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下同欲与上下同心的区别

2.“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3.上下同欲者胜,请详细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4.上下同欲者胜什么意思?

上下同欲_上下同欲与上下同心的区别

“上下同欲者胜”的解释是指孙武关于治军问题的军事心理观点。

上下同欲者胜是指孙武关于治军问题的军事心理观点。《孙子兵法·谋攻》:“故知胜有五:……上下同欲者胜。”国君、统帅与广大民众、士卒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就一定能战胜敌人。张预注:“百将一心,三军同力,欲战,则所向无前矣。”(《十一家注孙子》)表明孙子把得众、人心归一当作取胜的重要因素。

出处:《孙子·谋攻》:“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上下同欲与上下同心的区别

上下同欲者胜

上下同欲是能量的聚集,这种众人凝聚起来的能量大得惊人。

它犹如五指紧握,双膀较力;它犹如万众同心,众志成城;它犹如天地万物同体,风雷共鸣。

是故,治国齐家,做大事,干事业,凡集体上下同欲者必胜。

欲是希望、追求、喜爱,属于人的本能类。《佛经》里有“欲海”、欲界、欲尘;《论语·子路》有“无欲速,无见小利。《论衡·案书》有“人情欲厚恶薄”;《庄子·则阳》中有“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

如果你是领导,只是自己有想法、理想、信念是不够的,要让大家知道和清楚并接受你的这些想法、理想、信念,并让大家明白其意义和前途,让大家分享你的理想,

让大家参与你的理想,成为的理想,激发同仁的归属感和热情形成共同的信念,使每一位同仁都能在集体内找到实现自己闪光的价值与光荣和骄傲,工作是为了自己也为了集体,这就是上下同欲的过程和途径。

对于一个集体(包括家庭),乃至民族,只有做到“上下同欲”,才能实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产生共鸣和共震,就如同当年德军齐步过桥时形成共震,产生威力,咔啦啦一声巨响,桥梁震断!

因此,一个团队,如果是“欲和同相接,上与下相合。”这样的队伍谁人能挡!上下同欲中的核心“欲”就是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试想,这样的团队能不破难关平险阻,歼顽敌攻无不克吗?!

宫长路著,方远整理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

含义上的区别、用法上的区别。

1、含义上的区别:“上下同欲”通常指的是上下级或团队成员在目标、意愿、行动等方面的一致性。“上下同心”则更侧重于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

2、用法上的区别:“上下同欲”通常用于描述一个组织或团队在目标、意愿上的高度一致性,强调的是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上下同心”则更常用于描述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团结,强调的是在共同努力的过程中形成的紧密关系。

上下同欲者胜,请详细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这句话的意思是: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就能获胜;一起与风雨搏斗,共同经历患难,就能兴盛。这句话可以用来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共同战胜困难的人能取得成功。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原文为:“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总之,“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是一个富有启示意义的格言,它可以激励人们团结一致,共同面对挑战,实现共同的目标。

上下同欲者胜什么意思?

“上下同欲者胜”出自《孙子兵法》大体的意思是:只有长官和士兵上下同心才能取得胜利.“上下同欲”的核心就是“团结与合作”.只有做到了“团结与合作”,我们才能实现“胜”的目标追求.要团结,就要反对搞窝里斗;要...

上下同欲者胜是指孙武关于治军问题的军事心理观点。《孙子兵法·谋攻》:“故知胜有五:……上下同欲者胜。”国君、统帅与广大民众、士卒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就一定能战胜敌人。

张预注:“百将一心,三军同力,欲战,则所向无前矣。”(《十一家注孙子》)表明孙子把得众、人心归一当作取胜的重要因素。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