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抱薪救火

2.包含薪火的成语有哪些

3.抱薪救火什么意思 抱薪救火的意思

4.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

5.抱薪救火的意思解释是什么 如何解释抱薪救火

6.抱薪救火的意思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_抱薪救火

编号 154 成语 抱薪救火 注音 ㄅㄠˋ ㄒㄧㄣ ㄐㄧㄡˋ ㄏㄨㄛˇ 汉语拼音 bào xīn jiù huǒ 释义 抱着木柴去救火,比喻处理事情的方法错误,既无法达成目的,反而情势更为恶劣。

比喻用错方法,而致祸害加深。

#语出《战国策.魏策三》。

「泼油救火」 典源 #《战国策.魏策三》1>华(阳)军之战,魏不胜秦。

明年将使段干崇割地而讲。

孙臣谓魏王曰:「魏不以败之上割,可谓善用不胜矣,而秦不以胜之上割,可谓不能用胜矣。

今处期年乃欲割,是群臣之私而王不知也。

且夫欲玺者,段干子也,王因使之割地;欲地者,秦也,而王因使之受玺。

夫欲玺者制地,而欲地者制玺,其势必无魏矣。

且夫奸臣固2>皆欲以地事秦3>;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

今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

〔注解〕(1)典故或见于《淮南子.主术》。

(2)固:原来、一向。

(3)秦:战国时秦国。

战国七雄之一。

周孝王封伯益之后于秦。

地约在今甘肃省天水县。

后于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图强。

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参考资料〕《淮南子.主术训》夫水浊则鱼噞,政苛 *** 乱,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然而不能终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

不直之于本而事之于末,譬犹扬堁而弭尘,抱薪以救火也。

另可参考:《史记.卷四四.魏世家》 典故说明 据《战国策.魏策三》记载:战国时期,七雄各自称霸一方。

后秦孝公因重用商鞅,变法图治,国势转为强大。

秦王一直想将其他六国并吞,统一天下,所以不断地向各国出兵征伐。

魏国在华阳之战被秦军打败,魏国派段干子为代表,打算割地与秦国讲和。

但是孙臣认为不妥,对魏王说:「那些臣子怂恿您割地给秦国,是要用割地的方式讨好秦国,不要入侵魏国。

但这个作法对贪婪的秦国是行不通的。

拿土地去讨好秦国,就有如抱着木柴去救火,木柴没烧光前,火是不会熄灭的。

您的土地有限,秦国的欲望却无限,总有一天魏国的土地会被秦国并吞的。」

魏王虽然觉得孙臣说的很有道理,但还是担心秦国不悦,仍旧割地讨好秦国,最后终于还是被秦国并吞了。

后来「抱薪救火」从原文中的「抱薪而救火也」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用错方法,而致祸害加深。

书证 01.《战国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

今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

(源)02.《文子.精诚》:「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也。」

03.《史记,卷四四,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04.汉.刘向《说苑.卷九.正谏》:「不绝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犹抱薪救火也。」

05.《宋史.卷四五.李宗勉列传》:「或谓其势强盛,宜于讲和,欲出金缯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国与敌矣。」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用错方法,而致祸害加深。

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方法失当」的表述上。

例  句<01>对方需索无度,如果一味应了他,那我们岂不是在抱薪救火?<02>他都犯错了,你还鼓励他?我不赞同这种抱薪救火的教育方式。

<03>立委批评金钱外交就如同抱薪救火,对方有所仗恃,当然予取予求了。

<04>股市都已崩盘了,分析师还在劝投资人继续加码,岂不是在抱薪救火?<05>他都因签彩券亏空了许多钱,竟还想签注更多来补救,真是抱薪救火,奇笨无比!<06>对于对方的无理要求,我们不能太软弱,否则无异抱薪救火,只有招来更多的麻烦。

近义词: 火上加油,以火救火,扬汤止沸

反义词: 釜底抽薪 辨识 参考语词 负薪救火,抱薪救焚

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的意思: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抱薪救火 bào xīn jiù huǒ

解释薪:柴草。用柴草去灭火。比喻方法不对,反而使祸害扩大。

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加速灾祸。

近义词负薪救火、火上浇油、适得其反

近义词釜底抽薪、拔本塞源

例句:

1、为了把经济搞上去,就毁林开荒,这无疑于是抱薪救火。

2、这哪里是灭火,简直就是抱薪救火。

3、遇到困难应冷静思考,用正确的方法解决,而不是抱薪救火,只会适得其反。

4、你这种抱薪救火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走向歪路。

5、如果对造成如此惨重损失的负责人都不予问责,这种抱薪救火式的悲剧还可能重演。

包含薪火的成语有哪些

抱薪救火:

拼音:bào xīn jiù huǒ。

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抱薪救火指抱着柴火救火,比喻以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

近义词抱薪救焚、负薪救火、适得其反、扬汤止沸、引足救经、南辕北辙、饮鸩止渴、火上浇油、披麻救火、把薪助火。

反义词釜底抽薪、拔本塞源、雪中送炭。

抱薪救火例句:

1、走阴不过口,术有贫孤夭;易言真术无生骨,养鬼抱薪救火劳;问米不问无名客;娼坟难逃磔狱刀。

2、他都犯错了,你还鼓励他?我不赞同这种抱薪救火的教育方式。

3、如稍有感冒,就大量服用抗菌素,不仅会破坏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还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稍感疲劳,就大量服用温阳补品,本想补充营养,但实际是在抱薪救火。

4、将鱼MM托付给李白照顾,只怕是抱薪救火。

5、青松子万万没想到这不但没达到效果,反而有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味道。

6、不限制开发商囤积土地,政府要抑制当前的房价增长过快,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抱薪救火什么意思 抱薪救火的意思

抱薪救火

拼音:bào xīn jiù huǒ

解释: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示例: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近义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

反义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加速

负薪救火

拼音:fù xīn jiù huǒ

解释:背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出处:《韩非子·有度》:“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史记·魏世家》:“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示例: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近义词:适得其反

反义词:抽薪止沸

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同“抱薪救火”

积薪厝火

拼音:jī xīn cuò huǒ

解释:薪:柴草;厝:同:“措”,放置。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隐藏着很大的危险,后患无穷。

出处:清·张岱《越绝诗小序》:“积薪厝火,其焰立见。”

示例:幸能~,得获暂时之安逸。 ★黄远庸《北京之新年》

近义词:厝火积薪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藏着很大的危机

绝薪止火

拼音:jué xīn zhǐ huǒ

解释:绝:断绝;薪:柴草。断绝柴草,使火停止燃烧。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

出处:《吕氏春秋·尽数》:“扬汤止沸,沸愈不止,去火则止矣。” 汉·枚乘《上书谏吴书》:“一人饮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

示例:

近义词:绝其本根

反义词:抱薪救火

语法:作谓语;指从根本上解决

薪尽火传

拼音:xīn jìn huǒ chuán

解释:薪:柴。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出处:《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示例:风流云散,贤豪才色总成空;~,工匠市廛都有韵。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

近义词:薪烬火传

语法:作谓语、定语;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

把薪助火

拼音:bǎ xīn zhù huǒ

解释:把:握住。拿着柴草助长火势。比喻某种行动作法会增加对方的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近义词:抱薪救火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方法错误

抱火厝薪

拼音:bào huǒ cuò xīn

解释:厝:同“措”,置放。薪:柴火。把火放在柴草底下。比喻危机即将出现。

出处:语出《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示例:汉文之世,九州晏然,贾谊独以为如抱火厝于积薪之下而寝其上。 ★《资治通鉴·世祖武皇帝泰始三年》

抱火寝薪

拼音:bào huǒ qǐn xīn

解释:抱火:捧着火种;寝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危机潜伏,人安于险境而不自知。也比喻危机即将出现。

出处:汉·贾谊《上陈政事疏》:“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

近义词:抱火卧薪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做事方法不对

抱火卧薪

拼音:bào huǒ wò xīn

解释:比喻处境险恶,而不自知。或指险事即将出现。

出处:语出汉·贾谊《新书·数宁》:“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示例:谊之所欲痛哭,比今为缓;~之喻,于今而急。 ★《三国志·吴志·华覈传》

近义词:抱火寝薪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做事方法不对

火尽薪传

拼音:huǒ jìn xīn chuán

解释: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传。

出处:明·寓山居士《鱼儿佛》第四出:“仗猛力精心,斩断牵缠,若不是粉碎虚空,终似那痴拳太软,总火尽薪传也。”

近义词:薪尽火传

语法:作谓语;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

1、抱薪救火指抱着柴火救火,比喻以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2、抱薪救火,拼音:bào xīn jiù huǒ,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成语寓意:抱着柴草去救火,无疑是火上浇油,不但灭不了火,而且使火越烧越旺。秦国野心很大,不断地侵占魏国的土地。儒弱的魏国一味屈膝求和,也没有改变被灭亡的命运,原因是魏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看不到秦国的贪婪,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成语告诉了人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要看清楚事物的本质,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处理事情的能力,避免悲剧的发生。

抱薪救火的意思解释是什么 如何解释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8篇)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1

 注音bào xīn jiù huǒ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魏国曾经多次受到秦国的进攻,每次均是割地求和。魏安王四年秦国打败魏、赵、韩三国联军,魏安王又想用割地求和这种抱薪救火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不听苏代“联六国抗秦”的建议,终于被秦所灭。

 出处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史记·魏世家》

 解释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加速

 相近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

 反义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

 成语示列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抱薪救火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2

 抱薪救火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薪:柴禾。

 战国时期,七雄鼎立。魏国地处中原,背靠秦国,成了各国诸侯霸主要想统一和兼并别国的必争之地。后来,秦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自秦昭王起就采用魏国人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地攻打邻国。公元前275年秦国军队一直打到魏国的都城大梁城下,魏王被迫献出一些土地请求讲和。

 公元前273年,秦国再次向魏国进兵。魏国将军段干子被打怕了,不敢抵抗,就建议魏王再把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割让给秦国求和。这时候,正好合纵抗秦的倡导者苏秦的弟弟苏代在魏国,他向魏王进谏说,段干子割地求和的建议,是一个亡国的坏主意。如果魏国老是把土地割出去,秦国的胃口会越吃越大,这样一来,魏国离灭亡的日子就会不远了。接着苏代又打了个比喻:“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意思说,割地给秦国求和,就好象抱了柴草去救火,柴没有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魏王没听苏代的劝告,还是决定将南阳地区割让给秦国求和,结束了这场战事。但是秦国得了南阳,也并没有因此真的罢手,在其后的近四十年间,仍不断地强占魏国的土地。到公元前225年,魏国终于为秦所灭。

 后来人们就以“抱薪救火”这个成语,来比喻用错误的办法去消灭灾祸,结果只会使灾祸越来越大。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3

  汉字书写 抱薪救火

  汉语注音 bào xīn jiù huǒ

  成语释义 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薪,柴草。

  感彩 贬义词

  语法结构 连动式

  成语用法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宾语。比喻没能阻止,反而扩大了灾祸。常用来比喻人惹了祸事,自讨苦吃。含贬义。

  近义词 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引足救经、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负薪救火

  反义词 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釐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釐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

 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釐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都是贪得无厌的,你想用领土、权利,去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釐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4

 战国末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并吞邻近的国家,好扩大自己的领土。其中,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

 有一回,秦国又派乒攻打魏国,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还是被打败。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可是魏王不听苏代的劝阻,还是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最后真的就像苏代说的一样,秦国根本不满足,仍然继续攻打魏国,掠夺了魏国更多城池,最后弱小的魏国就被秦国消灭了。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5

 成语抱薪救火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魏世家》。

 战国时代,魏国在安麓王时期,连续遭到秦国的侵略,安釐王元年,秦军占领了魏国的两个城;第二年又夺去了两个城,并且进逼魏都大梁。韩国派兵去救,也被秦军打败,魏国又割让了一部分领土给秦国,才算结束了这次战争。可是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四个城市,了魏军四万人;第四年,更把魏国和韩、赵两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被杀伤约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的另一位大臣段干子建议再把南阳割给秦国,以便换取暂时的和平。懦怯无能的安釐王,向侵略者再一次屈膝求和。

 有个名叫苏代的,他是“合纵抗秦”的创议者和主持者苏秦的弟弟。那时苏秦已死,苏代继承他哥哥的遗志,主张联合六国,一致抵抗秦国。他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牺牲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的领土没完,它的贪欲就永远不会满

 足。这好比救火而用柴草,将柴草一把又一把地投人大火,想这样去扑灭火焰,怎么办得到?你的柴草不完,火也就永远不会熄灭!”可是糊涂的安釐王认为既然已经求和了,就只能那样下去,不能再改变了,于是,秦国分别在安釐王九年和十一年又攻占了魏国的两个城市。

 “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6

 战国末期,魏国总是受到秦国的军事骚扰。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更是变本加厉地接连进攻,魏国连连战败。

 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联军打得大败,杀死兵士15万余人。

 魏军的接连战败让安厘王寝食难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休战议和。在秦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也纷纷劝安厘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安厘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恐惧,一心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打算割地议和。

 当时有个人叫苏代(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这个人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合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秦国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秦国的欲望。现在这种求和方法,好比是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原文为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一味屈膝求和,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

 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7

 抱薪救火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末年,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伤亡惨重。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最后还是被打败。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

  1、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

 战国末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不断并吞邻近的国家,扩大自己的领土。其中,秦国曾经三次进攻魏国,占领魏国许多的土地,魏国军民也伤亡惨重。

 有一回,秦国又派兵攻打魏国,魏国于是请韩、赵两国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后还是被打败。大将段干子提议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战略家苏代却持反对的意见,他说:“秦国想并吞魏国,只割让土地是无法满足秦国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没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可是魏王不听苏代的劝阻,还是把南阳割让给秦国求和。最后真的就像苏代说的一样,秦国根本不满足,仍然继续攻打魏国,掠夺了魏国更多城池,最后弱小的魏国就被秦国消灭了。

  2、抱薪救火的寓意

 面对着强秦的步步紧逼,胆小懦弱的魏安釐王看不清其虎狼的本质,一味地只知道妥协退让,割地求和,换取短暂的安宁,这无疑是抱着柴草去救火,结果只会让强秦的贪婪欲火越烧越旺,最终只落得个国破家亡的惨剧。这残酷的教训告诉我们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不但不能消除灾祸,反而只会使灾祸继续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认真分析研究,找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灾祸的消除。

  3、抱薪救火材料

 发音bào xīn jiù huǒ

 出处《史记-魏世家》

 解释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想消灭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 薪,柴草。

 近义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引足救经、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负薪救火

 反义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

 成语举例当我们遇到了需要帮助的人,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的成语故事8

 战国末期,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大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军占领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势头空前猛烈。

 魏王把大臣们召来,愁眉苦脸地问大家有没有使秦国退兵的办法。大臣们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乱,提起打仗就吓得哆嗦,谁也不敢谈“抵抗”二字。在这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多数大臣都劝魏王,用黄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为代价,向秦王求和。

 谋士苏代听了这些话,很不以为然,忙上前对魏王说:“大王,他们是因为自己胆小怕死,才让您去卖国求和,根本不为国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暂时满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要魏国的土地没割完,秦军就不会停止进攻我们。”

 说到这里,苏代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别人劝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但他不听,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灭火反而能助长火势的道理。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国土地去求和,不就等于抱着柴草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魏王只顾眼前的太平,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225年,果然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

;

抱薪救火的意思

1、抱薪救火(拼音:bào xīn jiù huǒ)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

2、抱薪救火指抱着柴火救火,比喻以错误的方法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3、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抱薪救火”。

意思: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拼音:抱薪救火 [bào xīn jiù huǒ]。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

例句:他们斗得这么激烈,是因为你那次调解不当,有如~。

语法: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抱薪救火”与“雪上加霜”意义相近,都有使原本不乐观的场面变得更加严重的意思。区别在于“抱薪救火”强调的是原本为了解决问题,结果没有用对方法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雪上加霜”强调的是接连遭受灾难,让原本不乐观的场面更加难以掌控。

近义词:

一、南辕北辙 [nán yuán běi zhé]

释义: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引证:你想这六条要求,与中央开出的六条款约,简直是~,相差甚远,有甚么和议可言。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六十八回。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

例句:在这件事上,我们想法~,恐怕无法合作。

二、天南地北 [tiān nán dì běi]

释义: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

引证:咫尺的~,霎时间月缺花飞。 ◎元·关汉卿《沉醉东风》。

出处:元·关汉卿《沉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要时间月缺花飞。”

例句:这次亚运会使~的运动健儿都汇集到北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