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不见睫这个故事中肚子是怎么劝说楚装王

2.《目不见睫》文言文阅读答案

3.目不见睫文言文翻译

4.讲成语故事目不见睫?

目不见睫这个故事中肚子是怎么劝说楚装王

目不见睫的意思-目不见睫

您想问的是“目不见睫这个故事中庄子是怎么劝说楚庄王的吗?”回答:

目不见睫是庄子劝说楚庄王停止讨伐越国所举得例子。

大致译文为:

庄子说道:“臣害怕智慧就跟害怕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你的军队自从战败给秦、晋之后,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军队还不够强大。

内部也有混乱,那么内忧外患与越国无异,又怎能讨伐越国呢?这就是看得见百步之外,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国家问题)啊。”

《目不见睫》文言文阅读答案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跻: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

1、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楚庄王欲伐越B、此智之如目也

齐师伐我其家甚智其子

C、王之伐越,何也D、庄王乃止

无丝竹之乱耳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自见之谓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后,你想到了与此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B

9、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是明智。

10、示例:知(智)者不惑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知彼,百战百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目不见睫文言文翻译

目不见睫文言文翻译如下:

1、人们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情,如果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不忍心做的事情也不去做,那就是仁;人们都有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不愿意做的事情也不去做,那就是义。人们能够充实自己没有伤害他人的心思,那么仁就会无穷无尽。

2、人们能够充实自己没有侵犯他人的心思,那么义就会无穷无尽。人们能够充实自己没有接受他人的侮辱和轻视的心思,那么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做出不义的事情。因为内心有什么想法,必然会表现在外表上。

3、人们看待自己,就像看到自己的肺肝一样清晰,那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说真诚的内心会表现在外表上,通过言语和行为表现出来。“目不见睫”比喻人往往看不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1、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汉语书面语言,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读者。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时,我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词汇、语法和文化常识,还要学会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明确作者的观点立场,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

2、对于“议”类文言文,我们需要通过准确鲜明的中心论点来集中理解作者的观点立场。这类文言文通常篇幅较长,内容丰富,除了有一个中心论点外,还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了几个分论点。

3、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读懂文言文。这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内涵,破解古文。对于喜欢传统文化的成年人来说,读很多古书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网络或者各种文史资料,给出的答案并不全面。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讲成语故事目不见睫?

⑴ 目不见睫的故事让我们可想到什么成语

目不见睫 拼音:mù bù jiàn jié

解释: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内喻没有自知之明。也容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出处:《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示例:远求而近遗,如~。 宋·王安石《再寄蔡天启》诗

近义词:目空一切

反义词:谦虚谨慎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人无自知之明

英文:the eye cannot see its lashes--lack self-knowledge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想趁越国内乱出兵占领越国。杜子听说后去见楚庄王说:“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样,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楚国曾被秦、晋国打败,国内又不安定,此时出兵攻打越国就像目不见睫一样。”

⑵ 目不见睫的典故,成语目不见睫的故事

目不见睫

拼音mù bù jiàn jié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想趁越国内内乱出兵占领越国。杜子听说后去见楚容庄王说:“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样,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楚国曾被秦、晋国打败,国内又不安定,此时出兵攻打越国就像目不见睫一样。”

典故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韩非子·喻老》

释义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无自知之明

⑶ 文言文 《目不见睫》的翻译,急急急!!~~

翻译: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庄子规劝说:“大王想要讨伐越国,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越国)政治混乱军队软弱。”

庄子说道:“我害怕智慧(就)像眼睛(一样),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自己看见它的睫毛。大王你的军队自从战败给秦、晋(两国后),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军队软弱。

庄跻在(我国)境内做了盗贼但是官吏们不能阻止,这是政治混乱。大王(你的国家)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

楚庄王就停止了(讨伐越国的事宜)。

所以认识某件事的困难,不在于看见别人(如何),而在于看见自己(如何)。所以说:“(能够)自己看见本身(的不足)才是所谓的明智。”

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

伐:攻打;讨伐;进攻

睫: 睫毛

愚:自谦之词

患:忧虑;担忧

谏:规劝君、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明:英明,明智,高明。

之智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庄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

之:助词,无义。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像。

止:停止。

下:在…之下

(3)讲成语故事目不见睫扩展阅读:

目不见睫,指自己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看别人的缺点很容易,看自己的不足则很难,没有自知之明;考虑问题常常想将来很远的事,却难以把握眼前的情况。

书中记载说:“庄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成语“目不见睫”就是从这里来的。原意是说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棋心 禅心系列之五---目不见睫

棋心禅心 -- 目不见睫

韩非子喻老篇有云:

楚庄主欲伐越,杜子谏曰:"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人的眼睛,能见山峰之远,能视秋毫之细,却独独看不见眼前的睫毛。

⑷ 有一个成语叫“目不见睫”意思是说,眼睛看不见在它之上的睫毛 ,比喻有些人太没有自知之明

中华成语大词典

目不见睫

拼音:mù bù jiàn jié

解释: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内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容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出处:《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示例:远求而近遗,如~。 宋·王安石《再寄蔡天启》诗

近义词:目空一切

反义词:谦虚谨慎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人无自知之明

英文:the eye cannot see its lashes--lack self-knowledge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想趁越国内乱出兵占领越国。杜子听说后去见楚庄王说:“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样,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楚国曾被秦、晋国打败,国内又不安定,此时出兵攻打越国就像目不见睫一样。”

⑸ 成语故事大全 寓言故事的成语 如虎添翼

快马加鞭

五十步笑百步

揠苗助长

浑沌开窍

井底之蛙

东施效颦

望洋兴叹

庄子垂内钓

庖丁解容牛

鲁侯养鸟

吕梁丈人

吴王射猴

罔两问影

骊龙之珠

愚公移山

扁鹊换心

纪昌学射

杞人忧天

滥竽充数

三人成虎

郑人买履

目不见睫

子罕不受玉

鲁人徙越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厉王击鼓

刻舟求剑

循表涉滩

毁钟掩耳

伯牙碎琴

画蛇添足

狐虎威

惊弓之鸟

南辕北辙

鹬蚌相争

土偶桃梗

弓矢相济

叶公好龙

螳螂捕蝉

师旷劝学

每变益上

杯弓蛇影

塞翁失马

曲突徙薪

鳏鱼上钩

一字不提

梦中富贵

惠子告贫

盲人摸象

画饼充饥

神奇猎鹰

空中楼阁

千万买邻

猴子救月

按图索骥

以上成语(寓言)题目,不知有用吗

⑹ 目不见睫讲的什么故事

春秋时期,继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以后,楚庄王取得了诸侯霸主的地位。

但是他不满足,想要趁着越国衰弱之机,出兵讨伐,进一步实现统一天下的野心。楚国的文武百官感到现在楚国的国力已经和以前相差得太远了:对外连年不断发兵征讨,军队疲劳,百姓困倦,这与庄王初为诸侯霸主的时候相比,已经相差很远了;国内各地的百姓不满楚庄王的统治,纷纷揭竿而起,官府已无力镇压。在这种自顾不暇,束手无策之际,再去攻打越国,是很危险的。但是文武百官怕得罪楚庄王,怕丢掉乌纱帽,谁都不敢对楚庄王进谏。

这时,有一位姓杜的大夫,国人都很尊敬他,因为他在国人眼里是一位聪明的有识之士,都称他为杜子。他为了楚国的长远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上朝去劝谏楚庄王。

杜子对楚庄王说:“大王要发兵讨伐越国,这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越国是我国的邻国,我们不主动出兵攻打他们,他们也要出兵攻打我们。所以寡人决定讨伐越国。”杜子又问:“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兵讨伐呢?”楚庄王说:“现在越国政治昏乱,兵力疲弱。”杜子说:“我很愚昧,对这件事很担心。”楚庄王说:“你担心什么?

杜子说:“智慧就像人的眼睛一样,能看到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眼睫毛。”

楚庄王问:“这话怎么讲?”

杜子回答说:“大王的军队,自从被秦国、晋国打败,丧失了几百里地的国土,这说明楚国的兵力疲弱;庄跻在国内造反,官府却无力平乱,这说明楚国的政治昏乱。大王的政治昏乱、兵力疲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可是大王却要讨伐越国。这不说明智慧像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看不见自己的弱点。大王您说是不是?”

楚庄王听了“目不见睫”的寓言,就放弃了讨伐越国的打算。

人都是容易看见别人的弱点,却永远看不见自己的弱点。

⑺ 目不见睫中智是什么意思

眼睛是看不到睫毛的智慧的。

从生理上讲,人的眼睛一般是看不到睫毛的。

这句话是比喻和讽刺那些目中无人的人,是不会看到别人的优点的。

进一步讽刺目中无人的人,实际上是没有智慧的人。

⑻ 目不见睫是指什么成语

中华成语大词典来

目不见自睫

拼音:mù

jiàn

jié

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

出处:《韩非子·喻老》:“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示例:远求而近遗,.宋·王安石《再寄蔡天启》诗

近义词:目空一切

反义词:谦虚谨慎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人无自知之明

英文:the

eye

cannot

see

its

lashes--lack

self-knowledge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庄王想趁越国内乱出兵占领越国.杜子听说后去见楚庄王说:“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样,能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楚国曾被秦、晋国打败,国内又不安定,此时出兵攻打越国就像目不见睫一样.”

⑼ 求一些成语故事,不要常见的,大概300—400字,最后还要有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

1.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解释: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不同。

造句:这个问题的答案前后不同,而且自相矛盾.

2. 后来居上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

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

解释: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造句:你等着看好了,我们会后来居上的。

3.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解释: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造句: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4.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造句:运气不是偶然的,不闻鸡起舞,难见财神微笑。

5.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解释: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造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