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弩之末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2.强弩之末是什么意思

3.<强弩之末>文言文的原文!

?强弩之末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强弩之末-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什么意思

出处:《史记·韩安国列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释义: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读音:qiang nǔ zhī mo

近义词:师老兵疲

反义词:势不可挡 势如破竹

例句:

1.我认为他们已是强弩之末。

2.后者几乎是强弩之末。

3.消费能力并非像其他地方一样如强弩之末,因此应该是某些需求被压抑了。

4.欧盟,正像他们(亚洲人)看到的那样,已经是强弩之末,本质上已是一个关税联盟,而从未打算去成为一股全球性的力量。

5.他们还未到强弩之末,但是时机在快速驱离他们。

6.黑暗除了谎言和混乱什么都不能给你们;你们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看到增加的黑暗和邪恶,他们的黑暗能量不多了,很快将是强弩之末。

强弩之末是什么意思

用强劲的弓射出的箭,射程已到尽头。

强弩之末,汉语成语,释义为强弩所发的弓箭已达射程的最远处,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

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韩安国传》,原文写道: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强弩之末>文言文的原文!

《汉书·韩安国传》:“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一即使是强弓射出的利箭,射到极远的地方,力量已尽时,就连极薄的鲁缟也射不穿了;即使是狂暴的烈风,刮过去后,剩下最后的一丝微力,就连极轻的羽毛都吹不起来。(缟,是一种白色的薄绢,以古时鲁国所产为最薄最细,故称鲁缟。)

韩安国,字长孺,汉初人。汉武帝时,为御史大夫。当时,北方的匈奴,派人到汉朝来要求和好,武帝就同大臣商议对策。有一个名叫王恢的,曾在靠近匈奴的边境地区当过许多年地方官,很熟悉匈奴的情况,他说:“跟匈奴和好,总是长久不了,不出三几年,它就又要背约,不如不理它,干脆爱兵,把其彻底征服。”

韩安国竭力反对,道:“人家派人来同我们和好,我们反而进攻,这怎么说得过去?况且,千里远征,路途跋涉,战线拉得很长,人马拖得很累,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我们未必能打胜仗!”

大臣们都认为韩安国说得有理,汉武帝也表示同意,于是接受匈奴要求,进行和好谈判,建立和好关系。

这段故事,在《史记·韩长孺列传》也有记载,不过文字稍有不同,其中“强弩之末”两句,写作“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意思完全相同。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曹操大举南下时,诸葛亮访问东吴,请孙权出兵,同刘备一起,合力抗御曹操。诸葛亮谈到,曹操兵力虽强,却已相当疲劳:“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指刘备)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比喻力量已极度衰竭、毫不中用,就常用“强弩之末”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