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五侯”的意思

2.谁知道汉宫传蜡烛的典故?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五侯蜡烛_五侯蜡烛猜三个数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 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五侯”的意思

“日暮汉宫传蜡烛”。这是从风景转到人的活动了。焦点既然在皇宫,那么,皇宫里的人在干什么呢?“日暮汉宫传蜡烛”,以汉比唐是唐诗的传统,这句是说,傍晚时分,从唐朝的皇宫里走出了马队,传出了蜡烛。那皇宫里为什么要传蜡烛呢?这就涉及寒食节和清明节的风俗了。按照唐朝的风俗,寒食节这天,全国上下不能举火,只有皇宫特殊,可以点蜡烛。清明这一天由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典。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赐近臣新火是在清明节,而天下禁火,只有皇宫可以点蜡烛是在寒食节。我们刚刚说过,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一两天,所以,这里面是有一两天的时间差的,可是皇帝为了表示额外的恩宠,在寒食节的当晚就借赐新火这个风俗,往皇宫外赏赐蜡烛了。那么是谁得到皇帝如此特殊的恩典呢?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所谓“五侯”,有不同的典故。一个是说西汉成帝时,外戚尊贵,王太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都被封为侯,合称“五侯”。一个是说东汉大将军梁冀的族亲(梁胤、梁让、梁淑、梁忠、梁戟)封侯。还有一个是说,东汉桓帝时,宦官势力强大,五个宦官(单超、左_、徐璜、具瑗、唐衡)在同一天封了侯,也叫“五侯”。不管韩翊在这里用的是哪个典故。得到恩典的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权贵。因为寒食禁火,到了傍晚,整个长安城都暗淡下来了,这时,一队人马从皇宫里出来,将蜡烛向外传送,蜡烛的轻烟也随风飘散,—路飘向了权贵人家。这两句写得真传神,让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把这四句诗合到一起,前两句写白天的风景,后两句写夜晚的风情,一幅长安寒食节的立体画已经跃然纸上。场景也随着“飞”“斜”“传”“散”这几个动词,从长安城转到了皇宫。又从皇宫转到了五侯豪门,转得轻灵跳脱,神采飞扬。这幅画面的焦点是皇宫,那统领这些场景的力量是什么?是东风。是东风在让花飞,让柳斜,让烟散。这东风既来自自然,也来自皇帝,这才能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皇帝的恩典作结。白日飞花,夜晚飞烟,真是春风浩荡,皇恩浩荡,可是又写得那么有灵气,不沉重,有如风舞落花。这就叫以清丽之笔写承平气象。无怪乎这首诗一出来,连当朝皇帝唐德宗都深深折服。正好朝廷当时缺一个。驾部郎中知制诰”,这可是个整天给皇帝写材料的官,需要好文采。唐德宗马上钦点韩翔。当时有一个江淮刺史也叫韩翊,唐德宗怕别人误会,还特意标注了“春城无处不飞花”,明确表态,就给这个韩翊。这就是诗的力量。当然,也有人说,这首诗不简单,它可不是一般的写景颂圣诗,而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的是唐朝的宦官专权。怎么看出来的呢?看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刚才不是说,“五侯”的一个典故就是东汉的宦官“五侯”吗?唐代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可一点儿也不亚于东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轻烟散入五侯家”,不就是在讽刺皇帝宠信宦官,宦官骄横跋扈吗?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但是,就算韩翊真的在讽刺,这个讽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连唐德宗这个被讽刺的对象都没看出来。那我们到底怎么理解这首诗呢?还是那句话——“诗无达诂”。一首好诗,本身的含意是丰富的,人们能从各自的角度受到感发和触动。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风俗。有人感受到皇家气象。当然也有人感受到了时代的悲哀和诗人的讽刺。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自己本来的意思,反倒隐退到背后,既没有人能说清,也无须说清了。来源:中学生阅读

谁知道汉宫传蜡烛的典故?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的《寒食》只注重于寒食节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朝政或对自己身世的评议,看不出有任何愤恨不平的情感。第一句展示出寒食节长安城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作“春城”,不仅显得造语新颖,而且富于美感,让人产生联想。“飞花”二字,状写春天的五彩缤纷,尤突出暮春江南的景象,与第二句“东风”及“斜”字关联。第二句则剪取了东风“御柳”的镜头,一个细节描写就为诗歌奠定了感情的基调,“御”字与“汉宫”“五侯”相关联,三四句则是寒食节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时间由白昼转入夜晚,在普天之下皆禁火的日子里,皇宫、贵戚、宠臣都得到皇上的特许,恩准点火,“日暮汉宫传蜡烛”,一个“传”字不但写出了动态,而且意味着对侯臣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地再现中官走马传烛的形象,虽未写马,也未见人,但袅袅的炊烟已告诉了一切,使人恍如身临其境,虚虚实实的描绘中让人产生联想。且唐人写汉朝的事,本身就值得人们玩味咀嚼,《载酒轩诗话又编》说:“其时节杨氏擅宠,国忠、铣与秦、虢、韩三姨号为五家,豪贵荣盛,莫之能比,故借汉王五侯喻之。即赐火一事,而恩泽先沾于戚畹,非他人可望,其余赐予之滥,又不得言矣。”其中讽谏之意虽未点明,却留给了读者去深味,所以,这是一首寓意深远,托兴微妙的好诗。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诗里面有这么一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是嘲讽中唐时期,宦官把持朝政,天子的威望受到破坏而做的。

而这首诗说的典故,发生在汉代,东汉汉桓帝时期。

汉桓帝时代开始,东汉宦官集团,进入巅峰时代。

而诗中的五侯的故事,要从五侯之外的一个人说起。

这个人叫梁冀。

梁冀,他的老爸叫梁商,虽然名字里面带个商字儿,但是梁商还真不是做生意的,而是做将军的。

梁商是汉顺帝时代的将领,梁商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因为他有个女儿,是汉顺帝的皇后,作为大汉朝的国丈爷,梁家的地位,当然随之上升不少。

而东汉帝王总的来说有两大特点:一个是继位的时候多是幼儿,一个呢,则是死掉的时候都年纪不大。

汉顺帝也不例外。

汉顺帝年纪轻轻死掉了,继位的汉冲帝,还是个幼儿。

汉冲帝幼儿登基,当然管理不来朝政,此时的朝政,少不得梁家人“代为掌管”。

而汉冲帝继位没几天,也死了,于是梁太后决定拥立依旧是个孩子的汉质帝做皇帝。

此时的梁冀,可谓开始了人生的巅峰。

在妹妹梁太后的支持下,梁冀取得了空前的权力,甚至有一次当着皇帝的面耀武扬威,激怒了还只有几岁的汉质帝,于是汉质帝不悦的说了句:此乃跋扈将军也。

其实梁冀这个人,并不是一个什么聪明人,因为根据史书记载,梁冀不学无术,写字难看,甚至说话都说不清楚,从这不难看出,梁冀是一资质平庸甚至较差的人。

倘若梁冀的父亲不是梁商,自己也没有梁太后这样的妹妹,估计,梁冀这辈子,会很平庸的度过余生。

甚至活不过三十岁。

因为梁冀平庸的同时,还是一个粗人,有无赖混混倾向,当混混无赖,智商又不高,这种人迟早被砍死,古今都是这样。

但是梁冀偏偏出身好,虽然智商低,但是梁冀也感觉汉质帝的话,不大好:这么几岁大,就对我有反感,一旦长大了,会不会对我不利?

梁冀越想越怕,于是,想方设法毒死了还是个孩子的汉质帝——其实,汉质帝如果当时忍住,不说那句话,然后忍到长大成人,是可以除掉梁冀的。

汉质帝死后,梁冀为了继续控制东汉朝廷,于是,压制着朝廷群臣,强行拥立了另外一个娃娃皇帝——汉桓帝。

而从拥立汉桓帝这一刻开始,梁冀可以唱一嗓子:好嗨哦,好像到达人生的巅峰。

事实上,从拥立汉桓帝这一刻开始,梁冀确实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和东汉权力的巅峰。

二、汉桓帝和梁冀的冲突

从拥立汉桓帝开始,梁冀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权臣生涯。

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梁冀成为了东汉帝国事实上的皇帝,而梁冀的智商和性格,也决定了梁冀在这二十年里,做了难以数算的恶事。

比如说,抓普通百姓充当梁家奴仆;

比如说,侵占千里土地做私家园林;

比如说,巧取豪夺别人家产……

梁大将军做的恶事里,有很多背后,都饱含着无数百姓的血泪,都意味着无数百姓要遭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而这二十年时间里,汉桓帝也逐渐长大了,长大之余,也开始对梁冀,产生不满。

先是不满,之后又是仇恨。

最终,这仇恨攒到最终,爆发了。

汉桓帝暗中联系了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这五个宦官,然后联络了一批反对梁冀的势力,对梁冀展开突然袭击,先是包围了梁冀的府邸,然后免掉了他的职务。

梁冀自知罪孽深重,于是,畏罪自杀,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三、五侯的产生

而汉桓帝掌握大权以后,少不得论功行赏。

在这次政变中,汉桓帝觉得,功劳最大的,莫过于这五个宦官:

1、单超。被汉桓帝封为新丰侯,并任命为车骑将军;

2、徐璜。在得到汉桓帝器重以后,开始无恶不作,被百姓称为徐卧虎,如同老虎一样惹不起,还吃人;

3、具瑗。被汉桓帝封为东武阳侯;

4、左悺。被汉桓帝封为上蔡侯,也被当时百姓称为“左回天”,意思是有回天的本事,比喻权势极大;

5、唐衡。被汉桓帝封为汝阳侯,被百姓称为“唐雨堕”,意思是罪恶如同雨水一样多。

这五个宦官,被称之为“五侯”,当然后来这五个宦官诸侯下场也不是很好,也都受到了汉桓帝的打压。

但是,“五侯”的产生,标志着东汉进入宦官势力压倒外戚势力的时代。

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寒食 / 寒食日即事

作者韩翃?朝代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外戚。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外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