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国齐家成语解释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一句是什么?

3.开心学国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我国古代哪部典集?

4.修身齐家治国什么意思啊?

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我国古代哪部著作

6.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何谓?

齐家治国的意思_齐家治国

出处:《礼记·大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扩展资料

《礼记·大学》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1、君子有_矩之道。

2、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3、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

4、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5、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_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_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

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

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_矩之道”。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礼记·大学

治国齐家成语解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指一个人能完善自己,就能经营好自己的家。自己的家也能经营的不错的人,也能把国家治理好。连国家都能治理好,那么他也一定能帮助统治者平定天下。

一、释义:

1、修身: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2、齐家:就是管理好卿、大夫的邑。

3、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4、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二、出处

选自南宋的曾参《礼记·大学》。

三、分类

儒家经典。

四、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邑,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

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邑;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文赏析:

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性: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

儒家"平天下"的意思是指要达到天下均平的社会理想状态,更多的是指一种在等级秩序基础上的平等和公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一句是什么?

成语原文:治国齐家

标准发音:zhì guó qí jiā

繁体写法:治国齐家

治国齐家是什么意思: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

治国齐家成语接龙:天下大治 → 治国齐家 → 家业雕零

用法分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读音预警: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zhì guó qí jiā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对应近义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

治国齐家的造句示例:

1、旨在先尽人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再修天道,积功累德,救世度人。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基础就是读书人对自身道德的修炼。

3、中国传统美育的实施,遵循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途径,通过社会、学校与家庭三个环节展开。

4、他们清心寡欲,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成为地地道道的'“不谈爱情”的性盲。

5、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

6、《周易》节卦的核心思想是讲节度的,主要表现在修身齐家、为政治国等层面。

8、所以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内向自求,重心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一国之和平发展和,社会之福祉,从个人的心灵健康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开心学国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我国古代哪部典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一句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出处《礼记·大学》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修身养性。使自己的心境修为在常人之上,而不单单是有一技之长。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齐家,家为社会的最小整体单位,如何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同样是一门大学问。

治国平天下,其实这为两个词,治国是指治理诸侯国,平天下是指使天下黎民百姓安居乐意,但是现代我们可以把它合并说来。

扩展资料:

《礼记·大学》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参考资料:

人民网-品读曾国藩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什么意思啊?

出处:《礼记·大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扩展资料:

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君子有絜矩之道。

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

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絜矩之道”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我国古代哪部著作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文翻译: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天下太平。上自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都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这句话出自古籍《礼记·大学》。

扩展资料:

《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因《论语》记载孔子言行,《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作,《孟子》记载孟子言行,故又称"四子书"。元延佑年间,以《四书章句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成为芸芸士子干禄之必读经典。

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何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

《礼记·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原文节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邑;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作品的影响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特别是到宋代理学勃兴后,借助科举的力量,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宋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

《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选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出处:《礼记·大学》

选段赏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中的“八目”,这“八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因为《大学》后面的章节都是在阐释这“八目”,阐释如何通过“八目”的修行,而达到“三纲”的最高境界。

儒家把进退有序、长幼有序的“齐家”看成是一个人成年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家族里边要言行规范,要能够齐家。人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他要参与一个群体,这个群体首先就是家,然后是国,而修养或责任的实施也是由“齐家”到“治国”。

在这个意义上,家国与个人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人必须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以身作则,才能言出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