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意在笔先 神余言外

2.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3.谈谈写作中“意在笔先”和“主题先行”有什么不同?

4.意在笔前的书法观念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成语意在笔先 神余言外

意在笔先的意思-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

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

宋·徐度《却扫编》卷中:“草书之法,当使意在笔先,笔绝意在为佳耳。”

神余言外:(不是成语,但与成语“意在言外”意思相同)

意在言外:

语言的真正用意没有明白说出来,细细体会就知道。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五:“此绝句极佳,,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这是一片文言文,我要做作业,急着用.....

原问: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解析:

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里的一个重要命题.

原文出自清·郑燮的《板桥题画》,本来是对绘画理论的见解,但文论家们推而广之,发现这条原则同样适用于文学批评.中国文论向来追求"妙悟",也就是不求形,求神的境界.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就暗合这一题旨,反映了司空图\皎然一派的文艺主张

谈谈写作中“意在笔先”和“主题先行”有什么不同?

“意在笔先”和“主题先行”主要在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存在不同。

1、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意在笔先”是指材料准备好之后,在动笔写作之前完成主题的初步设想,而“主题先行”就是指在没有任何材料的情况下,先设想出一个主题,然后再根据主题去找材料。

2、文章的表达效果

“意在笔先”是脑中先有材料和想法后有主题,立意明确感情自然,而“主题先行”先立主题再去找材料,内容附会主题,干瘪泛味。

扩展资料:

主题的提炼不能一次完成,需要作者不断深化认识,进行多次反复。

它贯穿于文章写作的全过程,文章从定题、收集材料时就开始酝酿主题,在编写提纲、选用材料时确定主题,在执笔起草时又不时地修正主题,即使在文章的修改、润色阶段还在不断地提炼和深化,甚至在写作过程中或在修改阶段,还有可能完全变更原有主题。

而且在不同时代、不同阶段,表现同一个问题的文章主题,也总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和开拓。

意在笔前的书法观念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意在笔前的书法观念,最早是由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提出的。?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意在笔先”是绘画和书法及其他文艺创作中的一条重要的观念,强调的是在创作之前心中要先有立意和构思,这一般被认为是创作的常规。

因为只有事先心中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划和布局,在创作的过程中才有章可循,不致中途出现混乱,从而造成整个创作因此而失败。作画时“意在笔先”,这与建筑在动工之前要有蓝图的道理是一样的。

王羲之(303年—361年) ,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金庭瀑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