佛像,如释迦牟尼佛像、观音菩萨像、佛龛等,水月观音菩萨像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创烧的釉色品种,青白釉来源于瓷器的釉色,又称影青,是介于青白之间的一种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闪青,故称。釉面莹润如玉,敲之声音如磬,被当时人称为“假玉器”。多见刻花、划花及印花装饰,并有各种各样的瓷塑。元朝在瓷业产区景德镇设浮梁瓷局,专门生产宫廷及皇家用瓷,烧造出了像青白釉观音菩萨像、青白釉多穆壶及一些艺术水平较高的青花瓷,对景德镇制瓷业进行了统一管理,促进了元代瓷业的发展。

瓷塑的烧造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面部模印,头部以工具刻划出发丝,身前璎珞纹采用联珠装饰贴塑而成。水月观音菩萨像的制作采用了模印、刻划、贴塑等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手法,充分表现出元代瓷塑的特点。

水月观音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此尊观音菩萨像姿势自然优美,呈观水中月姿势,故称水月观音。水月观音的形象是最早唐代画家周 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观自在菩萨创造的造型,之后广泛流传,宋代较为流行并逐渐世俗化。

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观音上身穿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联珠璎珞,手腕戴臂钏,全身装饰十分繁缛。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观音的制作采用了模印、琢、捏塑等多种装饰手法,将观音菩萨自在安详的宗教气质和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元代景德镇高超的瓷塑水平。

青白瓷中杰作:元代窟龛水月观音造像观赏

三十三观音之一。我国寺院所供奉之观音塑画像,作观水中月影状。或谓即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之水吉祥菩萨。有各种形像,据图像钞卷七所说,水月观音坐于大海中之岩石上,垂左足,右足竖膝,与左膝相叉钩,面部微仰,作思惟之相。另有三面六臂像,左三手分别持宝莲花、金轮、孔雀尾,右三手分别持利剑、宝珠、青莲花,身色如日光,坐于宝山上。又其图像于尊容钞载为,跏坐于岩石上之莲座,左手持未开莲花,右手结与愿印,由掌中出水。〔佛像图汇卷二〕 p1486

水月观音、净瓶观音、鱼篮观音、书卷观音、数珠观音、送子观音、千手千眼观音,都是观世音菩萨的法身。造像有金铸,有玉雕,有瓷塑。笔者介绍的这尊元代窟龛水月观音便堪称青白瓷中杰作。

首先,是造像美

龛中水月观音为如意坐姿,一脚翘起,另一脚放下,呈优美娴雅的半跏趺状。她头戴宝冠,腕饰手链,胸前佩缀珠璎珞。右手握飘带,手臂搁于弓起的右膝上,左手抚贴于左大腿侧。容颜端庄美丽,神情安定祥和,雍容华贵而又自然超脱,极具艺术魅力。

千江月涌 万法归宗 ——元青白瓷窟龛水月观音造像赏析

千江月涌 万法归宗 ——元青白瓷窟龛水月观音造像赏析

千江月涌 万法归宗 ——元青白瓷窟龛水月观音造像赏析

其次,是窟龛精

观音菩萨的道场是普陀洛迦山。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详细地描述了普陀洛迦山的景致:国南滨海有秣剌耶山……秣剌耶山东有布炻邋壬剑山径危险,岩谷欹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其间。为展现普陀圣境和水月语汇,这件作品大胆揉进了自佛教传入中土后千余年间造像艺术积淀的一些华夏元素。窟龛先用以大观小法,将十余座大小高低的欹倾危峰收入咫尺之内,再用近景特写和贴塑手法对菩提树、玉净瓶、南海潮进行细致刻画。于是,水月禅心主题便被成功地推上了广阔无垠的佛国海空,使人如临其境。

再次,是手法高

这件瓷塑作品非常老练地运用了艺术上的对比法。一是黑白对比。为模拟洞天石色,窟龛特地用了黑灰色瓷土;而观音大士却是用极细白的瓷泥塑造,外罩的也是肥厚的卵白釉。这就使得黑者愈黑,白者愈白。二是粗细对比。为使窟龛外部酷似海岛峭壁,匠师大刀阔斧,力求粗犷;而观音菩萨从面部表情到身上服饰,却细致得无以复加。这也使得粗者愈粗,细者愈细。三是纵收对比。在表现海天大环境时,作者纵情挥洒,以致有少许膏脂般的釉汁都溅到了山峰和龛内壁上,我们甚至能从中想见作者那种刀酣笔畅的创作状态;而细部如人物眉目,宝冠花饰,衣带皱褶等处笔触却极收敛。这样就更使得纵者愈纵,收者愈收。这种极强烈的对比手法虽属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但只有才情丰沛的高手方能运用自如。

最后,是窑口正

宋元青白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代表了宋瓷的发展水平。元代青白瓷整体上虽稍逊于宋代,趋向胎厚且釉色失透,但这种釉色失透的卵白釉瓷与青花瓷恰恰成为元瓷的标帜。元代青白瓷尤其是其中的卵白釉瓷,细腻如凝脂,滋润如美玉。因带有枢府、太禧、东卫等官府机构的铭款,常被人们当作官窑瓷器,称之为枢府釉瓷或枢府窑瓷。其实,元代枢府瓷本质上仍然是青白瓷。它除碗、盘、碟、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外,还有长颈瓶、玉壶春瓶、连座双耳瓶、兽头衔环罐,以及炉、F、水盂、注子、砚滴、笔架等器型。佛道造像更是享誉中外。

宋元时代观音崇拜早已深入人心,而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的兼容并蓄政策,特别是对佛教的崇奉,无疑也极大地推动了造像艺术的兴盛繁荣。这尊卵白釉窟龛观音,无论从立意构思的新颖奇特角度上讲,还是从精雕细塑的技艺水平高度上说,抑或从胎质釉色的细腻白皙程度上看,都能证明供奉者非富即贵。元代带龛观音在龙泉窑青瓷中所见甚多,景德镇窑青白瓷则极罕见。故尔此尊卵白釉窟龛观音像的背景山峰和菩提树枝虽略有残损,仍不失为一件极为难得的艺术精品。

千江水映千山月,一切水月一法摄,这就是水月观音所要演示的佛门著名的月映千江禅偈。而这种演教方式的诗化,也正是水月观音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