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战养战”的详细含义以及历史上出现的首例如题 谢谢了

2.《孙子兵法》第二作战篇:兵贵胜,不贵久;要以战养战

3.以战养战出自哪儿?

4.什么是“以战养战”

以战养战下一句_以战养战

《孙子兵法》第二节“作战篇”,对“因粮于敌”“胜敌益强”展开论述。

通过战场就地补给,既可以避免长途输运之苦,又可以大大提高补给效益。

孙子论述中,提出了“胜敌益强”的以战养战军事指导思想,对现代社会生活启示很多。

原文

释义

解读

这段论述中,孙子鲜明指出“务食于敌”“取敌之利”,提出了以战养战的重要思想,揭露了“强者恒强”的残酷现实。

无论是粮草补给,还是装备器材,甚至是人员兵力,都在战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这些都是达成“胜敌益强”目标的手段。

打仗从敌人那里获得粮草,避免了长途输运的损耗,于我而言省时高效,于敌而言加重负担。

社会生活中,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因势而谋,同样非常重要 。

尤其是市场或职场竞争,要搞清楚对方的底数,结合实际灵活应变。

关键在于, 要持续放大自身优势,不断冲击对方劣势,最终形成“于我有利、于敌不利”的竞争态势 。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真正高级的竞争者,往往从“塑造态势”之初,就已经吹响进攻的号角了。

而最终失败的一方,只有困难迫在眉睫了才意识到危局来临,甚至到破产之日都搞不明白,到底什么阶段才是双方竞争的前奏。

兵戎相见, 激励兵心士气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所以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理应并重 。

现实生活中,以目标为牵引,按照既定方向,推进工作落地落实,是个高效常用的工作方法。

精神奖励,区分正反两个方面,可以采取荣誉激励正向引导,还可以仇视敌对反向激发血性,确保大家能够同仇敌忾、合力破敌。

物质奖励,可以是发放奖金,也可以是晋升职务,还可以是其他多元的形式,让奋斗者在付出之后能够得到实惠、尝到甜头。

无论何种形式,归根结底,是为了达成终极目标,关键在于兑现奖励。

战场上,缴获了敌方的物资、器材、装备尽可以直接利用,但是人心归附却一直是个世纪性难题。

市场和职场竞争也是如此。

在前期的拼抢摩擦时期,双方往往都觉得不痛不痒,哪怕对方员工“跳槽”后加盟于你,还有你情我愿的雇佣关系作为说辞,属于名正言顺。

但是,一旦竞争进入“白热化”,出现你死我活的“血拼”,如果挖动了对方墙角,或者找到了致命性破绽,就会将对手逼上“崩塌”的绝路。

打完仗之后,胜利方如何笼络精英人才,确保归心归顺,才是大获全胜的关键。

人性都是趋利的,人心都精于世故,化敌为友的诀窍也暗藏其中 。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打赢了仗,属于“胜人者”,当然能够得到更多好处。

于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盛行,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直至消亡。

这也就是著名的“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句话虽然残酷无情,但充分揭示了两极分化的现状。

大海辩证来看, 无论“胜人”的外在形式如何演变,都离不开“自胜”这个精神内核作支撑 。

因为只有率先战胜自己人,才能最后打败他人 ,这是“自胜者”如何“胜人”的内在逻辑使然。

关于孙子所言“胜敌益强”,你怎么看?

齐帆齐8期写作营,打卡第17篇,字数1677,累计22942字。年度进阶营第250篇,累计426282字。

“以战养战”的详细含义以及历史上出现的首例如题 谢谢了

资源、资金和人力。

"以战养战"是一种管理理念,主要是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投入资源、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来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和成长。

以战养战的理念是指通过战争来补充战争所需,并继续战争的方式,即是指通过战争,掠夺对方的各种资源,并以这些资源作为下一步战争的消耗补充,继续发动战争。

《孙子兵法》第二作战篇:兵贵胜,不贵久;要以战养战

虽然不知道这个首例是谁,但我觉得最有成就的应该是华伦斯坦。和瑞典的国王古斯塔夫并称为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的绝世天才。1625年,丹麦以援助德意志新教联盟为旗号,正式出兵德意志。和丹麦的大军相比,斐迪南依靠的天主教盟军实在不堪一击,而他有没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这时华伦斯坦力挽狂澜,凭自己在雇佣兵圈子里的声望,华伦斯坦很快就召集了一支军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扫平了德意志所有的新教诸侯。他看重权利和利益更甚于信仰和祖国,信奉:“以战养战”的策略,没攻陷一地便放纵手下大肆抢劫,这种政策为他的军队赢的了一个外号——华伦斯坦蝗群。虽然华伦斯坦的不对缺乏纪律,但他能让士兵们享受优厚的待遇,军官们只要有能力就能得到提升,所以他的军队战斗力远在其他国家之上。

以战养战出自哪儿?

《孙子兵法》,世界名人都在反复研读的著作。

英国著名军事家蒙哥马利说:世界上所有的军事学院,都应该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程。

《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兵法的至高成就,享誉世界的东方兵学圣典。全球著名畅销书,历经千年经久不衰!

《孙子兵法》第二篇为作战篇。兵贵胜,不贵久;兵贵神速,以快制胜。这是本篇中,孙武子提出的中心观点。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行兵打仗,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用兵前要从军队、武器、车马、粮食等做足准。而战争,既有利于开疆拓土,也损伤丁壮、消耗财力,所以不宜旷日持久用兵。

善于用兵的人,能够从战略和策略上取胜。战略上,速战速决,以快取胜。策略上,注重粮草的补给,能用敌人的财物增强自己,以战养战。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意思是说:对夺得来的战车,要更换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车阵之中;对俘虏来的士卒,要给予善待和使用,就是所说的战胜敌人,壮大自己。

这正是历史上,著名“以战养战”思想的起源!

01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与“以战养战”

粮草和经济是战争的后盾,这在古今都有指导性意义。

1812年的6月,拿破仑指挥60万大军,企图一举征服俄罗斯帝国。俄国元帅库图佐夫面对强敌,决定实行诱敌深入的战略。他指挥俄军实行战略退却,沿途实行坚壁清野的方针,烧毁带不走的作战物资,使法军得不到粮食。抽出部分兵力,以小部队作战方式,侵扰法军侧后。

法军战线拉长,攻势锐减。可拿破仑一意孤行,到9月,勉强率大军攻入莫斯科。俄军撤退前,放火焚城,莫斯科成了一座空城。法军入城后,一无所获,补给奇缺,加上疾病和严寒的威胁,处境艰难,不得不撤出莫斯科。

库图佐夫抓住战机,发起反攻。法军饥寒交迫,大败而归。究其法军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可靠的后勤补给,粮食药品奇缺,最终兵败如山倒。

相反,如果能做到以战养战,利用敌人的资源,来强大自己,那将所向披靡,攻无不克。

在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管仲是功不可没的!远在北方的孤竹国,是偏安一方的蛮夷之国,却屡屡侵犯燕国,燕国于是求助于霸主齐桓公。

由于孤竹国地处极北方,只从齐国出发到那里,也将近半年时间。但这次的远征,却是一次完胜,孤竹国被灭,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巩固。

能取得胜利,主要是齐桓公采用管仲的计策,每到一处,就用当地的钱粮。这么深远的路线,一直让齐国本国供给粮食是无法完成的;特别是深入到北方蛮荒之地后,只要灭掉一处,管仲就让军队取其军粮、物资为自己军队所用。

正是这种以战养战的思想,才有了历史上齐桓公灭孤竹国的赫赫战绩。

02 兵贵神速,以快取胜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兵贵胜,不贵久。孙武子明确提出,作战要以快制胜,兵贵神速。

古今中外,凡是对敌武装实行战略进攻的一方,无不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旷日持久。

袁绍兵败官渡,呕血死去,他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投奔了乌桓的塌顿单于,准备东山再起。

曹操为巩固北部边疆,要消灭塌顿和二袁,于207年亲自远征乌桓。但由于人马粮草辎重过多,行军速度很慢,一个多月才到河北易城。

看到这种情况,谋士郭嘉献策说:兵贵神速,深入敌镜,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才能取胜。像我们目前这样行军,只会让敌人以逸待劳,获得取胜的时机。

曹操接受了郭嘉的意见。亲率几千精兵,日夜兼程,在崎岖的山路中行军五百多里,突然出现在距离塌顿的老窝柳城,仅一百里的白朗山。

塌顿怎么都没想到,会在家门口遇到敌人;曹操军团犹如天降神兵,塌顿被杀得措手不及。曹操手下个个精兵,无不以一当十,战斗空前惨烈。曹操军团虽然死伤大半,可塌顿及其部下,死的死、伤的伤,终被曹操打得大败亏输。

袁熙、袁尚兄弟在混乱中逃亡,不久被辽东太守公孙康,设计所。曹操从此,把北部边疆安定下来。

兵贵胜,不贵久。虽然是针对战争提出,依然能运用在当今的商业市场中。尤其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市场千变万化。

因此能在有限时间里,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是重要的制胜法宝。

?

什么是“以战养战”

以战养战的思想应该出自《孙子兵法》

第二篇 作战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其中,“以战养战”是指的“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杆一石,当吾二十石”这一段。

至于以战养战一词最早出处不太清楚。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是消耗非常大的,无论是人力财力物力,战争考研的是一个国家实力的最好证明,也是考研指挥官的指挥才能如何,以战养战说的就是在战争中利用武装力量对战争向对方,也就是敌人的物力财力施行一中掠夺占有使用,俗话说:再强的汉子也经不起三泡稀,战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同样如此,所以人们就想出了以战养战的方法来弥补财力物力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